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2020-12-16 慶陽文旅

形態各異的動物造型惟妙惟肖,五顏六色的香包繡品香味四溢。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慶陽香包」被當地百姓稱為「荷包」「耍活」「絀絀」,是一種集造型、色彩、氣味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不僅包括香包,包括其他各類刺繡品。慶陽香包知名度較高,形態各異、種類豐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不僅是傳統節日的重要配飾,也是富有特色的旅遊產品。

走進扶貧車間,牆上掛著各種各樣的香包,讓人目不暇接,貨架上擺滿了做好的枕頭,中藥材的香味撲面而來。刺繡女工圍坐在一張大桌前,一邊熟練地繡著各種圖案,一邊時不時地與指導老師交流。

一針一線繡出「詩和遠方」,靈巧雙手帶來幸福生活。開邊鎮開邊村的王旭霞今年47歲,是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她在扶貧車間利用空閒時間幹活,每個月有400元到500元的收入。她家在2017年實現脫貧。

王旭霞表示,她家距離扶貧車間走路只需要10多分鐘,經過兩次免費培訓,現在已經可以做一些手工枕頭等繡品。同時,她把家裡的8畝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有2500元的收入。她說,現在很知足,每個月的收入可以滿足自己的日常需要,而且經過培訓,自己可以熟練地做繡品,有了一技之長。

據介紹,像王旭霞一樣的貧困戶在扶貧車間共有26人,每年都有2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近年來,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聯合發出了《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關於推進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的通知》,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發出《關於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等。甘肅省也出臺了一系列推動「非遺+扶貧」的政策措施,落實一系列研培計劃,培養「非遺+扶貧」帶頭人,幫助他們提高非遺保護傳承能力和水平、設計創作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慶陽,很多百姓受益於這些扶持政策,積極參與慶陽香包設計、生產和銷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的創辦者任豔豔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任豔豔創辦了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經營刺繡、編織等手工藝品的加工、批發、零售以及技術技能培訓為主要業務。任豔豔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先後在鎮原縣4個鄉鎮創辦了4個包括100名婦女以上的巾幗扶貧生產車間,在全縣16個鄉鎮舉辦了近50期的民間手工藝品婦女扶貧技能培訓班,先後培訓婦女2000人,企業現有兼職刺繡女工348人、專職女工36人,帶動了鎮原縣3000餘名貧困戶及低收入家庭婦女創業、增收。

任豔豔表示,學習刺繡是因為從小受到奶奶和母親薰陶,在小學三年級做的手工作業受到老師表揚,給自己帶來很大鼓勵。後來,她在北京服裝學院學習了服裝設計,又重新回到家鄉創辦了公司。

在積極創新和創業增收上,任豔豔帶領自己的團隊,先後研發了小孩中藥五毒老虎枕,梅、蘭、竹、菊中藥保健脊椎枕,杏花手鍊,中藥保健蓮花坐墊,防疫香包,平安葫蘆等10餘種新產品,產品銷到上海、臺灣、廣州、天津、北京、深圳等地,還出口歐洲等,近年來年均銷售額達300萬元以上。慶陽妙麗香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8年被甘肅省婦女聯合會命名為「全省巾幗脫貧示範基地」,2019年3月,被甘肅省婦女聯合會評為「隴原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任豔豔表示,作為慶陽香包繡制技藝的傳承人,她立志要把這門古老的刺繡技藝傳承下去,不讓非遺傳承斷檔。現在,國家大力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她打算在香包製作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學習借鑑現代時尚的設計理念和手法,爭取吸引更多人關注這項非遺技藝,設計出讓遊客喜歡的文創產品。

相關焦點

  • 慶陽香包,針線裡縫得都是故事
    一說香包可以避邪,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慶陽香包又稱"絀絀",是慶陽的一種民間民俗物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
  • 慶陽:香包刺繡「繡」出好生活
    慶陽廣播電視臺/看清(記者:馬瑩 慶城臺)香包作為一門傳統的手工藝,因其外形美觀,且具有祛邪祈福的寓意,一直在慶陽地區廣泛流傳。我市通過扶持產業帶頭人、骨幹企業培育壯大、創建香包文化品牌等措施,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初步實現了從「小香包」到「大產業」的華麗蛻變,讓慶陽香包走向全國,走向世界。57歲的左煥茸,是省級香包刺繡非遺產承人。這幾天,她正在繡制一份2020年新春賀禮。
  • 慶陽香包魅力知多少!
    歷經千年的文明,慶陽的香包在歷久彌新的老師翻轉中,傳承著慶陽婦女質樸淳厚的品質,也積累著哪些我們不曾遺忘的鄉間故事。香包在最早的時候被稱為是容臭,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製成,在外邊繡上各色的圖案,裡面填充上香料(傳統上一般時候燻草和艾葉,加上雄黃),所以香包一般都被認作時候闢邪的祥物,在端午節的時候佩戴。
  • 慶陽香包與《黃帝內經》的作者有關
    原創:馬韞菲慶陽香包是一種民間民俗物品,在慶陽俗稱「絀絀」,也是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慶陽香包悠久歷史,屬於刺繡珍品。其獨具匠心的造型加上精湛嫻熟的刺繡工藝,最後再配上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精緻美妙的慶陽香包就誕生啦。
  • 鎮原縣:香包刺繡繪就脫貧幸福路
    一針一線繡出詩和遠方,靈巧雙手帶來幸福生活。9月7日,參加中宣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活動的中國旅遊報記者來到了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車間裡,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
  • 慶陽香包繡制助力脫貧
    慶陽香包繡制是指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一切繡製品。「一枚繡花針,二分喜好,三縷彩線,四面八方,商旅不斷」,這是對目前慶陽香包繡制的真實寫照。慶陽香包繡制由「不起眼的手工針線活」演變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化產業」,並逐漸出海遠遊,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
  • 慶陽香包:媽媽針尖上的藝術,民間文化的具體體現
    香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也稱「絀絀」。在農村尤其盛行,端午戴香包也是每個孩子很期待的。祈福祝願,祛病保平安是慶陽香包的亙古主題。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2014年4月8日,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一針一線繡平安,一絲一縷感恩情——大悟漢繡愛好者向重慶援助醫護...
    一針一線繡平安,一絲一縷感恩情——大悟漢繡愛好者向重慶援助醫護人員捐贈「禮包」 2020-03-07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慶陽香包 臨夏磚雕 滿滿「煙火氣」 走進百姓家
    慶陽香包:向市場化國際化靠攏香包胸針眾所周知,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慶陽位於甘肅東部,是早期農耕文化、「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之一。慶陽香包有著獨特的地域特點,在華池雙塔寺出土的距今八百多年的「千歲香包」,其造型古樸典雅,圖案豐富多彩,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香包。慶陽香包富含東方哲學和智慧,每個香包都包含著女性內心的情感、雙手的溫度和對生活的感悟,2006年,慶陽香包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小香包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小香包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2020-12-05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慶陽香包節手工民俗藝術品拍賣 刺繡有亮點
    甘肅慶陽香包節手工民俗藝術品拍賣 刺繡有亮點 2014-05-31 16:05:015月31日電(侯志雄 杜斌偉)記者今天從「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的民俗藝術品拍賣會上獲悉,當地民間藝術家以刺繡方式再現了徐悲鴻先生收藏的《八十七位神仙卷》線描畫,以220萬元競拍高價成交。
  • 傳統漢族刺繡,「繡」出江東美好生活新畫卷
    江東傳統手工技藝包括:古法織布、大襟服飾、繡花鞋、刺繡、掇花繡等,傳統手工技藝代代傳承。掇花繡手工藝是江東鄉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圖案主要以動物、植物、花卉為主,寓意著生活平安幸福、家庭和美,代表著淳樸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反映了勞動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掇花手工藝主要運用在背腰、統帕上作為裝飾,刺繡手工藝主要運用在繡花鞋、尖頭圍腰、枕套上作為裝飾。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談起3年來的香包變化,83歲高齡的王秀英老人躊躇滿志:「我縫香包也算縫一輩子了,從十幾歲開始,一直縫到現在,縫到總書記來,誇我的香包做工精緻。在上海文博會,都誇咱香包好,我必須再加一把勁,把香包縫向全世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徐州賈汪區馬莊村:小香包「繡」出大市場...
    八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秀英一手拿著針線,一手捏著半成品,為遊客展示著香包技藝。靠著對製作香包的滿腔熱情和苦心研究,王秀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香包產品漸漸打開了海內外市場,2009年,王秀英的中藥香包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香包」代表作品。   「兒時跟著母親學做香包,放點棉花、草藥用來驅除蚊蟲,趕上廟會就賣點錢補貼家用。」
  • 花好月圓話中秋 「慶陽元素」最動人
    從題材上看,既有展示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也有反映現實生活、民俗風情的。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如今情感、物質條件和新的藝術手段,給剪紙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而它那種能用簡明線條將繁雜事務表現得淋漓盡致的特性,又以另一種怡情悅性的形式吸引著現代人。「全國各地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不同,剪紙的風格也多種多樣,對於慶陽人而言,剪紙藝術的應用,是伴隨著一生的。」馬路說。
  • 中牟老人林深花的端午繡香包手藝太...
    她就是中牟縣非遺項目《香包》的代表性傳承人,今年84歲的林深花老人。林深花老人回憶,接觸香包是在她十一二歲的時候,有一天她正帶著弟弟玩,忽然看到有個人腰上掛了一個香包,看上去很漂亮。她特別喜歡就想學做,但是那個人說她年紀小沒有教她。
  • 一針一線「溫柔香」,是兒時的味道啊……
    如今,傳統的手工製作慢慢被人淡忘,然而,有這樣一位老人,40年來,仍然堅持手工製作香包,一塊普通的布在她手中可以有上百種變化,製作出無數個形態各異的香包,那一針一線都蘊含著特殊的溫度
  • 做香包 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連網】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人們還有佩戴香包的習俗。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商品化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淡忘了手工傳統,選擇批量生產的成品香包。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
  • 做香包 連雲港民間老手藝還需「守藝人」
    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商品化的快速發展,許多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淡忘了手工傳統,選擇批量生產的成品香包。但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蘊含著專注、記憶、創新和對完美的追求,也承載著長輩的關愛與生活的溫度,這門民間老手藝的傳承,還需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成為傳統文化的「守藝人」。
  • 定海:飛針走線繡出幸福生活
    每天上午9時許,定海區幹(石覽)鎮青龍村劉彩素工作室裡彩線飛舞,現年65歲的工作室負責人劉彩素戴著老花鏡細心地教導村民如何用絨線繡出精美作品。劉彩素是定海區首批引入絨繡技藝的刺繡手藝人之一,她懷揣著傳承絨繡技藝的初心,帶領村民們一針一線繡出美好的小康藍圖。以針代筆繡丹青這兩天,劉彩素工作室的刺繡工人在為客戶趕製一批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