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寶寶的依戀行為

2020-11-03 貝曼英語

  在人際關係中表現的依戀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情感的情緒狀態,在這種關係中建立起來的起中介作用的行為,稱為依戀行為。這種依戀行為貫穿人的終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依戀的對象和方式不同。

  這裡僅就0~3歲兒童依戀行為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作一簡單分析。

  從降生時起,嬰兒就在積極地尋找與父母保持親近的需要——發展依戀行為,並通過吮吸、依附、微笑等反應來建立對母親的依戀。同時,母親也由於兒童的哭和笑依戀於兒童。

  據有關研究表明:3歲以前的兒童,其依戀主要是集中於母親身上。依戀的方式表現為外顯的行為,諸如依附、跟隨等。直至3歲以後,由於兒童開始進入幼兒園,隨著兒童和父母接 觸的機會相對減少以及兒童認識範圍的不斷擴大,兒童的依戀對象和方式才開始發生質的變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0~3歲兒童依戀行為的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依戀的萌芽——對人不分化的反應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

  最初,嬰兒對任何人的反應都沒有區別,是無選擇地以十分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對大多數人作出類似的反應。在新生兒的臉上,你能看到一種奇妙的笑容。這是一種具有一定節奏的運動,它是神經興奮周期的反映,是身體內部狀態引起的一種反射,與外界刺激無關。

  在新生兒心情滿意的時候,對印入眼帘的任何刺激物都會報以微笑。

  因此,稱這種微笑為非社會性微笑(即生理微笑)。也有人稱之為「自發性微笑」。在兒童出生後第5周左右,最強烈的社會性微笑出現了,兒童開始專心致志地注視人的面孔,然後突然開顏而笑。但這種笑只能保持3個月左右。在此之前,嬰兒的笑並非表示個人的偏愛,他對所有的面孔,甚至一個紙面具也會產生微笑 。??

  嬰兒的哭也是如此,不光是由於注視著的人離開了視野而哭,而主要是由於生理上的不適。只要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嬰兒就會表現出安寧並漸漸安然入睡。

  由此可見,嬰兒從出生到3個月左右,他們的笑與哭只能是滿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說是真正的依戀行為,最多也只能說是依戀的萌芽狀態,真正的依戀行為的產生是以認生現象的出現為標誌的。儘管如此,我們對嬰兒這種生理性的笑與哭作用仍不能低估。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嬰兒微笑引起成人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嬰兒微笑的次數是存在著個性差異的,但對嬰兒對別人的影響以及隨後對他們的反應來說,這些微笑次數的差別又是相當重要的。

  母子關係是可逆的,嬰兒的良好情緒會引起母親的積極反應;同樣,母親的態度、情緒也會造成嬰兒的不同的反應。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非常焦慮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在出生後第二 、三、四天內哭得比別的孩子多。這就再次告訴我們,胎教不是可有可無的,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二)依戀的發生——對人分化的反應階段(從幾個月到7、8個月)

  大約在3個月左右,嬰兒的行為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反過去對任何人都友好的態度,其表示微笑的對象僅限於幾個熟悉的人,而當他看見陌生人時,它是注視著,如果陌生人對他微笑或抱起時,他才作出一些反應;但是,對悉心照料他的母親卻產生了依戀行為,諸如 依附、要求接近或吮吸、咿呀喊叫等。

  到了七八個月,嬰兒的行為變化更大,當陌生人靠近 他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鬧不安,並轉而尋求母親的所在,而當他接近母親時,一般是伸手臂作出欲抱的姿勢。這說明此時的嬰兒已能敏銳地辨別熟人和生人了,這樣,嬰兒真正的依戀行為便產生了。

  自嬰兒的依戀產生後,家人應當十分珍惜這種關係,尤其是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觸頻繁的親人更重視。

  因為這種依戀關係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的發展。心理學家們還專門研究了人類嬰兒的早期行為,發現如果家人(特別是母親)對嬰兒的態度十分冷淡,缺少交往,使孩子不能產生對父母的依戀,則孩子會變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後也不會信任他人 。

  另外,中外的一些研究人員一致認為,在正常情況下,母養優於寄養,因為母乳歷來被稱為是最有利於兒童健康的養料,它能給嬰兒帶來許多生理上的好處。

  同時,由於餵奶時大量的身體接觸和密切的母子聯繫,可以給嬰兒帶來不少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母子之間關係的質量比數量更為重要。


(三)依戀的初級發展——對特定的人的反應階段(8個月到3歲)

  兒童在這一階段突出的特點是對母親產生了強烈的依戀,排他性尤其明顯,導致對母親以外的人幾乎沒有什麼依戀行為。

  8個月後,嬰兒害怕與母親分離;越來越依戀母親。當他聽到母親的聲音更顯得相當安靜,而離開母親時則會出現強烈的煩躁情緒或不安反應,兒童將依戀之情全部集中於母親一個人身上,而對母親之外的人則不再過分親近。這樣,嬰兒對人不加區別的友好態度相應減少。

  此時,由於嬰兒開始學會說話、走路,因此,當母親離開時,一般採取喊叫、快走跟隨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依戀,並把母親作為安全基地去探索他人外物。

  例如,當母親帶著一個2歲左右的孩子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時,孩子總是先依偎母親片刻,然後獨自向前行走,但仍不時回頭看看,只要看到母親還在場,又會放心大膽地朝前走。因為母親的在場給兒童提供了一種安全、依靠感。當母親突然消失時,嬰兒就會大喊大叫、緊張不安,甚至嚎啕大哭起來。

  正是由於在此階段內,兒童將依戀的對象集中於母親一人之身,因此,母親的情緒態度會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個性發展。如果當有依戀之情的嬰兒需要安慰與撫愛時,母親能及時給予滿足,嬰兒的依戀之情就會逐漸加深並形成良好的母子關係;否則,如果兒童這種需要被剝奪了,與母親的正常接觸被取消或忽視了,兒童便會產生惴惴不安的焦慮情緒。

  焦慮則是兒童心理上產生的一種憂慮、恐懼或緊張的情緒狀態,它伴隨著依戀的產生而產生,然而,適當的焦慮又具有積極的意義,如能夠約束兒童的某些不良行為,使之適應社會和教育的合 理要求等;不過,焦慮過高或過低時,都會產生消極影響,甚至產生恐懼,嚴重的還可能導致神經過敏性焦慮,出現病態心理;而焦慮過低時,則會降低嬰兒活動的效果,致使兒童對一切事物的不恭,出現頑皮、馬虎等不良心性。

  因此,在兒童依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到焦慮對兒童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深度解析焦慮型依戀行為,正確面對與處理焦慮型依戀
    什麼是焦慮型依戀2. 如何面對與處理A. 使自己不再是焦慮型依戀B. 怎樣對待焦慮型依戀的戀人焦慮型依戀的行為特徵1.所以,在反思過程中,焦慮型依戀也往往很難清晰的發現自己的行為特點,更加難以反思到自身的「問題」。如何面對與處理(本文重點)就像文章最初提到的思路那樣,我們分為兩個重點講述。但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先改變自己的態度。
  • 如何給寶寶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其實,寶寶在生長過程中,心理狀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隨著寶寶的心智發展逐漸變得成熟,不同階段寶寶對媽媽的依戀特性是不同的。寶寶的依戀心理發展寶寶對人的依戀情感是在較長的時間中逐漸建立的。從出生到3個月,這階段寶寶對待周圍的人沒有明顯的差別,見了誰都會哭、會笑,不論誰逗他,他都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 SNBB育兒小課堂丨什麼是安全型依戀?培養安全型依戀寶寶的秘訣!
    很多寶寶在見到媽媽之前很聽話很獨立,自己玩遊戲,自己吃飯,甚至自己穿衣服。可是一看到媽媽,立刻成為了襁褓裡的小嬰兒,各種撒嬌賣萌,像個小小跟屁蟲。這就是媽媽和寶寶的「安全依戀型」關係正在建立的表現。三、依戀的類型研究者把媽媽寶寶之間的依戀行為分為3種:焦慮—迴避型、安全型和焦慮抵抗型。最初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安全型的寶寶會很愉快地玩耍;有陌生人出現,他們會有些警惕,但是不會煩躁不安。
  • 寶寶的依戀類型,決定一生幸福感,看看你家娃是哪一種?
    如何判斷寶寶的依戀類型 依戀類型的劃分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安斯沃斯設計的陌生情境實驗,主要是觀察孩子在陌生環境下的探索行為、分離行為和重聚行為。
  • 如何正確面對焦慮型依戀?
    在親密關係尤其是戀愛當中,太多人深受焦慮型依戀折磨。除了上面那個案例,在感情中的焦慮型依戀還包括這些:患得患失,得到後就開始腦補各種失去的場景,用佔有的方式去表達和理解愛;依賴感強,想要跟戀人時刻保持聯繫,想知道ta在哪裡,在做什麼,跟誰在一起;敏感多疑,總是覺得對方不夠愛自己,一句話沒說對就容易歇斯底裡
  • 是從依戀轉獨立期的行為,但過分戀物要重視
    為什麼孩子有戀物行為?在《新生兒嬰兒幼兒護理大百科》一書中說道:戀物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通常情況下,孩子從6個月開始就有了依戀的情感需求。
  • 寶寶依戀 對or錯?
    >寶寶依戀 對or錯?-11-30 09:29:18出處:39健康網育兒頻道作者:佚名  最初,主要是父母對嬰兒的本能反射,如哭、吮吸等做出應答性反應,即抱、撫摸、餵奶等照料行為  6-8個月時,大多數嬰兒都形成了對父母特殊的、明顯的依戀,建立了穩定的親子關係,同時對陌生人產生恐懼。  當然,每個孩子形成的依戀類型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依戀有三種類型:  大多數小兒的依戀類型是安全型的。  這類小兒和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靜地玩,母親在場能使小兒感到足夠的安全,此時他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
  • 「依戀」的建立對寶寶有多重要?
    出場專家 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高危兒門診副主任醫師、兒童康復中心主任 韓炳娟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聯繫,它是母親與嬰兒之間充滿深情的、積極的相互關係。依戀情感會有哪些表現?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情感呢?嬰兒喜歡同他所依戀的對象接近,是最為明顯的依戀情感的表現形式,此時的嬰兒會感到安慰、舒適和愉快。在他遇到陌生環境而產生懼怕和焦慮時,依戀對象(母親)的存在或出現會使他感到安全,這種依戀的安全感一旦建立,嬰兒就會更加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就會願意嘗試與別人交往,會更廣泛地去適應社會。
  • 如何建立孩子安全感?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第三步,媽媽離開,寶寶產生分離焦慮,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導寶寶繼續玩兒。第四步,媽媽重新回到寶寶身邊。通過對眾多孩子行為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與迴避型依戀。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洪荒少女」傅園慧」,她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樂觀開朗,很多人會以為生活中的她一定很獨立很強悍。
  • 在寶寶三歲之前,媽媽和寶寶應該建立哪種依戀關係更好呢?
    媽媽和寶寶本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寶寶如此黏著媽媽,也難怪媽媽著急啊!那麼,寶寶這種依戀行為能夠改變嗎?如何和寶寶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係寶寶與媽媽的依戀關係跟媽媽的養育方式有關係。那麼,媽媽怎麼做才能幫助寶寶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係呢?
  • 依戀類型與不可描述的行為
    嬰兒有與分離相關的特定行為和情緒反應(例如,哭泣、喊叫),這些都是這一系統的組成部分。雖然該系統被認為是先天的和普遍的,但是主要照顧者提供的護理類型也會導致嬰兒出現不同的依戀模式或風格。為嬰兒提供始終如一的照顧和情感支持的母親往往生下安全依戀風格的孩子。這些孩子有很高的從屬和探索性行為,並始終把他們的母親作為調節痛苦和焦慮的安全基礎。
  • 「依戀」關係的建立,對寶寶有多重要?
    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聯繫,它是母親與嬰兒之間充滿深情的、積極的相互關係。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情感呢?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高危兒門診副主任醫師、兒童康復中心主任韓炳娟給您支招。  嬰兒喜歡同他所依戀的對象接近,是最為明顯的依戀情感的表現形式。
  • 「依戀」寶寶的三種類型
    「依戀」寶寶的三種類型當然,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不同,形成的依戀類型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依戀有三種類型:大多數小兒的依戀類型是安全型的。「依戀」寶寶的三種分類這類小兒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靜地玩,母親在場能使小兒感到足夠的安全,此時他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能在陌生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
  • 如何應對兒童依戀症?
    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為了培養孩子獨立,如何應對兒童依戀症?下面小編介紹防止寶寶依戀的5招。如何應對兒童依戀症?防止寶寶依戀的5招:第1招:給孩子一個獨立遊戲的空間。建議你在家裡騰出一個小房間,作為孩子的「遊戲間」。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通過對孩子們行為模式的觀察、記錄、分析,安斯沃斯將嬰幼兒的依戀分成三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反抗型依戀、迴避型依戀。雖然這三種親子依戀關係的核心都是依戀,但是反映出孩子的人格特點、行為表現卻有相當大的區別。
  • 親子關係:如何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
    依戀是寶寶開始對經常照顧者產生的一種依賴。這種親子依戀關係分為兩種類型: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依戀。其中不安全依戀可分為反抗型依戀及迴避型依戀。安全型依戀可以更好地發展孩子的認知、社會交往能力,使孩子能夠很好地適應不同的社會環境,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可以信任他人、具備頑強自信的性格。這種良好的性格是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逐漸培養起來的。
  • 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該如何相處?
    以上就是迴避依戀經常呈現出的感情狀態,真的和安全型依戀有很大的不同,安全依戀的人,並不會排斥親密關係,他們善於表達感情,會給人坦率的,直接的安全感,也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面對疑慮事件的時候,也不會猜忌伴侶,質疑伴侶,甚至不斷的通過發脾氣來旁敲側擊的試探。
  • 馬伊俐曾用「哭聲免疫法」養育女兒,結果很後悔,說說依戀關係
    我們先來看看,母子間存在的4種依戀關係,再來說說如何更好的建立我們想的要依戀關係。 4種依戀關係依戀是什麼意思? 同樣,媽媽與寶寶間的節奏是一致的,會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擁抱、玩耍、探索,這樣的媽媽和寶寶間的關係,是良好又充滿安全感的。
  • 如何搞定迴避型依戀戀人?
    1,人的矛盾性人本身就是複雜的,矛盾的,這個世界上單純的迴避型依戀很少,迴避型依戀在特定的情況下表現出焦慮的行為是很正常的,即使迴避型依戀迴避親密關係,但是對親密關係是渴求的也是正常的。2,人品大於依戀類型無論任何依戀類型,都不能和一個人的人品扯上關係。渣男和迴避型依戀的外在行為上具有相當高的重合度。同樣的不負責任,忽冷忽熱,低效溝通。這事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來看。客觀來講,一個人,他過於自私,為了讓自己爽肆無忌憚的傷害別人,掠奪別人,那這個人就是渣男無疑,一定要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