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嫌語文書太醜,這群90後重新設計課本,讓無數小孩從此迷上語文課(文末有福利)

2021-02-14 湖州市圖書館

那天沒什麼特別。

是臺灣大湖國小五年級,

發教科書的日子。


孩子們並沒太多期待。

除了紙張變新、內容變難,

跟去年應該沒差。

依舊單調、刻板、枯燥、乏味···


「哇!這是什麼?

這太酷了!」

第一個拿到教科書的孩子,

興奮地驚呼起來。


「太恐怖了!

這竟然是國語課本耶!」

孩子們一個個翻看著書本,

愛不釋手、兩眼發光。


躲在一旁的陳慕天,

看著眼前的一幕,

這才長舒了一口氣:

看吧,孩子們會喜歡的。


這個被稱為臺灣第一套具有美學教育的教科書,是「美感細胞團隊」發起的「美感教育計劃」的重大成果。


23歲的陳慕天,

是團隊負責人,

也是計劃發起人。


曾留學國外的他,

除了感嘆於國外的環境、建築之美,

對他們的美感教育,

更是感受頗深。


無論市區還是鄉野,

走到哪都跟畫一樣。

從老人到小孩,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

甚至一個罰單都充滿設計感。


反觀國內,

美感好像只是精英專屬。

國人的現今審美,

處於並將長期處於,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陳慕天並非設計出身,

也不是教育專業。

甚至整個「美感細胞團隊」,

都是美感教育的門外漢。


但總有一些事情,

值得我們放手一搏。


幾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說幹就幹,

一個致力於改變臺灣美感教育的大計劃

——「美感教育計劃」,

漸漸浮出水面。


他們把計劃的第一步,落在孩子們的教科書上:兒童早期啟蒙對未來影響巨大,而華人教育體制下,與孩子聯繫最密切的就是每天至少看8個小時的教科書。


而我們現在的教科書,

基本上是這個樣子:

有的人會質疑,

小孩子懂什麼審美,課本能看就行。

陳慕天他們卻覺得:

只是我們不懂小孩子。


沒有什麼資源,

只有可以任意揮霍的青春。


陳慕天和夥伴們每日奔走,經常忙到忘記吃飯,終於籌到足夠的資金。還獲得設計企劃公司IF OFFICE創辦人馮宇的協助。

甚至有很多設計師、插畫師,

志願加入這個計劃,

義務幫忙設計內頁。


一場臺灣教科書革命,

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始了。


好的設計,

應該讓孩子擁有,

充分的想像和創造空間。


新版書的封面,

生字格裡只畫了一個點,

每個孩子都可以隨心把格子填滿,

可以是「我」、「那」,甚至圖畫···

每一本都獨一無二。

一篇《動物的尾巴》,

孩子們可以跟老師互動「猜猜看」,

辨認插畫中的尾巴來自何種動物。

一篇介紹Google標誌的課文,

把LOGO的配色,

都融入到了畫面當中。


還專門給孩子們設計了,

一個迷宮遊戲來挑戰。


一篇講述大魚被吃掉的課文,

大魚被生動地做成了,

生魚片。


豐富多變的插畫,

用心精美的排版,

更人性化的設計···

就像美感細胞的口號一樣:

給我一本課本,

我們給孩子一座美術館。

新版教科書變成了隨手可得的美術館。

「我覺得新課本很好,

圖片很多,素材很有趣,

不會覺得悶。」


「舊課本你一看就知道講什麼,

新課本會給我更多想像空間。」


「我真的覺得這個比較好,

以前的課本太死了。」


孩子們之間的交流,讓陳慕天他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並不像大人們以為的那樣,什麼都不懂。他們能頭頭是道地講出他們對「美」的看法。

他們對「美」,

同樣會有自己的認知、

感受和判斷,

從而也對「美」有更多的需求。

試點國小的大獲成功,

讓這個計劃得到了更多關注。

越來越多的出版社找到陳慕天,

為更多不同年級的孩子,

設計有美感的課本。

他的目標是:

希望未來10年內,

能夠影響臺灣一半以上的教科書。


「美感細胞團隊」好像一個拓荒者:為臺灣美學教育開闢新道路,期望國民教育能給的不只是知識技能,更應該有美感設計思維能力。


他們相信,

一本小小的教科書,

就能為孩子們打開通向美的道路。


對這一群年輕人來說:

教科書只是個工具,

他們最終目標是要撼動教學現場,

全面影響出版界和文化產業,

擴大美感教育的觸角。


只要開始,

一切都不算太晚。

湖圖君送福利時間!\(^o^)/

實用手電筒


親膚竹纖維毛巾


精美紀念傘


定製書籤

Q1:市圖書館國慶節等法定節假日都是照常開放的,只是開放時間與平常略有不同,那麼,你知道湖州市圖書館法定節假日的開放時間嗎?請標註時間段即可。


Ps後臺直接私信回復「開放」,獲取市圖書館開放時間安排表)。


Q2:湖州數字圖書館精選併購買電子書、電子報刊、學術、學習平臺、音視頻、少兒資源等數字資源,可用數字資源(自建、已購、共享、試用)總計近80TB。讀者只要登錄,就能免費使用海量數字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閱讀、下載以及查詢等需求。此外,市圖書館還加強了本地特色資料庫的建設,目前建有6個本地特色資料庫,請說出其中3個?

Ps:答案任意門——請戳連結http://www.hzetsg.com/#,或者關注「湖州市圖書館」官方微信平臺,點擊下方菜單「更多」,選擇「數字圖書館」一欄,從連結頁面裡的地方特色快捷欄中獲取答案)。

Q3:國慶期間,市圖書館精心為讀者烹製了一份營養豐富的節日「文化大餐」,有每日的電影放映、主題畫展、書籍推介,還有優秀社科類文章徵集活動等。相信你一定能在濃濃書香中度過這個非同尋常的國慶長假。可愛的你,能告訴湖圖君本次俞進書畫展是以什麼為主題的嗎?

Ps:答案請從往期微信推送中尋找)。


相關焦點

  • 有意思│因為嫌語文書太醜,這群90後重新設計課本,讓無數小孩從此迷上語文課
    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進行了一項名為「美感細胞」的教科書改造計劃。重新將語文課本,設計成了文章開頭那些圖片上的樣子。而事情的起因,得從陳慕天大學時說起。陳慕天突然意識到,這都是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審美」這件事離小孩子太遠了。不論臺灣還是內地,中國的孩子,從小面對的都是都是這些刻板的、幾乎沒有設計可言的教科書。
  • 因為嫌語文書太醜,一群90後重新設計課本,震驚了所有人
    陳慕天突然意識到,這都是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審美」這件事離小孩子太遠了。不論臺灣還是大陸,中國的孩子,從小面對的都是都是這些刻板的、幾乎沒有設計可言的教科書。  ▲改造後的小學五上第六課〈溪谷間的野鳥〉  「現在的語文課本就是一看就知道他要講什麼,這太現實了,但新的課本,可以多一點想像!」一名女學生分享。
  • 嫌教科書醜爆了,這群90後一言不合就重新設計教科書!
    不僅我們的語文課本,臺灣的國語課本也被吐槽醜曝了。這竟然是國語課本耶!」孩子們一個個翻看著書本,愛不釋手、兩眼發光。他們是一群畢業於交通大學的90後,有感於臺灣美感教育有待加強,於2013年9月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劃】。
  • 另類"語文書"走紅:民國語文課本 葉開版自編教材
    記者 李徵  事實上,在「另類」教材史上,「最好的語文書」並非前無古人,此前,在學校課本之外,民間也曾出現過多個版本的語文書,在讀者中引發過不小反響。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Q版語文》和民國語文課本(包括「開明」、「商務」和「世界書局」三個版本)。  Q版語文  《Q版語文》並不是語文書,而是搞笑類圖書。
  • 翻開這本「語文書」,60後、70後:有點想哭!
    語文書80年對於上面這一本老書,80後年輕人的父輩都有點想哭的感覺,因為那是他們再也回不去的少年時代。60後的滿滿回憶!屬蛇、屬馬、屬羊、屬猴的人差不多都學過。面對這麼熟悉的課本,一位工地上的叔叔不由得說了一句:80年初中第一冊,好熟悉啊!旁邊的同事又趕緊看了一下,並回憶:這個就是我上學時的課本!80年秋季初一,開學第一冊語文的資料,腦海裡全是它的畫面!老師、同學、教室仿佛就在我眼前,轉眼間將近40年了,己經年過半百。
  • 幾個想讓小學課本變美點的年輕人做出了不一樣的語文書 CBNweekly
    4個臺灣90後想讓小學課本變美一點,最後果然做出了幾本不一樣的語文書。教材當然有很重要的教學功能,但美同樣重要。因為在升學壓力下,承擔美育功能的美術、音樂課「都被借走」,而語文是小孩長時間接觸的主科,文科內容也相對富有想像力,適合與設計結合,是美育的最好渠道。這一計劃在當年8月放上網絡做眾籌,團隊拿到26萬新臺幣(在當時約合5.3萬元人民幣)資金之後,找來13位設計師,第一本試驗課本在2014年9月誕生了。
  • 清朝時期「語文書」和現在有什麼異同?歷經百年,這3點竟差不多
    和教學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這不網上就有罕見的清華小學語文課本曝光,一起來看看那個年代的「語文書」是什麼樣的吧一:封面從封面來看,因為技術的限制,清朝小學語文書沒那麼多的色彩,只是簡單的把科目、年級、撰寫人用毛筆字寫在上面,簡單明了。
  • 話劇《語文課》:在劇場上一堂別致「語文課」
    鉛筆、橡皮、語文書,聽寫、提問、做卷子,上課、考試、留作業……日前,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的舞臺,7名演員帶領現場觀眾,完成了一堂別致的「語文課」。  這堂溫馨懷舊的「語文課」,是沉寂近兩年的導演黃盈的新作。
  • 三十而已 | 她帶著甜蜜回來了(文末有福利)
    三十而已 | 她帶著甜蜜回來了(文末有福利) 2020-10-16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版語文課本總主編溫儒敏談教學重點:讓語文課回到讀書
    溫儒敏介紹,這次語文教材編寫秉承「守正創新」的理念,有許多新意,最重要的是讓語文課回到讀書,這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多讀書 會讀書 讀整本書曾有調查顯示,中國學生閱讀量峰值在初中一、二年級。小學閱讀主要靠老師引導和指定,初三後終日面對應考,讀書十分功利性,興趣大幅衰減。
  • (文末福利)
    這些年的教學生涯中,從小孩到成人,從線上到面授。英語零基礎和初級階段的學習者也好,或是想要考慮給孩子雙語教育的家長也好,都在和我接觸的過程中提出這個疑問,「艾倫啊,儂說應該學自然拼讀好還是學習音標好?」往往初學者遇到這個問題,不知所措,腦子容易瓦特。
  • 話劇《語文課》北京上演 打造開放式課堂(圖)
    鉛筆、橡皮、語文書;聽寫、提問、做卷子……近日,一堂別致的「語文課」在人藝「開講」,主人公是7個普通人以及前來觀賞該話劇的200名觀眾。  話劇《語文課》,將舞臺打造成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從劇場頂棚吊下來的白熾燈,還有漆成黃色的木門……都營造出熟悉的教室環境,一下子把觀眾拉回到學生時代。  除了舞美的獨特設計,《語文課》還為觀眾準備了上課的用具,鉛筆、橡皮、課本都一一分發到觀眾手中。80後觀眾們倍感親切,課本中有從小學開始學過的《小貓釣魚》《烏鴉喝水》《劉胡蘭》《羅盛教》,一直到高中的各種古文篇章。
  • 想像作文:我變成了語文書
    「叮叮叮,叮叮叮……」「哎,又是語文課,難死了,還不許查資料!」趴桌上的我找出紅筆黑筆,趁老師不注意時在語文書上塗塗畫畫。一隻白嫩的手伸向我:「哎呀,誰的語文書啊,都被踩髒了。」什麼?語文書?我不敢相信地看向自己的身體,長長扁扁,上面是秀氣的範文,下面的鬥雞眼,雞腿曹操,狼牙山五漢奸……媽呀,我成了自己的語文書!對了,誰撿起了我,說不定是我的救星呢。我瞪大眼睛望去。哦不,我看清這人竟然是校長,完了!
  • 「他為什麼沒怎麼看過語文書,語文成績也比我好」
    有一名男生說,「讓我和某某結組,他就沒怎麼看過語文書,考的分數都比我高」,發現他很缺乏自信。後來,我注意觀察了某某,他確實不怎麼看語文書。為什麼有個別學生看起來沒怎麼看過語文書?可每次考試比有些認真聽課的學生成績還要好呢?
  • 閒談| 不同階段的舊課本與作業簿
    ,這似乎可以具象到每一類事物、每一種現象上。  不同階段的舊課本與作業簿  小學語文課本的演變  大連宇宙風  今天是2020年7月7日,高考的第一天,上午第一科是語文考試,說起語文,相信很多人的記憶是痛苦的,記得上學那會兒,每當拿到新學期語文書,總是要翻一遍,看看裡面有多少篇課文是要背誦全文,然後開始怨聲載道。
  • 臺灣語文書的變遷:日殖民期間語文課誦讀三字經
    曾幾何時的臺灣語文課上,也充斥著領導人少年時的勵志故事。你在歷史中,歷史就要追隨你。新中國成立後的60多年歷史中,改革開放等每一個時期都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語文教材。對於臺灣,亦然。國民黨的戒嚴時期、民進黨的成立,教材也隨著歷史在改變著它的模樣。一方小小的課本折射著時代的變革,一代人價值觀的形成,甚至是命運。
  • 我們上過的語文課,大多沒有擺脫功利底色
    新京報:這套《郭初陽的語文課》和傳統的語文課本非常不同,比較像是西方人文通識課的課本,藉由「語文」的概念,跨學科地教授人文知識。當時是怎麼想到做這樣一本書的?如果老師拿這樣的教材來作為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從中獲得的營養會嚴重不足。因此,我覺得,學校裡的語文課,語文書與補充教材的比例,五五開是一個恰當的比重,既充分考慮到語文本身的營養,也充分考慮到應試的問題。新京報:你在每一堂課的文本選擇上,做了哪些考量?
  • 文末有福利|走進藍染,給你一次DIY素布的機會!
    靛青染料與空氣接觸後產生氧化,從而比較牢固的附著在布料上,完成著色。染色過程中每一次浸入都會得到深淺不同的色調;同時由於浸染的遍數不同,浸染效果也會不同,浸染的遍數越多,色調隨之越深。再通過扎花、夾纈等方法,就會使布料形成豐富的圖案和多變的樣式。這樣我們便看到了現在層次豐富、凝重素雅的藍。
  • 語文書上的沉悶古文,竟被這對夫妻畫活了!
    這世上大概沒有幾個人,會在妻子死後,放聲大唱。唯獨莊子,一唱成名。在妻子的喪禮上,莊子沒有痛哭,反而粗魯地坐在地上,邊敲盆邊唱歌,整了一出先秦版的「擊鼓樂」。不過它在語文書裡,卻是繞口又難理解的:如今能有這樣的漫畫來解釋這些哲理,孩子肯定不會再為古文頭疼!果然,它在香港出版後,就迅速成為香港年度暢銷圖書及獲獎圖書,不少孩子搶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