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刺史。和州知縣見劉禹錫被貶,就故意刁難劉禹錫。
先安排劉禹錫在城南面江一荒地而居,沒想到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別人以為很苦,劉禹錫卻看到河邊垂柳依依,美不勝收,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依然不罷休,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一座小荒山上,而且只給劉禹錫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然而,到了最後這種境地,劉禹錫照樣泰然自若,還寫下一篇《陋室銘》,並請人將其刻上石碑,立在門前,以明志。
銘文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裡面最核心的一句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講,只因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尚書·君陳》中的一句話:「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周書》中也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一個人最強大的自信不是來自外在,而是源自內在的修養,道德上的高度自信才是一個人活在這世上無憂無懼的主要原因。
蘇東坡曾說過:「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外界的不圓滿是整個人類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界的慣常現象。只有內心的圓融,才能讓這個世界境隨心轉,滿樹花開,——而強大的內心當然是需要砥礪修身才能修得的。
孔子弟子真得其精髓者不過二三子,顏回第一,卻早逝。顏回家境不好,生活上比較貧窮,但其修養與思想上並不貧瘠。他的道德修養已經達到了超越功利的境地,平日裡真正是那種「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笑觀天上雲捲雲舒」的人。一個人,只要內心澄明,自性俱足,心不為物所役,那外在的一切困境都不是事兒。有高度獨立的人格精神,有強大道德底氣的人,都會做到如孟子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氣於一身,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孔子說:「真的是品格高,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清苦,顏回卻能照樣活得快活,不改他好學的志趣。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