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蒙陰縣第三中學馮啟明
《葉聖陶文集》中有這樣一句話:「必須使種種方法成為學生終身以之的習慣。因為閱讀與寫作都是習慣方面的事情,僅僅心知其故,而習慣沒有養成,還是不濟事的。」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的過程,實質也是形成良好習慣過程。
隨著新課標的施行,課堂教學發生了重大變革。現在雖然有不少老師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卻駕馭不了這樣的課堂,課堂上出現了這樣一些情況:布置默讀,學生或正襟危坐,或歪在桌子上,目光呆滯,腦子空空,神遊課外,過了大半天,也不知文章寫什麼;指名朗誦,學生或聲如蚊蠅,幾乎連自己也聽不清楚,或結結巴巴,讀不成句,隨意添字、漏字、換字,讀破句子,不該停頓的地方停頓,該停頓的地方不停頓……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況呢?這是因為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閱讀習慣不好,會直接影響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並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針對當前中小學生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在語文課堂中應特別強調以下幾種習慣的培養:
整體感知的習慣
拿過一本書來,要先看目錄,明確全書的大致內容。拿過一篇文章,要先看題目,抓住關鍵詞,再速讀全文,對文章的思路、思想內容、寫作背景、寫作特點、作者的情感和語感等形成初步的認識。這種讀書法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人們看一個景物首先習慣於放眼看其全貌,獲得全局形象,進而以此為標準,作出評價。只有把握住全局,才能準確理解局部。
局部研讀的習慣
當整體感知之後,讀者會發現一本書中有他最感興趣的章節,一篇文章中有他最喜歡的段落,這時要對這些章節和段落進行認真的研讀、揣摩、探究,細細品味文章的寫作目的、思路、思想內容、層次結構、詞語運用和寫作特點,對於特別美的詞、句、段,可以抄下來,甚至背誦。久而久之,許多優秀作品的語言、甚至結構就可轉化成自己的東西。
做符號和寫評語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每次讀書都將筆拿在手上,對重點、難點、文眼、題眼、警句、佳句、新意、創見、關鍵詞語以及有疑問之處,都用自己熟悉的符號標出來,或寫出首要的、有見地的評語。
經過多次訓練,便能夠養成習慣。這樣做,不僅可以督促學生克服浮光掠影、毫無目的的讀書習慣,還可引導學生靜下心來,沉到文章中去作深入的探究。
查工具書和參考書的習慣
每一個中學生都應備有《新華字典》、《漢語成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及相關的參考書。教師要經常鼓勵他們在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時,必定查字典、辭典;看到不懂的內容,必定想方設法查參考書,決不輕易放過。這種習慣養成之後,就可以終身受用不盡。
規範朗誦的習慣
讀文章,特別是讀詩歌,要注意朗誦技巧,絕不能「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地亂讀一通。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培養朗誦習慣:(1)提出規範要求。讓學生根據標點文意,把握感情基調,表情自然得體;明確停頓長短,注意節奏的快慢、語調的頓挫抑揚;吐詞清楚,聲音宏亮。(2)樹立規範樣板。可播放錄音磁帶,讓學生依據「規範要求」去聽、去評,也可由教師範讀給學生聽。(3)朗誦能力強者範讀。教師讓那些敢舉手、朗誦能力強、又有好勝心的學生先行朗誦,並要求「聽眾」用「規範要求」對優缺點作出評價。(4)鼓勵朗誦能力弱者試讀。對那些一時不敢舉手、朗讀能力不強的同學,教師可先選擇難度小、意義明、感情色彩好把握的句段,或前面個別同學一時讀得不規範的句段,鼓勵他們朗誦。第一遍不成功,教師給予點撥,讓其根據點撥再次試讀,直到能讀好,要不失時機地尋找其「閃光點」給予肯定,以增強其信心。
質疑問難的習慣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道出了學與思之間的辯證關係。「疑」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可以提高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讀書時仔細思索,腦海裡不斷出現問號,又不斷去消滅問號;碰到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則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而決不輕易放過一個問號。一旦養成這種習慣,他們的思想怎麼也閒不下來,總是不停地、饒有興味地比較、歸納、揣摩、體會,讀書的過程也就充滿了思考和解決矛盾的樂趣。
新課標要求把講堂變成學堂,要把時間放給學生,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三天五天就可以養成的,必須長期訓練,持之以恆。尤其要強調的是,一定要引導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並在習慣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講堂變成學堂,才能讓學生練就一身過硬的閱讀基本功。
《中國教育報》2008年1月2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