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餓了」「媽,…」「爸,我媽呢?」這樣的話是不是很讓人熟悉?一個家庭中,母親總是最被子女依賴的一個角色。那你知道孩子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是如何建立的呢?讓我們跟著西瓜視頻創作人「奇趣研究」看一看。
1905年,塔利哈洛在以色列出生了。
十九歲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隨後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哈洛在研究生期間的導師有一位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耳濡目染,哈洛走上了導師的老路——研究動物行為。
博士畢業之後,哈洛就來到了威斯康星大學擔任教授一職,並且開始主要研究非靈長類動物。在所有非靈長類動物當中,最常見的研究對象就是恆河猴,主要原因是恆河猴的數量喜人,且容易成活和繁殖。
1932年,哈洛成立了恆河猴繁殖基地。為了讓猴子繁殖得更快更安全,哈洛會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單獨關起來,用人工餵養來替代母乳餵養。
哈洛發現這些單獨被關起來人工餵養的小猴子,性格會變得很孤僻,不愛社交。他們每天都死死的抱著籠子裡的尿墊,當尿墊出現髒汙的時候,小猴子們還會變得煩躁不安,到處扣扣搜搜,當換上新尿墊之後,他們又會表現出很滿足的樣子。
小猴子們行為讓哈洛產生了一個思考——小猴子需要的是「母親式」的陪伴,還是需要依靠「母親」來解決生理需求,比如飢餓。
恰好當時社會中有一個問題曝光度很高,引發了熱議,換做今天估計就是熱搜榜榜首,還得加個「爆」字,這個討論是什麼呢?那就是如何撫養孩子。
反向討論:
有專家認為母親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那麼重要,子女之所以需要母親,僅僅是因為母親能力去解決吃喝等生理需求;也有專家認為母親身上的細菌會傳染給剛出生的嬰兒,所以應該把嬰兒分開撫養。
正向討論:
有專家認為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聯繫是建立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之上,所以每位母親都應該親自餵養孩子;也有專家認為母親不僅僅滿足了嬰兒的生理需求,還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大眾討論的極為熱烈,每個觀點也都有自己的理論依據,無論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觀點難分伯仲。這時候哈羅突然想到為什麼不能拿和人有極多相似之處的猴子來做一個實驗呢?隨後爭議頗多的的恆河猴實驗正式開始了——一場關於子女與母親依戀關係的建立,是基於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的思考與探索!
兩種人工構建的假母猴子模型,一個奶瓶。四種不同的配置的「母猴子」,讓小猴子們停留了多久呢?最終的實驗結果又是什麼呢?想知道的話不妨上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早關注早學習,快來西瓜視頻點點關注。西瓜視頻帶你「漲知識」、「漲技能」,快來西瓜視頻發掘更優質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