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兒童依戀症?

2020-12-20 網易親子

經常看見媽媽背後永遠跟著寶貝,走到哪裡都跟著。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為了培養孩子獨立,如何應對兒童依戀症?下面小編介紹防止寶寶依戀的5招。


如何應對兒童依戀症?防止寶寶依戀的5招:

第1招:給孩子一個獨立遊戲的空間。

建議你在家裡騰出一個小房間,作為孩子的「遊戲間」。如果家裡騰不出一間小屋,那就建立一個「兒童遊戲角」。總之,這是孩子的「領地」,把屬於他的玩具、小桌子、小椅子、圖畫書、畫筆等等都集中到這個「領地」,讓他意識到這是他的遊戲場地,在這裡,他可以盡情地玩。平時,你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獨立地玩,你只在暗地裡注意他。

第2招:經常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

當孩子注意力集中地玩玩具或遊戲時,媽媽可以像躲貓貓一樣輕手輕腳地出現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感覺媽媽一直都在,這樣他就能更安心地玩了。接著,你再悄悄地離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逐漸習慣母親的短暫分離。

第3招:多帶他出去走走。

當孩子情緒煩躁、特別「依戀」你時,你可以帶他外出走走,沿路指指點點,以此轉移他的注意力、安撫他的情緒,並擴大他的視野。

第4招:做事前,專心陪孩子玩一段時間。

在你準備做飯或做重要的事情之前,不妨和孩子一對一地玩上半小時,遊戲時你要一心一意、全身心的投入,這樣做後,他就不會老纏著你,讓你做不了事了。

第5招:讓孩子陪你做家務。

你在操持家務時,不妨讓孩子坐在地板上,給他一塊抹布、幾個塑料盤子或碗,讓他幫忙擦拭這些碗、盤;你在清掃房間時,不妨讓他幫你啟動吸塵器開關。當你在忙碌時,只要分配給孩子一個相應的「小任務」,讓他有事可做,他就不會顯得那麼粘人了,而且還能讓他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呢。

本文來源:網易親子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關懷身邊的小謝爾頓,兒童強迫症小常識
    天性自由的兒童會得「強迫症」嗎?今天我們來科學討論一下兒童強迫症這個話題。兒童青少年是強迫症的高發人群,兒童強迫症患者臨床表現具有年齡特性,如兒童強迫症中強迫檢查發生率高於對稱和清潔,攻擊或傷害的強迫思維發生率比成人高,如對災難性事件的恐懼,或擔心自己或父母死亡或疾病,這與兒童的發展水平和需求相關。
  • 學前兒童依戀關係的發展
    >一、依戀的內涵親子關係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親子關係是指兒童早期與父母的情感聯繫,即依戀。3.早期依戀對兒童發展的作用(1)安全的依戀有助於兒童積極的探索研究表明,早期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2歲時產生更多複雜的探索行為,兒童對事物產生積極的興趣,主動去活動、探索。而隨著兒童年齡的發展,這種好奇心則直接影響兒童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孩子表現出更高的持久性和愉快感,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 兒童依戀的類型
    依戀是一種強烈的持久的情感系統。這種母嬰之間的聯結,在本質上是一種情緒、情感、態度及信念的一種複雜系統,其進化與發展的基礎是未成熟、弱小的兒童趨近依賴對象的需要。常見的依戀類型一共有三種,分別是A型:焦慮——迴避型依戀;B型:安全型依戀;C型:焦慮——抗拒型依戀。
  • 看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化解你的逃避依戀症
    首先能發現自己有逃避依戀症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逃避依戀有病識感的真的不多,通常會來找我的都是他們的焦慮依戀伴侶:我的伴侶是逃避依戀,我該怎麼做才能讓他變得安全?並且告訴他們2件事情: 第一,依戀風格雖然有一部分是穩定的,但是面對不同的人(家人、朋友、伴侶、前任情人、曖昧對象)也可能是不一樣的。第二,依戀風格是相對的,當你的伴侶是重症的逃避依戀時,即使你也是逃避依戀,但因為你沒那麼嚴重,在這段關係裡你也會看起來比較不逃避。
  • 兒童童年依戀障礙具體該怎麼幹預?
    兒童從對待身邊財物的方式中學會如何對待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兒童學會愛護所有的家具、圖書、課本等,從而學會去愛護其他的人和物。如果兒童破壞了某個物件,他應被暫時取消使用這一物件的權利。例如,如果兒童在閱讀時,弄壞了椅子,那麼在接下來的閱讀時間裡,他只能站著或者坐在地板上閱讀。 對自己的身體負責。責任心是人們生存的一大條件。
  • 兒童有這4個表現,可能是孤獨症的「警報」,越早發現越好
    孤獨症又稱為孤獨性障礙、自閉症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代表性疾病。一般情況下,兒童也可能會出現孤獨症。在孤獨症發展過程中,通常會帶來明顯的身體損傷,出現各種不良症狀,因此家長需要多留意孩子的身體情況。如果發現孩子有一些異常的表現,需要提高警惕。
  • 兒童強迫症是怎樣的?該如何解決?
    兒童強迫症是指兒童期的一種情緒障礙,主要表現為強迫症的觀念和行為,佔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的0.2%~1.2%。平均發病年齡為9-12歲,其中10%是7歲以前甚至更早的幼兒,男孩發病比女孩早兩年。如果家裡有人患有強迫症,孩子更容易患上強迫症,或者患有抽動障礙的孩子更容易合併或以後發展成強迫症。
  • 養育孩子,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最近剛讀完《依戀的修復:喚醒創傷兒童的愛》,這本書是美國心理醫生丹尼爾.A休斯以依戀理論為基礎寫得關於依戀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養育者如何與兒童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這本書我在一年前開始接觸,開始讀起來很困難,無法進入,只能停下來,等一段時間再回來。
  • 下飯綜藝《現在就告白》上新第四季,聚焦恐懼型依戀症女生群體
    女生天天懷疑男友出軌,時不時翻看男友手機尋找蛛絲馬跡,還染上跟蹤男友惡習,這樣的女生真的很討厭,第一感覺,就是勸男生趕快跟這樣的女生分手,省得勞心勞神,可我們不知道的是,這樣的女生其實陷入了一種病態,恐懼型依戀症。
  • 孤獨症兒童康復和教育水平如何提升?國內外專家蒞臨德州分享交流
    近年來,孤獨症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孤獨症兒童的數量日益增多。此次公益論壇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全社會對孤獨症人士的關注度,為孤獨症人士及其家庭提供更高效、更優質、更專業的康復服務。「目前我國視力、聽力殘疾兒童逐漸減少,而孤獨症及智力障礙類兒童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
  •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
    其實迴避型依戀是根據兒童依戀心理學而衍生出的,一個針對成年人親密關係模式的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特點,以迴避親密方式為主的群體。「 當然,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群雖然有一些共性的特點,但由於內在的形成原因千差萬別,所以下面依然有很多分支。
  • 從依戀到幼兒安全感的建立
    在過去的4個年代裡的試驗性研究已經證實,我們對早期的關係的至關重要性的直覺,以及照顧者的作為依戀對象的作用,可能成為兒童未來的社會福利和情感健康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 依戀與結合 人們往往對結合的概念更熟悉,但對依戀的概念就沒有那麼熟悉。事實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 依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紐帶
    了解嬰兒或兒童可能產生的不同類型的依戀。這涉及許多情節,其中兒童被觀察,而他們獨自與父母,單獨的陌生人,陌生人和父母,或完全獨自在一個陌生的遊戲室。Ainsworth評估了孩子們對這些壓力情況的反應。他們研究了孩子們與父母在場時的探究情況,他們在分居時錯過了多少父母,與父母相比如何與陌生人相比,以及他們與父母團聚時的行為方式。
  • 兒童多動症 中醫如何治療
    小孩子在小時候都特別的頑皮,繼而平時總顯得是活潑好動,而且不管在什麼場合中都有不受自我控制一樣,並且逐漸的在學習上非常吃力和困難,殊不知這是典型的兒童多動症疾病,使其給兒童的成長發展帶來極大的傷害。那麼,中醫如何治療多動症呢?
  • 如何面對寶寶的依戀行為
    從降生時起,嬰兒就在積極地尋找與父母保持親近的需要——發展依戀行為,並通過吮吸、依附、微笑等反應來建立對母親的依戀。同時,母親也由於兒童的哭和笑依戀於兒童。  據有關研究表明:3歲以前的兒童,其依戀主要是集中於母親身上。
  • 早期親子依戀的發展階段
    這一部分知識點需要以識記為主,並對每一階段幼兒的特點做簡單了解,才可以靈活應對多種題型。二、依戀的含義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繫的傾向。它是兒童與父母相互作用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係,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依戀對嬰兒整個心理發展具有重大作用。
  • 《孤獨症兒童康復科普知識手冊》
    6 家長如何幫助孤獨症兒童處理問題行為? 孤獨症兒童由於溝通能力的缺乏,會通過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既要分離,又不能分離過早,但也不能分離過晚,如何把我度:有一個孩子3歲多,上幼兒園扔東西打人,媽媽覺得孩子有問題,但是實際上是媽媽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可是別人不管怎麼說她,她都不承認是自己的問題,一直在指責孩子和別人,所以沒辦法青春期之前的十餘年中,缺少充足的涵容或保護屏障被嚴重損毀的孩子,通常會在未來發展出焦慮、人格障礙等心理病症。
  • 如何給寶寶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其實,寶寶在生長過程中,心理狀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隨著寶寶的心智發展逐漸變得成熟,不同階段寶寶對媽媽的依戀特性是不同的。寶寶的依戀心理發展寶寶對人的依戀情感是在較長的時間中逐漸建立的。從出生到3個月,這階段寶寶對待周圍的人沒有明顯的差別,見了誰都會哭、會笑,不論誰逗他,他都會做出同樣的反應。
  • 靜進醫生:母子依戀剝奪的結局
    RAD兒童的早期表現頗似孤獨症,如對周圍環境極易恐懼,對周圍表現出高度警覺,不願與他人交往,不與同伴交往和遊戲,同伴也不樂意接近他,且容易出現自傷和傷人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ICD-10給出的診斷標準為:RAD起病於5歲前,在社交場合表現強烈矛盾或模稜兩可的社交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