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這種生活有幾人可以承受?

2020-12-14 青燈黃卷伴更長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 一瓢水, 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 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孔子誇讚顏回好學樂道,在生活條件這麼艱苦的環境下都沒改變自己的志向,也不感到憂慮。

在孫子三千多個學生中,顏回是他最得意的門生,其品質智慧過人,甚至被後人稱為「復聖」。

《論語雍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孔子說:「顏回可以長久不會背離仁德,而其他人只能短時維持」

《論語·公治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孫子問子貢說:「你覺得你跟顏回比怎麼樣?」子貢說:「我豈敢於顏回比?他聞一知十,我聞一知二。」孔子說:「是不如;但是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他。」

孫子對顏回的評價極高,甚至說自己都不如顏回,只可惜顏回英年早逝。那顏回實質的人品和學問又如何?

顏回不入仕途,知足常樂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作。』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

孔子對顏回說:「顏回,你過來!你家庭貧困處境卑賤,為什麼不去做官呢?」顏回回答說:「不願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畝地,足夠供給稠粥;城內的十畝土地,足夠穿絲麻;彈琴足以自求娛樂,所學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樂。我不願意做官。」孔子欣然改變面容,說:「好啊,你的願望!我聽說:『知足的人,不以利祿自累;審視自得的人,損失而不憂懼;進行內心修養的人,沒有官位而不慚愧。』我誦讀這些話已經很久了,現在在顏回身上才看到它,這是我的心得啊!」

貧賤不為恥,樹威望以德

一次,顏回請教孔子說:「我認為一個人雖然出身貧苦,但應安分守已,不以貧為恥;自己雖是無職無權的卑賤者,但不要自卑,不應在貴人面前低三下四;不要依靠擺架子耍威風來樹立自己的威望;與別人交朋友要與他一輩子共患難。把這樣幾條當做待人處世的標準你看如何?」孔子說:「好呀!如果一個人雖貧,不在富人面前自卑,安於貧,這樣就沒有其他欲望;自己沒有地位也不覺得比貴人低下,這樣自然謙和;有禮貌,平等待人,不裝腔作勢,就會自然受人尊敬,不脫離群眾;交朋友,講忠義,共患難,不說過頭話,不辦過頭的事,就一定能搞好團結。如果你能做到這樣幾點,就是上古的聖人也不過如此。」

拾金不昧

據傳說,當時有的同窗認為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過高,很不服氣。有一天,他們出了個點子,想考驗顏回一下。見顏回走來,就派人繞道於前,在路上偷偷放下一錠金子,然後躲在一邊,遠遠地看他如何處置。顏回突然發現了路上閃閃發光的金子,拾起來一看,不禁一愣,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一行小字:「天賜顏回一錠金」。他搖了搖頭,把金子翻過來,在另一面也寫了一行字:「外財不發命窮人」。寫完後,把金子仍放在原處,拂袖而去。這件事很快傳開了,大家從心裡更加佩服顏回。

相關焦點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
    現代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普遍有一種功利心,錢、權、名、利等等成了大家競相追逐的目標,也普遍成為評價一個人成功的方式。你個人對理想的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如果沒有錢權名利的支撐是沒人會關心的。追求物質生活也成了很多人的生活重心,畢竟,生存是第一大義,活著才能更好的生活。
  •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樂:樂於學。道德高尚與否,終究要體現在與人、與事的互動之中,自得其樂也未嘗不可。君子不會因為物質條件低劣就憂慮煩心,哪怕深處困境也能依然自得其樂。顏回就是這樣的君子,他家裡很窮,缺衣少食,居所也十分破舊簡陋。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刺史。和州知縣見劉禹錫被貶,就故意刁難劉禹錫。
  • 《論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這三個人都是孔子的大弟子,都是在政事上很有能力的人。孔子告訴季康子,仲由性格率直、辦事果斷,端木賜善於言辭、通達事理,冉求才華橫溢、技藝超群,他們三個各有所長,都可以治理政事。孔子對他的三個弟子評價都很高,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擔任重要職務的能力。後來季康子又找閔子騫前去做官,他做費邑的邑長。
  • 一簞食,一瓢飲,簡單的生活讓你遇見自己。
    圖文/若復有人讀到《論語》,說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我在想顏回的這種「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命狀態?表面上看來,一簞食,一瓢飲,還在陋巷裡,一般人肯定是「不堪其憂」。如果不是心中裝滿信心和希望,如何能感到「樂」呢?因此,我想顏回的自我真的太強大了,雖處在簡陋的生活環境中,仍不失為謙謙君子。現實中,有人腰纏萬貫,紙醉金迷,卻過得狼狽不堪,因為失卻了自我,變得麻木不仁。西方國家發展早於國內,物質生活也更加殷實。
  •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沒有那麼難
    ▲子曰:長按圖片,可轉發至朋友圈孔子說:「顏回真是有賢德啊!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破爛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受不了這種窮苦生活所帶來的憂愁,而顏回卻不改變他自有的快樂。顏回真是有賢德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古代盛飯的圓竹器。陋巷:簡陋的巷子。堪:經得住,能。這裡我們重點講一下改字。改字在大象字卡的土部/藍部,家長和小朋友們可以找出來看一下。
  • 一簞食,一瓢飲,顏回真的有那麼窮嗎
    一簞食,一瓢飲,顏回真的有那麼窮嗎?《論語·雍也第六》:「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孔子認為顏回能夠安於貧苦生活,安貧樂道而無抱怨,依舊悠然自得,堅守本分,不放棄對於仁禮道義的追求,具有賢德,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賢士。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深處逆境、困境,仍然安貧樂道,波瀾不驚,保持向道之心不變,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這種精神放到哪個時代,都是非常珍貴的品質。但是,顏回真的是有那麼貧窮嗎?
  • 一簞食,一瓢飲,樂哉樂哉
    酒香不怕巷子深,中華美食豐富多彩,有些美食偏偏不走尋常路,告別了鬧市的喧囂,告別了煩擾的人流,深居小街,怡然自樂,今天就和小茶一起探尋藏在深街的美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找到這家店的時候,眼前一亮。到也不是什麼華麗的裝潢、熱鬧的地段。不過是在老街區,用青磚黑瓦的小院收拾出來的一片文藝小天地。這家店在勒泰後面的正東街上,是一對90後的小情侶共同開創的,老闆說:「當初她從湖南回來之後就一直嘴饞著。
  •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翻譯:顏回真是個賢人啊,吃一碗飯、喝一瓢水,住在破舊的巷子裡,也依然過的很快樂。顏回真是個賢人啊。終於要講孔子評價顏回的這句話了。顏回前面多次出場的時候,都引用過這句話。
  • 饕餮盛宴|一簞食,一瓢飲,安貧樂道
    饕餮盛宴|一簞食,一瓢飲,安貧樂道01說是安貧樂道,實際上能做到的不多。而且能做到的大多數是像周潤發這種的,此刻即便過再貧儉的生活,他也知道他不至於貧困潦倒,不至於病了無錢治病,起碼還是自由自在的。所以,一簞食一瓢飲,是滿足不了大多數的。人需要滿足的是那份內心的「安穩」。02君子遠庖廚。「遠庖廚」想著的是避免飽食終日而無所用心。
  • 珍惜一簞食、一瓢飲
    珍惜一簞食、一瓢飲李敏春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大多數人活在「一簞食,一瓢飲,不堪其憂」中
    著名作家王蒙在他的新作《活法》中,有這樣一段發自肺腑的聲音:「我一輩子不斷地更換著我的活法,對於生活和活法,我貪。」   王蒙「貪」的是生活和活法。他說:「我經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我欣逢盛世的歡歌也體會了亂世的雜囂。見過上層的討論斟酌,也見過底層的昏天黑地與自得其樂,還有世界的風雲激蕩。」
  • 新疆醫科大學「一簞食 一瓢飲」的深情!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老百姓對於「一日三餐」的莊重和敬畏,是人們對於生活的全部靠賞和慰藉。與老人們記憶相通的,除了便宜到可以忽略的三餐價格,還有85位85歲以上老人免費享用三餐的一份關愛。這份校黨委的深情厚誼,觸動了老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老人們說,校黨委的這份關愛是比三餐更加重要的精神食糧,新一屆校領導記掛著老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尊愛敬老愛老的大學,也一定會培養出優秀的學子。
  • 相見村村落景區|一簞食,一瓢飲,相見清味
    「寒冷」也是一味珍貴的自然調味劑,在這滴水成冰的時節,鼻尖飄蕩著隱約的食物馨香 ,令人不禁舌底生津,因為寒冷,美食才更有滋味。手作工房中,鵝黃嬌嫩,亮紅生氣,臘梅與沙棘果交錯相生於餐桌之上,在暖色燈光裡更顯妍麗,曳曳生姿。
  • 一簞食,一瓢飲,6碗好飯
    孔子贊顏回,說他「一簞食,一瓢飲」亦能過得快樂,可見顏回之賢德,他內心的歡樂並不因物質的多寡而有所改變。同樣的,美食也未必要頓頓滿漢全席,識食之人一樣能夠從簡單的一碗飯菜中獲得足夠的快樂。鵝油飯將潮式滷鵝的滷油滷汁淋在矮矮糯糯的東北米米飯上,再搭配幾塊嫩滑的鵝肉,以及一碗苦瓜排骨湯,好吃得令人常常想念。潮汕人過去只能在逢年過節才能吃上鵝、豬等肉類,且數量有限,而普通的百姓們只能吃陳倉米。
  • 一簞食,一瓢飲,自在舒心
    它向我們展現了沉睡在蒸汽下的小森,美麗的自然風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簞食,一豆飲,簡易卻精心製作的食物,向我們展現了生活最返璞歸真,簡單淳樸的美。《小森林冬春篇》改編自五十嵐大介的漫畫,講述了由於無法融入喧囂吵鬧的大城市,橋本愛飾演的平凡女孩市子,選擇回到自幼生長的老家——位於日本東北地區的小森村。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簞食一瓢飲、單衣敝裘而立
    讀完之後還是有收穫的,雖然很難有作者對待整理的「虔誠」的態度,但我還真的用其中講到的方法將我的書櫃中的500多本書一一清理,最終丟掉了其中的1/3,而且的確發現這樣做並沒有給我帶來任何的損失。突然想到,或者「整理」這個詞不僅僅只是針對有形的物品吧,每一次整理都是一次對自己害怕的「失去」的回應。
  • 一簞食,一瓢飲,足以慰風塵
    趙妃蓉  嘉善有家餐廳,面積不大,也就能容納幾十人,餐廳掩映於婆娑的樹影中,植物的層疊使得餐廳的自然光線富有層次
  • 用心對待生活,就是生活美學的最好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尋美好的生活,就是「好地活」和「美地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基礎,美的生活則是好的生活的升華。由古至今,中國人皆善於從生活的各個層面去發現「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樂」。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
  • 元代一位隱士所作,開篇氣度不凡,最後8個字被不少人當成座右銘
    元曲創作有一個最特殊的環境,那就是讀書人在這個時代,是幾乎毫無前途可言的。所謂「九儒十丐」,就是說人分十等,讀書人是最末流,乞丐是不入流。這個時候的讀書人,只能把一切都投入到元曲的寫作中,因此成就了元曲雲蒸霞蔚、蔚為大觀的藝術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