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湖北廣水94歲高齡老人在銀行櫃機前被抱著辦理業務的視頻引發熱議。視頻中,老人被家人抱起後趴在櫃機上,膝蓋彎曲;隨後雙手撐在櫃機上,勉強完成人臉識別。11月21日,農行湖北省廣水市支行就此事道歉,稱「此事暴露了我行服務宣傳不到位、服務意識不濃的問題。」假如沒有視頻曝光,農行廣水市支行會認識到自己的服務意識不濃嗎?人心都是肉長的,看到94歲高齡的老奶奶以那種既難受又尷尬的姿勢辦業務,旁邊的服務人員能夠心安理得?農行官方客服曾表示,若戶主本人年事已高、身患重病、行動不便、無自理能力,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農行營業網點可採取上門服務的方式進行實名驗證等業務辦理。戶主也可委託配偶、父母或成年子女攜帶身份證、委託書等材料到營業網點辦理相關業務。既有這樣的人性化操作章程,基層怎麼就當作了耳旁風?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關愛現在的老人,就是幫助未來的自己。現在銀行颳起了追求「智慧銀行、智能服務」的風潮,很多網點都已經撤掉了櫃檯,改成智能一體機。看上去節約了人力成本,但因為很多客戶都不會使用,還是得有服務人員手把手教,實際上辦業務時反而更麻煩。而且這種機制高度依賴網絡和智慧型手機等渠道,強調「刷臉」認證,以技術壁壘天然地將一些特殊人群邊緣化,這些人包括但不限於不會使用智能產品的人,身體不便沒法親身前往或者無法作出眨眼搖頭動作的人、沒錢買智慧型手機的人……誠然這些人是少數,但銀行作為一個提供公眾服務的窗口單位,能傲慢地將他們拒之門外嗎?科技可以飛速發展,但應用到現實中的時候是不是不要一刀切、全覆蓋,而是給一些走得慢的人、不方便的人留下以傳統方式辦事的渠道?諸如銀行這樣服務群體覆蓋全社會的機構,在制定規則的時候除了風控,也該考慮到人文關懷,而且必須督促基層單位執行到位,不能把這些特殊條款當擺設。明知94歲老人不會操作,明知老人腿腳不利落,眼看著老人要被抱起才能人臉識別,非要以這種方式完成「人機對話」?老奶奶人臉識別完成了,也識別出了銀行淡薄的冰冷的服務意識。沒有人否定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好處。但為人服務的技術,某種程度上怎麼成了難為人的壁壘?這種不通人情的死板服務不僅出現在銀行,從沒有健康碼就進不了醫院,到花現金買不了東西,很多領域一邊熱忱地發展智能,一邊又無情地讓部分人「失能」。這不是技術的問題,因為所有先進機器的背後都是人;這是利用技術、制定規則的人出了問題。說到底,是服務誠心和社會良心的問題。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來源 北京晚報|記者 張麗
編輯:張麗
流程編輯 吳越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