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 72 東北大拉皮(哈工大特別篇)

2021-02-07 馮曉暉

說明:本篇較長,3000餘字,閱讀時間約8分鐘。

三十多年前在哈爾濱讀書,也正是人性勃發、食色饑渴的年齡。八十時代還不講究吃,學生很少下館子,即便在宿舍裡整點哈啤小燒,也就是找些豆腐卷、酸黃瓜、花生米、烤魚片之類當下酒菜,除了偷開電爐煮袋方便麵,不會做複雜的吃食。唯一的例外就是東北大拉皮兒,注意,帶個兒化音。回憶起來,它可能是大學四年中能在宿舍加工製作的唯一的成菜,雖然它只是道簡單的家常涼菜。

哈工大學苑樓食堂  2018年7月

做拉皮需要的食材很少,我們總是在回宿舍的路上買。順著一排食堂下坡,女生三宿舍對過,十字路口旁有家食雜店。入夏後,店裡的櫃檯上總會有隻挺大的鋼精方盤,盤子裡整整齊齊地碼著一卷卷拉皮,上面蓋著紗布。

拉皮是晶瑩的半透明狀,灰白色,有的還帶著點綠。據說,帶綠色的拉皮是綠豆粉做的,比僅是土豆粉(現在多是木薯粉)做的更好吃,按照如今流行的說法就是更Q彈。後來又聽說,這種勁道的拉皮其實是加了太多的明礬,多吃了會傷腦子。現在好像見不到那種極具彈性的淺綠色拉皮了,估計當年是加了太多的明礬和染色劑,怪不得我越讀書越笨。

哈工大西苑賓館 2018年7月

稱上一卷拉皮,再來根黃瓜,就可以拎回去做菜了。走在路上要小心點,若是動作大了,這顫顫巍巍的拉皮就會短成幾截。

到了宿舍,找只搪瓷飯盆。將拉皮橫切成半寸寬,卷著的拉皮就散成了長條。再將黃瓜用小刀胡亂切成絲兒,找幾隻蒜瓣兒拍碎,一齊丟到盆裡,再加鹽、香醋,攪和幾下,這涼菜就做成了。天熱的時候,就著啤酒,吸著混合著蒜香的粉嘟嘟、涼哇哇的拉皮兒,夾著脆脆的黃瓜絲兒,那種滑過口腔喉嚨的絕妙的感受,難以言說。

哈爾濱太陽島農家菜 2015年7月

離開學校三十多年,都在長江以南工作生活,很少再見到東北拉皮。菜場裡賣的是那種形如豆腐的涼粉,和拉皮完全不是一種口感。只有到了東北餐館,坐下來首先問菜單上有沒有大拉皮,若無,轉身就走。沒拉皮還好意思開東北館子?別以為捏幾隻餃子就能糊弄人。

飲食是基於地域風土的。拉皮、涼粉、釀皮、涼皮、燜子等等,本系列也介紹過其中數種,還包括南方的黑涼粉、燒仙草、龜苓膏一類,都是某種經過處理的澱粉,如土豆澱粉、澄粉(無筋小麥澱粉)、薯粉、大米粉、葛根粉等,經過煮沸、蒸製等加熱形式將澱粉糊化,經過不可逆吸水階段和顆粒解體階段,形成網狀含水膠體——好像是走到食品化學專業了——通俗地說,就是成了凍凍模樣的東西。

內蒙古通遼 2015年7月

這類膠體類的食物提供的營養有限,但含水量很高,口感滑潤,多做成涼菜、小吃,尤適合夏日食用。作為一種典型的地域性小吃,多在作坊中批量生產(家裡做太麻煩或成本過高),高含水的特性又使其保質期很短,故難以在異地傳播。

拉皮的流傳區域也不限於東北,在京津、河北、山東等地,它也是隨處可見。過了淮河就沒了蹤影,這就是氣候的緣故。

山東曲阜涼拌菜 2015年7月

這兩年來到海南,赫然發現,不僅在超市,甚至很多鄉鎮的菜場裡都有賣東北拉皮的。真不愧為黑龍江省海南地區。這說明氣候並不重要,需求才是第一。

既然有了原料,那就來做一份名揚東北華北的大拉皮兒。

拉皮是這種袋裝的,2.5元。這海南產的拉皮口感一般,估計放在東北都賣不出去。怎麼辦呢?聊勝於無吧。

首先將拉皮放入清水中,慢慢搓開。這種袋裝的貨色,像一堆纏在一起的粗繩子,彼此黏連。

散開的拉皮撈出瀝水,加調料就可以吃了。前圖有幾張就是僅用拉皮做主料拌食的。當年讀書的時候,也常怎麼做,吃起來尤為痛快淋漓。

現在還這麼簡單粗暴,顯然不合適,三十多年過去,眼瞅著今年結束就邁入小康社會了,咱們總得講究點不是?

一、小康社會版東北大拉皮

1. 原料:東北拉皮、黃瓜、胡蘿蔔、裡脊肉、豆腐皮等。配料:大蒜、香菜、熟花生仁、香醋、芝麻醬、香油、鹽、味精等。

從上面的幾張照片也可以看出,東北拉皮的配菜並無一定之規,只要是可以生食或燙熟的新鮮蔬菜,口感應與拉皮互為補充對應,即講究個脆字。至於別的葷素也是如此,配海蜇絲挺好,加皮蛋就莫名其妙了。豆腐皮是個調劑,不能多加。

2. 胡蘿蔔、黃瓜、豆腐皮切絲。其中豆腐皮應開水燙熟。

3. 裡脊肉切絲,拌澱粉,少許鹽,有條件加點蛋清,拌豆油。入熱鍋冷油快速散開炒熟,起鍋。

4. 碼盤,怎麼好看怎麼來。

5. 準備調料。蒜末、芝麻醬(調稀)、辣椒粉或醬、香菜切碎,十幾個熟花生米碾碎。調紅醋,加味精和少許糖提鮮。

6. 澆上調料,撒鹽,淋香油,成菜。是不是看上去還行?

7. 好看不能吃。東北拉皮最後一個步驟是由食客完成的:伸筷子攪和,從底到上翻來覆去,直到醬汁與食材充分混合、浸潤,變成粘答答一點都不好看的一團亂麻,就可以開吃了。

配東北煎餅,找瓶老毛子的黑啤酒,嫌不夠勁兒就來點伏特加。當然,老村長、哈啤更合適。五糧液、茅臺、洋河都不成,那要配火鍋、辣子雞、鹽水鴨。常言道:原酒就原食(我瞎編的)。

總結:這賣相還行的東北大拉皮口味如何?真不咋地,一言以蔽之:味不對。拌涼菜是東北人的天賦,為何我做不好這大拉皮?

究其原因,就是食材過多,調味品太雜,令我難以把控。強調食物本味的涼菜、生食蔬菜等,調味技術是核心。不僅在食材的配比,有時候多兩克鹽,少一毫升醋,口味可能迥然不同。我的生活經驗不夠,沒有大廚的把控能力,貿然跨入小康,就可能因為步子太大,扯了那啥。幸虧我沒加另一個霸道口味:刺激無比的芥末油。

那就只有從最基本的味道開始重溫,讓我們回到改革開放之初······

二、學生版東北大拉皮
只有把控基礎的味道,才能進行添加操作。基礎味道就是最基本的食材,最基本的調料。

東北菜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食材簡單,很少有超過兩種以上配菜。因此,上面那種花裡胡哨的拉皮,也就是酒店裡的樣子貨(不可否認白案師傅的調味功底),尋常人家裡也不這麼做。

1. 原料:東北拉皮(必須),黃瓜(可選)。配料:大蒜(必須)、香醋(必須)、香油(必須)、鹽(當然必須)、味精(不放不好吃)。別的都不重要。當年在宿舍裡,再想找,就只有方便麵調料了。

2. 洗散拉皮,黃瓜切絲,香菜少許,剁蒜泥,投入一隻乾淨的容器中,加鹽、味精。此時可放香醋,也可在下一步後放。

3. 要點來了:入手充分攪拌。

可能有人問:這髒不髒?為什麼不戴手套?

三十年前宿舍裡沒有手套。關鍵是,看怎麼理解髒。比如,我手抓著包子大口吃是髒,肯德基的吮指雞和薯條又是怎麼吃的?提起印度人那煮的透透的咖喱手抓飯,很多人都做出噁心的模樣,有個糟老頭子從不戴手套,用搞不清楚有多少寄生蟲的生魚和米飯攪和一起,搓來搓去遞到你嘴裡,他就是壽司之神。請問,什麼是髒?

以我的經驗,東北涼菜,不上手攪和,就沒有靈魂。拌涼菜戴手套,簡直就是······

4. 裝盤,加香油,最好來點芝麻醬。東北的白酒還是差點,這回不喝毛子的,上山西老白汾,顯然味道對了。

5. 清清亮亮,這才是標準的家常東北大拉皮,沒那麼多花哨,清爽、晶瑩、滑潤,微微帶著你的體溫,和你對飲食的熱愛,讓人回到那火熱的八十年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希望的田野上尋覓幸福的生活······差不多,不扯了。

東北菜之親手做系列,包括《尋味中國 70 東北酸菜白肉》、《尋味中國 71 哈爾濱鍋包肉》和本篇。這麼寫是因為疫情,在家做飯,海南又很容易找到東北的特色食材。然而,這種寫法實在是太累了。

孫教授和他那溫婉知性的夫人,照片攝於2015年,哈爾濱太陽島公園。孫兄與我大學同班,現為哈工大材料學院博導。他是中國鑄造教育事業奠基人李慶春先生的衣缽弟子,數十年來從事本專業科研與教育工作,成就斐然,尤令我等學渣自慚形穢。

相關焦點

  • 尋味中國 100 百篇回顧:我的飲食文化觀
    2018年7月,在回母校參加同學會的飛機上,我打開電腦新建文檔,敲出了「尋味中國」四個字。7月16日,《尋味中國 1 蘭州牛肉麵》發布,那時候並沒想到,這原以為可以輕鬆散漫書寫的飲食遊記,竟能寫到今天。其實不止百篇。算上沒編號的哈工大特別篇等,冠之以《尋味中國》的文章計有104篇。
  • 【東北大拉皮】裡的糖換成蜂蜜芥末沙拉醬,會吃出什麼樣的味道?
    為了更好的口味也無時無刻不在創新中,就像把這道東北大拉皮裡的糖換成了蜂蜜芥末沙拉醬,菜中偶爾的一次小改動,到最後吃到嘴裡的那瞬間,就會讓自己興奮半天……食材:東北大拉皮1袋約250克,裡脊肉50克,黃瓜半根,胡蘿蔔半根,蒜3瓣,幹紅辣椒2個,蠔油少許,老抽少許,澱粉少許,冠利蜂蜜沙拉醬2大勺,味極鮮醬油
  • 「哈工大星」雕塑揭幕暨哈工大路開通儀式舉行
    6月6日上午,紀念哈工大建校100周年、威海校區建校35周年「哈工大星」雕塑揭幕暨哈工大路開通儀式在哈工大路南端舉行。區領導劉偉、叢建旭、侯成陽、張強,哈工大副校長、哈工大(威海)校長徐曉飛,校黨委書記姜波,副校長鍾詩勝和張文叢參加活動。劉偉、叢建旭和徐曉飛、姜波共同為「哈工大星」雕塑揭幕。徐曉飛代表學校向高新區管委贈送錦旗。區直相關部門和哈工大(威海)部分校領導、相關學院負責人參加活動。
  • 美國神助攻,哈工火遍全國,說哈工大不行的,恰恰說明哈工大很行
    哈工大作為一線大學中相對存在感較弱的大學,長期以來比較低調。可能有人不贊同哈工大存在感較弱,我是說和哈工大檔次差不多的大學比較,哈工大的存在感真的算是較弱的。不信大家想去年關於哈工大的新聞,我作為高校教師都一個想不起來。
  • 尋味中國 70 東北酸菜白肉
    尋味中國系列之前的每一篇,介紹的都是某一地域甚至某個城市的特色飲食。這是由於,很多菜餚小吃,離開了它的發源地,常常就會走樣變味。東北菜卻是個例外,黑吉遼加上內蒙東部的部分地區,一百多萬平方公裡,一億多號人,飲食口味卻很接近,各地雖有差異,但很難說清楚哪家更正宗。
  • 哈工大百年圖鑑來了
    這是「大學漫遊指南」的第5期『』 在這裡,你可以參觀中國的各大高校感受大學氣質,體驗校園生活今天參觀的這所大學是「中國最北工科強校」來吧!剛來哈工大嫌這裡宿舍很小,女生很少後來在這裡吃過紅腸,造過錘子打過雪仗,熬過通宵離開時才發現我已經習慣把這裡稱為「窩工」我已經把「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八個字刻在了心裡站在一百年的節點上回望哈工大的校史
  • 哈工大圖書館正式冠名為「思民樓」
    哈工大報訊(商豔凱 辛然 文/圖)6月7日下午,哈工大圖書館冠名揭牌儀式在電機樓廣場舉行。為樹立「慎思」「利民」的育人導向,增強圖書館文化育人內涵,同時弘揚張思民校友愛國、愛校、愛人民的精神,激勵更多的哈工大人踐行哈工大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書寫人生華章,學校將一校區圖書館正式冠名為「思民樓」。
  • 哈工大百年校慶 校旗傳遞到大連
    哈工大自建校,尤其自建國以來持續為大連市輸送高端產業人才,8000多名校友與大連結下了不解之緣。隨後,全場近300名哈工大校友在廣場中央擺出了「HIT(哈工大英文簡稱)」 和「100」字樣的隊列,並在在大連東港沿岸奔跑傳遞旗幟。雲天之下,碧海之畔,攢動的白底紅字校服匯聚著哈工大力量,傳承著哈工大精神。百年徵程,全球赤子銘記母校恩澤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俄共建於1920年,歷經艱難坎坷,在1950年回到新中國的懷抱。
  • 哈工大PK北航篇
    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年畢業生共計7559人,其中本科生3974人,碩士研究生3047人,博士畢業生538人,總體就業率為96.72%,本科生就業率為95.47%,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率為98%,博士生的就業率為98.7%。
  • 29歲的中專生成為哈工大博士生導師,不拘一格降人才
    29歲成為哈工大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哈工大位列九校聯盟成員,也是985計劃最原始的高校之一。無數高精尖大國工匠都畢業於這所帶有傳奇色彩的的大學。高會軍出生於黑龍江省集賢縣的一個小山溝,家境只能用極度貧困來形容。
  • 29歲的中專生成為哈工大博士生導師,不拘一格降人才
    29歲成為哈工大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哈工大位列九校聯盟成員,也是985計劃最原始的高校之一。無數高精尖大國工匠都畢業於這所帶有傳奇色彩的的大學。他18歲中專畢業後,為了改變貧困饑寒的命運,深知知識的重要性,用10年的奮鬥成功讀完哈工大博士,並且成功發表機器人領域、自控領域一系列國際性權威論文,也是哈工大自控領域歷史上唯一個獲得國家級百篇優秀論文的博士。
  • 哈工大百年校慶人物誌:黃梯雲篇(轉發)
    三個月後,被派到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讀研究生,他的人生從此與哈工大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當時,將於1955年設立的新中國第一個工程經濟系正在籌建階段,國家從全國高校抽調優秀畢業生來哈工大讀研究生,黃梯雲師從蘇聯專家A.C.康遜,改行學習管理工程。1956年,黃梯雲留校在工程經濟系工作,成為新中國最早從事現代管理工程教學、科研隊伍成員之一。
  • 明天是哈工大百年校慶
    哈工大百年校慶主樓會場
  • 哈工大附中名師解析:除數學中考其他科題型…
    哈工大附中名師解析:除數學中考其他科題型… 2019-12-01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奧運冠軍遇上哈工大,速滑女王退役成為哈工大體育部副教授
    近日,就在2019級新生都在忙著準備開學報到的時候,一位身材高挑的女神來到了哈工大,她是著名的速度滑冰奧運冠軍,也是哈工大的體育部的一名教師,她就是國際奧委會委員、2014年索契冬奧會冠軍、2022年北京申辦冬奧會形象大使、哈工大體育部副教授張虹。
  • 哈工大有什麼特色?
    哈工大有什麼特色?當在東北地區進行對比時,大家都會想到哈工大,但於全國而言,大家往往不會想到這個學校,為什麼呢?我是為哈工大感到可惜的。工大的教授接的大都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防項目(哈工大校長就是中國東風系列飛彈彈頭的研發人),科研成果需籤署保密協議,無法為學校的國內排名助力。
  • 航天日特刊 | 哈工大航天人談校訓話治學
    為紀念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同時為展示中國航天事業成就,發揚航天精神,2016年,國家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回顧歷史,哈工大始終與中國航天事業同頻共振,在助力航天夢的路上,哈工大人的腳步從未停歇。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請隨小編一起來聽哈工大航天人對校訓的理解以及其求索治學之道
  •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Top 50裡中國菜並不多,北京烤鴨名列第五。在《尋味中國海外篇 新加坡的加東叻沙與老鼠粉》中介紹過,所謂叻沙就是用叻沙葉和其它調味品、食材熬製的湯頭做出來的一種湯麵(粉)。叻沙口味變化多端,也就表現在湯頭上。咖喱叻沙和亞參叻沙是叻沙的兩大類,新加坡亞東叻沙屬咖喱叻沙,亞參叻沙的代表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州。
  • 尋味中國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海南雞飯
    本系列寫的是中國味道,卻不限於本土特色,也包括在國內可以品嘗到的外來飲食,比如立陶宛烤腸(哈爾濱紅腸)、朝鮮冷麵、日料等等。寫到國外,也要有個原則:限於從中國傳播出去並與當地融合的飲食。這些飲食,既保留了中式料理的烹飪傳統,又採用了當地食材,符合本地口味需求,並有時間的積澱。若是與國內毫無二致,也就沒有記錄的價值。
  • 哈工大(深圳)越來越強,會不會和哈工大分家?網友:很有可能
    哈工大因為位置的原因,先後開闢了威海校區,深圳校區。當年為了發展威海校區,吧自己的汽車學院一窩端到威海校區。哈工大後來在深圳開闢了研究生院,在2017年開展了本科教育,變成了哈工大的一個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由哈工大與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是哈工大的一個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