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牧謠 鳳凰網讀書
5月31日,是臺北文化地標、敦南誠品書店閉幕的日子。
「我由衷感謝,是芸芸眾生成就敦南誠品」,誠品董事長吳旻潔如此說道。
「是誰傳下這行業,黃昏裡掛起一盞燈。」
北京萬聖書園的店內掛著這樣一句話,化用自鄭愁予的詩句。這大概是所有書店人的信念和夢想吧,臺灣的吳清友也一樣。
1999年,當敦南誠品的燈火守候到破曉的第一縷曙光照進窗子,這個夢想終於變成現實。從此,臺北的夜裡多了一處光亮不熄的精神庇護所。
在這盞燈亮起的十年前,第一家誠品在臺北的仁愛路誕生。
嬰兒期的誠品是主打人文藝術與設計方面的專業書籍,其中包括大量外文書籍。創始人吳清友在誠品創立整整一萬天的時候就曾坦白:「當年的我實在沒多想,心念也很單純,就是一個自覺生命因閱讀而不再失落的個體,想要窮盡己力,為生長的這塊土地播下人文、藝術、創意融入生活的種子。」他給誠品取英文名為「Eslite」,精英,便透露了他的一點小心思——他要把誠品做成真正有文化,有品位,具有「古典美學」的品牌。
自然,書店希望服務的人群也是知識分子與文化精英階層。「那時的誠品,不論再小的出版社,只要出版好書,都能在書櫃中被陳列。」當時的選書標準也相當傲嬌,不選「已經再版、沒有版權、會被時間淘汰的書,以及媚俗的作品。我們選的書:學術、專業或一般均可,議題不一定嚴肅,但一定要有創作與出版的誠意,所以它可以是任何一本書。」 不看銷量,堅持自己的態度和品味。在現在看來,是很「任性」的。
01
誠品曾帶來了一場書店革命
臺北是有著深厚書店文化的城市。
從前的牯嶺街,不只誕生出一部楊德昌的經典華語電影,也開滿了一整條街的書店。那時的臺北還是一派古早風貌,倉皇而閒適的日子困窘卻也充實。你總可以在這條街上偶然遇見陳映真,或者李敖,或者其它鼎鼎大名的文人。
榕樹下的牯嶺街書攤,1973年
北邊的重慶南路也有相似風景。一步一店,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作家傅月庵曾用這樣的文字描繪過重慶南路的書香勝景:「黃昏時分,下班等車的學生、上班族常就近踅進店內低頭瀏覽,一邊看書一邊注意公交車動靜。誰想買書,第一個念頭便是『到重慶南路找去!』逢到年終打折特賣,店門口紅布條翻滾,熙來攘往的人潮,加上騎樓的書報攤,往往擠得摩肩擦踵,水洩不通。」
然而現代化的車輪終究把這片寧靜碾碎了。1970年代,牯嶺街改造,只剩下十餘家書店勉勵維持;捷運的開通也奪走了重慶南路昔日的繁華,書店也就要麼冷冷清清、要麼關門大吉。
因此新生的誠品要想維繫住書店的榮光,必須改換經營思路。1995年之後,誠品書店開始轉變經營模式,在保有圖書質量的同時,開始更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吳清友重新定義了書店,將配套產業,如畫廊,酒窖,電影院,咖啡吧等真正與書店結合起來。就像一座「生活博物館」。
說白了,他想要開創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有書,有音樂,有咖啡香氣,有各種能讓人好奇和開心的小玩意兒,有各種能啟發人的文化活動。當然你也可以什麼都不買,也不看,就坐在角落,感受須臾蓬鬆與自由。以至於到了後來,在臺北的人沒地方去,就會去誠品。有人來臺北,就為了去看一眼誠品。尤其是24小時的敦南店,已然成為了遊客眼中的文化地標,臺北人心裡的城市港灣。
敦南店開幕前兩個月,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還在這裡拍了個MV
"生活博物館"這步棋確實很穩,成功幫助誠品扭轉了虧損局面。2004年,誠品達到整體盈利,盈利部分主要來自圖書以外的業務。2006年誠品全年營收突破了100億臺幣。2015年,誠品還推出旗下高檔酒店「誠品行旅」,吳清友試圖將複合經營發揮到極致。
誠品行旅
誠品的出現實際上帶來了臺灣第二次書店革命——書店體驗成了消費者最看重的一面。好的體驗感不僅來源於書本身的質量及價格,還包括書店的燈光、裝潢、擺架、以及書店人員的服務。誠品培養了一大批忠誠度相當高的消費者,這也是誠品成功的最關鍵因素。誠品會員卡門檻不低,若想辦理「誠品人」會員卡,首先要去誠品門市申請辦理「累計卡」,當累計卡在臺灣所有的誠品服務項目累計消費達到10000臺幣(約2000元人民幣)之後,才能更換為「誠品人」會員卡。而即使成為「誠品人」,優惠的幅度也並不大,總體而言,僅能積分和購物時打九折。但這足以說明,誠品的品牌效應已經成功將其商品符號化,「使得一種商品更接近於文化,而不單是物品本身。」 「遊客來誠品買的當然不只是書、文具,更是一份愛書人的感情和追求文藝的心。」
2004年,敦南誠品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15年更獲CNN評選「全球最酷書店」。事實上,以敦南店為首的誠品故事之所以誕生,正是在90年代臺灣解除戒嚴、經濟高速發展之後,民眾對知識和生活美感的需求迸發,是臺灣社會時代精神的切片。
02
最後24小時
去年年底(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將於2020年5月31日閉店,原因是「租約到期」。當時正值書店「水逆期」:單向街書店愛琴海店宣布撤店;讀庫貼出緊急甩賣通知;老書蟲北京三裡屯店宣布關店……誠品的宣告一經公布,一片唏噓:「連誠品都關了,看來真的是書店末日了。」蔡康永說,那是他最不希望消失的一家書店。
不久之後,誠品公布了新的24小時書店——誠品信義店。
雖然24小時誠品似乎「薪盡火傳」,文化之光並未就此暗滅,卻仍舊不能止息人們對敦南誠品的留戀與痛惜。21年零18萬個小時,就像陶晶瑩說的——「敦南是我們幾代人共同的青春記憶。」
5月31日,熄燈前的最後一夜,超過5萬名讀者來到了現場。臺北的細雨像是離別的眼淚,沾溼了每個人的衣襟,也氤氳著泛黃的路燈。快門按下一張張合影,從明天起這些照片就將作為敦南店唯一的存在變成最珍貴的紀念。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塊表,一刻不停地倒數著最後的計時。
誠品敦南倒計時裝置
18小時「馬拉松講座」
在這最後的24小時裡,誠品用一場18小時不間斷的"講座馬拉松"作為告別的儀式,邀請各方文化人來暢談他們心中的誠品回憶,以及"什麼是書店」。
臺灣作家廖信忠說:「在臺北人的心目中,唯有敦南誠品,可以稱之為『誠品書店』。以前我半夜不回家,父母打電話問在哪?只要說誠品書店他們就能放心,其實是在誠品附近的酒吧。」
清晨四點半,正是所有人最想睡覺的時候,當然也是夢境降臨的時候。詹宏志用一場」30年來臺北讀書生活的回憶」的分享,喚起了那些屬於老臺北人的舊日之夢。
詹宏志先生,這位80年代意氣風發的臺灣新電影領軍人,重要文化領袖,現在已然成為詹宏志老先生,清晨四點他倒還是精神奕奕。他說,像紫藤廬、誠品這樣的場所,老是在隱密的場所,深夜辦些學校不會教的講座,是那時年輕人的秘密基地,有種竊火的禁忌快感,成為多少人的精神養份。
講到一半,天色已漸白,窗外的綠意由黯淡逐漸盎然,從這扇窗往外瞧的最後一個清晨。
——廖信忠《誠品書店最後24小時,留給講座18 小時,演唱會6小時》
雲門舞集創始人林懷民前來告別敦南誠品
6小時「星空下的Live騷動」
誠品最後六小時,給了演唱會。
傍晚7點,「星空下的Live騷動」開始了,旺福、四分衛、脆樂團、昆蟲白等,用音樂陪伴讀者迎接最後倒數。
20年前誠品從仁愛店搬到敦南店時,四分衛也參加了誠品告別的Live演出。也是那場從晚上到凌晨長達18小時的倒計時活動,讓誠品意外發現夜間人流量的可觀。從那次開始,書店的燈再也沒有關上。
1999年,《喜新戀舊 移館別戀--今夜不打烊》現場。
零點的鐘聲終於敲響了。站在雨中的吳旻潔,和場內的上千名觀眾,齊聲對著誠品敦南店,說出了早就默想在心中那最後一句:「敦南誠品,晚安。」這是一句多麼難講出口的再見,它揮手而別的不只是一家書店,也是許多人的人生回憶,更是臺北這座城市的一個遠去時代。
「我覺得敦南店的逝去,某種程度上對我來說,就像是吳先生的離開一樣。」誠品董事長吳旻潔,在5月31日受訪時說,最近很怕逛敦南,因為有太多回憶與牽掛,讓前進變得很艱難。而敦南店的失去,就跟失去父親吳清友(誠品已故創辦人)一樣,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才會知道它的影響。
03
下一站:誠品信義店
誠品的儀式感始終如一,就像20多年前的那場接力一樣。在敦南店打烊後,誠品租了一輛雙層大巴,取名為「靈感不打烊巴士」,載著讀者前往信義店,穿過大半個城市去睡另一間書店,以閱讀共度不眠之夜。
「靈感不打烊巴士」
如果說敦南店是古典而溫馨的,那麼信義店則是現代而多元的。「多維世界,與你同步看見」,這是信義誠品給予夜書店的新定義。閱讀不分晝夜,未來誠品信義店3樓書店每月雙周六還將舉辦名人夜讀活動。
除了延續了敦南的閱讀不分晝夜,信義店的3樓每月雙周六將舉辦名人夜讀活動,將閉幕之夜的「講座馬拉松」傳遞下去,開啟一場或許沒有終點的夜讀之旅。
以外文與設計書籍起家的成品,在「外文專區」與「藝術專區」上進行了進一步的開拓:每季將攜手海外國際出版社策展;嚴選MoMA、Image Republic等當代設計藝術品、規畫設計者必訪書房PANTONE專區。更首創琴藝展演空間,邀請演奏家於書店內彈奏鋼琴,創造音樂和書籍共存的閱讀環境。
「藝術專區」
同時,信義店也是全臺誠品最具規模的黑膠館,更特設古典爵士專區。未來也將提供創作音樂展演場域,不定期舉辦深夜DJ秀、發片藝人巡演、售票演唱會。5月29日,一場名為「唱片行裡的夢遊派對」成為了誠品音樂夜場的第一個音符。
甚至,信義誠品還引入了24小時生鮮超市「誠品知味市集」和餐飲團隊,商場也引進了 50 個全新品牌。全方位發力的誠品信義店裡,有吳旻潔的野心與思考。繼疫情關閉六家店後,她說下半年還會「用力關店」,「不要怕關店,關店不是壞事,開錯店才是壞事,開對的店才是好事,像是百貨公司高樓層的店鋪、老舊社區店,已不是誠品要發展的趨勢。開店看三個指標,未來性、獲利性與公共性,如果一項指標都沒達到,就是確定關店的店別,今年度的關店,是重要體質調整。」
24小時生鮮超市「誠品知味市集」
同時,誠品也在積極布局線上零售,但吳旻潔承諾道:「只要誠品還在,就一定會讓臺灣有一家24小時書店,這是誠品對社會的承諾。無論世界如何變化,誠品書店會為臺灣社會永遠經營一家24小時看得見的書店。面對未來的數碼時代,作為實體存在的書店也別具意義。」
誠品也許永遠會在,但敦南店還是關閉了,在眾人的注視中熄滅了那盞亮了21年的燈。
誠品與敦南,好像是一回事,又好像不是一回事。我們一邊恭喜著,一邊惋惜著,一邊又不得不承認,這或許一個載譽的老書店重生的最好方式。
參考資料:
廖信忠,《誠品書店最後24小時,留個講座18小時,演唱會6小時》
外灘TheBund,《5萬人在大雨中送別,第一家誠品書店關門》
方菱,《一座書店一座城:誠品書店的發展邏輯》
撰文 | 李牧謠
編輯 | 徐鵬遠
圖片 | 網絡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
原標題:《誠品敦南最後一夜:5萬人向90年代臺北告別》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