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小傑
在貴州省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黃泥鄉石丫村,村民們總喜歡來梁先學老人的食雜店買東西,順便和他嘮嘮嗑,給他講講村裡最近發生的新鮮事。雖然梁先學雙目失明,但老人開店三年來,錢物一樣也沒少過。
失明老人要開店 家裡從不解到支持
梁先學今年68歲,三年前他在村裡開起了這家食雜店,方便村民生活的同時也給自己找點事情做。可開店的想法剛提出來,家人們卻一致反對,因為梁先學老人雖然身體康健,卻雙目失明。
梁先學老人畢節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當時家裡人覺得他眼睛不好,沒法去進貨、管理、收錢,萬一賠本了怎麼辦?這麼大年紀了,還要折騰。」梁先學的老伴黃阿姨告訴記者,家裡的四個子女都已成家,自己除了負責家務還要種莊稼,所以當時家裡人都不支持梁先學一個人的「瞎折騰」。
雖然家裡人一致反對,但這次,梁先學卻有點「倔」,一定要把食雜店開起來。
「我是1997年眼睛才開始出問題的,當時一隻眼睛在一天起床後突然看不清楚了,另一隻眼睛有一次幹活中受了傷也看不清了。」梁先學說,不到一年時間,自己的雙眼都看不見了,從此很多事、很多活都做不了,每天除了坐就是睡,偶爾才能和來家裡的親戚朋友、村民聊聊天。
梁先學老人畢節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食雜店開起來,賺多賺少是小事,關鍵是可以和來買東西的人擺擺龍門陣。」梁先學的堅持得到了家裡人的理解和支持,沒多久,食雜店在家人的幫助下在石丫村開門營業。
找錢、進貨有妙招 開業後錢物一樣沒少過
食雜店開門後,由梁先學一個人負責打理,這家位於路邊的食雜店,是一座面積不足10平米的磚牆平房,簡易的四層貨架上,整潔有序的擺放著商品,味精、食鹽、飲料、果凍、卷筆刀、大米等一應俱全,整齊按品類碼放在一起。
梁先學老人的小店付永林供圖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梁先學一邊嫻熟地整理貨物,一邊告訴記者,雖然店裡的面積比較小,但通過合理歸置,還是可以放下不少商品,而每次進貨,只要給在黃泥鄉街上開超市的姚先生打電話訂貨就可以。
「他都記在腦袋裡了,比筆記本還清楚。」負責給梁先學送貨的姚先生笑著說,自從給梁先學送貨後,每次收貨時都會告訴他這次送了什麼商品,數量是多少,梁先學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他都記在腦子裡。
梁先學老人在整理貨物付永林供圖
送貨的問題解決了,可收錢、找錢怎麼辦?梁先學老人獨闢蹊徑,通過手摸的方式,探索出一套獨特的收錢和找零方法。
老人胸前的皮包,就是他的「獨門武器」,一元紙幣和五角紙幣、五元紙幣、十元紙幣、二十元紙幣,百元紙幣都規規矩矩的躺在老人的皮包和身上的口袋裡,每次給顧客找錢,老人從不同的口袋拿出相應的錢來找零。
「以前錢都裝在一個小紙箱裡,每次給人家找零都要很久,特別耽誤時間。」梁先學說自己摸索了很久,發現這個方法是最方便的,每次顧客來買東西時,只需告訴他給的是多少面額的紙幣,就能很快找零。
梁先學老人展示放錢的皮包畢節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開店三年來,梁先學也從需要村民告訴他給的是多少面額的紙幣,變成手一摸就知道收的是多少錢。進貨、收錢、找錢這些家裡擔心的環節都被梁先學一一解決,許多不知道詳情的顧客走進店裡,看到梁先學熟練的整理貨物、收錢、找錢,都意識不到這是一個雙目失明的老人。
開業以來,雖然賺的錢不多,但並沒有出現家人原本擔心的「賠本」,這個「倔」老頭的「瞎折騰」讓家人刮目相看。
「大家都知道我眼睛不好使,村裡來買東西的人都很自覺,憑良心付錢後拿走東西,從來沒有少給一分錢,貨物也一樣沒少過,大家都講誠信。」梁先學說,別看我們這裡是山溝溝,大家的素質和覺悟其實都很高。
村民成老人的「眼睛」 分享傳遞快樂
食雜店的營業,方便了村民的生活,也成了很多村民每天都要來逛逛的「打卡點」,村民張國珍告訴記者,就算不買東西,也可以在這裡和梁先學以及其他村民聊聊天,分享一下最近的趣事。
梁先學老人在整理貨物畢節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雖然看不見,但大家經常在這裡擺龍門陣,村裡好多事情我都曉得。」梁先學說,只要有空,家人就會帶著他到處走一走,給他講講村裡的變化,外面的故事。
村民正在向梁先學老人付錢畢節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一間小小的山村雜貨鋪,一位敢於「瞎折騰」的失明老人,和來來往往的顧客一起,用誠意回報信任,用善意溫暖彼此。
梁先學老人的故事不是個例,近年來,國內各地陸續出現的無人值守的商店、報攤、菜攤,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時,也傳遞了一份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的力量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