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不應該嘗試改造孩子?請放棄使用「父母牌」除草劑

2020-07-29 第一名千裡馬


當你想責備你的孩子時,請思考這句話,就知道你的衝動的原因了:

我們千萬千萬要小心,切不可將自己的孩子理想化。不然,我們必定會嚴厲地指責他們 。

-D· H·勞倫斯


為什麼父母不應該嘗試改造孩子?請放棄使用「父母牌」除草劑


為人父母,你會使用「父母牌」除草劑嗎?


幾乎所有的婚姻都無法躲開皮格馬利翁計劃的糾纏 。但是,相比之下,該計劃對為人父母者的誘惑實際上則顯得更大,更加令人難以抗拒 。絕大多數父母都認為,自已有責任撫養子女,並且積極地引導他們;或者說,充當他們的舵手, 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為他們指引方向 。相對夫妻關係而言,家長和子女間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似乎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事情,仿佛這就是家長的份內職責一樣。然而,不幸的是,家長對子女所採取的這種幹預式的溝通模式——儘管其本意是從孩子的利益出發,卻往往會導致家庭戰爭的爆發和子女的極力反抗 。

為什麼父母不應該嘗試改造孩子?請放棄使用「父母牌」除草劑


事實上,無論家長如何積極幹涉或積極引導,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必然會沿著其固有的模式成長。試圖操控成長過程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作為家長, 我們似乎生來便熱衷於幫助孩子清除他們思想當中的雜草。殊不知,這樣的做法需要承擔極高的風險:就在樂此不疲地清除異樣的思想花朵的同時,我們所使用的「父母牌」除草劑將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消滅所有的植物,應該有的和不應該有的,使之變成一片不毛之地。

為什麼父母不應該嘗試改造孩子?請放棄使用「父母牌」除草劑


這一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家長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 他們不過是自己人格的延伸,因此自然會跟隨自己的腳印前進。不過,氣質理論則提醒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孩子與其父母有著本質的差異,需要按照一種截然不同於父母的方式成長,只有這樣,長大後的他們才能擁有健康完整的人格。


為什麼父母不應該嘗試改造孩子?請放棄使用「父母牌」除草劑


為人父母,請記得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而且不是你所認為的那樣的人


的確,那些自認為和孩子有著相同的成長,經歷的家長——他們知道孩子的需求和渴望,也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通常都大錯特錯了 。更糟的是,在這一思想的作用下,家長們往往好心辦壞事:他們很有可能會對孩子所發出的「異樣」信息予以駁斥,同時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孩子。更有甚者,他們還會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間,一廂情願地執行他們自己的成長計劃。這樣的家長都沒有意識到一 個問題: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技藝者、護衛者、理想主義者、理性者——其與生俱來的人格結構並不會因為家長的反駁、抨擊或侵犯而改變 。


為什麼父母不應該嘗試改造孩子?請放棄使用「父母牌」除草劑


那麼,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為人父母之道呢? 首先,我們不能動用皮格馬利翁計劃,我們必須放棄那種企圖按照自身模式來改造親人的欲望,雖然這是所有人都共有的一個欲望 。如果孩子生來便與我們相似——他們的性格和我們如出一轍——我們自然不會產生改造的念頭;否則,我們必然會情不自禁地拿起鑿刀, 雖然其最後的結果必然會讓我們倍感失望 。我們不應該讓皮格馬​利翁計劃主導我們的言行思想,而應該盡情地發揮為人父母者的天性,順其自然,讓孩子在一種輕鬆自然的環境下成長為他們本該成為的那個人。

換言之,我們必須讓天性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主導者,其間,我們需要給他們以足夠的空間,從而使他們獲得真實、成熟的性格 。

你準備好做父母有了嗎?希望這成為你做父母之前要學習的第一課。

相關焦點

  • 父母的包辦行為,不應該成為孩子眼中的理所當然
    但事實上,這樣的包辦,這樣的服務好一切,只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理能力。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大人會搞定,孩子從來都沒有插手過,自然就喪失了處理事情的機會,也不具備處理事情的能力。同時,在父母的包辦之中,孩子也漸漸覺得這是父母應該替自己完成的。如果一旦沒有預先做好,就會在潛意識裡,覺得父母偷懶,沒有盡到自己的義務。
  • 孩子任性、不聽話怎麼辦?明智的父母請放棄「苦口婆心」
    現代教育界認為,2~6歲是一個人養成良好習慣和品格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能夠把握好這一黃金時期,培養好孩子,終身都會受益無窮。然而,現實生活中似乎很難有孩子規規矩矩,他們天生就是「隨心所欲」「任性」的代名詞,那麼,父母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任性呢?
  • 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父母束手無策,怎樣對付孩子膽小的心理?
    做父母的希望自己培養出來的孩子有迎難而上的韌勁,可偏偏有些孩子拒絕嘗試不熟悉的事物,遇到困難就想放棄,父母反思的時候,覺得自己有意培養孩子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為什麼孩子還會這樣?或者說孩子膽小,不斷給孩子心理暗示:你很蠢,你做不好。導致孩子遇到困難不去主動思考,本能放棄。
  • 當孩子輕言放棄,父母要做好心理引導
    ,媽媽問她:「為什麼不做?」②讓孩子不要輕言放棄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理解,孩子存在負面情緒,沒有自信心是因為陷入「那又如何」效應造成的。那麼,父母阻止孩子陷入這樣的效應或者是將孩子從裡面拖出來,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就能得到抒解嗎?
  • 父母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事業值得嗎?
    對於遠離家鄉到異地打拼的夫婦,生了孩子誰來帶是個問題。如果老人能捨棄老家的一切,克服異地的種種不適應,幫忙帶孩子,這會讓夫婦二人如釋重負。可是,如果老人沒辦法來呢?僱保姆似乎是不放棄工作的唯一選擇。保姆的工資也是一筆不菲的支出。以石家莊為例,保姆月工資基本都在4000元上下,而夫妻一人的工資可能也就這麼多。與其僱保姆,還不如自己帶呢。
  • 「小時候為什麼不管我?」不逼孩子一把,將來陷入兩難的是父母
    導讀:「小時候為什麼不管我?」不逼孩子一把,將來陷入兩難的是父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為什麼不管我?」不逼孩子一把,將來陷入兩難的是父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我不建議,父母每天輔導孩子寫作業?五個原因,請看完
    導讀:為什麼我不建議,父母每天輔導孩子寫作業?五個原因,請看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我不建議,父母每天輔導孩子寫作業?五個原因,請看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敢犯錯?父母應遵循「試誤說」規律,孩子才能敢於嘗試
    原因是男孩因為在學校犯了錯誤而遭到母親的責罵,目前在沒有聽孩子的任何解釋的情況下,直接否定了孩子,最終這個男孩寧願選擇死亡,也不願意再承受這種挫敗感。其實我很不能理解這個母親的行為,為什麼孩子一出錯誤就被指責,甚至不問原因,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讓孩子再做一次嘗試,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 面對"不爭氣"的孩子,父母有沒有"改造"自己的勇氣?
    孩子有問題,為什麼鞭子落在了爹娘身上?請反覆審視這個題目,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34;孩子背後,是不是藏著一對&34;的父母?為了趕緊撇清責任,可能很多人立馬反駁:不可能,我,211院校畢業,帶領幾十人的團隊成功創業,怎麼就養了個學渣!您可能是社會上的一位精英,但您是不是一位懂孩子、懂教育、懂怎麼做父母的成功人士呢?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聽話,青春期就和父母對著幹?父母應該尊重孩子
    孩子原來很聽話,可是現在總是和父母過不去,不是頂嘴,就是發脾氣、生悶氣,父母應該怎麼辦呢?實際上,孩子在小時候的聽話懂事,並不是真的聽話,而是聽不懂話。比如在3、6歲的學前啟蒙階段,孩子們的知識水平、眼光見識還很簡單幼稚,因而對於父母的言行舉止,實際上無法進行深刻的感觸和思考。
  • 最傷孩子的十句話,新學期,請父母嘴下留情
    同時告訴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什麼,以及父母應該怎樣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審視孩子、激勵孩子。01最傷孩子的10句話1. 「你怎麼這麼笨!」 當別人說你笨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失落、窘迫、憤怒…… 這些在孩子身上,不會減少,只會放大。孩子的承受和判斷能力都沒有完善,很容易被別人的話所影響。
  • 最傷孩子的十句話,請父母嘴下留情
    「愛之深,責之切」,父母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像鋒利的刀子,傷害著孩子。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提醒父母們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心。同時告訴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什麼,以及父母應該怎樣從正面的、積極的角度審視孩子、激勵孩子。
  • 孩子想要的理解,為什麼父母給不了?
    只是現實中,這樣舒服暢快的場景少之又少;特別是孩子和父母之間,好像在孩子和父母之間樹立了一道無法逾越的屏障!孩子想要的理解,為什麼父母給不了呢?是父母愚鈍嗎? 是父母不懂人心嗎? 還是其他呢?分享一個孩子和父母的溝通示例:孩子:最近好累啊,真是難受,學習怎麼這麼辛苦啊,我都不想上學了。
  • 放棄父母的「控制欲」,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說不得罵不得,這樣還讓老師和家長將來怎麼管教孩子啊。但也有很多人,懂得這個男孩的痛苦:「相信這不是他媽媽第一次打他,你責罵,甚至打你的孩子,他不會選擇放棄愛你,但他會選擇放棄愛自己。」「對於孩子,最大的光應該是來自父母,如果父母都不能成為支撐孩子的動力,那孩子真的會撐不下去。」
  • 為什麼父母更偏心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卻對孝順孩子視而不見?
    很多父母,都更偏愛家中調皮、淘氣、個性張揚、具有叛逆性,不是那麼聽父母話的孩子,反倒是那種「乖乖牌」小孩,因為太過於省心,得到父母關注與關心的機會反倒少得多。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一般應該是沒人喜歡凡事都跟自己對著幹的人才對,那為什麼父母更偏心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卻對孝順孩子視而不見呢?聽下面兩位母親說過之後,可能大家就明白了。
  • 「為什麼當初不逼我一把?」,孩子的質問,父母的自責
    成年的我們多少都有些後悔當初的學生時代沒有拼盡全力去努力一把,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偶爾也會怪父母為什麼沒有狠狠拉自己一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家長一定要為孩子的將來負責。孩子還小,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見識做出正確的決定時,身為父母,「逼」孩子堅持下去就變得格外重要。不能到事情發生不好的變化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 「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
    導讀:「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不想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恐懼死亡,父母應該怎麼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最近一直在關注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說實話,我以為這個話題下面會有很多教育專家出來說一大通大道理,類似於:怎樣教育孩子不自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沒想到的是,大部分回答都是孩子在控訴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小時候不被尊重的經歷。
  • 金喇叭少兒口才教育:父母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最憂愁的是父母,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且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與他們溝通。在多次嘗試與他們的「叛逆」孩子溝通之後,大多數父母會逐漸放棄嘗試改善親子溝通的想法,然後雙方會互相忽略,導致親子關係的破壞。實際上,在青春期,親子交流並不困難。
  • 哪些事父母不應該替孩子做決定?了解這些後孩子會非常感激您
    收集了一些我們不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認真考慮這些情況再決定,孩子們會非常感激您的。父母就會回答:「是小明。」一旦孩子學會了說話,如果這種習慣消失了,那就太好了。但如果沒有,那很有可能未來孩子的社交能力會降低。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有機會自己回答,您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但是您絕對不應該替他們回答問題。該怎麼辦?下次當您想代替孩子回答時,請嘗試阻止自己,讓他們為自己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