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都是傳染病高發期!
最近各地陸續開學,學齡前的小寶寶也開始走出家門玩兒。
孩子們聚集在一起,就給了各種傳染病可乘之機。
尤其是春季「頭號魔頭」——手足口病!
來源:人民網
今天科大大就給寶爸媽們打好「預防針」,說說如何對抗、逃離手足口!
1
辨別!手足口還有「姊妹病」?
在病毒家族中,有一些成員尤為「狡猾」!可引起多種疾病。
如引起手足口的病毒,大部分還可以引起另一種疾病——皰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的致病病毒和症狀,重合度極高,難以辨別。
科大大先來破解一下它們的「家譜」!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傳播方式基本一致
同是強傳染性疾病,既然罪魁禍首基本重合,傳播方式自然也是一致的!
重要的傳播方式是密切接觸,接觸被病毒汙染的手、玩具、餐具等;
呼吸道飛沫傳播,打噴嚏等;
糞口途徑傳播,食用被病毒汙染的食物。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怎麼識別?看出疹部位
寶寶患了皰疹性咽峽炎,咽峽部位會出現皰疹,通常伴隨進食痛苦或不愛吃飯的現象。
但如果患了手足口病,不僅嘴巴裡出現皰疹,小手、小腳也不能倖免,另外寶寶的小屁屁、手肘、膝蓋這3個部位也可能出現。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患的是新型手足口,皰疹甚至會擴散到全身!
2
不出門也有風險?警惕這個傳染源!
受疫情影響,這個春天寶寶出門的機會大大減少,為啥還是有感染手足口的風險?
原因在這裡!
近幾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顯上升趨勢。
有研究顯示:能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 EV71 ,家庭接觸的傳播率是 52%。
換句話說,寶寶通過家人感染的機率很大。
可怕的是:成年人感染手足口病後,免疫力較強的會不發病,沒有症狀。但是其攜帶的病毒仍然具有傳染性,也就是所謂的「隱性感染者」!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是的!感染後的家長,如果直接照顧孩子,其攜帶的病毒就有可能傳染給孩子。
由於成人活動範圍大、攜帶病毒量多,在疾病傳播中的作用要遠遠超過兒童!
而小朋友的免疫功能則相對較弱,發病率和嚴重程度將遠高於成人。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所以在手足口病高發期,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
①外出回家,要洗手洗臉後再與孩子接觸,打噴嚏注意遮掩;
②不要和寶寶共用餐具、毛巾等;
③給寶寶換尿布前後要洗手;
④保持家裡的環境衛生,餐具、玩具、毛巾、衣物、床上用品等,要勤清洗、晾曬,儘量定期消毒。
另外如果寶寶患了手足口,家長在護理時,也同樣要注意保護好自己!
避免直接接觸寶寶出現皰疹的部位,戴好口罩,做好防護措施,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
如果是有兩個寶寶的家庭,要分開照顧,避免兩個寶寶一起玩耍、共用物品等。
3
做好一件事,嚴防重症手足口!
防範手足口,家庭以外的「傳染源」也同樣要警惕!
隨著疫情好轉,帶娃外出的機會增多,但一定要避免去人流量大的場所,尤其一些手足口重災區「海洋球」、「搖搖車」,就儘量不要帶娃去了。
如果是學齡期的孩子,開學後更要格外注意。不止防新冠,手足口也要加入「防範名單」!
另外,再來說說預防的另一關鍵點——疫苗!
有很多家長問過:寶寶得過手足口,還有必要接種疫苗嗎?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引起手足口的病毒種類很多,之前感染過一種病毒,下次也有可能感染其他的類型。
目前的疫苗是針對最常見的EV71病毒,這種病毒引起重症的風險高,建議務必接種。
雖然手足口病可自愈,但少數得了手足口的寶寶還有發展成重症的可能!可並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嚴重的可發展至心肺功能衰竭。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因此寶寶出現如下的全身症狀,以防發展成重症,也要及時就醫
發熱38.5℃大於3天;
出現嗜睡、莫名煩躁、哭鬧不止、食慾下降、嘔吐等表現。
科大大今天就講到這裡,各位如果對手足口病還有疑惑,咱們留言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