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血》:一個矽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

2021-02-15 復旦商業知識

■ 文/袁建勝

■ 公眾號/復旦商業知識

本文節選自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與中國管理研究國際學會(IACMR)聯合出品的《管理視野》雜誌(雜誌訂閱請至文末獲取相關信息)。

能把「老司機」比爾·蓋茨粘在椅子上一個下午的書不多,《壞血》算一本,他說這本以悲劇收場的故事讓他「愛不釋手」。《華爾街日報》記者、兩次普利茲新聞獎獲得者約翰·卡雷魯,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使一場延續十餘年、瘋狂到讓人難以置信的「騙局」真相大白。

故事的內核並不複雜,充滿使命感、渴望創造奇蹟的19歲女孩伊莉莎白·霍姆斯,從史丹福大學輟學創辦了血檢公司希拉洛斯(Theranos),向著只需一滴血便可進行兩百多項專業檢測,實現患者高精度健康管理的目標邁進。從優秀科學家、工程專家、有夢想的年輕人到老牌風險投資人,包括甲骨文創始人拉裡·埃裡森、報業大亨默多克,甚至挺過「水門事件」的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老政治家基辛格、前副總統拜登、指揮部隊參加過海灣戰爭的前任國防部長馬蒂斯都先後被裹挾其中。當然還有在美國政府訴微軟案中,以8個多小時的問訊取證擊潰比爾·蓋茨的律師博伊斯,也曾是希拉洛斯董事會成員。創始人霍姆斯用情懷、偏執和理想主義親手締造了這家員工最多時有800多人、最高估值90億美元的「獨角獸」,點燃的卻是一連串的研發失敗、數據造假,強權管理、法律恐嚇……燒了9億美元,最終以失敗收場,公司宣布解散。讀這本書有著奇異的「鈍感體驗」,瘋狂中帶著沉悶與壓抑的力量。悲劇總是預言著有意義的東西如何宿命般地走向毀滅,讓人在震撼之餘又陷入沉思,再反觀霍姆斯從英雄到「騙子」的創業歷程,仿佛一場商業世界「重構價值」的醒世恆言。

2004年,霍姆斯得到了第一個關鍵人物的賞識,她聲名顯赫的導師—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錢寧·羅伯特森(Channing Robertson),他關於菸草成癮特性的專業證詞,曾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迫使菸草行業以65億美元與明尼蘇達州政府達成裡程碑式的和解。

霍姆斯也有了平生第一家公司和第一名員工,她關於未知產品的構想確實是一個絕妙的主意,能以極低的成本和最高效的方式惠及更多的潛在病患,讓他們能夠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救治,這也必將會打破血液檢測行業的現有格局,創造巨大的利潤。更加絕妙的是,沒有比一個既信仰技術驅動的本質力量,和生下來就要改變世界的理想主義者,更適合在矽谷掌控這種公共與商業利益融入一體的爆發點了,這是矽谷一直以來都鍾愛的故事。也是在2004年,第四代iPod大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爆款。一個更大的奇蹟—iPhone孕育其中。iPod像是矽谷其時的最佳隱喻,「科技之神」賈伯斯用它來表達對網際網路泡沫破裂的不屑—矽谷不可能進入蕭條,只有夢想照進現實的狂熱,實現的時間不是問題,最大的短板是想像力缺乏。馬斯克2004年入主特斯拉,4年後推出的Roadster總共只賣出了2000多臺,8年後的Model S才成為焦點。Facebook也是2004年創立,歷時8年成就了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科技公司IPO。在越來越漫長的創業周期裡,矽谷並不懼怕「失敗」,2007年,當霍姆斯穿上賈伯斯標誌性的黑色高領套頭衫,也將偏執納入到自己的創業風格,她認為研發上的不斷受挫是一種通往成功之路的獎賞,並因此為自己的產品取名為「愛迪生」。為了堅持終將成真的夢想,她也選擇將這樣的挫折所影響的範圍嚴密控制起來,不惜清洗員工、隔離內部合作、嚴密控制對外輸出的信息,從此霍姆斯和希拉洛斯的命運開始轉折,與夢想漸行漸遠。投資者們未必懂技術,他們更看重「信心」,希拉洛斯之所以能進行一輪輪的融資升級,讓「信心」不斷倍增,和科技公司投資的特點與背景息息相關。在網際網路泡沫之前,價值投資一直是華爾街的主流,在矽谷,風險投資也更願意關注技術本身的演進和突破,但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給他們打開了另一扇大門。1995年,成立僅16個月且虧損的風景(Netscape)上市,首日股價就從28美元衝到75美元,從此之後,價值投資便慢慢開始成為巴菲特、芒格這些老同志的「剩菜」,華爾街著力搜尋那些「成長型投資」。按照當時的公司定價模型,唯一對技術和商業模式都有創新突破的新型科技企業有效的,只剩下「相對估價」這種頗有幾分玄幻色彩的方式,在無前例可循的前提下,風景的溢價達到了66倍。資本市場一開始很難相信這樣的數字,他們必須找到新的標準和模型來判斷互聯公司的價值,網際網路女皇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的《網際網路報告》給出了新的發明,「燒錢換增長」,而且是所謂「指數級增長」,後來她又把「眼球」(eyeballs)和「頁面瀏覽量」(PV)列為關鍵財務指標,訪問量、用戶量這些未必會直接變現的數據,成為網際網路公司估值的依據。

網際網路女皇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

瑪麗·米克爾對「價值」的重新定義讓投資者大開眼界,也成為第一輪網際網路泡沫的出發點。1999年,美國457家公司上市,308家是科技公司,117家上市當天市值就翻了一番。後來也成為希拉洛斯投資者的埃裡森在這一輪裡成為英雄,他創辦的甲骨文的PE達到153倍。和希拉洛斯的另一個相似點是,甲骨文一開始推出的產品也是漏洞百出,但是誰會在乎呢?野心勃勃的資本已讓科技創業超出「成王敗寇」的範疇,說你行你就行,不斷失敗沒有關係,有了錢就能買到成功。公司估值模型錯位給出不切實際的價格,美國降息、減稅政策其時又釋放出巨大的流動性,生怕錯過機會的投資者們讓不眠的金錢更加快速地運轉起來,把泡沫越吹越大。2000年,Barron周刊戳破了幻象,他們搜尋到的207家企業,有74%的現金流為負,51家企業會在12個月內把錢燒完,一時股價大面積暴跌。這一輪泡沫卻完成了「燒錢換增長」的價值重構,矽谷的風險投資人走得更遠,他們不需要真正看到增長,而是像鍊金術士一樣,可以把創業者腦中的Idea和心中的夢想和手裡的金錢調和一體,讓創業和投資周期越來越長甚至越來越扭曲,只為等待「Facebook 式」爆發的那一刻。即使投資者再有耐心,也要看到結果。不斷「清洗」員工,研發一波三折,產品一直不成熟的希拉洛斯,卻在營銷的路上一路高歌,即使沒有FDA的測試授權,也可以自信又真誠地忽悠一把。在Model S大賣,Facebook上市之後的2013年,希拉洛斯磨磨唧唧地啟動了產品商業化的進程。那幾年裡,金融危機帶來的蕭條對矽谷沒有什麼影響,新開玫瑰森林酒店(Rosewood)每晚1000美元的單價仍然一房難求,成為風險投資家、華爾街投資者和企業創始人的首選—賓利、瑪莎拉蒂、麥克拉倫遍布在停車場。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美國連鎖藥店沃爾格林為了擺脫增長乏力的窘境,成立創新團隊搜尋新的發明,他們對希拉洛斯看上去讓人暈眩的、卻沒有多大價值的「愛迪生」失去了抵抗力,不僅讓其進入旗下的藥店進行測試,還許諾下1億美元的「創新費」和4000萬美元貸款。2013年,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入矽谷的速度另人暈眩。以優步(Uber)為代表的、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們,繼續發揚前輩們的優良傳統,繼續拉長創業周期來籌集更多的資金,規避公開上市後的嚴格監管,當然也包括希拉洛斯。

產品無法準確檢測患者的樣本,事實證明指尖一滴血不過是一場空想,只能靜脈抽血運回公司用西門子的儀器檢測,即使如此血液採樣量也不夠,希拉洛斯只好違規稀釋樣本,檢測結果根本無法反映病患的真實情況。霍姆斯卻並沒有就此止步,她繼續融資、快速推廣產品,幾乎造成波及上百萬人的公共災難。另一場災難屬於她自己,在媒體的頻繁曝光引起了一位專業博主的注意,他發文質疑希拉洛斯產品的有效性。華爾街日報的約翰·卡雷魯捕捉到了這條線索,堅持不懈地調查和報導,最終使真相大白。

另人欣慰的是,當秉承著改變世界的夢想的狂熱參與者們在這個瘋狂故事中不斷「淪陷」時,真正理解和堅持「價值」的人們,也在試圖挽回些什麼。首先是專業的尊嚴。霍姆斯在創業之初曾向醫學方面的專家求授機宜,這些專家彬彬有禮地回應她,在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現實之下,她的想法近乎「天方夜譚」;霍姆斯也向諾華、輝瑞這樣的醫藥巨頭推銷過「愛迪生」,但這些企業並沒有上當;在希拉洛斯多輪融資中,並沒有出現專注醫藥行業的投資機構;美國的醫藥監管系統的反應也非常快速而且有力。還有對商業與公眾利益之間的界限保持敏感的記者約翰·卡雷魯的卓越工作,即使在博伊斯這樣的律師面前,他和華爾街日報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希拉洛斯做的並不是一個App那麼簡單,成功了英雄上位,失敗了也不過是一場遊戲,「愛迪生」是一件會直接威脅公眾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醫療器械。類似的故事還在繼續……優步今年上市之前估值曾達842億美元,首日跌破發行價總市值,未超過700億美元,如今是545億美元。上市5個月後的10月15日宣布第三輪裁員。去年1月,創始人卡蘭尼克就被踢出了公司。最近WeWork估值470億美元,與實際70億美元之間的落差幾乎成了笑話,褪去野心勃勃的夢想,它還是超級「二房東」的盈利模式,其公開披露的信息所暴露出的內部管理混亂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根本不想多掏一分錢,創始人紐曼如今也在品嘗卡蘭尼克的命運。這些故事是否預示著華爾街開始對「獨角獸」失去了興致,越來越扭曲的「燒錢換增長」的模式是否會終結,我們是否會迎來另一個「價值重構」的轉折點?不得而知。生命有限、企業飛轉、周期長短,當「扭曲」褪去,商業世界的價值也許還是它原本的樣子。

作者: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rou)

《管理視野》伴你共同「戰疫」

掃碼進入小程序,

海量管理新知為你奉上

 IFBK 0320  The End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驚現「美國版樂視」,矽谷的下一個壞血騙局?
    在《壞血:矽谷初創公司的秘密與謊言》一書中,揭露者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ou)寫道,Theranos所謂「最偉大的創新」,其實是一項古老的技術—撒謊。然而這項技術已經融於矽谷瘋狂的創業文化,逐漸演變為一種創業者心照不宣的規則: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裝它直到你成功)。
  • 講故事遊戲、工作狂倫理與性別壁壘:「壞血」為何必然流入矽谷?
    刺破自己的手指,擠出少量血液,將血液轉移到一個信用卡大小的塑料檢測盒中,再將檢測盒放入烤箱大小的「閱讀器」裡。《華爾街日報》記者、兩次獲普利茲新聞獎的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rou)接到線報後,對希拉諾斯展開了長達數月的秘密調查,並在當年10月發表報導,揭露了希拉諾斯血液檢測設備存在的諸多問題。
  • 江晚淺析| 壞血:矽谷初創巨頭的騙局
    壞血是根據一家曾估值90億美元的血液檢測創業公司 Theranos的真實故事所改變而來,作者是《華爾街日報》的資深記者 John Carreyrou。他花了將近10個月調查這家曾經讓整個矽谷為之瘋狂的創業公司,最後終於發現了這家公司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 壞血的背後,細思極恐
    可它居然不是個電影,是個真實事件,還是發生在美國矽谷那樣高大上的地方,可真是讓人大跌眼鏡。前不久終於拜讀了這本榮登美國各大書屋榜單,被人交口稱讚的作品《壞血:一個矽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簡言以概之,就是一直「志存高遠」的伊莉莎白女士,要發明並推行一個跨時代的創造,僅用指尖幾滴血和一個小儀器,就能測出幾百項生理指標。聽起來是不是很天方夜譚。可就是這樣缺乏理論支撐和實驗數據的創業項目,從一開始就拿到600萬美元的融資,之後更是高歌猛進,被譽為矽谷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 《壞血》:「女賈伯斯」輝煌到隕落,堅守底線才能守護善良
    他後來將這段經歷著成《壞血》一書,出於對信息提供者的保護,大部分人在書中使用了化名。這個故事也被拍成了紀錄片《滴血成金:矽谷血檢大騙局》,該片於2020年2月獲得美國編劇工會獎最佳紀錄片劇本。伊莉莎白從輝煌到隕落的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現實比劇情"更誇張的人生。
  • 在《壞血》的故事裡,學會辨別行騙的「夢想」和真誠的「謊言」
    公司還與擁有 7000 家門店的藥店連鎖巨頭 Walgreens 合作。另外,Holmes 就她的秘密血液檢測設備如何工作所做的簡短描述也讓 Carreyrou 懷疑:「執行一項化學過程,由此發生一個化學反應,從化學物與樣本的互動中產生一個信號,將其翻譯為檢測結果,然後由經過認證的實驗室人員審核。」這些描述太含糊其辭了。
  • 讀《壞血》,看矽谷醫學造假巨頭如何包裝自己?
    《壞血》是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約翰卡·雷魯歷時三年半的作品,該書講述了被稱為「女版賈伯斯」的史丹福大學輟學生伊莉莎白·霍姆斯採取一系列包裝,將其創立的希拉洛斯公司由開始的寂寂無名,到最終打造成為矽谷炙手可熱的高科技公司的過程。
  • 矽谷的一滴壞血、新聞界的殺手
    這個人就是伊莉莎白 霍爾摩斯(Elizabeth Holmes),曾被譽為矽谷下一個賈伯斯。她的生化公司命名為Theranos,到它10周年,已經值一百億美金。這些上億的初創公司,矽谷有專稱:獨角獸,生猛勇往。
  • 一周薦書 | 「女版賈伯斯」,從創業神話到矽谷醜聞
    《壞血:一個矽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美]約翰·卡雷魯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雅眾文化2019年4月版「女版賈伯斯」伊莉莎白·霍姆斯神話的破滅,無疑是近年來矽谷最大的醜聞。伊莉莎白·霍姆斯所創立的希拉洛斯公司,由於其革命性的血液檢測技術——在一滴血上進行200多項專業檢測——只用了短短十年,便成長為矽谷最具商業價值的獨角獸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躋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選《時代》雜誌影響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躍成為矽谷第一位身家億萬的女性創業家。
  • 壞血:美普立茲獎作者撰書揭露橫跨十餘載的科技騙局
    這本書名為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壞血:矽谷初創公司的秘密與謊言》),涵蓋了這位記者採訪了超過150多名相關人士的內容。
  • 當年爆紅的Lily無人機失敗,是又一個「矽谷謊言」,還是行業即將洗牌?
    是又一個「矽谷謊言」的破滅,還是技術難度太高?聯想到最近無人機領域頻傳的壞消息,是否又是市場尚未迎來成熟期?無人機領域在2017年經歷了這樣的開局後,究竟又將迎來什麼?從一夜爆紅到黯然退場故事的開頭很矽谷。2013年, 年輕人Antoine Balaresque在一次家庭旅行中發現,所有的家庭照裡都沒有母親的影像,這讓他萌生了做個人專屬相機的想法。
  • 矽谷巨頭欲轉型「政策控」
    眼下,矽谷巨頭們已不再滿足於僅用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起居,他們開始在政治角逐場上拋頭露面,「臉譜」網站創始人扎克伯格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不久前,扎克伯格與多家矽谷巨頭聯手創立了一家名為 「前進美國」(簡稱FWD.us)的政治遊說組織。FWD.us官網將其宗旨概括為推動政策制定,讓美國及其公民在全球經濟中保持競爭力。
  • 臉書等矽谷巨頭在美國與世界各地執行雙重審查標準,合理嗎?
    首先要問:這些矽谷巨頭公司如推特或臉書,查封總統川普的帳戶,是違法行為嗎?當然,川普帳號被封,遠不是這些矽谷巨頭公司首次遭遇言論自由與網絡信息治理的難題。在經受輿論討伐之後,Facebook僱傭了大批內容審查員,開發了一個新工具,幫助揭露網站上的政治廣告的來源,並表示將設立一個獨立的內容監督委員會審核有爭議的內容,試圖展現積極應對虛假信息和隱私洩露的姿態。
  • 外交部:美國國務卿用謊言掩蓋另一個謊言已是公開的秘密
    華春瑩:他之所以前言不搭後語,是因為他一直在編造,用謊言掩蓋另一個謊言。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 一個女人的奔走,卻引申出了周遭的悲劇,秘密最終生出了謊言!
    每個人彷徨與不安都很寫實,凱恩式敘事,與『消失的愛人』類似:一個女人的奔走引申周遭的悲劇。誰都有秘密,秘密生出謊言,而這世界正是暗黑翻滾的大雪球,輾壓出一條不得回頭的人生軌道。悲劇故事的源頭充滿了艱澀的戲謔,哄鬧開場卻黯然收場,回首往事正是自我煉獄。節奏把控不得力,陰鬱氣質較沉悶,塞隆風格加分。
  • 多樣性和包容性 矽谷的巨頭們避不開的話題
    對於矽谷的工程師和員工來說,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問題使他們成為眾人注目的中心,也迫使大家重新思考對標榜精英管理的矽谷的看法。  前段時間曾有報導稱,矽谷一些科技巨頭們聯合起來壓低員工的工資,讓我們看出這些科技公司的高管是如何看待他們那些有天賦的工程師。
  • 高科技巨頭紛紛遷往得州,矽谷恐失科技中心地位
    在過去的幾周裡,矽谷的特斯拉、甲骨文和惠普三家高科技巨頭紛紛宣布把總部遷至得州。矽谷領導力集團(Silicon Valley Leadership Group)表示,更低的住房成本、更好的交通以及更具競爭力的稅收結構,使得州對這些高科技公司來說更具吸引力。據了解,得州住房成本是矽谷房價的三分之一,而且得州沒有州個人所得稅,這相當於給那些高收入的科技員工加薪13.3%。
  • 川普見矽谷科技巨頭們,他們說了些什麼
    關於作者:徐濤,36Kr 矽谷負責人,關注科技、商業與文化的交匯點。聯繫她可發郵件至:xutao@36kr.com 矽谷技術領袖們一直試圖用創新顛覆來解決難題,但在美東時間14日下午的2點,他們共同發現一個無法逃避也很難用創新方式解決的難題:如何在接下來的會議上面對候任總統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