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認為母親與子女之間的依戀關係,是因為需要解決生理需求

2020-09-05 聶大麥

「媽,我餓了」「媽,…」「爸,我媽呢?」這樣的話是不是很讓人熟悉?一個家庭中,母親總是最被子女依賴的一個角色。那你知道孩子和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是如何建立的呢?讓我們跟著西瓜視頻創作人「奇趣研究」看一看。

1905年,塔利哈洛在以色列出生了。

十九歲考入了美國史丹福大學,隨後攻讀了心理學研究生學位。哈洛在研究生期間的導師有一位是美國著名的動物行為學家,耳濡目染,哈洛走上了導師的老路——研究動物行為。

博士畢業之後,哈洛就來到了威斯康星大學擔任教授一職,並且開始主要研究非靈長類動物。在所有非靈長類動物當中,最常見的研究對象就是恆河猴,主要原因是恆河猴的數量喜人,且容易成活和繁殖。

1932年,哈洛成立了恆河猴繁殖基地。為了讓猴子繁殖得更快更安全,哈洛會把剛出生的小猴子單獨關起來,用人工餵養來替代母乳餵養。

哈洛發現這些單獨被關起來人工餵養的小猴子,性格會變得很孤僻,不愛社交。他們每天都死死的抱著籠子裡的尿墊,當尿墊出現髒汙的時候,小猴子們還會變得煩躁不安,到處扣扣搜搜,當換上新尿墊之後,他們又會表現出很滿足的樣子。

小猴子們行為讓哈洛產生了一個思考——小猴子需要的是「母親式」的陪伴,還是需要依靠「母親」來解決生理需求,比如飢餓。

恰好當時社會中有一個問題曝光度很高,引發了熱議,換做今天估計就是熱搜榜榜首,還得加個「爆」字,這個討論是什麼呢?那就是如何撫養孩子。

反向討論:

有專家認為母親在嬰兒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那麼重要,子女之所以需要母親,僅僅是因為母親能力去解決吃喝等生理需求;也有專家認為母親身上的細菌會傳染給剛出生的嬰兒,所以應該把嬰兒分開撫養。

正向討論:

有專家認為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聯繫是建立在母乳餵養的基礎之上,所以每位母親都應該親自餵養孩子;也有專家認為母親不僅僅滿足了嬰兒的生理需求,還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大眾討論的極為熱烈,每個觀點也都有自己的理論依據,無論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觀點難分伯仲。這時候哈羅突然想到為什麼不能拿和人有極多相似之處的猴子來做一個實驗呢?隨後爭議頗多的的恆河猴實驗正式開始了——一場關於子女與母親依戀關係的建立,是基於生理需求還是心理需求的思考與探索!

兩種人工構建的假母猴子模型,一個奶瓶。四種不同的配置的「母猴子」,讓小猴子們停留了多久呢?最終的實驗結果又是什麼呢?想知道的話不妨上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早關注早學習,快來西瓜視頻點點關注。西瓜視頻帶你「漲知識」、「漲技能」,快來西瓜視頻發掘更優質作者吧!

相關焦點

  • 探究嬰兒與母親的依戀關係,人類用猴子,展開一場極具爭議的實驗
    從小到大,孩子與家人的關係都是非常依戀的,尤其是母子之間更為突出,那有一位科學家就說了,我想做個實驗,讓所有人都看看為什麼母子之間會有如此強烈的依戀關係,正好人們也挺好奇,那就做吧,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殘酷的恆河猴實驗」。
  • 殘酷的實驗:孩子需要母親是基於生理需求還是生理需求?
    1959年,由於當時社會上關於如何撫養孩子,孩子與母親的親近的關係到底因何而起的問題有極多的討論——有說子女依賴母親是由於生理需求,也有說是心理需求,雙方觀點僵持不下,最終也沒個結論。,保證小猴子可以有除「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外還有第三種選擇——一個箱子,鋼絲母親掛奶瓶和毛絨母親無奶瓶;一個箱子,鋼絲母親無奶瓶和毛絨母親有奶瓶。
  • 3歲前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決定3種依戀模式
    人一生中可能沒有任何一種關係會像我們和母親的關係一樣,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我們的人格和溝通模式。有一點需要注意,這裡所說的母親,是角色上的「母親」,泛指直接撫養我們的那個人。有些家庭的孩子先天缺失母親,母親的角色由直接撫養他的人承擔。母親的任何情緒都會直接影響後代的人際關係。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安全型依戀使得個體在一生之中都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並維繫較好的關係。這是因為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信任他們的「依戀對象」(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戀人),相信他們會在需要的時候給自己提供支持。而也正是因為知道父母(或未來的戀人)是時刻歡迎他們回來的避風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更勇於探索世界。
  • 「社交」依戀類型,需求理論等
    兒童依戀類型:1978 ① 全依戀 (Secure)65%,如果母親對嬰兒的各種需要都非常一致的給予及時的回應和照顧,嬰兒和母親的連接就成為了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
  • 什麼是依戀?依戀就是孩子和母親之間強烈而又緊密的情感聯繫
    十一讀書 手寫人生/第86日【學】 《LBQDW》——·不安全依戀:愛為何會變成牢籠(P174)·什麼樣的關係最有利於自我發展?我的答案是,一種自主的、有選擇的,但能對自我負責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有兩個特徵:第一,不會輕易被他人的情緒影響,能夠自由地作出選擇;第二,能夠不斷探索新的關係,發現更多可能的自己,而不是被綁在某段關係或者固定在某個角色中無法動彈。(P174)·什麼是依戀?依戀就是孩子和母親之間強烈而又緊密的情感聯繫。(P175)·如果依戀對象本身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那也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形成不安全依戀。
  • 學前兒童依戀關係的發展
    >一、依戀的內涵親子關係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親子關係是指兒童早期與父母的情感聯繫,即依戀。廣義的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繫的傾向,強調身體的接觸和情感上的寄託。二、依戀的發展1.嬰兒依戀發展的階段嬰兒與主要照料者(如母親)的依戀大約在第六七個月裡形成。同時,對陌生人會開始出現害怕的表現,即「認生」。
  • 在寶寶三歲之前,媽媽和寶寶應該建立哪種依戀關係更好呢?
    獲得安全依戀的寶寶深知有人關心他,有需要時成人一定會出現。這樣,當他獨自活動時,也有種安全感,能容忍與成人的分離而不焦慮,不會產生遇到困難無人幫助的恐懼感,獨立性就這樣伴隨著依戀性慢慢發展起來了。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1歲以前是對信任懷疑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充分滿足孩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以此發展孩子的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這樣,才能奠定孩子一生身心健康的基礎。
  • 依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紐帶
    依戀是寶寶和你,他們的照顧者之間的情感紐帶。依戀是雙向的:從你到寶寶,從寶寶到你。這是寶寶為了獲得並與您保持親近而展示的行為系統。一般來說,寶寶在受到驚嚇,沮喪,疲倦或生病時會尋求與您聯繫。在20世紀50年代,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嬰兒與照顧者的關係是由在生命第一年發展的許多行為反應形成的。
  • 您家的依戀關係,安全嗎?
    三種依戀關係根據嬰兒對母親的不同反應,可以總結三種基本的依戀關係:1 安全型依戀這類兒童在母親在場時能安逸地遊戲和探索,母親離開時情緒出現困擾,但母親回來後很快又恢復平靜。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能順利地與陌生人交往。
  • 殘酷的恆河猴實驗:孩子和媽媽是如何建立依戀關係的?生理VS心理
    哈洛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發現,得出結論:嬰猴對身體接觸的需求大過於生理需求,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內,嬰猴只有在餓了的時候會在鐵絲媽媽身邊,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毛絨媽媽的身邊。雖然這場實驗非常的簡單粗暴,結局甚至有那麼一點殘酷,畢竟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母乳餵養以及滿足寶寶的基礎生理需求,是優於家庭其它成員的主要優勢。
  • 「依戀」關係的建立,對寶寶有多重要?
    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聯繫,它是母親與嬰兒之間充滿深情的、積極的相互關係。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情感呢?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高危兒門診副主任醫師、兒童康復中心主任韓炳娟給您支招。  嬰兒喜歡同他所依戀的對象接近,是最為明顯的依戀情感的表現形式。
  • 寶寶看到媽媽離開大哭,不是不懂事,而是在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從心理學上來說,二寶已經和媽媽建立起了安全依戀關係。美國心理學家Ainsworth將嬰兒和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安全型、迴避型和反抗型,後兩種類型都是不安全依戀類型。第四個階段是2歲以後屬於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如果已經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他能夠懂得母親的情感、需要和願望,知道母親愛他,還會調整情緒和行為取悅母親。如果孩子能達到這個狀態,爸爸媽媽們就該放心了。
  • 孩子實現獨立真的有那麼難嗎?安全依戀是基石,得體退出是條件
    於是他提出了「依戀」的概念:依戀就是孩子跟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照料者(一般是指父母)之間情感的紐帶關係。孩子剛出生,是整個生命最脆弱的時候,自身的一切生存活動都需要成人的幫助。但如果家長有意無意地忽視孩子的需求,比如現在有一部分父母雖然一直坐在孩子旁邊,可是卻低頭一直玩著手機。整個過程孩子的需求都沒有得到關注,那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 如何面對寶寶的依戀行為
    從降生時起,嬰兒就在積極地尋找與父母保持親近的需要——發展依戀行為,並通過吮吸、依附、微笑等反應來建立對母親的依戀。同時,母親也由於兒童的哭和笑依戀於兒童。  據有關研究表明:3歲以前的兒童,其依戀主要是集中於母親身上。
  • 為何子女更多的依賴母親而不是父親?一場猴子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所有的子女對於母親總是有著與生俱來的依賴,無論大事小事心裡事,第一反應便是告知母親,而作為遺傳學上與子女關聯性也很大的父親為何一般「少受待見」?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跟著西瓜視頻創作人「奇趣研究」看一看。
  • 「等價交換」的婚姻,男人結婚是為了傳宗接代,還是解決生理需求
    「30萬彩禮沒問題,另外買房真沒錢了,再說了我家有房啊」兩人在買房的問題上爭論不休,徐輝覺得和母親一起住最好,既能照顧老人家,又不用還房貸。有人說傳宗接代,有人說解決生理需求。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傳宗接代?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血脈」,據記載三國時期開始就有滴血認親的說法,在宋代的法醫著作也有記載。
  • 「依戀」的建立對寶寶有多重要?
    出場專家 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高危兒門診副主任醫師、兒童康復中心主任 韓炳娟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聯繫,它是母親與嬰兒之間充滿深情的、積極的相互關係。它的形成與母親經常滿足嬰兒的需要、給予愉快的強化刺激有關,也是嬰兒在與人交往中對人從泛化到分化的社會性認識的結果。依戀情感會有哪些表現?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情感呢?嬰兒喜歡同他所依戀的對象接近,是最為明顯的依戀情感的表現形式,此時的嬰兒會感到安慰、舒適和愉快。
  • 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親子關係的依戀怎麼處理春恬花花託育分享
    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 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怎麼處理春恬花花託育分享每到幼兒園、託育園開學就會有很多幼兒園託育園的新生哭鬧不願意上幼兒園和託育園。長期和父母相處導致寶寶很黏家長,產生過度依賴是需要調整的。那麼孩子太依賴父母怎麼辦 親子關係的依戀關係怎麼處理。春恬花花國際託育園帶來相關介紹。
  • 深圳心理諮詢專家|深度剖析在中國文化語境下孩子的依戀
    作者 | 藍堅 上馨心理諮詢師依戀理論中的「依戀」是指兒童與其撫養者(通常為母親)之間所存在的特殊和強烈的情感關係。它產生於兒童與撫養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表現為兒童對撫養者(依戀對象)的 一種追隨、依附和親密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