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哉,回也

2021-02-08 約克講論語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顏回篤信好學。

二、好學求道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雍也》

譯文: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學生叫顏回,從不遷怒於人,從不重複犯錯,但不幸短命死去了。現在已經沒有了,我沒聽說有誰還好學了。」

顏回的好學,不僅僅表現為學問上的鑽研(前面已有闡述),更多的是表現在人品的修養上,所以,好學在此便是「不遷怒」「不貳過」。他能做到別人都無法做到的「見其過而內自訟」,「內自訟」所以不遷怒,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見過而自訟」所以不貳過,過而能即刻改。人,孰能無過?顏淵之過,如日月之食。然而,孔子偏偏在句末要帶上一句感慨「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實在令人玩味,夫子既在痛惜顏淵的早死,又在痛恨好學者的罕有,如此罕有的好學門生,老師怎能不鍾愛?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論語·子罕》

譯文: 孔子評價顏淵說:「惋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沒有見他停 止過。」

求學之路上,顏淵一直在奔跑著,「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未得時,怕來不及夠不到,已得時,又怕悄然失去。「止,吾止也……進,吾進也。」進止,由己不由人,顏淵的鍥而不捨,努力進取自有他內心不竭的動力:一則是因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享受般的興趣牽引著他,令他一路狂奔,不能止步;二則,他有個讓他「欲罷不能」的老師「所立卓爾」必須「既竭吾才」。

三、安貧樂道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論語·先進》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學問道德接近於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貧困。端本賜不聽命運的安排,去做買賣,猜測行情,往往猜中了。」

孔子突然某一天想起兩個學生的命運,作了個比較,頗為不解,深深為顏回不平:如此出色人品和才華的人物,何至於居於陋巷,家徒四壁,每每還短衣缺食呢?!

但是顏回卻無意改變。「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以背道為代價擺脫貧與賤,顏回恥之。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論語·學而》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有錢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縱有錢卻謙虛有禮哩。」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約,貧困)「小人窮則斯濫矣」。貧窮和富貴就是人品的試金石,沒有內心「仁」的固守,貧窮會讓人忘記廉恥,失去理智,無所不為。然而顏淵會如何?他就是真正做到貧而樂的人。

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窘迫的生活環境對顏回來說如淡雲輕風,根本不值得一顧,因為他有強大的內心,堅定的信念:對仁的執著堅守給他帶來無比的快樂。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三月為一季,氣候將會發生變化,顏回的心並沒有要離開仁德,相對於不能「一日用其力於人」的人來說,顏回是多麼難能可貴。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曠安宅而弗居,哀哉。」仁是人最安穩,最舒適的住宅,空著安宅不住,是可悲的,那些把仁之安宅當大公園偶爾逛逛的人,是不聰明的。顏回安仁,又能利仁,是大智慧。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逝,年二十九(又一說三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後世人探究他英年早死的原因,得出這樣的臆測:一方面,貧困生活致使他身體早衰,營養不濟,另一方面是他勤奮好學,用腦過度,所謂過慧易折。

顏回一去,讓孔子同時失去了堅定的同道,心愛的學生以及繼承者!

相關焦點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於學。
  • 什麼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論語心解」「賢哉,回也!」
    ——張珊老師寄語雍也篇第十一則原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孔子說:「顏回多麼有修養呀!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
  •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李保佳講論語5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顏回真是個賢人啊,吃一碗飯、喝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也依然過的很快樂。顏回真是個賢人啊。
  • 簞食瓢飲未改其志 那個住在陋巷的顏回,賢哉!
    原標題:名人軼事  簞食瓢飲未改其志 那個住在陋巷的顏回,賢哉!
  • 賢哉,回也!
  • 孔子為什麼會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這樣的問題?
    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這段話的大意是,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顏回相比,誰更優秀些?
  • 《論語》8則,聖賢書不厭百回讀,隨便翻閱都是充滿哲理的警句
    聖賢書不厭百回讀,隨便翻閱一下都是名言警句,熟讀深思子自知。1、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一種米養百種人,有的人言而有信,有的人食言而肥,有的人就是有意無意的騙子。一個人說了什麼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麼,他是否言行一致。曾經的聖人孔子,他的識人能力和水平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
  • 《論語》14則,仁者顏回不遷怒、不貳過、不改其樂,子夏為君子儒
    1、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釋義:有一個叫顏回的弟子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從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做人做事,應該儘量「不遷怒,不貳過」。賭氣屬於遷怒,怨天尤人也是遷怒。2、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