以前,我們會把去書店叫做「泡」書店,現今卻是去書店打卡的人越來越多,看書的人越來越少。
浮躁的現代社會裡,我們刷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話,早已爛熟於胸,可認真讀完一本書卻覺得越來越難,你還記得上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嗎?
如果是101大樓是臺灣的建築地標的話,那麼誠品書店就是文化地標。2010年在柏林電影節獲獎的臺灣電影《一頁臺北》中的取景地便是誠品書店,劇中的店員Susie和來店裡看書學法語的小凱在裡面度過了一個浪漫而荒誕的夜晚。
喜歡閱讀的城市非常美。在誠品的書香中,很多人樂於做一隻書蟲。
誠品書店在臺灣有很多分店,在香港和南京、蘇州等地也開了分店,臺北的敦南路店是最大最有年代感的一間。這間24小時不打烊的總店,如果你衝著打卡而去,可能會有點失望,因為和大陸幾間有名的網紅書店比較起來,它算不得很精美,大陸有的書店更注重設計感帶來的視覺驚豔效果。
誠品書店是臺灣本土的自創品牌,創始人吳清友50年代出生於臺南縣一個小漁村,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從小便飽嘗生活的艱辛,後來畢業於工專機科的吳清友為了幫助家裡改善生活,在高職做過兼職老師,在皮包廠打過工,進過廚房設備公司當過銷售員,因為頭腦靈活做人誠懇,後來廚房設備公司的老闆生意轉向,便將公司轉賣給了他,靠這間公司他賺到了第一桶金。
靠著誠信經營,公司逐漸壯大,後來創建的幾間公司也都以「誠」字為公司命名,並依靠這些公司賺到的積蓄已能讓自己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轉折來自於一次他患重病的經歷,誠品書店的起點在香港。當年吳先生因為患先天性血管疾病入住香港養和醫院,病痛之中,內心非常迷離,逼迫自己思考一些與生命有關的問題,主診醫師給了他一本史懷哲先生的《文明的哲學》,這本書給他極大的感動,並讓他對生命有了更多深刻的思考,人生的價值在哪裡?
並且在醫院中,他留意到醫生和護士的外套口袋裡都會放著一本書,在工作間隙都會拿起書本閱讀,讓他很感慨。
吳清友後來說在這段命懸一線的日子裡,那本史懷哲的《文明的哲學》和另一本《弘一大師傳》給了他最大的影響,也讓他後來有了做書店的決定。雖做不到像史懷哲和弘一大師一樣度己度人的境界,但史懷哲那句「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中」,開啟了他對經營書店的興趣。
所以,後來在每一間誠品書店內都會特意留出一個角落,這裡專門放著史懷哲的書籍。
敦南路這間總店一共有三層,地下一層是美食和伴手禮,可以在這裡喝咖啡,或用餐。
一層是文創用品和周邊,也有不少原創設計師的品牌店在這裡。
二層則全層是書店。敦南路這間誠品要關閉重建了,這裡有個用3000本書堆出來的倒計時書牆。很多路過的書迷紛紛前來拍照留念。
書架排列很密集,也正是這些密密的書本堆出來的繁雜感,書店才更像一間書店。據說廣州的方所書店就是像誠品學習的,細看在書籍的陳列上它們還真的有點像。
在誠品還會專門留出一些獨立空間,讓創作者去進行一些有創造性的表現。
相比一些書店用設計的創意和格調令人眼花繚亂,這裡則更有沉浸其中去閱讀的氛圍,甚至偷偷拍張照也不好意思:來這裡是看書的,不是打卡的。
很多書店將心思花在了裝飾和陳列上,更多的空間讓給了休閒區和文創用品,而在誠品,你會看到,空間都給了書本,各個角落、臺階上都可以坐下來,地面上鋪的是木地板,可以拿一本書席地而坐慢慢閱讀,在不經意的一個僻靜角落裡,就會看到埋頭苦讀的身影。
書的種類很齊全,書架也不高,隨手便可以取下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來看。而且個人覺得比較不同的是,在我們的書店,通常最顯眼的位置被各種暢銷書和教輔書佔據,誠品則是擺放文史哲學類的書籍比較多。需要留意的是,在臺灣,因為智慧財產權及版權之故,書並不便宜。
就是這樣一個地標性的書店,開業後卻一直賠了15年!
吳清友先生的演講中,他說,這15年是他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讓他第二次看到了自己。這便是書籍帶給人的力量吧。
賣一本八卦雜誌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刷出來的價格都是25元人民幣 ,但是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是沒有文化,吳先生說他也不想活了。
最近因肺炎疫情之故,客人也少了許多,來書店的人們也紛紛口罩遮面。若是以前,這間誠品書店每天都不少人,很多來臺灣旅行的遊客也會慕名前來。
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流行各種對比,比哪個省的GDP更高, 比哪裡的人更富有,比哪座城市的城建更厲害,很多年輕人談論的也大多是誰誰誰又輪換上了「首富」之位。而物質財富之外,我們是否少了去關注精神上的財富呢。
吳清友創立誠品書店的初衷,不是為了賣書,只是為了讓人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