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份,我國居民的存款總額已經達到了85.4萬億元,也就是說我國的人均存款約為6.1萬元。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正因為有了這麼龐大的儲蓄數,很多人安然地度過了疫情困境,才不至於像西方國家那樣,災難一來就被掃地出門。
然而,這只是人均。
事實上,存款曲線是一條「U」型結構,很多人年輕人和老年人存款寥寥。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年輕人有父母這座大靠山,老年人有孩子這座大靠山,對於他們來說,存錢似乎可有可無。
因此,多子多福就成了老年人的「鐵飯碗」。但這鐵飯碗,真的夠「鐵」嗎?
我,68歲,存款都給了兒子們買房,如今我每個月向兒子討生活費
李大爺是我老家的鄰居,今年68歲。當我們還很小時,他經常逗大家玩,有時還分糖果吃。因此,大家親切地叫他「老伯爺」。
在80年代,大家都是1胎或最多3胎時,他硬是生了4個兒子,中間還有個女兒夭折了。當時我以為,他肯定是太愛孩子,所以生起癮了。
長大點後,我明白了李大爺多生孩子的真實原因:在農村,不多生幾個孩子,老了誰養你?!
後來,李大爺離家南下廣東做建築工,一去就是18年。
起初,李大爺帶回來的錢不多,後來時代好了,工資漲了,每年回來可以交給老婆五六萬。按理說,李大爺在咱們農村,算是很富有的人。
但1年前見到榮歸故裡的李大爺時,他滿臉不快地說:「這十幾年掙的錢,全敗給兒子們了。」
原來這幾年,他4個兒子相繼結婚生子,紛紛要李大爺給錢買房子。兩個大的在老家建了房,兩個小的趕時髦,硬要在縣城買房。李大爺沒轍,只能把存錢全拿出來給了他們。
如今,兩老頭還住在舊房子裡,幫兒子們帶小孩。
因為沒錢,李大爺每個月打電話給外出打工的老大老二要錢,要麼就跑到縣城問老三老四要生活費;用他自己的話說,活像一個四處掏錢的乞丐,給倒好,不給就斷了糧,還遭媳婦兒白眼。他老伴兒年老多病,一到生病住院,幾個兒子吵得無法無天,有時候小病就乾脆忍著。
這李大爺,晚景真是一片悽涼。他本以為多子多福,老來有靠,哪知還不如自己有錢在手。
趁自己年輕,好好攢錢;攢的錢,最好放在自己口袋裡
可以說,李大爺的故事,在中國很多地方,見怪不怪。只要沒有存款和退休金的老人,都在看兒子兒媳們的臉色下飯。
而他的經歷給了我們兩點啟示:
其一,趁自己年輕,一定要好好攢錢。
人們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其實,錢這個東西,和書一樣,要用時真少。
一說要買房,錢肯定不夠,東挪西湊,才能付個首付;一有大病,錢也不夠用,花光積蓄也許還沒出院。這些還都是有點存款的,對於那些月光一族,房子簡直是海市蜃樓,生病簡直是去地獄。
因此,趁自己年輕,一定養成存錢的習慣。
也許你的月薪不高,但每個月擠出1000存起來,一年也就12000了,8年就夠10萬了。這筆錢,生個小病不愁,生個大病也扛得住。
我老家的另一個鄰居,40歲大光棍,老婆孩子是沒著落,但一直以來,他每年強迫自己存個三五萬,如今存的錢,也夠自己和老父親在農村養老了。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只要堅持存下去,多年後,你手上一定有一筆「大靠山」,哪怕你每個月只能存1000元,甚至幾百元。
其二,攢的錢,最好放在自己口袋裡。
有些人和李大爺一樣,攢了錢,要麼全給了孩子買房,要麼一骨碌投資出去,顆粒不剩。
原本以為,這些都是最划算的養老或「投資」,其實是最大的冒險。
就像李大爺一樣,錢全部給了兒子們,但都有家庭負擔的兒子們,真到李大爺要錢時,手上也沒幾個閒錢拿得出來,更別提應付老人大病開支了。
而對於很多中年創業的人,也是此理。創業是為了賺錢,但創業之路充滿荊棘與冒險。稍不留神,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此,口袋子放點錢,既是未雨綢繆,也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老年人如此,年輕人更如此,因為,靠自己,才是最大的「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