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商 越
手記
重溫「歐母教子」
本報記者 商 越
從歐陽修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母親。
這是一位滿懷慈愛仁心、淡泊自守的母親,在她的薰陶培養下,歐陽修養成終生勤奮、刻苦治學、寬厚謙和、體恤民情、廉潔奉公等優良品格,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是刻骨銘心的,忠孝節義已根深蒂固地成為其人格追求。
歐陽修不但在政治上官至高位(副宰相),在文化上也是宋代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追蹤歐陽修的人生軌跡,他一生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溫純雅正、藹然為仁人」的卓越品格和心憂天下的家國情懷,離不開中國「四大賢母」之一、歐母的家風家教。
歐陽修4歲喪父,寡母鄭氏立志守節撫養兒女。由於生活拮据買不起紙筆,鄭氏便以蘆荻當筆,在地上寫字,教授給歐陽修。《宋史·歐陽修傳》載:「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這就是傳誦古今的「歐母畫荻」的故事。沒錢供兒子上私塾,鄭氏便向鄰居和親友家借書給兒子讀,遇到好書還要求兒子抄錄下來。在母親的教導下,歐陽修的文學才華很快顯露出來,「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除了教授文化知識,歐母還常常以其父歐陽觀為官處世的故事啟迪兒子。歐陽修在《瀧岡阡表》中回憶起母親的話猶在耳邊:「汝父為吏廉,而好施與,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餘。」她還經常提醒兒子,要做仁愛寬厚之人:「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於仁。」即奉養父母不一定要豐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雖然不能遍施於所有的人,但重在有一顆仁愛之心。
當歐陽修被貶謫到夷陵(今湖北宜昌)生活困頓時,母親鄭氏依然談笑自若。她對歐陽修說:「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作為一位單親寡母,鄭氏多年來一貫勤儉持家,「太夫人恭儉仁愛而有禮」「自其家少微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後常不使過之」,老母從家道中落以後,就以儉約的原則持家,後來家境富裕了,也不許花費過多,她常提醒兒子,不能苟且迎合世人,所以儉約一些,才能度過那可能要遭受的艱難。
在此家教基礎上,歐陽修總結出歐陽氏16字祖訓:「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歐陽修之母也因此與戰國孟子之母、東晉陶侃之母、北宋嶽飛之母一起,被後人稱為中國「四大賢母」,歐母以學、以德教子的方法,值得後人深思和借鑑。
提示TISHI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展出一件一級藏品——歐陽修行書《歐陽氏譜圖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譜牒學家歐陽修為宗族編修的家譜所寫的序言手稿。從圈圈點點、多處刪改增補的手跡中,我們能夠發現歐陽修存真求實的嚴謹作風。在重修歐陽氏族譜過程中,他引入編修史籍的經驗,創立了圖表式家譜基本範例,還總結出十六字祖訓:「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激勵後世子孫,成為後世修家譜的範本。
宋真宗下詔要求官員修家譜
「遼博歐陽修行書《歐陽氏譜圖序》有三重價值,它既是一幅書法作品,又是文學作品,同時也是譜牒學的重要史料,非常珍貴。」遼寧省博物館典藏部館員張書慧向記者介紹,《歐陽氏譜圖序》傳世一共有3個版本:一是歐陽修《居士外集》中,收有歐陽修1059年寫的版本;二是1069年,歐陽修在山東青州做官時,整理修訂了《歐陽氏譜圖序》;第三個版本為遼博藏本。經過比對,遼博收藏的版本有423字,跟上述兩篇序文不同,說明手稿後來有過較大修改,應該比前兩個版本更早,推斷寫作時間應在至和二年(1055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之間。
這件手跡上有多處圈圈點點、刪改增補,是最直觀的原始資料,從中可以揣摩歐陽修寫作和訂正時的想法,也能窺見歐陽修對文章推敲修改的習慣。此手稿書法,受顏真卿的影響明顯,通篇隨意輕鬆,流暢自由,毫無故作之意。
歐陽修為什麼要修家譜呢?張書慧講道,中國的家譜(學名譜牒)產生極早,商代就設有掌管譜牒的官員,並建立了譜牒檔案。漢代逐漸增多,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治仕途、擇偶婚配等方面注重門第,強調血緣關係尊卑,因此修家譜之風盛行。
宋代,是中國家譜的重要轉型時期。因為經歷唐末五代社會大動亂後,這些足以「耀官閥」「矜品第」的譜牒散亡殆盡,「官有簿狀,家有譜系」的局面被徹底打破,正如歐陽修在《歐陽氏譜圖序》中所說:「自唐末之亂,士族亡其家譜,今雖顯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譜學由是廢絕。」
隨著科舉制度進一步實施,宋代之後的家譜已由從前以選官和婚姻為目的,轉到尊祖收族的教化功能。針對這一社會現實,宋朝統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譜。天禧五年(1021年),宋真宗在《敕文武群臣修家譜詔》中,對文武百官明確提出修家譜的要求:「……爾在朝文武百官,亦必各有原委,其各述祖宗本末,以進朕省覽,以知我朝人物之盛。」
宋真宗認為,「源之深者,流必長;葉之沃者,光必華。秩秩昭穆,則知祖宗之有自;繩繩世系,實衍譜牒於無窮。」對源遠流長、聚骨肉、系身心的家譜非常讚賞,因此下詔要求官員「各述祖宗本末,以進朕省覽」,以便了解本朝「人物之盛」。皇帝的修家譜詔書推動了文武百官、文人學士積極參與修譜活動,加之歐陽修、蘇洵等人投身其中,帶動了宋代私修家譜的風氣。由此中國譜牒發展由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官修譜牒和私修家譜並重,發展到宋代呈現出官修公譜廢絕和私修家譜興盛的趨勢。
耗時16年考訂家譜
歐陽修編撰家譜是從皇佑五年(1053年)開始的。張書慧介紹,這一年,47歲的歐陽修護送母親的靈柩南下,歸葬老家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在吉州葬母丁憂守制期間,歐陽修編寫了《歐陽氏譜圖》初稿。經歷唐末五代的戰亂,歐陽修發現歐陽氏的家譜已經殘缺不全,「大抵文字殘缺,其言又不純雅」,於是他在家族親屬中收集保存的部分家譜,重新考訂。《歐陽氏譜圖序》中記載:「當皇佑、至和之間,以其家之舊譜問於族人,各得其所藏諸本,以考正其同異……」
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中,也記載了修家譜的前後經過。可以說歐陽修是遍查家族舊譜、墓志銘、相關古籍史料,包括記載南朝陳朝史的《陳書》、唐代譜牒姓氏學專著《元和姓纂》等,還請教了家族老人,又諮詢了北宋史學家呂夏卿,考證家族歷史、人物非常嚴謹認真,一絲不苟,最終編寫完成《歐陽氏譜圖》。
熙寧二年(1069年),63歲的歐陽修在山東青州知州任上,又重新修訂了《歐陽氏譜圖》。因次年是歐陽修的父親歐陽觀(952年—1010年)去世60周年,歐陽修特意做了一篇紀念父母的墓表《瀧岡阡表》(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祭文之一),樹立在父母墳墓前面,這塊碑石背後,就鐫刻著重新修訂的《歐陽氏譜圖》。可以說,《歐陽氏譜圖》凝聚了歐陽修前後16年的心血。
歐陽修認為編修族譜的目的,一是要使族人知道自己姓氏的由來和祖輩傳承的歷史,得以尊祖敬宗、敦親睦族;二是要使家族子孫知道自己先祖傳承下來的遺德精神和祖訓教誨。
編寫完《歐陽氏譜圖》後,歐陽修在其序文中特意總結了歐陽氏祖訓:「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即為人處世要堅持的四條基本原則,他希望祖訓能夠傳承給後人,後世也能夠遵從祖訓,使家族未來能夠發揚光大。由此,「尊祖收族」「教化後人」也成為後世家譜編撰的主導思想。
首創圖表式家譜
張書慧說,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和宋祁奉詔編修《新唐書》,後又自修《五代史記》。在編《新唐書》時,歐陽修設置了《宰相》《方鎮》《宗室世系》《宰相世系》4個圖表,揭示唐代宰相、宗室升降進退和藩鎮勢力消長的進程。在《宰相世系》中,他還首創了引譜入史的做法,引用大量的私家宗譜資料,記述宰相369人,世系98族。
參考司馬遷《史記·表》和鄭玄《詩譜》的編撰模式,歐陽修創製了私家修譜模式和法則:「上自高祖,下止玄孫,而別自為世。使別為世者,上承其祖為玄孫,下系其為高祖。凡世再別,而九族之親備,推而上下之,則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則見子孫之多少……如此,則子孫雖多而不亂,世傳雖遠而無窮。此譜圖之法也。」
在此基礎上,編撰家譜時,歐陽修創立了用列表方式來表示世系傳承的譜圖法。他修家譜的體例完整而系統,包括譜圖序、譜圖、傳記、譜例、世系錄、先世考辨等,為後世修家譜提供了參考,成為元明以後中國家譜的基本範例。
張書慧解釋說,歐陽修創立的歐陽氏家譜,特點是以表格圖式呈現,每五世一圖,第二圖為五世至九世,第三圖為九世至十三世,以此類推,這種方法記載家族歷史源流,以時代為經、人物為緯,每一世都附記子數,並按長幼順序於下一世分別列出,使整個家族傳承脈絡、親疏關係一目了然。此外,每張圖表由右向左排列,每個世代人名左側可記述生平功績、婚姻、壽數、葬所等,層次清晰、一目了然。
那麼,《歐陽氏譜圖》及序文是怎麼傳下來的呢?與南宋丞相周必大有很大關係。周必大年齡比歐陽修小119歲,但同為吉州廬陵人,他工文辭、擅書法,兩人還擁有同樣的諡號「文忠」。因敬慕歐陽修的為人,周必大主持整理出版了歐陽修的文集《歐陽文忠公集》。
在收集整理歐陽修文稿之時,周必大得到了這份僅存一頁的《歐陽氏譜圖序》手稿,還有一首歐陽修書《夜宿中書東閣》七律詩,他將兩段墨跡一起精心裝裱,並寫了3篇解釋性題記,在每篇題跋的下方,蓋上南宋九疊朱文官印「中書省印」,形成《歐陽修自書詩文稿卷》。他還將完整的《歐陽氏譜圖》並序收錄到《歐陽文忠公集》中,隨著文集流傳下來。
歐陽修歷仕三朝、官至參知政事,又是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因此,他創立的家譜模式對後世影響很大,成為後世家族修譜效仿的範例。南宋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在《跋李氏譜》中指出:「族譜仿於歐陽,繼之者不一而足。」在《歐陽氏譜圖序》卷後題跋中,元代文學家、歐陽修後人歐陽玄也坦陳:「今大夫士家譜,無能踰其法者。」 (遼博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