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布萊科爾
《你好 燈塔》[美]蘇菲·布萊科爾 中信出版社
在剛剛閉幕的第26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位於E2展廳的插畫展吸引了眾多觀眾的關注。插畫承載著孩子們最美好的夢想,為他們打開一扇又一扇神奇的窗戶,而來自美國紐約的知名繪本畫家蘇菲·布萊科爾(Sophie Blackall)的到來,更為北京國際書展帶來了別樣的童話氣息。
蘇菲·布萊科爾在繪本界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得獎專業戶」,她曾兩獲被譽為「繪本界奧斯卡」的凱迪克金獎,三獲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獎,而這次她不僅成為了BIBF「菠蘿圈兒」國際插畫獎的特邀評委,也帶來了她2019年斬獲凱迪克金獎的作品《你好 燈塔》。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流逝和改變,也關於希望和更新的故事。」《你好 燈塔》講述了一位新任燈塔守護人的故事,他在這座燈塔裡安靜而盡責地生活,後來又與妻兒一道堅守,最終在燈塔使用新的自動化設備後,與燈塔揮別。在航海時代,燈塔對於航船來說,就是漫漫旅程中的指引、寂靜黑夜中的陪伴、狂風暴雨中的希望,可如今,這個話題似乎顯得有些遙遠了,而燈塔守護人更是一個絕跡的職業。為什麼要在今天講述一位燈塔守護人的故事呢?「儘管現在沒有燈塔守護人了,所有燈塔都是自動的,但燈塔依舊存在,它能讓我們想起曾經有過那樣一個年代。我們也能想像自己住在海洋中心,過著一種寧靜的生活。」蘇菲說道,「有很多人告訴我,他們都住在大城市裡,人多喧鬧,過著非常繁忙的生活。而他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找到了安寧的感覺。」
實際上,蘇菲一直都非常喜歡燈塔。「有一次我在商店裡看到了一本關於燈塔的書,它有點像那種玩偶屋,展示了燈塔的內部結構。於是我頭一次開始想像,在燈塔裡生活是什麼感覺。然後我想:噢,這裡藏著故事!」作為一位繪本畫家,蘇菲頗有些學術範兒,她總會在創作前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研究自己要畫的主題,保證自己的表達足夠精準。她也會嘗試著像孩子一樣思考,為畫面增添許多有趣的細節。這一次,她花了3年時間來創作《你好 燈塔》,閱讀了大量關於燈塔的書籍,做了相當深入的研究,甚至親自到燈塔裡居住:「比如我住過的一個燈塔就位於加拿大紐芬蘭島,那段時光讓我充分體驗到了燈塔守護人的生活狀態。」
在充分還原燈塔生活細節的基礎上,蘇菲更注意用繪畫語言來展現她關於「循環」的思考。「這本書裡有很多的圓形構圖。燈塔內部是圓的,房間是圓的,海洋、浪潮、天氣也與圓形有關。所有事情都在循環,出生、長大、死亡,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與圓有關,不是嗎?」蘇菲認為,繪本畫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用繪畫來表達想法,而她有著自己的一套哲學。對她而言,兩部獲得凱迪克獎的作品實際上有著不同主題——《尋找維尼》是線性的旅程,而《你好 燈塔》則是循環的生活。「有這麼一種說法,世界上的故事大多可以分成兩個主題,一個是英雄離開家鄉踏上旅程,另一個是異鄉人意外來到某個地方。《尋找維尼》屬於前者,而《你好 燈塔》則屬於後者——陌生人來到了燈塔這麼一個封閉的地方,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是我想探索的命題。」
作為名副其實的「金獎畫家」,蘇菲·布萊科爾在自己的作品裡埋入了深刻的思考,但卻不會讓作品變得生澀。「繪本是給所有人看的,對於大人來說,他們可以找到更深刻的意義,但它必須讓很小的孩子都可以迅速理解。」蘇菲認為,這種「無門檻」的解讀,恰恰使得繪本更具意蘊。在她看來,真正優秀的繪本是「讀不盡」的,它能夠吸引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重讀,讓他們每次都能發現新的驚喜。這也是蘇菲在擔任「菠蘿圈兒」插畫獎評委時,特別重視的評獎原則。
這種「畫」外之音,恰是繪本作者通過精心設計而創造出來的「特別通道」。「有些家長告訴我,孩子會發現他們沒有發現的東西。這不是簡單地發現一些新物件,而是對故事有不一樣的感悟。比如,家長會說《你好 燈塔》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燈塔守護人這個職業消失了,他們一家人只能與燈塔揮別;可孩子會說,你看這個揮別的畫面,他們身後有一個樓梯,可以從這裡啟程去別的地方探索呀!」蘇菲笑道,「這實際上確實是我的設計,我設想樓梯是一條通往未來的路。你看,這位孩子是我的知己呢。」
在專訪中,蘇菲還透露她即將於明年出版的新作《如果你來到地球》(If you come to earth),講述了一個孩子給外星來訪者寫信,向他解釋:如果你來到地球,這些是你需要知道的事情……這本書所涵蓋的話題更加廣泛,包括自然氣候、人類關係、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等等,是一部知識性與故事性兼備的繪本。為了講好地球的故事,蘇菲一如既往地堅持了自己的「學術精神」,花費了5年時間進行研究和創作。
當被問及自己最喜歡的書時,蘇菲想了又想,最後露出了一絲略帶羞澀的笑容:「我最喜歡的書還是《小熊維尼》,小時候不知道讀了多少遍,現在我還能感受到那種閱讀的幸福感。繪本帶給我快樂的童年,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創作,給孩子們帶來這樣的快樂。」說到底,繪本最動人的「畫」外之音,也就在於此了。(白杏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