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 一瓢水, 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 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孔子誇讚顏回好學樂道,在生活條件這麼艱苦的環境下都沒改變自己的志向,也不感到憂慮。
在孫子三千多個學生中,顏回是他最得意的門生,其品質智慧過人,甚至被後人稱為「復聖」。
《論語雍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說:「顏回可以長久不會背離仁德,而其他人只能短時維持」
《論語·公治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孫子問子貢說:「你覺得你跟顏回比怎麼樣?」子貢說:「我豈敢於顏回比?他聞一知十,我聞一知二。」孔子說:「是不如;但是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他。」
孫子對顏回的評價極高,甚至說自己都不如顏回,只可惜顏回英年早逝。那顏回實質的人品和學問又如何?
顏回不入仕途,知足常樂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作。』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貧賤不為恥,樹威望以德
一次,顏回請教孔子說:「我認為一個人雖然出身貧苦,但應安分守已,不以貧為恥;自己雖是無職無權的卑賤者,但不要自卑,不應在貴人面前低三下四;不要依靠擺架子耍威風來樹立自己的威望;與別人交朋友要與他一輩子共患難。把這樣幾條當做待人處世的標準你看如何?」孔子說:「好呀!如果一個人雖貧,不在富人面前自卑,安於貧,這樣就沒有其他欲望;自己沒有地位也不覺得比貴人低下,這樣自然謙和;有禮貌,平等待人,不裝腔作勢,就會自然受人尊敬,不脫離群眾;交朋友,講忠義,共患難,不說過頭話,不辦過頭的事,就一定能搞好團結。如果你能做到這樣幾點,就是上古的聖人也不過如此。」
拾金不昧
據傳說,當時有的同窗認為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過高,很不服氣。有一天,他們出了個點子,想考驗顏回一下。見顏回走來,就派人繞道於前,在路上偷偷放下一錠金子,然後躲在一邊,遠遠地看他如何處置。顏回突然發現了路上閃閃發光的金子,拾起來一看,不禁一愣,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一行小字:「天賜顏回一錠金」。他搖了搖頭,把金子翻過來,在另一面也寫了一行字:「外財不發命窮人」。寫完後,把金子仍放在原處,拂袖而去。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大家從心裡更加佩服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