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品輕紅掃地無,紛紛萬木以龍呼。實如益智本非藥,味比荔支真是奴。」這是古代詩人寫下的關於龍眼的詩句。龍眼自古被視為滋補佳品,有益智、驪珠等別稱,因其種子圓黑光澤,種臍突起呈白色,看似傳說中「龍」的眼睛,所以得名。
龍眼肉是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假種皮,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名醫別錄》載「龍眼生南海山谷」。老百姓俗稱龍眼為「桂圓、亞荔枝」,在我國南方,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均有栽培。
新鮮的龍眼柔嫩多汁,甘甜爽口,是人們喜愛的水果之一。將其曬乾後便是我們常用、常食的桂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龍眼大補。」「食品以荔枝為貴,而資益則龍眼為良。」《得配本草》認為:龍眼「益脾胃,葆心血,潤五臟,治怔忡」。至今,龍眼仍然是一味補血安神的重要藥物。
中醫認為,龍眼肉性溫味甘,入心、脾經,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效。適用於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驚悸怔忡、失眠健忘、血虛萎黃、月經不調、崩漏等症。清代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說:「龍眼氣味甘溫,多有似於大棗,但此甘味更重,潤氣尤多,於補氣之中,又更存有補血之力,故書載能益脾長智,養心保血,為心脾要藥。是以心思勞傷而見健忘怔忡驚悸,及腸風下血,俱可用此為治。」
在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主人公賈寶玉思慮悲傷過度而致的「丟心症」即是採用桂圓湯治癒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龍眼肉富含高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胺基酸和維生素、鈣、磷、鐵、鉀、酒石酸、腺膘呤等成分,具有提高熱能,補充營養,降血脂,保護血管,防止血管硬化和脆性,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促進血紅蛋白再生,改善因貧血造成的心悸、心慌、失眠、健忘等作用。
俗語中有「一粒龍眼三味藥」的說法,指的是,除龍眼肉外,龍眼殼和核也都能入藥,因而龍眼又被人們譽為「南方人參」。
龍眼肉糖分含量很高,為易消化吸收的單糖,可以被人體直接吸收,故體弱貧血、年老體衰、久病體虛者,經常吃些龍眼很有補益作用;婦女產後,龍眼肉也是重要的調補食品。因其含鐵及豐富的維生素B2,可以減輕子宮收縮及宮體下垂感,對於婦女產後、體虛乏力、貧血等,可用龍眼肉加入當歸、枸杞、紅棗(去核)燉雞。或每日食用龍眼肉煮雞蛋,可活血調經,促進體力恢復。
龍眼肉除直接嚼服、水煎服用外,也可製成果羹、浸酒,還可與白砂糖共同熬成膏劑服用。在功能食品的開發中,以龍眼肉或桂圓為主要原料製成的保健食品一般具有增強免疫力、改善營養性貧血、改善睡眠、促進生長發育等多種保健功能,以增強免疫力、改善營養性貧血為主。
需要提醒的是,龍眼屬溫性食物,脾胃有痰火如發熱、風熱感冒者及溼滯停飲、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者忌服;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大便秘結等患者也不宜食用或藥用。妊娠早期的孕婦尤其不宜服用,以防胎動及出現早產等現象。此外,因龍眼肉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作者:
北京市保健品化妝品技術審評中心 王志鋼
參考文獻:
1.《佳果良藥龍眼肉》,21 世紀藥店,2018 年12 月3 日第B08 版
2.《淺談桂圓的營養及食療價值》,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