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幼兒園大班上學期馬上結束,最近班裡一些寶媽說,下學期不上幼兒園了,報校外專門的幼小銜接結構,提前適應一下小學,學習一下拼音、語文和數學知識。牛牛媽媽有些猶豫,要不要給牛牛也報一個,幼小銜接教小學知識,是否有必要提前學,另外完全模擬小學來孩子很累,但零基礎入學的話,明年上學能不能跟不上?牛牛媽媽很糾結,幼小銜接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報一個。
我孩子今年剛上小學,剛經歷了幼小銜接這個階段。女兒的親身經歷:沒必要報專門的幼小銜接機構,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儲備些漢字,孩子能坐的住,上課認真聽,可以很快的適應小學生活。
幼兒園沒必要超前學太多小學知識
作為教育大省的山東,整體很注重孩子教育。去年女兒大班時,我們也很糾結要不要報「知名」的幼小銜接班(孩子提前學完小學二年級知識,掌握幾百首古詩,書寫、拼音、數學均很好),考慮了很久、查了些資料,最終沒給女兒報,如今孩子小學適應的不錯。在我看來,幼兒園沒必要超前學太多。
因為5、6歲的孩子,提前學過多的小學知識,只能機械的從老師的灌輸中學習,孩子沒在遊戲中真正的經歷和體驗,無法深層次的認知和學習。「填鴨式」的教育,使孩子喪失了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催生了厭學情緒,幼兒園小學化,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另外,一些小學老師實際教學中也發現:提前學習小學知識,有些孩子上學後沒了學習興趣,上課不注意聽講、注意力不集中,三年級課程難度加大後,孩子作業困難、成績下滑明顯,一二年級養成了壞習慣,以後很難改正。
幼兒園超前學,短期看效果不錯,實則不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那麼孩子上幼兒園,是不是可以完全不學?
幼兒園完全不學也不行
女兒班裡有個同學,識字少、不會拼讀、數學能力差,完全0基礎入學。上了小學才發現,小學的進度太快了。
比如一年級語文,8個單元,16周完成,按進度,拼音一個月內學完,很多孩子拼音學完後,都未能掌握拼音技巧。而閱讀和數學讀題,更要求孩子有一定的閱讀基礎、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識字量,孩子0基礎入學,跟起來很吃力。
女兒同學的經歷:幼兒園時完全不學,上了小學可能會跟不上小學的節奏。
幼兒園超前學太多不行,0基礎入學更難,到底要怎樣培養孩子,才能適應小學生活?
幼小銜接培養4種技能,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兒童入學前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學前教育做好入學前的知識儲備。比如幼兒園大班時教授些漢字,做些簡單的算術。 同時一年級也要和幼兒園相銜接,增加語文課的佔比,兼顧美術、音樂和體育等課程,一年級採用遊戲化、故事化的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得孩子均衡發展。
由此可見,合適的幼小銜接不是超前學,也不是完全不學,而是採用適當的方法學。可以重點培養:
1、閱讀能力
陳鶴琴先生的幼小銜接理念中,著重提及了語文的銜接,而閱讀能力更是語文中的重中之重。「得閱讀者得天下」,深以為然。
隨著近幾年高考的改革,閱讀在語文中的佔比越來越大,好的閱讀習慣,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美國更是將「要培養成功的閱讀者」,作為早期教育進行研究。閱讀對孩子的影響不言而喻。
閱讀其實是將書面的文字和詞彙通過語言的形式,轉為為內心的聽和說,和記憶中已掌握的詞彙進行對比,從而理解、輸出的過程。
在幼小銜接中,閱讀恰是將幼兒園時孩子的口語技能向小學書寫技能的重要轉化,閱讀更是作為識字的途徑,將識字向寫作的重要過渡。
閱讀能力的培養,唯有多讀、大聲讀、長期堅持讀。
有些家長說,孩子喜歡聽故事不喜歡看書,我們可以依據孩子的興趣,選擇孩子喜歡、配圖鮮亮的繪本、故事或朗朗上口的古詩,採用手指滑讀的形式,帶孩子每天進行15-20分鐘的親子閱讀。
讀書時,以閱讀故事為主線,擺脫孤立識字的方式,字不離句,句不離文,讓孩子在故事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整體的語義中理解字和詞。
洛克說過,思考才使我們閱讀的東西成為我們自己的。
僅在字母、文字和書頁中瀏覽一番,這不是讀書,閱覽和死記也不是讀書。讀書要有感受,要有審美感,對他人的金玉良言,能融會貫通,並付諸實踐。
所以,閱讀不是任務,也不是單單的讀,而是讀完後問問孩子的感想,讓孩子簡單複述下故事,通過閱讀,啟發、鍛鍊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繪本可以選擇帶拼音的,我們可以簡單教教孩子拼讀,讓孩子提前對拼讀有所了解,一年級再去學習時孩子更容易接受。
另外語文銜接中,除了閱讀,書寫和漢字也是我們要為孩子提前儲備的重要項點。
2、漢字和書寫的準備
我女兒的親身經歷發現,一年級對孩子的識字量有要求,比如一年級的數學題,多為發散性思維的題,孩子不識字,讀不懂題,不理解題意,數學無從下手。而閱讀更是一年級的重中之重,識字少也會成為自主閱讀的障礙。
所以,幼兒園大班時,我們可以通過辨認物體、圖形、符號為孩子辨認字形打基礎,平時的廣告牌、識字卡片或遊戲形式的識字軟體,給孩子儲備些漢字,讓孩子知道生活中接觸的文字所表示的含義。
每天認4、5個漢字,一年積累幾百個漢字,當孩子識字量達到300個之後,孩子會內化自己的識字方法,再去認字時會遊刃有餘。
此外,書寫技能也是一年級老師著重強調的。大班時,我們通過手工、繪畫、遊戲等鍛鍊孩子的手部肌肉,通過繪畫和手工等培養孩子的前書寫技能。書寫訓練不易過早,待6歲時,孩子的手部肌肉發育完全,可簡單練習,書寫訓練不易過多,培養孩子初步書寫願望為主。
3、學會傾聽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5-6歲的孩子,能認真聽並聽懂常用語言,聽懂老師的集體指令;願意講話並能清楚的表達自己;具有文明的語言習慣,別人講話時積極回應,懂得輪流講話,不隨意打斷別人。
一年級多為大班式教學,要求孩子能夠聽懂老師的指令,具備遵從指示的能力,這是孩子小學入學的基本要求。看似簡單,女兒老師卻說,一年級每年都會有些孩子,上課時看似認真的看著老師,實際根本不知老師在講些什麼。
我們可以教給孩子尊重別人,先傾聽再表達;通過「學習和跟隨」等指令性遊戲發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培養孩子傾聽習慣,同時也可以通過彼此的傳話遊戲和辨認錯誤等遊戲形式,來鍛鍊孩子的傾聽能力。
4、專注技能的培養
0-6歲是孩子心理髮育的關鍵期。在此期間,我們專心高效的陪伴孩子,一起遊戲、一起閱讀、一起玩耍,讓孩子始終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重視和鼓勵,多些耐心和陪伴,孩子定會勇敢的嘗試、體驗和探索,慢慢的專注的完成一件事情。
另外,尊重、和諧的家庭氛圍,也利於孩子的情緒培養,自控能力提高;構建有序的家庭環境,如休息、讀書、遊戲有明確的時間安排,也能讓孩子從小遵守秩序,提升專注力。
最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挖掘孩子的興趣點,對孩子喜歡的東西多鼓勵,讓孩子在感興趣的事上培養專注力。比如陳鶴琴先生曾提及,一年級增加畫畫比重,可以更好的開展幼小銜接。孩子在畫畫過程中,專心的做一件事情,也能夠很好的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總之,孩子具備了這四種能力,會些生活中簡單的算術,可以勇敢的表達自我,定能很好的適應小學生活。
結語
綜上所述,對於孩子來說,幼兒園大班時要進行適當的幼小銜接,超前學習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完全不學也不適應小學節奏。
陶行知先生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所以,在孩子小時,多些遊戲和體驗,在體驗中真正的收穫和學習,讓孩子順其自然的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