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磚雕是富有珠江三角洲水鄉建築特色的牆體裝飾藝術,在秦末漢初南越國宮署遺址(位於廣州中山四路)出土的熊紋空心漢磚,見證了廣州磚雕的久遠歷史。
傳統廣州磚雕多用於裝飾門楣、探頭和據牆等,在山牆上壁、大門兩側壁面、門樓、門簷等處,或獨立存在,或與彩繪、灰塑、陶塑等裝飾一處,交相輝映。
其表現題材有各類人物、花鳥魚獸、山水樓臺、幾架爐瓶、書法紋樣等,尤喜表現寓意吉祥興旺的繁花似錦、龍鳳呈祥、天仙獻瑞等內容,以及從古代小說、傳統戲曲與木魚書中截取的能顯示盛世景象的人物故事片斷。
廣州磚雕以用於建築並燒制好的上等青磚為材料,用刀刻工藝製作,所用工具為打坯刀和修光刀兩種,修光刀又包括大單刀、小單刀、大圓刀、中圓刀、小圓刀、斜口刀等,製作程序為設計圖繪製、打坯、收光、編號、拼接、粘合、細修等。
其中的打坯即進行實體雕刻是關鍵環節,需運用劈、鑿、削、刮、挖、鑽、鏤等多種刀法,以完成各種造型;而收光則最具特色,是對造型的細部作精雕細刻的修整收細,以至所刻物象的細微之處,均顯得纖細如絲,遠觀如縷縷輕絲垂掛於磚雕之上,廣州磚雕也因此特有刀功而被稱為「掛絲磚雕」。
刻雕技法主要有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等種類,把幾種技法融於一體構成巨幅組合磚雕,為廣州磚雕所擅長。
一些古宗祠、書院、仙館,尚存縱橫數尺,需幾十塊乃至數百塊刻雕了各種人物、動物、花卉的青磚組合鑲嵌而成的巨幅磚雕,有的已有上百年歷史;現廣州磚雕代表性傳承人何世良創作的寶墨園巨型磚雕影壁《百花吐豔百鳥和鳴》,高達5米,寬至22米,已被列為上海「吉尼斯大世界之最」。
目前廣州磚雕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