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壞血》的故事裡,學會辨別行騙的「夢想」和真誠的「謊言」

2021-02-25 極客公園

這幾乎是一個難分「夢想」和「謊言」的時代。九零後的幣圈明星一邊創造了「巴菲特午餐」的新競拍紀錄,一邊又順手「還擊」了當年看他如同「打量騙子的眼神」的舊日宿怨。他引以為傲的「高市值」為他帶來了比當年更加「寬容」的環境,輿論關鍵詞從「欺騙」變成了更加政治正確的「有爭議」。

除非是再現當年「生態化反」的大潰敗,不然,這種「寬容」還將一直持續下去。那些誕生於真誠夢想的謊言,一直是這個時代難以觸碰的膿傷。

在另一個已經見分曉的故事裡。2003 年,年僅 19 歲、從斯坦福輟學的少女 Elizabeth Holmes 創立了 Theranos 公司。十年後,Theranos 開始真正發力,推出自己的血液檢測產品:一款叫做 nanotainers 的血液採集設備和一款叫做 miniLab 的血液診斷檢測設備。與傳統血液檢測動輒數百美元的花費相比,Theranos 最低只需要 2.99 美元。人們只需就近到 Theranos 合作的藥房點,採指尖上幾滴血液,四個小時就能得到 240 多項檢測結果。公司還與擁有 7000 家門店的藥店連鎖巨頭 Walgreens 合作。

或許不再穿黑色高領毛衣的 Elizabeth Holmes | 視覺中國

2014 年秋季,Theranos 搬進了佔地 2.8 平方公裡的斯坦福研究園區。這家公司上升勁頭強勁,有 800 名僱員,估值近 100 億美元。而 Holmes,也似乎離她的偶像們更近了一些,賈伯斯、扎克伯格和馬斯克都曾在這個園區工作過。那一年,Holmes 擁有公司過半的股份,躋身福布斯年度美國富豪榜前 400。2015 年 10 月,《華爾街日報》記者 John Carreyrou 憑藉一篇耗時八個月的嚴謹調查報導,戳破了 Theranos 吹了十幾年的泡沫。到了 2018 年,公司停止運營,所有股權投資也變得一文不值。而 Theranos 的高管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以民事欺詐罪起訴,遭美國司法部刑事指控。2018 年 5 月,Carreyrou 所寫的《壞血》出版,呈現了這家獨角獸公司的崩塌,和它背後的彌天大謊。

賣夢的開始

在 Holmes 還未從斯坦福輟學之前,她就有了研發一種可穿戴貼片(patch)的想法。人們可以用微型針取得血液,再讓血液流入可以分析參數的貼片。內置的微型晶片感應系統可以判斷需要輸送的藥物劑量,並及時告知醫生病患血液裡的變量。但在後來,風投公司的質疑和工程師的失敗,讓這個想法夭折了。接著,Theranos 設計了使用微流體系統的,檢測盒和閱讀器(reeder)於一體的產品。但 Holmes 對「微型化」非常痴迷,她規定檢測盒必須只有信用卡大小,採血的劑量也能是幾滴。

2007 年,Theranos 放棄了微流體方案,轉而支持「愛迪生」方案。傳統的血液檢查都是在配備大型儀器的醫學實驗室進行的,但「愛迪生」的賣點是將實驗室微縮到只有烤箱大小的箱子裡。箱子內部的試管等其他精密部件能夠自動化運作,完成血液檢測。

《紐約客》作者 Ken Auletta 這樣評價 Theranos,「它的目標是成為一個顛覆者,顛覆既定的、低效的、昂貴的血液檢測。」Quest 和 Labcorp 佔據了美國醫學實驗室行業 80% 的市場,它們驗血價格昂貴,而且從不透明,甚至還被控告對醫療補助和醫療保險過度收費從而獲益數十億美元,但它們也有很難被挑戰的能力——可以做上千種不同的血液測試。但 Theranos 的產品能放在病患家裡,這對需要頻繁獲取血液信息的人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Theranos 被揭底後才公布的 miniLab 內部設計 | Design World

這門生意還被裹上了詩意的色彩。Holmes 說過,因為家裡有了一個「實驗室」,所以人們就能更加頻繁地驗血,更多的血液信息相當於更大的幀數。最後,人們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張張的報告圖像,而是動起來的「電影」——這構成了一個人命運走向的預言。

「這是一種人性化的醫療」,她說。

黑盒子裡的熱情與夢想

在 Theranos 的公司描述,這是一門兼具變革設想和人文關懷的生意,擁有著崇高的願景。Holmes 家族的政治、商業和醫學背景也讓這家公司看起來相當「可靠」。在一些投資人看來,Holmes 攜帶醫學和創業的基因。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爾茨、亨利·基辛格、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創始人拉裡·埃裡森、傳奇創投家唐納德·盧卡斯等都是 Theranos 董事會的成員。豪華董事會陣容為 Theranos 提供了強有力的信任背書——儘管這些人幾乎都不是醫學行業的業內人士。

Theranos 也會給潛在投資人呈上虛假又美麗的數據。比如,2006 年公司經融資後達到 1.65 億美元估值,但融資成功的原因是 Theranos 告訴投資者它已經和五家公司達成協議,正在談判的交易也有 15 個,這些會帶給公司 15 億美元的收入。然而,每當公司 CFO 想要查究合同的時候,都被告知合同還「處在法律評估之中」。最後,當這位 CFO 指出給投資者的那些演示不是完全真實的時候,他被開除了。

Theranos 深諳企業怕會錯失機會(Fear of missing out, FOMO)的心理,比如當 Walgreens 已經開始表露出質疑態度之時,Theranos 就表示 Walgreen 並不是公司唯一想要合作的大型零售合作夥伴,和合作方玩起了心理博弈。

Holmes 本人功不可沒。在各種場合裡,她一遍遍地刻意壓低聲音去宣講公司的願景,一雙藍色的大眼睛幾乎不會眨動。像她的偶像賈伯斯一樣,Holmes 也有「現實扭曲力場」,她身上的熱情、夢想,和對血檢寡頭的控訴,極易煽動聽眾。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甚至將 Holmes 視若己出,寧願相信她,也不願相信拿出了確切證據證明 Theranos 在行騙的親生孫子。

正在拍廣告片的 Holmes

在 Theranos 在 2013 年正式發力之前,Holmes 選定了曾在 1984 年為蘋果 Macintosh 設計了標誌性廣告的李岱艾,為公司設計宣傳片。李岱艾在視覺上突出了 Theranos 用於從指尖採血的「納米容器」,在廣告語上則確定了「小小一滴,改變一切」。但這家收費非常高昂的大廣告公司裡,有人產生過困惑:為什麼一家名不經傳、前景不明的創業公司願意每年向他們支付 600 萬美元?但 Holmes 捨得花這筆錢,她證明了自己的眼光,自己手持指尖採血器的形象深入人心。

「小小一滴,改變一切」| USA Today

同時,她也藉助媒體的力量來進行「包裝」。對於第一家報導 Theranos 的主流媒體,Holmes 選擇的是《華爾街日報》裡「並不是秉承強硬有力、基於調查的新聞主義精神」的 Weekend Interview 板塊,她明白「她所傳遞的對一個老舊、低效行業帶來毀滅性衝擊的信息」迎合了這個板塊支持商業的基調。這個不夠嚴謹的報導,也成了 Holmes 的背書。

面對《財富》記者的採訪,她拋出了「募集超過 4000 萬美元,估值達 90 億美元」的獨家新聞。記者沒有專業知識來判斷她所說的「技術革新」的真假,這時,豪華董事會的背書足以將記者震懾。2014 年 6 月,《財富》的封面故事讓 Holmes 成為了明星,後續報導不斷。在歷來由男性統治的科技世界裡,她似乎是比雅虎的 Marissa Mayer 和 Facebook 的 Sheryl Sandberg 更值得收穫掌聲的女性——她白手起家。

為了維持公司以免騙局敗露,Theranos 將自己設定在一種「隱形模式」(stealth mode)。對外宣傳,Theranos 一旦被問到技術相關的話題,就用「這是商業機密」搪塞過去;對內管理,公司有意豎井式地將化學、工程等各個部門互相隔離,不鼓勵相互交流,只有高層才能把握到公司全景。除此之外,公司還讓員工在入職和離職的時候都籤署要求極其嚴苛的保密政策,甚至嚴禁員工在社交媒體上討論 Theranos。

為了應對監管,Theranos 將「愛迪生」等設備藏在了地下室,只會帶監管人員巡視沒有「商業秘密」的區域。另外,公司還想盡辦法繞過 FDA 等監管機構的監督,比如 Theranos 表示檢測箱只是處理樣本的設備,真正的數據分析工作是在總部的計算機系統裡發生的,所以檢測箱就相當於是個傳聲機,本身是免於監管的。

負責任的聲音

公司和創始人會說謊,但技術不會。公司血檢技術不達標,但依然將技術推向市場的行為,讓部分員工良心不安。慢慢露出破綻的技術和承受著巨大心理負擔的員工讓故事發生了轉折。

《華爾街日報》記者 John Carreyrou | Business Insider

2015 年 2 月,網絡上對 Theranos 的爆料和病理學家 Adam Clapper 的發聲,讓記者 Carreyrou 拿起了以往媒體對這家熱門創業公司的報導。他發現,這些文章居然沒有任何經同行評議的數據支撐該公司的在科學上的說法。另外,Holmes 就她的秘密血液檢測設備如何工作所做的簡短描述也讓 Carreyrou 懷疑:「執行一項化學過程,由此發生一個化學反應,從化學物與樣本的互動中產生一個信號,將其翻譯為檢測結果,然後由經過認證的實驗室人員審核。」這些描述太含糊其辭了。

Carreyrou 聯繫上了 Theranos 剛離職的實驗室主管 Alan Beam,得知「愛迪生」一直無法通過質量控制檢查(防止不準確結果的基礎性安全措施)。而且,在 Theranos 列出的 240 項檢測中,只有大約 80 項是基於小劑量的手指針刺取血樣本(有 12 項在「愛迪生」上做,其他 60-70 項在被破解的西門子商用機器上做)。剩下的檢測,仍需要採用靜脈抽血的方式——不採用這種「中世紀酷刑」正是這家公司聲稱的賣點。

由於 Holmes 一直強調自己的產品只需要幾滴採血樣本,因此公司只能通過稀釋血液樣本來做檢測,這導致了檢測結果的極大誤差。血檢結果是人們用來做出醫療決策的依據,容不得半點差錯。假如 Theranos 給健康的人一個「身體有問題」的結果,對方將會做更多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而給有疾病的人一個「身體非常健康」的結果,後果會更加惡劣,病患將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甚至可能死亡。

得知《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行為之後,Holmes 似乎想通過另一條途徑扼殺報導。2015 年 3 月,Theranos 結束了新一輪融資,而控制著《華爾街日報》母公司 News Corporation 的魯伯特·默多克正是這次融資的領頭者。Holmes 多次提到記者正在調查,希望默多克可以斃掉那篇「他們所搜集的信息都是錯誤的」的報導。但這位媒體大亨拒絕了對新聞的獨立性加以幹預。

歷經了重重阻礙,歷時八個月,經過多方求證的報導 A Prized Startup's Struggles 還是刊出了。傳統嚴肅媒體紛紛跟進,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不遺餘力將 Holmes 送上神殿的《財富》也推薦了這篇文章。

曾經的正面報導 | Ethics Unwrapped

從 2016 年開始,Theranos 被美國各州吊銷醫療執照並關閉了旗下血液檢測設施和醫學實驗室。2016 年 6 月,Walgreens 切斷了和 Theranos 的聯繫,並關閉了之前為 Theranos 所設的採血站。

在報導發布後的兩年零三個月後,Theranos 終於在經同行評審的科學雜誌發表了產品 miniLab 的論文。但公司似乎沒有跟上 Holmes 的吹噓,在論文中沒有體現任何關於「指尖採血並迅速獲得檢測結果」的內容。

高牆緊跟著逼近。2018 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調查後認定 Theranos 存在欺詐投資者行為,並發起訴訟。在訴訟文件中,SEC 稱,Holmes 和公司高管告訴投資者,Theranos 將在 2014 年獲得超過 1 億美元的收入,但實際情況卻是,當年他們只獲得了 10 萬美元收入。Holmes 本人還被美國司法部指控犯欺詐罪。9 月,Theranos 資金耗盡,遭到解散。在這場騙局中,投資者總計損失近 10 億美元。

矽谷的寬容與價值觀

Carreyrou 在《壞血》中提到,「20 世紀 80 年代初,人們創造出「霧件」(Vaporware)一詞,用以描述轟轟烈烈地公之於眾但卻花了很多年才實現的計算機硬體或軟體,如果它最終能夠實現的話。它反映了計算機行業的一種傾向,即在涉及市場營銷時,做法過於輕率散漫。微軟、蘋果和甲骨文都曾被譴責某些時候在實際操作時有類似做法。這種過度承諾成為矽谷的標誌性特徵之一。其對消費者的危害主要體現在預期的破滅和失望,相對較為輕微。」

Theranos 的過度承諾和吹噓,是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裝下去,直到你成功)的矽谷精神的全面踐行。就像一開始就勸說 Holmes 的血檢想法不現實的斯坦福終身教授 Phyllis Gardner 所說的,「矽谷形成了一種非常奇怪的道德觀」。「學生、年輕人在矽谷創造了財富,成了百萬富翁」,在這股科技淘金熱中,像 Holmes 這樣的創業者逐漸變得扭曲。

Holmes | HBO 紀錄片 The Inventor: 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

即便在事件暴露之後,Holmes 仍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試圖扭轉輿論風向。2016 年 8 月,她站上了美國臨床化學協會(AACC)的年度會議,公開 miniLab 的內部工作方式。即便驗血方式主要依靠靜脈採血,數據也還未經獨立驗證和同行覆核算,但 Holmes 在 2500 人面前,自信地走動,嫻熟地演示,「將學術講演搞成了產品發布會」。這個過程中,她沒有出現哪怕一次的結巴磕碰,在說到 MICU 裡正在輸血的嬰兒,她流露出了似乎是真實的感情。「我恍然明白她是如何走到這麼遠的:她是一位極具魅力的銷售員。」Carreyrou 在書中寫道。

但 Holmes 選擇的是一個僅靠想像力和公關營銷是行不通的行業,況且,醫療直接聯繫的是人的生命。Carreyrou 說,「馬克·扎克伯格 10 歲的時候就在父親的計算機上學會了編程,但醫學不一樣:那不是你在家裡的地下室就能自學的。」19 歲的 Holmes 因為對 2003 年中國非典(SARS)時期落後的病患樣本獲取方式不滿意,開始了對她醫療使命的構想,這無疑是足夠真誠的。知名行為經濟學家 Dan Ariely 表達了他的看法,測謊儀可以檢測到人在撒謊時因為緊張而產生的波動,但當人們認為自己是為了一個崇高的理由(比如將錢捐給慈善機構)而撒謊的時候,測謊儀會失效。或許,Holmes 是被一個足夠崇高的願景禁錮住了。

矽谷 | HBO 劇集 Silicon Valley

《壞血》的故事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重視,是因為它們對矽谷的「寬容」發出了警示。「吹噓你的產品,獲取資金,同時掩蓋自己的真實進度,寄望於現實最終能趕上你的吹噓,在科技行業中這種現象仍然得到寬容。」Carreyrou 說。在矽谷,創業者的偏執也似乎總是能得到人們的寬容。Holmes 身穿黑色高領毛衣、故意壓低聲線講話、每天只睡四個小時、用恐懼管理員工的創業者形象迎合了矽谷。

換個說法,她沒有「欺騙」矽谷,是矽谷創造了她。

題圖來源:USA Toady

責任編輯:臥蟲

相關焦點

  • 「趣味英文」white lie 是「白色謊言」嗎?
    和謊言、欺騙相關的英文a pack of lies想必許多人都對 lie「說謊」這個字相當熟悉了吧?現在我們來學一個 a pack of lies,字面上是一包、一套謊言,其實意思是「謊話連篇、一派胡言」。
  • 一個關於「死丫頭」和「茉莉」的故事 (上)
    1978年,於正在浙江嘉興海寧市出生,這個城市也是徐志摩和金庸的故鄉。於正從小就喜歡金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金庸先生的鐵粉」。他曾省下一個月的早餐錢只為了去買一本《天龍八部》,也因為對金庸小說的痴迷和崇拜,向同學構建過自己「總有一天要做金庸的學生」的夢想。
  • 這個夏令營裡,我見證了孩子的「偉大」與「卓越」
    可以說寫作「看日常」的過程就是我或者很多人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外顯--大多數時候都在腦子裡想「事件」背後的邏輯和不同的觀點,卻不太會想一個完整的故事。接下來的第二天、第三天、直至最後一天……每一天都有那種「這就是一個好故事」的感覺,孩子的每一句話和神情細節都從記憶裡不斷浮現,這就是學習故事裡一直強調的「Aha時刻」啊
  • 鈴木一朗:「我的夢想」與「鐘擺式打法」
    「我的夢想」一朗在小學六年級寫了一篇題目為「夢」的作文,當時他就已經立志要成為職棒選手了:總之,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職棒選手。這篇作文因為在2002年被NTT拍成廣告而名聲大噪,廣告歌也很經典「鐘擺式打法」的堅持事實上,不僅一朗在小學就立志打職棒,1985年一朗進入中學時,父親宣之也已經意識到自己兒子將來能成為職棒選手。
  • 日語裡的「ぢ」「づ」在什麼時候用?
    我們在學習日語的濁音時,會學到兩組讀音一樣的假名,分別是「じ」「ぢ」(都讀「ji」),「ず」「づ」(都讀「zu」),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在單詞裡究竟用哪個呢?其實這兩組假名在古代日語裡的讀音並不相同,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一樣的讀音。1986年,日本內閣發布了《現代假名使用方法》(『現代仮名遣い』),裡面規定:原則上不再使用「づ」「ぢ」,而是統一為「じ」「ず」。
  • 當代社會裡「審美畸形」現狀。|百家故事
    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這個人的回答:短短幾句話,基本概括了當代社會裡的幾大「審美畸形」。你都會看到有無數網紅正在賣各種各樣的「網紅產品」。「我覺得沒讀書,一樣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我還是可以去大學裡演講啊,上課啊!」這就是所謂的「網紅效應」。
  • 公司的業績「in the black」,是好是壞?
    黑色 black和白色相反的黑色在許多文化裡都比較有負面的意思,如black sheep害群之馬,blacklist黑名單,blackmail (v,n)當動詞解釋為威脅,black market黑市等。
  • 「量身定做」的男人和騙局|百家故事
    在公安部刑偵局微博裡,她看到「殺豬盤」的定義:圈「豬」——詐騙分子通過婚戀網站或社交類App精心選擇較有經濟實力的受害人;養「豬」——以談戀愛名義騙取信任;殺「豬」——誘騙其至賭博或者投資平臺進行詐騙。王麗錦在微博的「殺豬盤」的超話裡看到,每天有受害者寫下自己被騙的金額、對騙子的憤怒、對人和生活的絕望。受害者多是適婚年齡或離異的單身男女,也有同性戀者。
  • Word of the Day:mythomania「謊言癖;虛言症」
    Word of the Day : October 12, 2020mythomania謊言癖;渲染狂;虛言症The pathological liar, by contrast, cannot help lying, even when the lie causes harm." — Gloria Wall, Journal Review (Crawfordsville, Indiana), 27 Apr. 2020很難區分 habitual lying 「習慣性說謊
  • 莊子的「江湖」與武俠世界裡的「江湖」
    以江和湖比喻世界,最早見於《莊子》,全書有七處用上「江湖」一詞。其中最為人熟知莫過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大宗師》)一句,以魚喻人,說與其在困難的處境中互相取暖,還不如在更大的世界裡擦身而過。
  • 「那天半夜,蟑螂差點爬進我嘴裡」 | 住在城中村的故事
    陰暗潮溼,擁擠逼仄,這裡有中國最密集的農民自建房,這裡有最窄的巷道,和最細的天空,這裡藏著最初的夢想和最現實的遭遇,這裡是深圳。——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剛到深圳那年,找好一個能負擔得起的家,搬進去之後跟老家的朋友們FaceTime:「你這是站在過道裡跟我聊天嗎?這是人住的嗎?」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雲上的「解憂」餐廳|百家故事
    #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他幹勁滿滿,但似乎還沒找準用力的方向,愁得睡不著覺,常常感嘆「這份工作不好做」。有一年,弟弟來到四川。他帶弟弟上山,山路布滿積雪。弟弟建議他記錄下這樣的扶貧生活,快手上的用戶還能充錢刷禮物。張飛將信將疑,但仍然開始了嘗試,初衷樸素而真誠——他每天騎摩託車上山工作,「想靠禮物掙回點油錢」。
  • 比熊貓血更稀有|「孟買血型」
    相信大多數人都聽說過ABO血型和Rh血型,而Rh陰性血因為稀少,被稱為熊貓血。其實還有一種比熊貓血更加珍稀的血型,它就是「孟買血型」,全球只有千把人。孟買血型發現於1952年,由於最早在印度的孟買市被發現而得名。
  • 日語單詞「直す」和「治す」的區別
    在寫「病気を「なおす」」或「機械を「なおす」」的情況下,用哪個「なおす」是正確呢?很多日本人都是在不太明白的情況下就使用なおす的。大家知道這兩個なおす的意思、區別,和在什麼場合使用哪一個是正確的嗎?如果不知道的話,趁這個機會了解一下各自的區別和使用方法吧。
  • HR最常說的「謊言」有哪些?
    講真,很多HR的話被誤以為是「謊言」,往往源於員工與資本的對立,然後HR常被員工認為是資本方的談判代表。 如果能夠有那麼一臺「翻譯機」,把HR的一些話翻譯成求職者和員工都能理解的大白話,那麼或許誤會就會少一些。
  • 李幼梨不愧是「復仇劇女王」!與延政勳主演《謊言的謊言》很好看
    由李幼梨、延政勳、李壹花、林珠銀等人主演的Channel A金土劇《謊言的謊言》。講述財閥媳婦池恩秀(李幼梨 飾)一夜之間變成殺害丈夫的犯人,出獄後為了找回被領養的親生女兒,不惜編造謊言接近女兒的養父姜智敏(延政勳 飾)的故事。
  • 觸寶:「隱形冠軍」的新故事
    「隱形冠軍」觸寶和王佳梁面臨的或許是更加複雜的情況:作為輸入法產品,和其他工具類的軟體相比有著本質不同,它所創造的商業價值通常被認為和它帶來的流量體量不符;而現在想要轉型語音社交的觸寶電話,也需要用不同的思路突破微信、陌陌以及 Whats App 等工具已經建立起的市場圍牆。觸寶已經登上「隱形冠軍」的寶座,但王佳梁並不滿足,他們需要繼續演繹新的故事。
  • 「村八分」「絶交」「シカト」
    雖然快變成被人們拋棄的詞語,但幾年前人們還會在被無視時開玩笑的說「村八分にされた~」。「絶交」這個詞也因為語氣太過強烈而逐漸不被人使用。「シカト」反而是現在人們經常使用的詞。「絶交」是與人斷絕一切關係。主要是指一對一的人際關係的斷絕。隨著時間的推移,網際網路開始變得發達,以集團為單位的人際關係成為了現代社會交往的主流形式。
  • 創邑:你離有趣的靈魂,只差一家「故事商店」
    開放的三個月裡,故事在路邊發生,每個人都可走進「故事商店」講故事,「一日店主」將成為故事的聆聽者、創造者、見證者。在眾人的期待中,「故事商店」於8月15日正式「營業」,當晚我們以路邊派對的方式邀請了首批進駐的「一日店主」和社區朋友們相聚一起,在黃昏時刻跟隨店主們的音樂、瑜伽互動逐漸打開彼此,喝著啤酒聽著音樂,分享著店主們帶來的美食,為其中一名店主慶生,為「故事商店」開燈儀式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