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兒童的早期表現頗似孤獨症,如對周圍環境極易恐懼,對周圍表現出高度警覺,不願與他人交往,不與同伴交往和遊戲,同伴也不樂意接近他,且容易出現自傷和傷人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的ICD-10給出的診斷標準為:RAD起病於5歲前,在社交場合表現強烈矛盾或模稜兩可的社交反應。情緒紊亂,表現為缺乏情緒反應、退縮、過度警覺、攻擊他人或自傷。在與正常成人交往中具有一定社交應答與反應能力。不符合廣泛性發育障礙(即孤獨症)標準。
嬰幼兒期的母子依戀重要性,早為很多心理學家觀察和闡述(見前文「母子依戀」)。可是這條被人們視為常識的育兒經,卻從東歐垮臺後的數十萬被拋棄、被散養的兒童身上得到重複印證。
早在1966年,前羅馬尼亞獨裁者齊奧塞斯庫認為,大量的人口能夠振興國家經濟,因此頒布了臭名昭著的《770法令》,禁止墮胎和避孕,同時對少於5個孩子的家庭課稅。生育10人以上的女性還被齊奧塞斯庫政府賜予「英雄母親」稱號。
但是,該政策並未成就羅馬尼亞的輝煌,反而催生出一代不被需要的孩子。由於生育太多子女,加之計劃經濟的供給不足,許多無法負擔撫養孩子的家庭,遺棄了自己的孩子。為管理這些被遺棄的兒童,當局在羅馬尼亞全國建造了數百所孤兒院,接納了約20萬名孤兒。
這些兒童長期處於依戀剝奪、飢餓營養不良和發育遲緩狀態。齊奧塞斯庫政權垮臺後,這些孤兒院的慘景震驚了全世界。孤兒們個個面黃肌瘦、目光痴呆、尖叫不停、猛力搖晃、攻擊和自殘等,有些則是徹頭徹尾的孤獨症孩子。
觀察到孩子們的刻板行為,明尼蘇達大學兒科學專家表示,這些孩子不斷前後搖動,用頭撞牆是一種自我刺激,與沒有母親養育的靈長動物行為很相似。依戀剝奪動物們也有類似的自我刺激和自殘表現。
2000年,一些美國專家展開了著名而很有爭議的布加勒斯特早期療育計劃(BEIP),對136個6-31個月大的健康羅馬尼亞孤兒進行了分組長期跟蹤研究。這些孤兒後來在體格發育、大腦發育以及情緒控制方面均不如正常孩子,且腦容積也低於同齡正常兒童。
孤兒院長大的兒童的顳葉和額葉皮質的代謝活動也更低。額葉這個腦區和計劃、情緒管理有關,顳葉則和記憶、語言有關。哈佛大學的Nelson形容:「如果說大腦是個電燈泡,那么正常孩子的大腦是100瓦,孤兒的則是30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