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築界有一個說法:西方建築史是石頭的歷史,中國建築史是土木的歷史。中式梁架結構的木製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獨成一系。包括鬥拱、榫卯家具製作等木工技藝,已經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正因為中式傳統木工有很高的文化屬性,所以在中文語境中,與木工相關的詞彙比比皆是。比如:班門弄斧、雕梁畫棟、不拘繩墨、入木三分、無斧鑿痕、引繩切墨、鬼斧神工、鑿斧鋸……
呃……等一下,鑿斧鋸?
不是說「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嗎?這麼重要的刨子,為什麼這裡面沒有呢?反而已經瀕臨失傳的錛,卻堂而皇之的位居首位呢?
別急,聽我慢慢與你侃。
先從考古證據說起
中國最早的木工工具實物證據,源於1991年12月安徽省天長市的一次考古發掘。在一批西漢中晚期古墓群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隻做工精美的工具箱。
箱內是一套28件的古代木工工具。對照實物,古籍中流傳至今的那些晦澀生僻的名稱,我們都可以一一驗證。
比如伐木用的斧、斤(錛)、鋸;解木用的斧、斨(類似大鑿)、鑿;平木用的斤(錛)、(槍刨)、削(小刀),以及磨光用的(銼)、、礪、砥;還有傳說中的剞劂(曲鑿和刻刀)、鏓(大鑿)、鍃(扁鏟)、金+孱或鏨(小鑿)等。
大家可以試著對號入座,看看自己能認出多少。
這套工具實物,幫我們揭開歷史的迷霧,將古代工匠的工作狀態,完整的展示在我們面前。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
比如刀鋸先於框鋸出現;錛和斧無愧於最古老的工具;鑿子原來有這麼多種類;原來小刀也是重要的工具之一,等等。
最重要的是,由此我們可以判定,至少在漢代中晚期,現代木工中最重要的工具」刨「,當時仍未出現。在這套工具中,平木工具是由錛、斧、鐁、削,以及各種磨石來完成的。
再從歷史文獻說起
據國內研究木工工具的權威專家、同濟大學的李湞教授考據,今天我們用的「刨」字,是古字「鉋」、「鑤」、「刨」的共同簡體,而這三者卻各有意義。所以古籍中出現這三個字的時候,並不總是代表著木工所用的「刨」。
而具體指向一種平木工具,最早是南北朝時期的《大廣益會玉篇》,文中同時錄有「鉋」和「刨」二字:
「刨,薄矛切,削也。」——這裡的刨,其實是一個動詞。「鉋,薄矛切,平木器。又防孝切。」——這裡的刨,指的是鐁,也就是槍刨。
直到北宋時期,文獻中的「刨」和「鉋」,仍然指的是刀狀的「鐁」。比如:
《廣韻》:「鉋,刀,治木器也。」又韻下平「鉋,鉋刷。」《集韻》:「薄交切,間胞,削也。」「鉋,平木器。一曰:搔馬具。」
在東晉顧愷之創作的絹本設色畫《斫琴圖》中,可以看到用錛平木的形象。
從以上史料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直至北宋初期,木材的粗平仍然是以錛為主。
那麼,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我們還是從考古證據說起。2010年,在山東省菏澤市,考古人員發掘了一條元代木質沉船,出土了110多件文物。其中一件船形木器,木胎方口,鑲有鐵片,木胎中後部橫穿木柄。
看出來了吧,這分明就是一隻刨子,與現代我們所使用的木刨已經極為相似了。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出土的,最早的木刨實物。
這是否能說明,刨子是元代出現的呢?當然不是!
由於考古發現通常具有滯後性。就是說這件文物的出現,只能表明在元代,木刨作為一種木工工具,已經被廣泛使用,以至於連運輸船裡都可能會配備一隻。以此推斷,實際出現的時間,肯定要遠遠早於元代。
好了,我們再回頭從文獻中尋找答案。
在南宋戴侗《六書故》中,我們找到這樣的記錄:
「皮教切,治木器,狀如鏟,拘之以木而推之,捷於鏟。一曰搔馬具。又平聲,(昏+刂)也,別作刨。」——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此時的刨已經有的形狀,推之的用法了。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向前推: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個修車鋪,修車師傅正在使用一把平木工具刨平木條。這件平木工具,形制跟現代刨子有點差異,結構更簡單一些,也許就是刨子的前身。
而清明上河圖的首位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的在位時間是公元1100年至公元1126年。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中式刨的雛形,出現時間應該在公元1100年前的北宋時期,而在南宋時期開始成熟,至元代已經被廣泛使用。
元朝畫師繪製的《太平風會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中,有描繪木匠工作的場景,其中有一人正在刨平木料,所用使用的工具基本與現代刨無異。這也可以佐證,至少在元代,中國工匠已開始廣泛地使用刨子。
一些海外證據
海外證據主要看日本,畢竟在過去的幾千年來,該國始終亦步亦趨的追隨著天朝的腳步。
這是作於1306年《春日権現霊験記絵巻》局部。從畫上可以看出,至少在14世紀初,對應的是我國元代大德年間,日本工匠的平木工作,依然保持著粗平用錛、細平用鐁的傳統做法。這種錛子在日本一直延用到今天,我手裡也收藏有一隻。
刨子在日本的痕跡(沒錯,就是痕跡),最早出現於1577年修建的嚴島神社迴廊的「棟札」上。
據說,平刨在日本的具體形象,最早出現於17世紀初的《京洛風俗圖屏風》上。但我只找到了這幅畫作的整體略圖,所以無法證實這個說法。
但在日本1712年出版的《倭漢三才圖會》中有一段話:
「按古者唯用槍鐁(槍刨),凡百年餘以來,始用突鐁(平刨)。二物狀異,功相似矣。」——這裡的突鐁就是木製的平刨。
由此可推論:平刨在日本的出現不會晚於16世紀下半葉。
但是,與考古證據相似,文化的傳播也具有很大的滯後性。我們以框鋸為例:在中國,大框鋸在唐初之前就已經出現,但直至明初才傳入日本。我們有理由相信,平刨的傳播也不會例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刨子的出現,比日本早上幾百年是很正常的。所以,從時間上來算,也呼應了公元1100年之前出現刨子雛形的說法。
上圖出自:潘逸婷《A Study of Western Influence on Chinese Building Tools in Chinese Treaty Por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2018年5月。由本人翻譯,侵刪。
最後總結
通過以上證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直至中華文明最鼎盛隋唐時期,我們現在常用的工具「刨」,仍然還未出現。所以,流傳至今的詞彙中,才會用「錛鑿斧鋸」來指代木匠工具,這其中自然不會有刨。
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西方在羅馬龐貝城的遺蹟考古中,發現了與現代刨十分相似的實物。
這說明,在公元79年之前的羅馬,現代意義上的「刨」,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了。從上圖還可以看出來一點:雖然歷經千年,又遠隔千山萬水,中式刨和西式刨在結構上基本上大同小異。
結合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我在瀏覽西方木工歷史時,隨處可見框鋸的影子,形狀與中國的框鋸基本一致。
這種出乎尋常的一致性,使我對中式刨的出現產生了兩種猜測:
一是「西方傳入」說。
我們知道,宋代是一個經濟生活異常活躍的朝代,元代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東西方大交流時代,而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刨子,有沒有可能是某個好事者船載以入呢?
二是「殊途同歸」說。
工匠作為徹頭徹尾的實踐者,也許是古代社會中最接近科學本質的一群人。受教育水平的制約,他們不可能歸納出科學方法,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會利用科學規律。那麼,基於同樣的原理,不約而同的作出同樣的發明,這種可能性還是挺大的。縱觀歷史,類似的例子似乎並不算少。
好了,關於刨子的話題就聊到這裡。真相可能只有一個,但探索之路卻有無數條。我是每天帶你木頭的老嚴。感興趣的話,就請關注我,每天帶你享受不一樣的業餘生活。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