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進醫生:母子依戀剝奪的結局

2021-01-19 發育行為兒科專家靜進


RAD兒童的早期表現頗似孤獨症,如對周圍環境極易恐懼,對周圍表現出高度警覺,不願與他人交往,不與同伴交往和遊戲,同伴也不樂意接近他,且容易出現自傷和傷人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的ICD-10給出的診斷標準為:RAD起病於5歲前,在社交場合表現強烈矛盾或模稜兩可的社交反應。情緒紊亂,表現為缺乏情緒反應、退縮、過度警覺、攻擊他人或自傷。在與正常成人交往中具有一定社交應答與反應能力。不符合廣泛性發育障礙(即孤獨症)標準。


嬰幼兒期的母子依戀重要性,早為很多心理學家觀察和闡述(見前文「母子依戀」)。可是這條被人們視為常識的育兒經,卻從東歐垮臺後的數十萬被拋棄、被散養的兒童身上得到重複印證。


早在1966年,前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認為,大量的人口能夠振興國家經濟,因此頒布了臭名昭著的《770法令》,禁止墮胎和避孕,同時對少於5個孩子的家庭課稅。生育10人以上的女性還被齊奧塞斯庫政府賜予「英雄母親」稱號。


但是,該政策並未成就羅馬尼亞的輝煌,反而催生出一代不被需要的孩子。由於生育太多子女,加之計劃經濟的供給不足,許多無法負擔撫養孩子的家庭,遺棄了自己的孩子。為管理這些被遺棄的兒童,當局在羅馬尼亞全國建造了數百所孤兒院,接納了約20萬名孤兒。


這些兒童長期處於依戀剝奪、飢餓營養不良和發育遲緩狀態。齊奧塞斯庫政權垮臺後,這些孤兒院的慘景震驚了全世界。孤兒們個個面黃肌瘦、目光痴呆、尖叫不停、猛力搖晃、攻擊和自殘等,有些則是徹頭徹尾的孤獨症孩子。


觀察到孩子們的刻板行為,明尼蘇達大學兒科學專家表示,這些孩子不斷前後搖動,用頭撞牆是一種自我刺激,與沒有母親養育的靈長動物行為很相似。依戀剝奪動物們也有類似的自我刺激和自殘表現。


2000年,一些美國專家展開了著名而很有爭議的布加勒斯特早期療育計劃(BEIP),對136個6-31個月大的健康羅馬尼亞孤兒進行了分組長期跟蹤研究。這些孤兒後來在體格發育、大腦發育以及情緒控制方面均不如正常孩子,且腦容積也低於同齡正常兒童。


孤兒院長大的兒童的顳葉和額葉皮質的代謝活動也更低。額葉這個腦區和計劃、情緒管理有關,顳葉則和記憶、語言有關。哈佛大學的Nelson形容:「如果說大腦是個電燈泡,那么正常孩子的大腦是100瓦,孤兒的則是30瓦。「


相關焦點

  • 靜進醫生:形形色色的青少年社交恐懼症
    文 | 靜進醫生動輒紅臉為哪般記得幾年前,有位大二男生找我諮詢。待他入室入座,顯得舉手無措、扭捏不自在、不敢直視我,隨之臉紅冒汗不止,回答問題吞吐無序,間歇無語沉默。童年期遭情感忽視、母子依戀不足、父母養育排斥、同伴羞辱和排斥等,會增加青少年罹患社交恐懼症風險。生性膽小內向的孩子,自幼在氣質上顯得怯懦和容易逃避。他們對自己的弱點和失敗經歷過於敏感,始終關注和糾結於個人弱點、缺點,使自己變得持續性焦慮與緊張。青春期後,社交恐懼症易發展為「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過度自卑和對負面評價極為敏感,從而逃避社會交往,儘管內心渴望獲得友誼。
  • 如何面對寶寶的依戀行為
    在人際關係中表現的依戀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情感的情緒狀態,在這種關係中建立起來的起中介作用的行為,稱為依戀行為。這種依戀行為貫穿人的終生,只是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其依戀的對象和方式不同。  這裡僅就0~3歲兒童依戀行為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作一簡單分析。
  • 殘忍的「代母實驗」,揭露了最真實的母子關係
    母嬰關係對於個體的成長非常重要,而母嬰關係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嬰兒時期的依戀模式會影響個體的一生,包括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因此,育兒顯得極為重要。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他做了一系列殘忍的實驗,證明愛的存在。
  • 靜進醫生:孩子好動和學習差就是多動症嗎?
    文 | 靜進醫生不一定。童年反應性依戀障礙:對周圍恐懼,不樂意社交,傷人或是自傷。靜老師說還是那句話,導致孩子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很多,醫生須通過諮詢和了解孩子病症的來龍去脈,施以針對性治療十分重要。
  • 《任意依戀》悲傷結局收場 金宇彬靠在秀智肩膀離去
    原標題:《任意依戀》悲傷結局遺憾收場 金宇彬靠在秀智肩膀平靜離去【組圖】   人民網9月8日訊 9月8日晚,韓國KBS2水木劇《任意依戀》播出大結局,以申晙暎(金宇彬 飾)靠在心愛的魯乙(裴秀智 飾)肩膀上死去的悲傷結局落幕。
  • 靜進醫生:孤獨症兒童需要運動康復與幹預
    文 | 靜進醫生孤獨症孩子運動發育不良居多仔細想想,社交障礙和刻板行為兩個核心症狀足以阻礙和剝奪ASD孩子參與運動的動機和機會,從而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少運動、不運動、缺乏運動體驗和快樂、討厭運動成為生活常態。
  • 靜進醫生:關於孤獨症還有哪些爭議
    文| 靜進醫生差異還是障礙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兒童被診斷為孤獨症,同時也引致社會各界對孤獨症病因與診斷性質的各種質疑和爭論。與此相反,很多具有潛力的男女ASD被剝奪了應得的幸福、健康、安全、有保障和富有生產力的生活。他說,ASD是世界上最大被剝奪權利的群體之一。他在專著《自閉群像》(Neuro Tribes,2015)中提倡,我們應建立一個神經多元的社會。如同人們在肢體能力上會有差異,人們在神經方面也會有不同。這些僅僅是人與人在神經方面的差異。
  • 安全型依戀-兒童心理髮育的營養劑 | 長和大蘊育兒科普
    可醫生說俊俊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不好。何為依戀?這種兒童實際上並未形成對母親的依戀。如俊俊寶寶就屬於迴避型依戀。幫寶寶建立安全型依戀親子依戀,是母子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母親是否能夠敏銳而適當地對寶寶的行為做出反應,積極地跟寶寶接觸,正確認識小寶寶的能力及軟弱等等,都直接影響著母子依戀的形成。母親不僅能滿足嬰兒生理上的「飢餓」,而且是寶寶心理上的「安全島」和快樂的源泉。儘可能多的給予愛撫和鼓勵,無論是充滿感情的言語表達還是摟抱、親吻等身體的接觸,都別吝嗇。要知道,寶寶是一個愛的「消費者」。
  • 關注依戀理論的文化適應性
    作為「養育標準」的鮑爾比—安斯沃思依戀理論作為兒童依戀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將依戀(attachment)界定為「撫養者與兒童之間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感聯結」,並將其視為人類具有進化意義的適應性生物行為系統。
  • 學前兒童依戀關係的發展
    >一、依戀的內涵親子關係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親子關係是指兒童早期與父母的情感聯繫,即依戀。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繫的傾向,強調身體的接觸和情感上的寄託。二、依戀的發展1.嬰兒依戀發展的階段嬰兒與主要照料者(如母親)的依戀大約在第六七個月裡形成。同時,對陌生人會開始出現害怕的表現,即「認生」。
  • 靜進醫生:心智理論能解釋孤獨症的內心世界嗎?
    大部分3歲以上正常兒童都會手指從筐子裡找,因為薩利壓根不知道小球被移進盒子裡。而較大年齡孤獨症兒童(小年齡孤獨症幾乎很難完成)則通常會指盒子。阿斯伯格綜合症則在這些測試中表現比典型孤獨症好很多。【靜老師說】心智解讀能力的訓練,或許對孤獨症有所幫助。例如,國內邵智醫生團隊對不同年齡孤獨症兒童進行多年的心智解讀能力幹預訓練,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 兒童依戀的類型
    依戀是一種強烈的持久的情感系統。這種母嬰之間的聯結,在本質上是一種情緒、情感、態度及信念的一種複雜系統,其進化與發展的基礎是未成熟、弱小的兒童趨近依賴對象的需要。常見的依戀類型一共有三種,分別是A型:焦慮——迴避型依戀;B型:安全型依戀;C型:焦慮——抗拒型依戀。
  • 母子平安!高郵醫生16分鐘成功搶救急性胎兒宮內窘迫
    但經過醫生勸說,還是決定先住院觀察。小馮入院後醫生常規詢問病史和產科檢查後,囑咐小馮臥床休息,注意胎動變化,予以降壓治療,每4小時監測血壓。小馮靜靜地臥床休息,等待胎心監測的檢查。此時產科護士按照常規在確認孕婦信息,準備進行胎心監測。「咦?胎心呢?怎麼找不到胎心?」
  • 馬伊俐曾用「哭聲免疫法」養育女兒,結果很後悔,說說依戀關係
    這樣的訓練,不僅僅讓孩子飽受折磨,也讓孩子的安全感大受影響,同時,也會讓母子間的依戀關係變差今天,我們重點來說說母子間的依戀關係。 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依戀關係,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乃至是一生中,孩子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對待父母,對待身邊的人。
  • 下飯綜藝《現在就告白》上新第四季,聚焦恐懼型依戀症女生群體
    12月11日第四季《現在就告白》更新首期節目,就聚焦了恐懼型依戀症女生群體,小編看了這期節目,不得不說,這檔下飯綜藝,雖然表演痕跡很重,但反轉還是很有創意的,至少讓我們希望,生活中,應該多一些小偉這樣的男主出現,女生的恐懼型依戀才能減輕不少。小編根據節目中男女主角提供的線索,梳理下他們的故事脈絡,具體如下:
  • 「依戀」關係的建立,對寶寶有多重要?
    依戀是指嬰兒與母親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聯繫,它是母親與嬰兒之間充滿深情的、積極的相互關係。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情感呢?濟南市婦幼保健院高危兒門診副主任醫師、兒童康復中心主任韓炳娟給您支招。  嬰兒喜歡同他所依戀的對象接近,是最為明顯的依戀情感的表現形式。
  • 如何與迴避型依戀的人談戀愛?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有些人在戀愛中碰到對方比較冷淡,遇到矛盾愛迴避就認為這是迴避型依戀,其實是不對的,每個人在遇到未知或自己承受不來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會有迴避的傾向。 迴避型依戀人格有兩個比較顯著的特徵:牴觸親密接觸、缺乏共情能力。
  • 兩萬天價床墊 引發母子斷絕關係
    兩萬天價床墊 引發母子斷絕關係 2016-01-25 08:48:48 來源:騰訊網     「老人捨不得吃捨不得穿,連公交車都捨不得坐,竟花兩萬多元買了一張保健床墊
  • 靜進醫生:寶寶動輒哭暈過去:嚇壞了父母
    文 | 靜進醫生典型案例有對年輕夫婦抱著2歲的兒子憂心忡忡地來診說靜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