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晚,臺北敦南金融大樓。漂泊大雨,5萬人在雨中送別一個時代!
21年零18萬個小時,是讀書人對誠品敦南店的這道文化之光的一種眷戀與痛惜。
5萬名讀者在店內,店外不停地按下一張張快門,留下這彌足珍貴的合影。
今後這些照片就將作為敦南誠品唯一的珍貴紀念,所有人的心中都在不停地倒數著最後的時刻。
這是一個陪伴臺北人經過20多年的夜半讀書的時代,是讀書人哪怕最後一天營業,也要親眼見證它的熄燈。
在最後的24個小時裡,書店內排起長龍,擠滿人群買書,打卡,聽講座。
老闆吳昊潔邀請了詹宏志,陳芳明,陳文茜等作家進行了「18小時不間斷馬拉松演講」,還請了歌手陳昇帶領多個樂團舉行了「星空下的Live」演唱會,一起向敦南店道別。
「敦南是我們幾代人共同的青春記憶。」臺灣著名主持人陶晶瑩無比留戀的說道。
「我覺得敦南店的逝去,某種程度上對我來說,就像是吳先生的離開一樣。」誠品董事長吳昊潔接受採訪時說,因為有太多回憶與牽掛,讓前進變得很艱難。而敦南店的閉幕,就跟失去父親吳清友(誠品已故創始人)一樣,讓它成為時間的沉澱。
臺北是一座有著深厚書店文化的城市。
1995年,吳清友選中了面向仁愛路圓環的店鋪,一樓賣代理的歐洲瓷器,玻璃,地下室則經營著藝術書店,畫廊。紅磚牆,黃銅把手,Cassina燈具,一副標準的「貴族相」。
1999年,24小時營運的敦南店的出現,已然成為了臺北人心裡的城市港灣,遊客眼中的文化地標。
因為24小時的特性,在緊湊匆忙的旅途中,這或許是一趟不再需要趕時間的打卡地。
不少遊客甚至會拖著行李箱,沉浸在滿是書香的環境下度過一整夜。
清晨,一杯咖啡為此次旅行畫上圓滿的句號,打車去機場——這,很臺北。
在各種讀書類APP與自媒體興起的今天,傳統書店的腳步被時代的變遷甩掉了一大截。
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數位化閱讀率為79.3%,同時,31.2%的人已經養成了聽書的習慣。
無論怎樣,誠品是融入生活的一種質感,是關於讀書人對書的想像空間。
相比起賺錢,培養閱讀習慣才是終極目的——這是誠品書店經營的核心策略之一。
雖然敦南店的閉幕帶來一絲絲落寞與遺憾,但作為接力棒的誠品信義店勇敢地挑起了它24小時書店的責任,這似乎也是一種星火相傳。
如果說敦南店是溫馨而古典的,那麼信義店則是多元現代的。
除了延續敦南店的24小時閱讀,信義店還將開展名人夜讀活動,不得不說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夜讀之旅啊!
「只要誠品還在,就一定會讓臺灣有一家24小時書店,這是誠品對社會的承諾。無論世界如何變化,誠品書店會為臺灣永遠經營一家24小時看得見的書店。面對未來的數碼時代,作為實體存在的書店別具意義。」吳昊潔承諾道。
敦南也好,信義也罷,希望這個載譽著老書店的誠品永不閉幕。
而讀者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帶給我們一切美好的回憶與期望,封存進屬於自己的「誠品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