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

2020-12-15 中國科學院

  特意花費多日逐字逐句把英文幻燈片改成中文,一個多小時的報告堅持用中文來講,而且拒絕了工作人員搬到身後的椅子。他說:「也許我該試著說說中文。」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

  「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像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重要貢獻。」丁肇中談及他與中國科學家合作40年的體會時說。

  從膠子到電子和夸克

  發現膠子,是丁肇中與中國科學家的第一項合作成果。丁肇中介紹,宇宙中存在引力、電弱力和強力,強力由膠子傳輸。

  1977年8月,剛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建議,每年派10位科學家參加丁肇中團隊的工作。當時,丁肇中正在位於德國的佩特拉(PETRA)正負電子對撞機上開展MARK-J實驗。

  1978年,第一批中國科學家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唐孝威研究員帶隊加入實驗組。「從那時至今,許多中國科學家參加我的團隊,並作出了世界公認的貢獻。」丁肇中說。

  丁肇中介紹,1979年,美國《紐約時報》頭版報導了丁肇中團隊發現膠子的消息。其中特別提到:「27名中國科學家參加了這次試驗,在有關核粒子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史上,這是第一次,也是中國的一大貢獻。」

  這次合作被稱為「中國科技界改革開放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之後不久,丁肇中開啟與中國科學家的第二次合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L3實驗。

  自1982年至2003年開展的L3實驗,目標是尋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並為這些問題探求答案:有多少種電子?電子有多大?電子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有多少種夸克?夸克有多大?夸克能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L3實驗是由美國、蘇聯、中國、歐洲等19個國家和地區約600名科學家共同參加的大型國際合作實驗。」丁肇中說, L3實驗產生了一系列新發現,共發表300篇文章,有300人獲得博士學位。

  談及中國科學家在L3實驗中扮演的角色,丁肇中介紹,L3實驗需要12噸鍺酸鉍晶體,但當時這種晶體的全球年產量只有4公斤。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生產的鍺酸鉍晶體為這項實驗幫了大忙。此外,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陳和生、王貽芳等多位科研人員,對L3實驗數據分析也作出重要貢獻。

  在遙遠太空研究宇宙線

  運行在國際空間站上的阿爾法磁譜儀(AMS),被美國媒體稱為「國際空間站皇冠上的明珠」,這是丁肇中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第3個實驗。

  丁肇中介紹,2011年5月,AMS搭載「奮進」號升空,並被安裝在國際空間站上。AMS重達7.5噸,是唯一的空間大型磁譜儀。

  「AMS是美國、中國、俄羅斯、芬蘭、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等16個國家和地區在空間開展的合作,有60個大學和研究所、600位科學家參與。」丁肇中說。

  8年來,AMS收集了1470億個宇宙線數據,能量高達萬億電子伏。這一實驗發現,所有的宇宙線實驗結果都與現有理論不符合。

  尤為重要的是,AMS實驗還發現,高能正電子宇宙線主要來自於脈衝星或者暗物質。目前高能時統計誤差較大,還不能確定暗物質來源。

  丁肇中介紹,在2028年國際空間站退役之前,AMS將持續收集宇宙線數據以降低誤差,屆時會確定正電子超出是否來自暗物質。其間AMS還要解決另外一個基本問題——認識重質量反物質的起源。這些研究將會拓展甚至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中國科學家對AMS製造、測試和數據分析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丁肇中評價說。據了解,AMS探測器的「核心」——永磁鐵就由中科院電工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和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共同研製。

  AMS的所有實驗結果都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期刊上。2017年,第一篇AMS論文入選《物理評論快報》編輯推薦十年回顧紀念刊,同樣入選的還有第117號元素的發現,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等。丁肇中提到,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祖豪團隊對這篇論文作出重要貢獻。

  「過去40年,有很多優秀的中國科學家和我合作,他們對實驗作出重要的貢獻。每個實驗,都自己發展新的儀器,使實驗成功;實驗的結果,改變了對宇宙的認知。」丁肇中總結說。

  (原載於《科技日報》 2019-11-08 01版)

相關焦點

  • 「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新聞—科學網
  • 【科技日報】「最牛物理學院」的育人「秘笈」
    「這個報告是我們小組這一年多研究成果的一個小結。」江志浩說起這次經歷,頗為興奮。  江志浩從大二下學期進入張增明教授的實驗室。除此之外,從大二開始,他還參加過上海應用物理所的秋令營,深入了解先進的實驗環境,聆聽高質量的學術報告;去年,他又參加了在浙江舉辦的全國暑期物理學校,接觸了量子信息、凝聚態、生物物理等前沿課題,收穫頗豐。
  • 北京新高考物理卷:5G等前沿科技入題,實驗題分值佔25%
    首場物理考試結束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北京市教委獲得北京教育考試院專家對試題的權威解析。專家總結指出,2020年北京學業水平等級考物理卷命題著眼學科發展宏大視角,確保考試命題平穩過渡。試題整體特色體現在關注科技發展前沿,注重聯繫生活實際,突出實驗能力考查,體現核心素養考查,考慮疫情影響,體現人文關懷。
  • 感受科技前沿 體驗實驗創新
    12月2日下午15:40,合肥一六八中學第十一屆校園科技節創新實驗展示與體驗活動在實驗樓舉行。
  • 物理教育研究中的實驗/準實驗研究
    在PER的實驗/準實驗研究中,合理使用推斷統計離不開細緻的研究設計[2]。簡單地說物理實驗研究是通過改變某些變量(自變量)的值,觀察另一個變量(因變量)的變化效果;而物理教育實驗研究也有相似情形,研究者通常對他們感興趣的事件進行精心的控制和操縱——引入一個幹預,測量這個幹預帶來的差異。也就是說教育研究者也會嘗試操控某種東西以決定實驗效果。
  • 【中國科學報】上天入地 做最前沿的物理
    對於我們來說,宇宙就是最大的『對撞機』,我們利用大尺度的宇宙來研究深層次的物理規律。」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張雙南說。  尋找黑洞等緻密天體、捕捉宇宙線、探測中微子……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們憑藉著靈敏的探測技術,直接研究自然界中的粒子,而這種研究手段,正是目前高能物理領域最前沿的方向之一。
  • 第四屆國際粒子物理實驗儀器及前沿技術大會通知
    第四屆國際粒子物理實驗儀器及前沿技術大會通知 2017-04-12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字體:大 中 小】   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辦的「第四屆粒子物理實驗儀器及前沿技術」國際研討會
  • 燕山大學教授田永君做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
    9月11日,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田永君應邀做客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凝聚態物理前沿論壇,並作了題為「比金剛石更硬的合成材料:設計、合成、測量與應用」的報告。報告由固體所副所長曾雉主持。  田永君在報告中講到,發展新型高性能超硬材料已經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共同追求,這種追求的實現依賴於精巧的設計及特殊合成方法。
  • 說說高能所的研究機構——實驗物理中心
    探測器和電子學組的主要職責是北京譜儀實驗和大亞灣實驗的設計和建造、中國散裂中子源實驗探測器和靶站的研製以及新型探測器和電子學的研究,同時還參與大型高海拔空氣簇射觀測站(LHAASO)、BelleII以及PANDA的數據獲取系統。軟體和物理組主要負責北京譜儀實驗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的軟體開發、維護和物理分析,以及Belle和ATLAS實驗的物理分析。
  • 從深海到深空,上天入地,做最前沿的物理
    ,直接研究自然界中的粒子,而這種研究手段,正是目前高能物理領域最前沿的方向之一。 「堅持研製實驗裝置,並基於這些裝置開展研究,是我們的傳統。」張雙南回憶。 1954年,在海拔3200米的雲南落雪山,他們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由此開啟了我國的宇宙線研究。
  • ...國家首批優青專家徐慶華教授應邀來物理科學學院作粒子物理前沿...
    新聞網訊 5月29日上午,我校校友、山東大學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徐慶華應邀在博學樓304教室為學生作了題為《探索物質的最深層次結構》的學術報告暨考研宣講。學院相關研究方向的師生和有志考研從事粒子物理研究的學生參加了報告會。
  • ...格「物」致新 窮「理」盡微——走進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前沿...
    年輕的科研人員可以到實驗室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實驗室會資助他們旅費,並提供生活補貼。  2013年起,理論物理前沿重點實驗室設立開放課題,制定申請指南和管理辦法,面向全國徵集開放課題項目。例如,自開放課題設立後,國內引力物理研究群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發起了「引力物理聯合討論班」活動,共組織了百餘場學術報告。
  • 攻關理論物理最基本核心問題
    11月28日,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結果公布,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蔡榮根研究員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針對「宇宙起源」「物質起源」「生命起源」這三個最基本的自然科學問題,理論物理所確定了「十二五」期間「一三五」規劃中的「三個突破」方向,包括暗物質和暗能量本質及超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理論研究,新奇物態及相關場論的研究以及統計物理和理論生物物理與複雜系統研究。
  • 【人民網】他們,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世界最前沿
    2014年1月10日,以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為代表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物理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憑藉在「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大咖雲集 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交大舉行
    10月31日至11月2日,李政道研究所物理新興前沿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交大閔行校區舉行,國內外的頂尖科學家們圍繞科學前沿問題碰撞智慧火花。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理事會理事長林忠欽今天上午在致辭中提到,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重點建設了物理與天文學等基礎學科,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前沿成果,實現了學校相關學科的跨越式發展。
  • 中國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 打開中微子研究新大門
    孫自法 攝主持大亞灣實驗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表示,大亞灣實驗取得的重要成果,不僅讓中國在基礎科學國際前沿的中微子研究領域躋身全球第一方隊,更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方向,打開了新一代中微子研究大門。大亞灣中微子實驗裝置退役儀式上,青年科學家溫良劍研究員介紹大亞灣實驗相關科研進展。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
    依託蘭州重離子加速器,1991 年原國家計委批准成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開啟了我國重離子物理及其相關交叉學科的研究,形成了在國際上有重要位置的重離子科學與技術研究基地。「蘭州重離子研究裝置」於 1991 和 1992 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國際物理學家談中國對撞機:「將成為世界最前沿」
    原標題:「一旦建成,將成為世界最前沿」   ■本報記者 王佳雯   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將其預言者送上了2013年諾貝爾獎領獎臺, 並隨之開啟了粒子物理學研究的新時代
  • 視聽傳播研究有哪些前沿熱點?來看這場雲端大會!
    12月12日,「視覺技術研究:視覺傳播與當代社會」暨2020年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委員會學術年會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研究委員會主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承辦,會議採取在線方式進行。
  • 學術前沿||理論語言學的實驗研究
    以音韻學為例,早在1949年,羅常培就在其《中國音韻學導論》中闡釋了語音實驗的價值:「解決積疑,可資實驗以補聽官之缺;舉凡聲韻現象,皆可據生理物理講明」;實驗語音學和後來的實驗音系學也逐漸成為語言學的重要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