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責備你的孩子時,請思考這句話,就知道你的衝動的原因了:
我們千萬千萬要小心,切不可將自己的孩子理想化。不然,我們必定會嚴厲地指責他們 。
-D· H·勞倫斯
為人父母,你會使用「父母牌」除草劑嗎?
幾乎所有的婚姻都無法躲開皮格馬利翁計劃的糾纏 。但是,相比之下,該計劃對為人父母者的誘惑實際上則顯得更大,更加令人難以抗拒 。絕大多數父母都認為,自已有責任撫養子女,並且積極地引導他們;或者說,充當他們的舵手, 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為他們指引方向 。相對夫妻關係而言,家長和子女間存在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似乎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事情,仿佛這就是家長的份內職責一樣。然而,不幸的是,家長對子女所採取的這種幹預式的溝通模式——儘管其本意是從孩子的利益出發,卻往往會導致家庭戰爭的爆發和子女的極力反抗 。
事實上,無論家長如何積極幹涉或積極引導,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必然會沿著其固有的模式成長。試圖操控成長過程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作為家長, 我們似乎生來便熱衷於幫助孩子清除他們思想當中的雜草。殊不知,這樣的做法需要承擔極高的風險:就在樂此不疲地清除異樣的思想花朵的同時,我們所使用的「父母牌」除草劑將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消滅所有的植物,應該有的和不應該有的,使之變成一片不毛之地。
這一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家長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 他們不過是自己人格的延伸,因此自然會跟隨自己的腳印前進。不過,氣質理論則提醒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孩子與其父母有著本質的差異,需要按照一種截然不同於父母的方式成長,只有這樣,長大後的他們才能擁有健康完整的人格。
為人父母,請記得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而且不是你所認為的那樣的人
的確,那些自認為和孩子有著相同的成長,經歷的家長——他們知道孩子的需求和渴望,也很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通常都大錯特錯了 。更糟的是,在這一思想的作用下,家長們往往好心辦壞事:他們很有可能會對孩子所發出的「異樣」信息予以駁斥,同時將自己的觀念強加於孩子。更有甚者,他們還會侵犯孩子的私人空間,一廂情願地執行他們自己的成長計劃。這樣的家長都沒有意識到一 個問題:孩子再小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技藝者、護衛者、理想主義者、理性者——其與生俱來的人格結構並不會因為家長的反駁、抨擊或侵犯而改變 。
那麼,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為人父母之道呢? 首先,我們不能動用皮格馬利翁計劃,我們必須放棄那種企圖按照自身模式來改造親人的欲望,雖然這是所有人都共有的一個欲望 。如果孩子生來便與我們相似——他們的性格和我們如出一轍——我們自然不會產生改造的念頭;否則,我們必然會情不自禁地拿起鑿刀, 雖然其最後的結果必然會讓我們倍感失望 。我們不應該讓皮格馬利翁計劃主導我們的言行思想,而應該盡情地發揮為人父母者的天性,順其自然,讓孩子在一種輕鬆自然的環境下成長為他們本該成為的那個人。
換言之,我們必須讓天性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主導者,其間,我們需要給他們以足夠的空間,從而使他們獲得真實、成熟的性格 。
你準備好做父母有了嗎?希望這成為你做父母之前要學習的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