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應森 (深圳·《中國日報》駐深記者)
深圳蛇口半島的赤灣,背依小南山、前扼珠江口。始建於南宋末年的赤灣天后宮,是國內現存由朝廷敕建的3座媽祖廟之一;延續數百年的「辭沙」,則是赤灣人出海前的獨特祭典。相傳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在珠江口突遇風浪。於是,鄭和在赤灣祭拜媽祖、辭沙祈福,並許願若天后顯靈、便在赤灣重修天后宮,「鄭和祝畢……宛見天妃立於桅端,自此風恬浪靜,往返無虞」。南山天后宮博物館館長陳文廣說,從南宋開始,出海前的漁民便在天后宮「辭沙」,祈求媽祖庇佑、風平浪靜。每年「天后誕」和春節,「辭沙」祭典規模尤為盛大。大明朝廷更是頒布詔書,規定出使西洋的使臣經過赤灣必須停船、「辭沙」祭祀。
去年農曆三月廿三(5月11日),是媽祖誕辰1055年。那幾天,蛇口赤灣天后宮人流如潮。本地的、潮汕的、東莞的、廣州的、惠州的和福建的,香港的、澳門的、臺灣的,甚至新加坡的、馬來西亞的,成千上萬的媽祖信眾擺上祭品、點燃塔香,「辭沙」祭拜媽祖。不過我發現,這些天的蛇口赤灣,除了天后宮裡頂禮膜拜的香客、大南山下興致盎然的遊客,更有另一股人潮,就是尋求商機的商客。
就在2015年「天后誕」的前幾天,被納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深圳前海蛇口片區於4月27日舉行了掛牌及啟動儀式,赤灣恰恰東連蛇口、西接前海,「扼外洋要害之衝」、「番舶來賚莫不經由於此」的天然避風港赤灣,是古「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船舶駐泊地和糧草補給地。1979年,在蛇口炸響「開山第一炮」的深圳創業者看中了赤灣。於是,赤灣有了深圳的第一個貨櫃碼頭和第一個萬噸級泊位、成立了深圳的第一家貨櫃碼頭企業、開闢了深圳的第一條國際貨櫃航線。
明、清時曾經「舟船成市、車騎如流」的古「海上絲綢之路」重埠赤灣,現在已經成為了海上石油開發的陸上後勤基地和現代物流基地。2014年,深圳市市長許勤提出,通過發展「灣區經濟」,將深圳打造成為「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
自貿區的建立,給了赤灣的港口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性機遇。當地媒體評論,連為一體的蛇口港、赤灣港、媽灣港將成為「新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港。
為了適應大型船舶停泊的需要、赤灣擴寬了航道;為了提高港口的作業的效率,赤灣推出了「慧港通」信息共享平臺;為了節能環保,赤灣港區的柴油拖車替換為LNG拖車;駛入赤灣的不僅有貨輪、還有遊艇;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和獨特的出海祭典「辭沙」,也成為赤灣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和文化項目的重要主題。
眼下,赤灣正進行「物」與「人」、「物」與「文」、「港」與「城」、「航」與「網」、甚至「海」與「空」的互聯互融。當地媒體評論說,赤灣開始了「第二次開發」。
這種互聯互融,讓人們看到了無限商機。自貿區正式掛牌不過幾天,「e站通」服務大廳就已經「爆棚」,註冊的、諮詢的商客絡繹不絕。我發現,「e站通」服務大廳裡的許多商客,同時也是天后宮裡的香客。陳文廣說,「辭沙」其實就是經濟和文化互聯互融的產物。
他告訴我,「辭沙」就是「辭別沙灘、駛向大海」,漁民們不僅祈求媽祖庇佑平安,更希望闢出新的漁場、帶來新的收穫。
媽祖信眾、深圳鼎寶宏集團董事局主席洪漢忠前日專門來到天后宮,燃香拜謁媽祖。前年底,前海蛇口自貿區尚未正式掛牌,鼎寶宏集團就率先進駐。洪漢忠說,「從LED銷售的小櫃檯到LED製造的小工廠,再到高新技術、金融服務、文化創意的企業集團,鼎寶宏就是從『辭沙』中體會出『辭舊創新』的文化內涵,不斷尋求新的發展」。
「當年鄭和在赤灣『辭沙』、祭拜媽祖,或許也是祈求天后為他指明新的航路、發現新的大陸」,儘管只是我心裡的猜測,但是在800年後的今天,國家規劃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戰略,已經為赤灣的「第二次開發」指明了「新航路」,赤灣也發現了能給自己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