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 臨夏磚雕
滿滿「煙火氣」 走進百姓家
在文旅融合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作為重要旅遊資源獲得關注,「非遺+文創」,「非遺+旅遊」,「非遺+扶貧」等「非遺+」現象,使非遺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文化使命。「非遺」與文旅融合,不僅提升人們休閒生活的文化品位,讓旅遊更有詩意和獲得感,同時通過旅遊這一載體,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也讓「非遺」帶著滿滿的「煙火氣」,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存發展空間。
慶陽香包:向市場化國際化靠攏
香包胸針
眾所周知,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慶陽位於甘肅東部,是早期農耕文化、「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之一。慶陽香包有著獨特的地域特點,在華池雙塔寺出土的距今八百多年的「千歲香包」,其造型古樸典雅,圖案豐富多彩,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香包。
慶陽香包富含東方哲學和智慧,每個香包都包含著女性內心的情感、雙手的溫度和對生活的感悟,2006年,慶陽香包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然而,近年來因為有刺繡功底的婦女逐漸年老,年輕人又不能靜下心來去學習,慶陽香包面臨著發展和傳承困境。
「要讓慶陽香包傳承下去,不僅讓年輕人學習製作香包,更要讓她們有錢賺。」慶陽香包繡制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劉蘭芳表示,這就要求香包製作必須有創新,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
劉蘭芳從2002年開始就背著香包闖市場,參加國內各地的民博會、非遺展銷會、文化博覽等活動,足跡遍布上百個城市,她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訪過幾十位民俗專家。在向專家虛心請教、接納建議後,她對慶陽香包進行二次改良,色彩從原來的單一化,過渡到典雅、有藝術質感;用料也一改原來的綢緞,使用純棉、織錦等,向國際化靠近;嗅覺感受力求清淡、回味悠長的中草藥,以醒腦、開竅、淨化空氣、防潮防溼為主;外觀則保持了獨特的意念造型、寓意和文化元素符號。
劉蘭芳還向記者講述了她在國外推銷香包的經歷。2014年,她出訪美國、加拿大,當時恰逢西方的萬聖節,公園店鋪擺放了很多南瓜燈,當時她就琢磨,萬聖節南瓜不就是慶陽香包裡的金瓜嗎?金瓜香包能不能繡制這個圖案呢?
回國後,她按自己的想法繡出香包,總覺得那個「鬼臉」太醜,有一天她聽見鄰居正在聽秦腔,忽然間來了靈感:為何不將秦腔臉譜繡制到金瓜香包上呢?於是她就連夜做好樣品,並拍下照片發給美國的朋友,很快得到回覆:外國人很喜歡。僅這一單生意就讓她創收8萬美元。
繡有秦腔臉譜的金瓜香包在國外大受熱捧,也讓她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要把中國的文化推介出去,就必須要和西方的文化去碰撞,去尋找切合點,進行文化融合。
2015年4月,劉蘭芳應邀赴美國參加非遺巡展,她登上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大學講臺,向美國當地市民、學生展示香包繡制技藝,講述中醫藥的神奇,講述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西部婦女創業致富故事,讓她倍感自豪。
這一年,劉蘭芳被認定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她帶領公司堅持走傳統手工之路,以工匠精神,打造慶陽香包品牌,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網際網路模式」,帶動就業生產。自公司成立至今,帶動農戶8000多戶,為200多名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年產值600多萬元,產品有老人壽慶、小孩滿月等系列600多個品種。
劉蘭芳還收藏各類刺繡上萬件,並自籌資金,在家鄉流轉土地,建成全國首家香包繡制民營博物館,並打造集香包生產、休閒旅遊、特色農業為一體,文化旅遊和農業相融合的「義渠村」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
臨夏磚雕:向實用性生活化靠攏
磚雕花盆
磚雕擺件
在臨夏的很多建築物上,古樸大氣的磚雕幾乎隨處可見。臨夏磚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秦漢,成熟於明清。
但在不少年輕人眼裡,非遺的歷史性對應的是「過時」,文化性對應的是「土氣」。如何讓磚雕進入現代生活?如何讓年輕人關注磚雕、了解磚雕、喜歡磚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業界。
傳統的臨夏磚雕多用於建築裝飾,6月12日,記者在臨夏青韻磚雕有限公司的展廳看到,展架上精緻細膩的手把件,線條流暢的花盆,古樸祥瑞的案頭擺件等,讓傳統臨夏磚雕充滿了現代設計感,古樸中又透著時尚和洋氣。
而更讓你想不到的是,這些產品並不是出自非遺傳承人之手,它們都是由臨夏州非遺扶貧工坊的普通工人打磨生產的。而這個非遺工坊,是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蘭州交通大學駐臨夏州傳統工藝工作站與多家磚雕企業牽手合作的結果。兩年來,從對傳統產品進行再設計和改造提升,目前已經完成3類56種的打樣和試生產,其中28個品種計劃投放市場。
看到了產品那麼「潮」,那麼我們就去聽聽參與扶貧工坊的管理者和工匠們怎麼說。
「只有創造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非遺作品,才能達到活態傳承的效果。」蘭州交通大學駐臨夏州傳統工藝工作站研發團隊負責人管蘭生教授告訴記者,「我們深度挖掘臨夏磚雕的傳統文化內涵,充分提取非遺屬性元素,並結合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賦予磚雕新的表現形式和文化意義。」
臨夏青韻磚雕有限公司總經理範祥軍則表示,磚雕藝人有精湛的雕刻技藝,但作品以傳統題材居多,通過專業團隊創意設計,使精美的磚雕工藝融入現代審美需求,讓傳統工藝走進大眾生活,更具「煙火氣」,也更好地傳承創新發展了臨夏磚雕這門藝術。
臨夏能成古典建築裝飾公司總經理成小嬌也有自己的看法:「藝術品的生活化、日用品的藝術化正成為一種潮流,通過交通大學專業團隊的設計,臨夏磚雕在實用性上有了新的延展,產品更加貼近現代生活,也更能讓年輕人理解磚雕之美,今後我們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來,把他們培養為熱愛美、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藝術大師。」
去年,非遺扶貧工坊吸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24人、邊緣戶26人;2020年吸納建檔立卡戶13戶,目前這些工人月均收入4500元以上。
非遺扶貧工坊工人張海林樂呵呵地說:「我以前在外地做磚雕手,一天只能掙30到50元錢。六年前,我來到這個工坊上班,通過工坊的傳幫帶,手藝越來越好,工資也越來越高,每月能掙六七千元錢,不用出去跑,還能照顧一家老小。」
文/圖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