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12-22 身邊24小時

藍天越來越多,河水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好…… 近年來,我市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空氣品質持續好轉 2020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收官之年,我市本著治汙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目標,持續推進「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大舉措,按照「夏治臭氧冬治霾」思路,開展包抓包聯專項督查,抓好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和重點因子治理,全力打贏藍天保衛戰。 嚴格工業源頭汙染整治。大力實施生態環境治理五大提升工程,全面深化水泥、建材、煤炭、電力、陶瓷等行業的精準化管理,推進清潔生產,建立「一企一檔」「一廠一策」臺帳。開展儲洗煤廠「評星定級」和非煤礦山專項整治工作,全市39家洗煤儲煤場26家達到五星標準,規範整治物料堆場102個。全市104家加油站實現三次油氣回收治理全覆蓋。 強化揚塵汙染治理管控。開展以道路揚塵整治為重點的抑塵治霾「春雷」行動,堅守治汙降霾卡點,嚴查貨車超限超載和拋灑汙染行為,衝洗過境入城貨車50餘萬輛。加大道路清掃灑水抑塵力度和頻次。開展建築工地揚塵專項整治行動,落實「六個百分百」抑塵要求,重點企業和所有工地全部建設在線監測、視頻監控和車輛號碼識別系統。 打好秋冬季大氣汙染攻堅戰。市委、市政府召開秋冬季大氣汙染治理千人大會,再動員、再部署。全市1145臺燃煤鍋爐改燒清潔能源,完成散煤治理2.25萬戶,任務完成率達100%。累計淘汰國三及以下營運柴油貨車4923輛,佔任務的98.5%;淘汰油改氣車輛644輛,佔任務的161%,遙感檢測機動車13.4萬輛,路檢抽測2112輛,編碼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988臺。摸排整治「散亂汙」企業5家,做到動態清零。 截至12月14日,我市2020年收穫優良天數273個,同比增加17天;PM2.5平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重汙染天數3天,同比減少5天。多措並舉保水質達標 為徹底改善水環境質量,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對水汙染防治工作多次作出批示並現場視察,多次召開全市水汙染防治專題會議研究具體落實,進一步強化措施,攻堅克難,確保岔口斷面水質達標。 開展專項行動。在全市開展「奮戰六十天,決勝碧水保衛戰」專項行動。建立河道分段包抓機制,開展河道巡查整治行動,整治非法排汙口64個,漆水河清淤疏浚32公裡,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全市新增雨洪調劑量1261萬立方米/年,減少水土流失面積784平方公裡。 加大工程治理。投資12.65億元實施漆水河水環境治理PPP項目,主要包括汙水處理廠提標擴容、汙水管網改造和雨汙分流等內容。南北市區兩家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主體工程已完成,10個重點河段形成景觀帶,改造汙水主管網16公裡,協調桃曲坡水庫累計補充生態水2000萬立方米。 強化監管監測。實行24小時駐廠監管,環保執法和監測人員每天下河道檢查排除排汙口和管網異常問題。實行動態調度,緊盯小時自動監測數據,分區縣分河段加大手工監測頻次,以時保天、以天保月、以月保年,發現超標問題及時解決。十三五」期間,我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基本達到100%,自2020年4月份以來,岔口斷面水質已連續8個月達到或優於Ⅴ類。 動早謀實,科學規劃「十四五」。提早動手,超前謀劃,「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按照時間節點穩步推進。同步開展重點流域水生態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以「恢復石川河有水」為核心任務策劃項目75個,總投資約144億元,得到生態環境部領導的肯定。汙染減排穩步推進 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排汙登記備案,清理整頓工作進度全省第二,編制減排方案,聯合相關部門多次現場督辦,對項目存在問題進行梳理,逐一突破,對省考重點減排項目存在問題下達預警函,納入省考的2個重點項目和8個VOCs減排項目全部完工,29個市考項目有序推進,銅川市第二次汙染普查全國試點工作通過國家評審驗收。 完成2017年-2018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清單編制,同時補編了2015年-2016年溫室氣體清單,編制過程中調研了10餘個政府部門、40餘家企業單位,對比分析了100餘家中小企業數據,獲取了12萬餘個基礎數據,完成了每年度250餘個圖表分析,並於12月4日通過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專家評審。 新徵程即將開啟。相信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一定能讓青山永駐、綠水長流、空氣常新。(記者:徐國璽)

網絡編輯:王宇興信息審核:張澤【來源:銅川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這是中國越來越美的五年——藍天越來越多,江河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好……「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原標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人類也總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有怎樣的現實針對性?背後的意蘊在哪裡?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原標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重大任務,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民群眾生態權益得到充分保障的生態安全型社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了「生態安全屏障」、「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等內容,極大豐富了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內涵。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全會高度肯定了「十三五」時期「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成績;也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保任重道遠」的嚴峻現實。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願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部署。
  • 雲南: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綠色變革。在祖國的西南邊陲雲南,一個個推進綠色發展、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守好綠水青山的故事正在上演。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我們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和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戰略並將其上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可以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新時代的基本方略之一,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體現。人類高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旗幟,也就是高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偉大旗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社會圖景。
  • 黨課|如何深刻理解「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建議》的要求,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和諧美麗中國。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綠色發展方面,《建議》提出,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就為新時代的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新時代要推進綠色發展,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關鍵要點。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阿克蘇國家溼地公園內,天鵝、野鴨、海鷗……在波光粼粼的河畔或展翅飛翔,或靜靜佇立,或悠閒戲水,呈現出了一幅人與人、人與城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在不斷發展,人居環境在不斷改善,空氣品質也在不斷變好。」
  • 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西安網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涵。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了解其中的重要觀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 「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汙染防治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在相關領域國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持續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 生態文明的核心是和諧共生
    作者:張田勘  5月19日閉幕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了新目標,要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為達到這個目標,需要觀念和行動的轉變,其中首要的核心觀念和行動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