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手足口病爆發,家長如何正確識別手足口,怎樣甄別重症手足口

2020-12-22 兒科醫師孫方舟

#百裡挑一#

隨著今年夏季的來臨,各地醫院兒科逐漸發現越來越多的手足口病例的患兒來看診,最近,各地疾控中心也提示目前為兒童手足口病的高發時期。而對於家長們,首先要認識手足口病,知曉其症狀表現;也要同時要學會識別重症手足口病,做到及時看診。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手足口病的知識。

1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類兒童常見的傳染病,常常流行於春夏季,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兒童普遍容易感染,而以5歲以下兒童感染最多見,臨床表現主要以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處斑丘疹、皰疹為主要特點,可以不發熱或伴有發熱。

而腸道病毒就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腸道病毒71型(EV-A71)等,其中腸道病毒71型(EV-A71)常容易引發重症手足口病。

手足口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分為普通型和重型兩種,臨床上最多見的就是普通型。患病後常有平均2-10天潛伏期(即無任何症狀),之後逐漸出現臨床表現。

普通型手足口,家長可突然發現孩子的口腔、或手足、臀部等處出現皰疹和小紅疹,大多不發熱,也有伴隨低熱,一般小於38℃。也有手足口皮疹同時,伴隨有輕微的咳嗽、鼻涕等症狀。而兒科臨床上,卻是因為口腔皰疹引發疼痛為首發症狀就診兒科而被發現手足口病的。

而口腔皰疹常見於舌部和兩側口腔內黏膜,或是唇部以及上牙膛硬顎黏膜,有時口唇的周圍也會出現手足口樣皮疹。

典型手足口皮疹,如手足、臀部及口周,可以一開始即有紅色的斑點樣皮疹,也可以是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皮疹,也可見周圍有紅暈中間灰白色的橢圓形皰疹樣皮疹;而口腔皰疹常可以形成灰白色的皰疹或小潰瘍,若過幾天潰瘍明顯形成或皰疹破潰,會出現較明顯的口腔刺激疼痛表現,很多小嬰兒會流口水,以及進食困難而看診兒科。

網絡圖:手足口-舌部皰疹

網絡圖:手足口-口周皮疹

兒童皮膚病學圖:手足口唇部皰疹

兒童皮膚病學圖:手足口肛周、足部皮疹

而手足臀部皮疹,常為無痛,不癢的,無不適症狀的皮疹,多於7-10天完全消失。但也有一些手足口病患兒,在手足口的恢復期(約患病後1-2月),出現脫指甲的表現,如下圖:

大約1%-1.5%的手足口病,會發展為重症手足口病,可導致死亡病例出現。而導致重症手足口病最常見的病毒是腸道病毒71型(EV-A71)。故重症手足口的診療關鍵在於及時甄別,所以一定要求家長熟悉以下情況:

當孩子手足口病同時出現:

持續高熱:體溫>39℃,常規口服退熱藥物退熱效果不佳。

神經系統表現:出現精神萎靡、嘔吐、肢體抖動、無力、站立或坐立不穩等

呼吸異常:呼吸明顯增快、減慢或節律不整。(呼吸每分鐘>40次/分,按年齡,遵下圖)

循環功能障礙:出冷汗、四肢發涼、皮膚花紋。心率增快(>140-150次/min,按年齡,遵下圖)

以及手足口引發的發熱,醫院驗血後,發現血常規白細胞(WBC)計數明顯升高:手指血WBC大於15x109/L下。

孩子有以上表現,要及時發現,尤其是5歲以下兒童,要求並及時看診醫院,向醫生說明病情,或住院觀察進一步診治

------

罹患手足口病,家中如何護理用藥: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如同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臨床上是無特效藥的,也無明確抗病毒的西藥,同時抗生素消炎藥自然也無效(除非口腔皰疹破潰繼發細菌感染,此時才可遵醫囑根據病情酌情應用抗生素)。

而手足口病絕大多數是普通型,此類型疾病屬於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說不經積極治療,也會自己好轉。所以手足口病的護理用藥關鍵在於對症治療,緩解孩子不適症狀:

口腔內的皰疹,常引起孩子疼痛,甚至進食困難,所以,在飲食上要注意儘量食用軟爛或流質、半流質食物,同時不吃幹的、硬的,酸的刺激性食物。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為主,嬰幼兒可以食用溫涼的流質、半流質食物,如晾涼的麵湯、稀飯、米糊等。

注意保持口腔清潔衛生,每次餐後宜用溫鹽水漱口。

疼痛明顯,可以採用一些中成藥口腔噴劑,對症緩解疼痛,如開喉劍等。

發熱的患兒可以採用退熱劑及時退熱,如美林,泰諾林等。

手足口病的預防:

預防接種:目前已經有中國自主研發的腸道病毒71型(EV-A71)滅活疫苗了,這將是預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也就是說對預防重症手足口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對於其他腸道病毒沒有預防效果,如柯薩奇病毒等,所以家長可根據家庭條件,酌情選擇接種。

疫苗接種:針對6月齡之上,5歲以下的孩子,一共2針,間隔至少1月。

根據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來預防疾病:

得了手足口病的患兒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鼻腔分泌物如打噴嚏流鼻涕,口腔是唾液)、大便、以及皮膚的皰疹裡面都有病毒,其中呼吸道飛沫傳播的病毒傳染性可達1-2周,而大便病毒的排毒時間高達1個月以上,所以健康的兒童一定要和生病兒童隔離,要及時做好預防。

也就是說,首先患病兒童需要隔離,隔離至少2周,同時其他健康兒童不和患病兒童接觸,包括患病兒童用過的玩具、餐具及洗漱用品。

大一些的兒童,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間,儘量不去兒童密集的遊玩場所,如小區內的滑梯,商場的淘氣堡,公園的沙墩等,這些地方容易滋生病毒,引發傳染病傳播。

注意個人衛生,需要勤洗手、洗澡,尤其大人,外出回家,第一時間正確洗手後再接觸孩子。而嬰幼兒奶嘴、奶瓶、餐具最好勤消毒,可以採取煮沸消毒的方式。地面也要適當消毒,應用八四消毒液擦洗。

洗手推薦七步洗手法:

最後總結幾句話:手足口病大多是輕症,對症治療疾病可自限;手足口症狀要明確,家長學會預防是關鍵;重症手足口疫苗可預防、注意隔離劃重點;清潔衛生需做到位、不去孩子多的玩樂場所,就不會讓病毒有機可乘。

參考資料: 《兒童皮膚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中華兒科雜誌

《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

衛生部手足口病例臨床專家組

相關焦點

  • 重症手足口,很多來自家庭,娃最怕的傳染源是成人
    尤其是春季「頭號魔頭」——手足口病!來源:人民網今天科大大就給寶爸媽們打好「預防針」,說說如何對抗、逃離手足口!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所以在手足口病高發期,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①外出回家,要洗手洗臉後再與孩子接觸,打噴嚏注意遮掩;②不要和寶寶
  • 手足口疫苗只有中國在打,到底為什麼?
    但更重要的是——提前接種手足口疫苗!   很多家長在網上搜「手足口疫苗」的時候,看到的大多是鼓勵接種疫苗、避免罹患相關疾病。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類似「打完手足口疫苗後,還是得手足口病了」、「手足口疫苗只能預防一種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沒必要打」 等負面信息。
  • 手足口不可怕,科學防治是關鍵
    「手足口」的大名,在學齡前兒童家長們的朋友圈裡,那可絕對是響噹噹的!人家手足口也確實有這個實力,每年都要出來肆虐一番,搞得家長們是人心惶惶。疾控君需要提醒各位家長朋友的是,手足口不可怕,科學防治是關鍵。
  • 明明已經接種手足口疫苗,還是得病,這是怎麼回事?
    早知道,疫苗就不打了……」然而,育兒專家卻告訴我們,曼麗的女兒並不是個例,臨床上確實存在「已經接種手足口疫苗,卻還是得病」的現象,這是因為:首先,手足口疫苗是預防腸道病毒71型(EV71)的單價疫苗,只能夠預防因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不能預防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
  • 兒醫名家談|受新冠疫情影響 手足口發病推遲 三歲以下嬰幼兒仍是...
    大河網訊(記者 堯青/文 牧堃/ 攝像 賈志昊 /導播 韓淼宇/主持 剪輯) 以往手足口病7月高發,今年手足口發病目前處於高峰,為何會這樣?預防手足口家長們可以做什麼?三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手足口重症高危人群 出現哪些症狀家長要警惕?王芳介紹,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也是急性的傳染性的疾病。病從口入,通過消化道,密切接觸,包括呼吸道傳播,高發年齡是五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嬰幼兒是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
  • 接種了手足口疫苗還是得病?還有沒有必要接種呢
    今天,我們整理了家長的留言諮詢最多的問題,如果有沒整理到的問題,可以在評論處留言。已經接種手足口疫苗,為什麼還會得病?這是家長們經常諮詢的問題。市面上的疫苗是預防腸道病毒71型(EV71)的單價疫苗,只能夠預防因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不能預防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其次,EV71疫苗雖然具有較好的保護效果,保護效力在90%以上,但不能保證百分百的預防。疫苗雖然不能夠完全預防手足病,但是接種後會顯著減少重症和死亡的發生。得過手足口病還需要接種疫苗嗎?
  • 手足口高峰預警,娃不發燒沒出疹也要小心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既然如此,爸媽該如何避免傳染給寶寶?寶寶得了手足口又該如何護理?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手足口呢?今天,科大大(kexueyuer2012)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1小心!大人也會傳染給寶寶!
  • 又到幼兒園手足口高發期,自費的手足口疫苗值得打嗎?
    關於手足口病的症狀和科普,下面這張圖基本可以解釋清楚。那麼問題來了,預防手足口,自費的手足口疫苗究竟值不值得打?而手足口病的最常見病毒類型則是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道病毒71型。接種手足口疫苗的孩子,對EV71型病毒產生了免疫,但如果感染的是另一類型,孩子仍舊處於毫無防範的狀態,需要用自己的免疫力去對抗病毒。
  • 手足口依然兇猛!起疹子、流口水……再添新症狀,3種情況就醫
    【中成藥方面,手足口病屬於中醫「瘟疫、溫熱夾溼」等範疇,如果想要通過中成藥控制症狀,應諮詢專業人員,根據病症,分期辨證論治。而且,不建議在疾病流行時期通過中成藥預防手足口。】家長真正要做的,是放寬心,給娃對症護理,一般1-2周就能好啦。
  • 究竟接種手足口疫苗有沒有用?接種了就能一勞永逸麼?
    「手足口疾病今年再次進入高發期!」「手足口病可引起一些重症和寶寶死亡,因病死亡的人數也位列法定報告傳染病的前五位!」「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已達2.8萬,預計今年手足口病整體流行強度將高於去年。」
  • 家長注意!傳播係數高、專挑孩子下手的手足口進入高發季,怎樣預防...
    閃電新聞記者從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制所獲悉,濟南市也是手足口病流行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5-8月)高發。最近學生們陸續開學,學齡前的小寶寶也開始走出家門玩兒。孩子們聚集在一起,就給了手足口病可乘之機。如何引起的?又該怎樣預防?快來一起了解下!手足口病是由什麼病毒引起的?
  • 入太平洋保險 手足口並發腦炎不理賠?
    而保險合同中的第29頁寫明重大疾病之一,重症手足口病必須符合下列全部條件。一、經專科醫生診斷為手足口病。二、伴有所列危重併發症之一,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或心肌炎。三、接受了住院治療。項女士不明白的是,自己的兒子經過專科醫生確診,第2條就是手足口並發腦炎,第3條也通過住院治療,既然三個條件全部符合要求,那為什麼保險公司要拒賠?  條件都符合為何保險公司會拒賠?
  • 秋季要警惕手足口偷襲!咋防?請家長收好秘籍
    >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種類多傳播途徑也多,很容易引起傳染一不小心就會在託幼機構/學校暴發也難怪家長、老師們這麼「方」別方!為守護小寶寶的健康我們準備了一份「2345」秘籍教各位認識手足口病和它的攻擊套路並教老師和家長如何防禦來,一起學習並記住下面的「2345」吧!
  • 手足口和皰疹性咽峽炎,家長們該如何區分和防治呢?
    近日,隨著「手足口病」的高發期來到,該病毒的「姐妹」「皰疹性咽頰炎」也悄然來襲,深圳龍崗的一家幼兒園多位兒童被傳染,為了控制病毒傳播,該幼兒園「加大力度」進行消毒!事情是這樣的,一位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衣服上出現斑點和褪色的痕跡,拍照發上班級群上卻引起了眾多家長回應,都反應有類似情況發生,孩子還說洗手的水很臭,在家長的詢問下,老師才說出實情,原來是為了控制病毒傳播,園方使用強力消毒粉兌水給孩子泡手!
  • 夏季手足口高發,如何讓寶寶遠離手足口病
    就在一年前,我們都知道林俊傑因為「手足口」病被迫中止演唱會。我們一直以為它是兒童的「專屬」,現在才知道原來它是不分年齡的,並且夏季一直是兒童疾病的高發季節,因為病原適合在溼、熱的環境下生存,4℃下可存活1年,50℃下可迅速滅活。
  • 北京進入手足口發病「大年」 打疫苗真完全預防?
    新京報快訊(記者戴軒)北京市疾控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北京今年已報告手足口病448例。由於手足口病每兩年為一個流行周期,預計今年報告發病人數將高於去年。手足口病是一種嬰幼兒人群(5歲以下兒童)常見的急性傳染病,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
  • 手足口疫苗的有效預防期能有多久?
    原標題:手足口疫苗的有效預防期能有多久?   眾所周知,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性比較強的疾病,患者多數是5歲以內的兒童,由於孩子的抵抗力比較差,一旦被傳染上手足口病,可能對身體造成巨大傷害。
  • 反覆發燒流口水 手足口的姐妹病——皰疹性咽峽炎來了
    這個手足口的姐妹病,會讓孩子反覆高燒,流口水不吃東西,哭個不停。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兒科韓憲瑜醫生提醒,雖然該病的發病高峰在夏季,但現在已經悄悄潛入,而且來勢洶洶,「由於沒有特效抗病毒藥物,需要家長見招拆招,未患病的孩子做好隔離防護。」
  • 手足口疫苗來了 孩子到底要不要打
    手足口疫苗孩子到底要不要打  目前上市的手足口病疫苗接種對象是6個月-3歲的孩子。  原因是:其一,年齡越小感染腸道病毒71型後的症狀越重,91%的重症手足口病為3歲以下的兒童,較大兒童和成人感染後症狀較輕或為無症狀;其二,6個月-3歲的孩子在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已經獲得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  接種手足口病疫苗應與其他疫苗接種的時間至少間隔兩周,與免疫球蛋白注射的時間應至少間隔1個月。
  • 手足口病易與這些病混淆
    手足口病易與這些病混淆主講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張 群 □兒科主任醫師 鄭意楠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但皰疹性咽峽炎的傳染性比手足口病小得多,若孩子的手和腳心都沒有皰疹,一般不會是手足口病,不必過分恐慌。皰疹性咽峽炎的皰疹僅僅出現在口腔內,大多數手足口病患兒先是嗓子裡有皰疹,後發展到手腳心,少部分患者可長在手腳背,並伴有發燒。另外,咽峽炎雖然可能合併細菌感染,但不會出現腦炎等併發症。也就是說,幾乎不會出現重症、發生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