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
聽,即是雨聲意境的體現。「水之為聲有四:有瀑布聲,有流泉聲,有灘聲,有溝澮聲。風之為聲有三:有松濤聲,有秋葉聲,有波浪聲。雨之為聲有二:有梧蕉荷葉上聲,有承簷溜竹筒中聲。」(清·張潮《幽夢影》)《園冶·園說》:「蕭寺可以卜鄰,梵音到耳:……紫氣青霞,鶴聲送來枕上。夜雨芭蕉,似雜嬌人之泣淚:曉風楊柳,若翻蠻女之纖腰。移竹當窗,分梨為園:溶溶月色,瑟瑟風聲,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衰》);「溼侵團扇不能輕,冷逼孤燈分外明。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宋·楊萬裡《秋雨嘆》)
自然界的雨與風相似本身並沒有聲音,只不過是雨點落在環境中的物品上而伴發的美妙的聲音。雨聲隨雨的輕重緩急、雨點的大小而抑揚頓挫,從而讓聽者產生不同的心理情緒,以此達到雨景獨特的意境。因而,古典園林在營造的過程中,在亭閣樓臺旁以梧桐、荷花、芭蕉、竹、石、水池等造景手法,藉助自然的雨落入其中來創造獨特的雨景意境。
觀
觀,即是雨趣意境的體現。是最直觀的雨景體現方式,觀雨可見雨滴似珠、似線、似瀑,雨花落入地面的水花的意境和落入水中的意境截然不同,獨有樂趣。觀雨是雨的形式直接引入人的主觀世界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也是雨由客觀轉入主觀的主要形式之一,雨的自然形式、如何落入凡間,雨落入屋瓦、落入水系、落入梧桐樹、落入芭蕉、落入荷葉等等景觀的表現,只有雙眼所見最為直觀。觀雨者心境隨雨而變,隨雨而起伏,或憂愁、或開朗、或相思一目了然,觀雨的體會因雨而變。如拙政園雨天的小飛虹對雨的情感的表達。
觀,即是雨趣意境的體現。是最直觀的雨景體現方式,觀雨可見雨滴似珠、似線、似瀑,雨花落入地面的水花的意境和落入水中的意境截然不同,獨有樂趣。觀雨是雨的形式直接引入人的主觀世界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也是雨由客觀轉入主觀的主要形式之一,雨的自然形式、如何落入凡間,雨落入屋瓦、落入水系、落入梧桐樹、落入芭蕉、落入荷葉等等景觀的表現,只有雙眼所見最為直觀。觀雨者心境隨雨而變,隨雨而起伏,或憂愁、或開朗、或相思一目了然,觀雨的體會因雨而變。如拙政園雨天的小飛虹對雨的情感的表達。
賞
賞,即是雨的形式美意境的體現。賞雨是心境的,是完全主觀的,古典園林要求賞雨者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和情懷,即可以將客觀的雨過濾為為己抒情的雨,重點賞雨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忽略掉與自己所需要的意境無關的雨景,以表達賞雨者的情懷。
可成線、成點,有雨即有霧,雨遇大的水面會產生若隱若現的霧景,雨前的霧景迷茫,雨後的霧景清新。雨霧中的園林別有情趣,如承德避暑山莊的煙雨樓。
品
品,即是品評雨的意境的體現。不同時節、不同場合的雨有不同的韻律,特別是在文人和士大夫的筆下,雨中借園林一偶品評雨景也是古文人的一大樂趣,借雨吟詩,雨助酒興,酒助詩興,此乃雨景獨有的意境。品雨不可獨品,這是古人的一種交友方式或文匯方式,在這裡,雨成了一種借體,也就是借雨來交友,來集體創作,來鬥文或鬥酒。品雨更多的是在表明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借雨和雨景來彰顯自己的才智,借雨來結交知己的形式。
戲
戲,即是人與雨的交流意境的體現。無論是聽、觀還是品,人均和雨保持了一定距離,那麼戲雨則是人和雨的最親密的接觸,人和雨混為一體,能最真實的感受雨的細膩或粗狂。這也可以是人的情感的宣洩,怒也可,悲也可,愁也可,這些經過雨水的澆透,將戲去憂愁和煩惱;喜也可,嬉也可,嬉戲出雨景獨特的意境。
借
借,天意的表達;淨身、靜心;雨在宗教中有其獨特的寓意,「上天之靈水」代表了一種超越自然的力量,賦予了雨水聖神的神秘的意境。雨在古代可以代表上天的心情,可以代表懲罰和褒揚。雨在這裡,特別是寺廟中的雨景,代表了一種天意、一種因果報應的關係;一種悔過自新的能力。雨中的梵音最能體現雨的這種意境。
寄
寄,情感的寄託;這是一種心靈的震撼,將人的心情寄託於雨,借雨傳達一種情感,既可以是高興的,也可以是哀愁的、相思的。這時候的雨,就是個人情感的一種表達,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時間、同一場雨可以因為人的情感不一樣所表達的意境也儘可能不一樣。比如李清照的「愁詩」大多和雨有關。在情感的寄託裡,雨景多用來表達政治上的憂國憂民和情感上的相思。如前有「春雨貴如油」,後又有「一場秋雨一場愁」。
雨景意境有全方位的表達方式,無論從什麼角度體會雨景,均能體會到雨景獨特的美,這種美既是自然的,也是心靈的;既是知性的,也是理性的;心靈的美能直達人的心扉,知性的美直接接觸到人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