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傳統木工工具,總會說「錛鑿斧鋸」,這裡為什麼沒有刨子?

2020-12-16 老嚴侃木頭

在建築界有一個說法:西方建築史是石頭的歷史,中國建築史是土木的歷史。中式梁架結構的木製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成一系。包括鬥拱、榫卯家具製作等木工技藝,已經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正因為中式傳統木工有很高的文化屬性,所以在中文語境中,與木工相關的詞彙比比皆是。比如:班門弄斧、雕梁畫棟、不拘繩墨、入木三分、無斧鑿痕、引繩切墨、鬼斧神工、鑿斧鋸……

呃……等一下,鑿斧鋸?

不是說「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嗎?這麼重要的刨子,為什麼這裡面沒有呢?反而已經瀕臨失傳的錛,卻堂而皇之的位居首位呢?

別急,聽我慢慢與你侃。

先從考古證據說起

中國最早的木工工具實物證據,源於1991年12月安徽省天長市的一次考古發掘。在一批西漢中晚期古墓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隻做工精美的工具箱。

箱內是一套28件的古代木工工具。對照實物,古籍中流傳至今的那些晦澀生僻的名稱,我們都可以一一驗證。

比如伐木用的斧、斤(錛)、鋸;解木用的斧、斨(類似大鑿)、鑿;平木用的斤(錛)、(槍刨)、削(小刀),以及磨光用的(銼)、、礪、砥;還有傳說中的剞劂(曲鑿和刻刀)、鏓(大鑿)、鍃(扁鏟)、金+孱或鏨(小鑿)等。

大家可以試著對號入座,看看自己能認出多少。

這套工具實物,幫我們揭開歷史的迷霧,將古代工匠的工作狀態,完整的展示在我們面前。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

比如刀鋸先於框鋸出現;錛和斧無愧於最古老的工具;鑿子原來有這麼多種類;原來小刀也是重要的工具之一,等等。

最重要的是,由此我們可以判定,至少在漢代中晚期,現代木工中最重要的工具」刨「,當時仍未出現。在這套工具中,平木工具是由錛、斧、鐁、削,以及各種磨石來完成的。

再從歷史文獻說起

據國內研究木工工具的權威專家、同濟大學的李湞教授考據,今天我們用的「刨」字,是古字「鉋」、「鑤」、「刨」的共同簡體,而這三者卻各有意義。所以古籍中出現這三個字的時候,並不總是代表著木工所用的「刨」。

而具體指向一種平木工具,最早是南北朝時期的《大廣益會玉篇》,文中同時錄有「鉋」和「刨」二字:

「刨,薄矛切,削也。」——這裡的刨,其實是一個動詞。「鉋,薄矛切,平木器。又防孝切。」——這裡的刨,指的是鐁,也就是槍刨。

粗平用錛,細平用鐁,為了修舊如舊,日本在古建修復時仍然會採用這種工藝

直到北宋時期,文獻中的「刨」和「鉋」,仍然指的是刀狀的「鐁」。比如:

《廣韻》:「鉋,刀,治木器也。」又韻下平「鉋,鉋刷。」《集韻》:「薄交切,間胞,削也。」「鉋,平木器。一曰:搔馬具。」

《斫琴圖》局部

在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設色畫《斫琴圖》中,可以看到用錛平木的形象。

從以上史料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直至北宋初期,木材的粗平仍然是以錛為主。

那麼,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我們還是從考古證據說起。2010年,在山東省菏澤市,考古人員發掘了一條元代木質沉船,出土了110多件文物。其中一件船形木器,木胎方口,鑲有鐵片,木胎中後部橫穿木柄。

山東荷澤出土的元代木刨

看出來了吧,這分明就是一隻刨子,與現代我們所使用的木刨已經極為相似了。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出土的,最早的木刨實物。

這是否能說明,刨子是元代出現的呢?當然不是!

由於考古發現通常具有滯後性。就是說這件文物的出現,只能表明在元代,木刨作為一種木工工具,已經被廣泛使用,以至於連運輸船裡都可能會配備一隻。以此推斷,實際出現的時間,肯定要遠遠早於元代。

好了,我們再回頭從文獻中尋找答案。

在南宋戴侗《六書故》中,我們找到這樣的記錄:

「皮教切,治木器,狀如鏟,拘之以木而推之,捷於鏟。一曰搔馬具。又平聲,(昏+刂)也,別作刨。」——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此時的刨已經有的形狀,推之的用法了。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向前推:

《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平刨雛形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個修車鋪,修車師傅正在使用一把平木工具刨平木條。這件平木工具,形制跟現代刨子有點差異,結構更簡單一些,也許就是刨子的前身。

而清明上河圖的首位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的在位時間是公元1100年至公元1126年。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中式刨的雛形,出現時間應該在公元1100年前的北宋時期,而在南宋時期開始成熟,至元代已經被廣泛使用。

《太平風會圖》

元朝畫師繪製的《太平風會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中,有描繪木匠工作的場景,其中有一人正在刨平木料,所用使用的工具基本與現代刨無異。這也可以佐證,至少在元代,中國工匠已開始廣泛地使用刨子。

一些海外證據

海外證據主要看日本,畢竟在過去的幾千年來,該國始終亦步亦趨的追隨著天朝的腳步。

《春日権現霊験記絵巻》局部

這是作於1306年《春日権現霊験記絵巻》局部。從畫上可以看出,至少在14世紀初,對應的是我國元代大德年間,日本工匠的平木工作,依然保持著粗平用錛、細平用鐁的傳統做法。這種錛子在日本一直延用到今天,我手裡也收藏有一隻。

紅圈為日式錛,右邊兩個為中式錛

刨子在日本的痕跡(沒錯,就是痕跡),最早出現於1577年修建的嚴島神社迴廊的「棟札」上。

嚴島神社迴廊

據說,平刨在日本的具體形象,最早出現於17世紀初的《京洛風俗圖屏風》上。但我只找到了這幅畫作的整體略圖,所以無法證實這個說法。

《京洛風俗圖屏風》,實在是找不到局部

但在日本1712年出版的《倭漢三才圖會》中有一段話:

「按古者唯用槍鐁(槍刨),凡百年餘以來,始用突鐁(平刨)。二物狀異,功相似矣。」——這裡的突鐁就是木製的平刨。

由此可推論:平刨在日本的出現不會晚於16世紀下半葉。

但是,與考古證據相似,文化的傳播也具有很大的滯後性。我們以框鋸為例:在中國,大框鋸在唐初之前就已經出現,但直至明初才傳入日本。我們有理由相信,平刨的傳播也不會例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刨子的出現,比日本早上幾百年是很正常的。所以,從時間上來算,也呼應了公元1100年之前出現刨子雛形的說法。

中國木工工具斷代圖

上圖出自:潘逸婷《A Study of Western Influence on Chinese Building Tools in Chinese Treaty Por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2018年5月。由本人翻譯,侵刪。

最後總結

通過以上證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直至中華文明最鼎盛隋唐時期,我們現在常用的工具「刨」,仍然還未出現。所以,流傳至今的詞彙中,才會用「錛鑿斧鋸」來指代木匠工具,這其中自然不會有刨。

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西方在羅馬龐貝城的遺蹟考古中,發現了與現代刨十分相似的實物。

龐培出土的木刨

這說明,在公元79年之前的羅馬,現代意義上的「刨」,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了。從上圖還可以看出來一點:雖然歷經千年,又遠隔千山萬水,中式刨和西式刨在結構上基本上大同小異。

結合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在瀏覽西方木工歷史時,隨處可見框鋸的影子,形狀與中國的框鋸基本一致。

1690年西方版畫中的木工

這種出乎尋常的一致性,使我對中式刨的出現產生了兩種猜測:

一是「西方傳入」說。

我們知道,宋代是一個經濟生活異常活躍的朝代,元代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東西方大交流時代,而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刨子,有沒有可能是某個好事者船載以入呢?

二是「殊途同歸」說。

工匠作為徹頭徹尾的實踐者,也許是古代社會中最接近科學本質的一群人。受教育水平的制約,他們不可能歸納出科學方法,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會利用科學規律。那麼,基於同樣的原理,不約而同的作出同樣的發明,這種可能性還是挺大的。縱觀歷史,類似的例子似乎並不算少。

好了,關於刨子的話題就聊到這裡。真相可能只有一個,但探索之路卻有無數條。我是每天帶你木頭的老嚴。感興趣的話,就請關注我,每天帶你享受不一樣的業餘生活。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低頭的刨子,抬頭的鋸--傳統木工刨子的這些老諺語,快失傳了
    傳統的木工斧鋸刨鑿看似簡單,其實上手不易,得心應手更難,想要向人請教也不易。木匠自己懂得做,如何去做心裡也清楚得很,但就是很難用語言表達得清楚又確切,可意會難言傳,想要用文字表達清楚就更難了。而木工諺語是一代代木工的經驗之談,形象生動,朗朗上口,好記好用,對我們學習傳統木工大有幫助。
  • 民間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
    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 其描述的不僅僅是木匠工藝的高深,而要想學會使用這四種工具,一般人需要三五年,而刨子這種工具卻需要一輩子去學習!那麼這句俗話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最全傳統中式木工手動工具分類
    傳統中式木工工具的認識:細說工具之一:錛子雙刃斧子是非木工使用的,百姓家用來劈柴砍排骨之用,過去放樹也可以用這類斧子,公家的消防斧也屬這一類。斧子從樣式上分有傳統的和洋式之分。傳統的樣式是刃子的上下對稱,這種斧子的特點是在打制時可以不考慮左右撇,只有在安裝斧把時才決定左右撇。如果正常安裝是左撇,那麼把斧把卸下,從斧眼的另一端安上,那麼就變成右撇了。另一種樣式是洋式或叫日式的斧子。
  • 傳統木工的基本功——木工斧的選擇
    用斧子「砍削」是傳統木工的最基本之一。俗話說「一世斧頭三年刨。」要掌握刨子不容易,但是用斧比用刨更難。但在現在這個時代,斧子也是無用武之地,逐漸的不太用得上了。但如果你要玩實木,肯定要用到斧頭。都說「快鋸不如鈍斧。」
  • 木工工具—刨子文化,海南黃花梨刨子
    木工工具—刨子文化,海南黃花梨刨子   明朝時由羅馬傳入我國,對明式家具的發展起到了重要貢獻。在刨子出現以前用的一種工具叫鐁(即刮削)。沒有證據證明我國在明朝以前就有了刨子,那時只有刮削.刮削只能對付軟木,對硬木操作時會跳刀。
  • 生產隊的洪爐木工
    松樹屯的洪爐木工坊是一間土坯房。木匠是任師傅,鐵匠是梁師傅。梁師傅是江蘇人,三十多歲,非常能幹,不愛說話。經常出入這裡的還有一個老任頭。北大荒沒有蒙古包,也沒有城裡的高樓大廈。所以,老農場的一些條例,對工匠有一些優惠的待遇。木匠的工具,錛鑿斧鋸都是私有財產。生產隊付給他們工具磨損費。木匠每月能多掙六、七元錢。
  • 喜歡做「木工」的,這些工具不能錯過,方便實用很安全
    近年來,木工手作的風氣逐漸盛行。自己動手打造一件家具家飾或木工藝術品,為居家空間營造出獨一無二的溫馨氛圍,那種簡單的快樂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手作的感覺。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本工具需要哪些呢?刨子刨子是最基礎的木工手動工具,根據不同地區木工的使用習慣,一般分為中式刨、日式刨、歐式刨等。刨子的主要功能就是淨光、找平,簡單點說就是把一根毛糙凹凸不平的木料,通過刨子刨出一個光滑的水平面。這是一個絕對的技術活,刨出絕對的水平是很多新手難以做到的,但是機器的平刨、壓刨很好地幫新手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 【視頻】58歲木工自帶傳統刨子工具亮相技能大賽現代化競技場!
    【視頻】58歲木工自帶傳統刨子工具亮相技能大賽現代化競技場!金羊網  作者:郭思琦 張豪 周聰  2020-12-12 點擊視頻,看58歲木工自帶傳統刨子工具,如何在現代化競技場pk!
  • 農村老話「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說的有道理嗎
    有的木匠因為天資原因,幹了一輩子也還是那樣,因此就成了「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了學不完」的典故。但是要學木匠這門手藝,也是從入門階段開始學習的。要加入木匠這一行業,要從最低級的工藝開始。在剛開始的時候,師傅讓學徒們先拉大鋸,乍一看拉大鋸是很簡單的。你拉我推的一塊木頭就被截斷了,可是真正的操作起來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 傳統木工機械和手工工具
    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木作工藝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傳統手藝正在逐漸消失。現在製作家具最基本的臺式電動工具包括臺鋸、帶鋸、臺式電刨、壓刨、臺鑽、搖臂鋸和車床。最常用的手持式電動工具有電木銑、電鑽、餅乾機、電圓鋸以及各種磨砂機。
  • 木工一輩子學不完的刨子,今天聊兩個小技巧,第二個許多人不知道
    老話說的好,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這說明在木作工具中,刨子的使用技巧是最難掌握的。相應的,研究木作工具,刨子也是話題最多的。今天,我們就聊聊其中的一點小技巧。為什麼視頻裡看到的刨子用起來刷刷的,但自己的刨子就是不好使呢?可能你從最開始就做錯了。
  • 鑑古而思今,開眼看世界,木工工具的發展與比較!
    在中國古代,一個人,一把鋸、一支尺、一條線、一塊木,就能自稱為木匠,就可以憑藉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手藝,打造精美的木製品,家具擺件、雕梁畫棟、亭臺樓宇,皆出匠心。木匠的出現及木工工具的不斷改進,對中國家具及建築的輝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 你能看得出哪些是老木匠自己做的木工工具嗎?
    木工工具類別非常多,不過大體上可以分為這麼幾類:刨、鋸、鑿、刀斧、量具、夾具、打磨工具等 中式工具: 以各種型號的刨子、鑿子為主,工具相對簡單、數量和型號也相對少。木工推刨 木工刀具需要經常修磨,尤其是刨刀、鑿刀,要隨時磨得鋒利,才能在使用時既省力,又保證質量,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過理。
  • 指南| 中國木工有多厲害 一座故宮只用了這麼幾件工具
    木工,中國最古老的一門技藝。從祖師爺魯班開始,歷朝歷代木工的發展一脈相承。木工中包含了中國最原始的工匠精神與智慧。而他們用來創作的工具,沒想到竟然如此簡單。佔地面積七十二萬平方米的故宮、懸崖峭壁上的懸空寺……靠的主要都是些小工具。
  • 小學生素質教育第23課:認識並講述怎樣安全使用木工小工具
    而鑿子、刨子、鏟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依然流傳著中國傳統的匠人智慧。若是追溯歷史,這些工具的使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它們是中國智慧的完美呈現。提及木工工具的發明,我們自然會想起「木匠祖師爺」-魯班。
  • 傳統木匠工具都有哪些
    傳統木匠工具現在一般都很少見了,大部分都已經使用機械工具。對於一些傳統木匠工具現在人已經很少人認識了。簡閣家居收集到了一些傳統木匠所用的基本幾個工具。第一角尺:在木工中角尺主要是做家居的劃線及測量,種類有三角尺、直角尺、活動角、雨傘尺等。
  • 遼寧瀋陽:走進手作卯榫工坊,市民木工發燒友體驗傳統樂趣!
    2020年6月11日,遼寧瀋陽,位於瀋陽市崇山西路上的作坐工坊裡,市民木工發燒友在忙碌著。在這個東北首家以手作卯榫為主業的創意文化產業園,木工坊側牆上整齊擺放著斧子、刨子、鑿子、墨斗等傳統木工工具,也有很多現代製作機械。
  • 古匠今術——(魯班)木工工具的前世此生
    說到木工,就難以繞開一個鼎鼎大名的人——公輸班。公輸班,姓公輸,名班,又稱魯班。春秋戰國時期,出身於工匠家庭,從小就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現代木工工藝的工具,如鋸、刨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等,據傳,都創自魯班之手。
  • 木工傳統工具之:墨斗略談
    墨斗,隨著科技進步,時代更迭,這個相對有些落後的傳統工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喜歡傳統文化,喜歡木匠這個行業, 同樣,也喜歡傳統的木工工具,即使它們已經成了落後的代名詞,即使有更多更先進的東西能完全取代它們,但那份情懷,始終跟兒時的回憶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墨斗的應用範圍,並不是很廣泛。一般只是 在傳統木匠、石匠跟瓦匠手中會用到。可以說,墨斗的結構和自身特性,註定了它本就應該被淘汰。
  • 手動木工基本工具介紹
    木工所需的工具材料可不像布藝的那麼迷你。工具基本分為手動類和電動類,這裡只介紹手動系列。木藝有很多分類,有家具、器皿、工藝品、雕刻等多種類別。不同類別所需要的工具不盡相同,所以大家先考慮好自己想玩哪一塊,再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