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 臨夏磚雕 滿滿「煙火氣」 走進百姓家

2020-12-16 每日甘肅

慶陽香包 臨夏磚雕

滿滿「煙火氣」 走進百姓家

在文旅融合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作為重要旅遊資源獲得關注,「非遺+文創」,「非遺+旅遊」,「非遺+扶貧」等「非遺+」現象,使非遺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文化使命。「非遺」與文旅融合,不僅提升人們休閒生活的文化品位,讓旅遊更有詩意和獲得感,同時通過旅遊這一載體,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也讓「非遺」帶著滿滿的「煙火氣」,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存發展空間。

慶陽香包:向市場化國際化靠攏

香包胸針

眾所周知,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慶陽位於甘肅東部,是早期農耕文化、「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之一。慶陽香包有著獨特的地域特點,在華池雙塔寺出土的距今八百多年的「千歲香包」,其造型古樸典雅,圖案豐富多彩,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香包。

慶陽香包富含東方哲學和智慧,每個香包都包含著女性內心的情感、雙手的溫度和對生活的感悟,2006年,慶陽香包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然而,近年來因為有刺繡功底的婦女逐漸年老,年輕人又不能靜下心來去學習,慶陽香包面臨著發展和傳承困境。

「要讓慶陽香包傳承下去,不僅讓年輕人學習製作香包,更要讓她們有錢賺。」慶陽香包繡制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甘肅省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劉蘭芳表示,這就要求香包製作必須有創新,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

劉蘭芳從2002年開始就背著香包闖市場,參加國內各地的民博會、非遺展銷會、文化博覽等活動,足跡遍布上百個城市,她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拜訪過幾十位民俗專家。在向專家虛心請教、接納建議後,她對慶陽香包進行二次改良,色彩從原來的單一化,過渡到典雅、有藝術質感;用料也一改原來的綢緞,使用純棉、織錦等,向國際化靠近;嗅覺感受力求清淡、回味悠長的中草藥,以醒腦、開竅、淨化空氣、防潮防溼為主;外觀則保持了獨特的意念造型、寓意和文化元素符號。

劉蘭芳還向記者講述了她在國外推銷香包的經歷。2014年,她出訪美國、加拿大,當時恰逢西方的萬聖節,公園店鋪擺放了很多南瓜燈,當時她就琢磨,萬聖節南瓜不就是慶陽香包裡的金瓜嗎?金瓜香包能不能繡制這個圖案呢?

回國後,她按自己的想法繡出香包,總覺得那個「鬼臉」太醜,有一天她聽見鄰居正在聽秦腔,忽然間來了靈感:為何不將秦腔臉譜繡制到金瓜香包上呢?於是她就連夜做好樣品,並拍下照片發給美國的朋友,很快得到回覆:外國人很喜歡。僅這一單生意就讓她創收8萬美元。

繡有秦腔臉譜的金瓜香包在國外大受熱捧,也讓她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要把中國的文化推介出去,就必須要和西方的文化去碰撞,去尋找切合點,進行文化融合。

2015年4月,劉蘭芳應邀赴美國參加非遺巡展,她登上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大學講臺,向美國當地市民、學生展示香包繡制技藝,講述中醫藥的神奇,講述中華傳統文化和中國西部婦女創業致富故事,讓她倍感自豪。

這一年,劉蘭芳被認定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她帶領公司堅持走傳統手工之路,以工匠精神,打造慶陽香包品牌,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網際網路模式」,帶動就業生產。自公司成立至今,帶動農戶8000多戶,為200多名大學生提供就業崗位,年產值600多萬元,產品有老人壽慶、小孩滿月等系列600多個品種。

劉蘭芳還收藏各類刺繡上萬件,並自籌資金,在家鄉流轉土地,建成全國首家香包繡制民營博物館,並打造集香包生產、休閒旅遊、特色農業為一體,文化旅遊和農業相融合的「義渠村」鄉村振興田園綜合體。

臨夏磚雕:向實用性生活化靠攏

磚雕花盆

磚雕擺件

在臨夏的很多建築物上,古樸大氣的磚雕幾乎隨處可見。臨夏磚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秦漢,成熟於明清。

但在不少年輕人眼裡,非遺的歷史性對應的是「過時」,文化性對應的是「土氣」。如何讓磚雕進入現代生活?如何讓年輕人關注磚雕、了解磚雕、喜歡磚雕?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業界。

傳統的臨夏磚雕多用於建築裝飾,6月12日,記者在臨夏青韻磚雕有限公司的展廳看到,展架上精緻細膩的手把件,線條流暢的花盆,古樸祥瑞的案頭擺件等,讓傳統臨夏磚雕充滿了現代設計感,古樸中又透著時尚和洋氣。

而更讓你想不到的是,這些產品並不是出自非遺傳承人之手,它們都是由臨夏州非遺扶貧工坊的普通工人打磨生產的。而這個非遺工坊,是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蘭州交通大學駐臨夏州傳統工藝工作站與多家磚雕企業牽手合作的結果。兩年來,從對傳統產品進行再設計和改造提升,目前已經完成3類56種的打樣和試生產,其中28個品種計劃投放市場。

看到了產品那麼「潮」,那麼我們就去聽聽參與扶貧工坊的管理者和工匠們怎麼說。

「只有創造符合現代人審美觀的非遺作品,才能達到活態傳承的效果。」蘭州交通大學駐臨夏州傳統工藝工作站研發團隊負責人管蘭生教授告訴記者,「我們深度挖掘臨夏磚雕的傳統文化內涵,充分提取非遺屬性元素,並結合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賦予磚雕新的表現形式和文化意義。」

臨夏青韻磚雕有限公司總經理範祥軍則表示,磚雕藝人有精湛的雕刻技藝,但作品以傳統題材居多,通過專業團隊創意設計,使精美的磚雕工藝融入現代審美需求,讓傳統工藝走進大眾生活,更具「煙火氣」,也更好地傳承創新發展了臨夏磚雕這門藝術。

臨夏能成古典建築裝飾公司總經理成小嬌也有自己的看法:「藝術品的生活化、日用品的藝術化正成為一種潮流,通過交通大學專業團隊的設計,臨夏磚雕在實用性上有了新的延展,產品更加貼近現代生活,也更能讓年輕人理解磚雕之美,今後我們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來,把他們培養為熱愛美、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藝術大師。」

去年,非遺扶貧工坊吸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24人、邊緣戶26人;2020年吸納建檔立卡戶13戶,目前這些工人月均收入4500元以上。

非遺扶貧工坊工人張海林樂呵呵地說:「我以前在外地做磚雕手,一天只能掙30到50元錢。六年前,我來到這個工坊上班,通過工坊的傳幫帶,手藝越來越好,工資也越來越高,每月能掙六七千元錢,不用出去跑,還能照顧一家老小。」

文/圖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芃

相關焦點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 【臨夏非遺】臨夏磚雕:青磚上的文化傳承
    八坊十三巷磚雕《絲綢之路黃金段》國家級非遺—臨夏磚雕臨夏磚雕,是臨夏地區的傳統民間藝術,是全國磚雕藝術中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以其濃鬱的民族特色、古樸典雅的藝術魅力、出神入化的表現手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夏北寺照壁2006年,臨夏磚雕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5月,臨夏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磚雕文化之鄉」。
  • 慶陽香包魅力知多少!
    歷經千年的文明,慶陽的香包在歷久彌新的老師翻轉中,傳承著慶陽婦女質樸淳厚的品質,也積累著哪些我們不曾遺忘的鄉間故事。在慶陽當地,屬正寧的香包最為出名,這裡的人們將香包俗稱為「耍活子」,在端午節的時候,大街小巷之間,奔跑遊走的孩子身上佩戴著各式各樣的「耍活子」,有的手上還帶著蒜骨朵兒,細心的人們也會在七彩繩上帶上鈴鐺,這樣孩子在遊走的時候就會傳來清脆的叮噹聲。這是一個民間的傳統藝術,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慶陽香包繡制助力脫貧
    慶陽香包繡制是指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一切繡製品。「一枚繡花針,二分喜好,三縷彩線,四面八方,商旅不斷」,這是對目前慶陽香包繡制的真實寫照。慶陽香包繡制由「不起眼的手工針線活」演變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化產業」,並逐漸出海遠遊,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
  • 甘肅臨夏:非遺磚雕產業拓寬增收路
    ↑12月8日,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藝人在製作磚雕作品。 臨夏磚雕是甘肅臨夏的傳統民間藝術,主要用於亭臺樓閣、園林、民居等的建築裝飾,以精細傳神的雕刻技藝、古樸典雅的藝術魅力而聞名。
  • 慶陽:香包刺繡「繡」出好生活
    慶陽廣播電視臺/看清(記者:馬瑩 慶城臺)香包作為一門傳統的手工藝,因其外形美觀,且具有祛邪祈福的寓意,一直在慶陽地區廣泛流傳。我市通過扶持產業帶頭人、骨幹企業培育壯大、創建香包文化品牌等措施,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初步實現了從「小香包」到「大產業」的華麗蛻變,讓慶陽香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57歲的左煥茸,是省級香包刺繡非遺產承人。這幾天,她正在繡制一份2020年新春賀禮。
  • 慶陽香包:媽媽針尖上的藝術,民間文化的具體體現
    香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也稱「絀絀」。在農村尤其盛行,端午戴香包也是每個孩子很期待的。祈福祝願,祛病保平安是慶陽香包的亙古主題。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2014年4月8日,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慶陽香包與《黃帝內經》的作者有關
    原創:馬韞菲慶陽香包是一種民間民俗物品,在慶陽俗稱「絀絀」,也是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慶陽香包悠久歷史,屬於刺繡珍品。其獨具匠心的造型加上精湛嫻熟的刺繡工藝,最後再配上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精緻美妙的慶陽香包就誕生啦。
  • 慶陽香包,針線裡縫得都是故事
    一說香包可以避邪,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
  • 甘肅慶陽香包節手工民俗藝術品拍賣 刺繡有亮點
    甘肅慶陽香包節手工民俗藝術品拍賣 刺繡有亮點 2014-05-31 16:05:0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甘肅慶陽
  • 臨夏味道:饊飯
    原標題:臨夏味道 饊飯  本報記者 張原廠  饊飯,曾是臨夏尋常百姓家常做的一道麵食。因原料簡單、經濟實惠,生活困難的歲月,饊飯是當時餐桌上的「標配」,人們「充飢」的首選。
  • 白淑芳:讓慶陽香包變身抗疫一線人員的「護身符」
    來源:西峰發布在網友調侃「躺在家裡就能為國家做貢獻」的日子裡,西峰區董志鎮北門村的白淑芳卻不願只是「躺在家裡做貢獻」,她帶著兒子、兒媳、孫子、孫女做起了她最拿手的香包製作,只是這一次,她做的香包有些不同。
  • 「非遺集萃」臨夏八坊非遺館
    臨夏自古是一個多民族混居的大家庭,正是如此,這裡集結了多元的文化瑰寶。河州磚雕、回族宴席曲、河州平弦等都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坐落在八坊十三巷的八坊非遺館將他們濃縮到了一起,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一起去揭開她神秘的面紗。沿著王寺巷走進八坊非遺館的大門,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一座整體構造以木雕為主的兩層閣樓,柱子上、門窗上都刻著精美的雕花圖案。
  • 【隴上煙火城】慶陽城裡的難忘歲月
    沒到慶陽,父親就矮了一截兒。  班車搖搖晃晃似老牛車,我和父親像兩個滑稽演員,扛著、拖著、背著、提著大包小包,疲憊地行走在街頭,逃荒一般。父親嘮嘮叨叨,「見了你大爸、大媽,要有禮貌。吃飯要有眼色,吃一碗就行了,不要要個沒完……」什麼時候拐進小巷的,什麼時候推門而入的,什麼時候看到家人不太和氣的笑臉的,全然忘了。
  • 中草藥做「香料」,今年的香包不一樣!
    端午節到了,記者來到西峰區錦繡坊,只見巧手的繡娘們正在趕製五顏六色、形態不一的慶陽香包。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香包中使用的「香料」是由中草藥成分特製而成,代替以往尋常使用的香草。據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蘭芳向記者介紹,這些中草藥成分包括藿香15-30克、佩蘭15-30克、冰片6-9克、雄黃3-6克、白芷15-30克、艾葉10克,將這些草藥製作混合之後裝入香包中,在端午節佩戴身上,不僅美觀,還有強身健體、驅邪避災之意。
  • 臨夏八坊十三巷:城市的迷宮,天上的街市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田蹊 攝《八坊十三巷》磚雕。八坊民俗館蝴蝶池。如何玩轉八坊十三巷?八坊十三巷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等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巷組成,其獨特的歷史形成與民族風情,使其成為臨夏新的人文標識和旅遊熱點,現已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到臨夏市,必訪八坊十三巷。
  • 探尋百年古河州的城市記憶,臨夏八坊十三巷,讓人流連忘返
    圖為臨夏市八坊十三巷街道。看到整條街道牆上都是一福福精美絕倫的磚雕,古樸生動的銅雕,錯落有致的園林,老胡同和四合院融為一體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讓遊客充分感受到各種文化相互融合的魅力。圖為牆上磚雕。據說現在的臨夏,古代稱河州。位於黃土高原的西南邊緣和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交接地帶,東臨洮河,北瀕黃河。
  • 慶陽新簡介「出爐」
    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大學者傅玄的《傅子》、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的《空同集》等,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異彩紛呈,香包、隴繡、民間剪紙、道情皮影和隴東民歌並稱「慶陽五絕」。
  • 關於慶陽的介紹都在這裡~
    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大學者傅玄的《傅子》、明代「前七子」領袖李夢陽的《空同集》等,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異彩紛呈,香包、隴繡、民間剪紙、道情皮影和隴東民歌並稱「慶陽五絕」。慶陽是農耕之源。這裡有世界上黃土堆積最厚(平均200多米)、塬面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960平方公裡)的天下黃土第一塬——董志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