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臺園地丨那些臺灣在中秋節的傳統習俗…

2021-02-16 這裡是東華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最初臺灣移民有吃大麵餅的習慣,大麵餅上用紅筆寫「元」字,稱「中秋餅」。能在遊戲中贏得「中秋餅」的,便說是有「秋闈奪元」的好兆頭。

後來,當地也以中秋為團圓節,家家戶戶都要做一隻特大的印有嫦娥奔月圖案的月餅。有配上香蕉、鳳梨、文旦柚、蓮霧中秋四果,和用芋頭塊炒成的米粉,放在庭院中供奉月亮的。等到月回升到中庭,全家人焚香拜月之後,就開始舉行各種形式的慶賀活動。

一家人團坐在一起,分食著月餅、果品,飲酒賞月。要是家人中有遊子在外,席上一定得空出個座位來,同樣擺上碗筷,把他的衣服放在空座上,像在座人一樣,分給月餅、果品,表達全家人對他的思念之情。而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要按照家鄉的風俗,在中秋之夜為親人們守夜,一直到月亮下山,以祈求月神保佑親人平安,家鄉五穀豐登。

月光紙與兔兒爺。中秋節的起源,是來自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在民間,後來也漸漸有了這種風氣。在明清時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種叫「月光紙」的東西,上面繪有月光照耀菩薩,下面繪有月亮宮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裡搗藥。祭月後即將月光紙焚燒。

清朝流傳一句話:「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勢如人狀。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成兒童中秋節的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批戰袍的、也有扮成商販,或是剃頭師父、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等各種造型。

臺灣農民有在中秋節,祭拜土地公的習俗,感謝土地公保佑其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另外在臺灣南部,也有在中秋節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的月亮之神。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慄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祭拜、念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頌血盆經等等。

臺灣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少女在中秋夜晚睡,則可使她的母親長壽。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繪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中秋節晚上,到人家菜園裡偷摘一顆瓜抱回家去,據說這樣明年就可生個胖娃娃。

《臺灣通史》記載,中秋夜深時,婦女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的談話或歌唱,就地擲杯問神,直到得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

在臺灣,大家也流行在中秋節互相贈送禮品。每到農曆八月初,各商店紛紛推出各式禮盒禮券,以中秋送禮的名義招徠顧客。各公司機關的首長,也都在中秋節犒賞員工,或是致贈禮品,或是加發獎金。

相關焦點

  • 關於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和由來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習俗和由來又那些呢?
  • 探秘臺灣中秋節的特殊習俗
    轉眼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已至,賞月、吃月餅的習俗早已被華人熟知。然而,與大陸不同的是,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還會有一股烤肉的香氣在臺灣瀰漫。烤肉習俗的由來在圓月下,與親朋好友一邊聊天一邊烤肉,是臺灣地區最為獨特的中秋風景。
  • 一支廣告如何創造出臺灣中秋節的新習俗
    如果在中秋節當天來到臺灣,可能你一出機場就能聞到陣陣的燒烤味。中秋節快到了,中國臺灣各地方政府公布了中秋節規定的烤肉地點,只能在指定的公園烤肉,引起不少民怨,很多人就說啦,我中秋烤肉愛在哪裡烤還需要政府來管?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中秋節的習俗1:賞月每逢中秋來臨,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賞月談月也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 中秋節的那些傳統美食
    每到各種節日的時候,最讓人開心的莫過於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美食了,馬上就要到來的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其實還有很多傳統美食。中秋時節,正是柿子成熟的時候這個時候的柿子又大又甜,新鮮柿子只能當季用,不宜存放,只有中秋前後才能吃到新鮮的柿子,過季後,只能吃到柿餅。
  • 中秋節的傳統風俗_中秋節習俗
    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中秋節的傳統風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中秋簡介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端午節、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回鄉祭祖嗎?各地農村中秋節傳統習俗和禁忌
    還有兩天就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了,相信不少在城裡的農村朋友已經迎來了中秋放假第一天。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自古就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寄託思念親人,祈盼豐收之意。更有賞月、吃月餅等傳統習俗。那麼,中秋節要不要回鄉祭祖?我國各地農村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和禁忌呢?
  • 中秋節的由來與習俗
    唐朝以後,中秋節成為賞賜群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合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 那些已經失落的中秋節傳統
    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多,幾乎所有的節日都講究吃點兒什麼,可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您是否發現,很多傳統節日,除了吃,也沒剩下什麼了。  那這中秋節,應該是怎麼個過法呢?就讓我們重溫一下那些吃以外的習俗吧。  中秋節  陳雙藝大媽今年74歲,幼年長在農村,小時候除了過年,就屬過中秋節最高興了,因為這一天也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家裡人不管走多遠都得回來。
  • 廈門中秋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傳統習俗風俗及由來介紹
    再過幾天就是傳統中秋佳節了。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團圓節」(中秋節賀卡寄語祝福語簡單大方 中秋節給長輩老師的溫馨祝福)。在我國,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時間:2020-09-30 23:0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 中秋佳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記者手記:臺灣中秋節的「大同小異」
    臺灣民眾也說不太清楚,究竟從哪年開始,烤肉成為團圓之夜必備的「應景節目」,街邊騎樓、森林公園、郊外溪邊,都能見到人們架起爐子,點起炭火,動手烤肉的身影。  在臺灣,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重要傳統節日。賞圓月、食月餅、嘗柚子的習俗,自閩粵先民移民來臺傳承至今數百年,相較而言,「烤肉」無疑是晚近的新民俗。幾天前,還有臺灣友人討論起中秋烤肉的起源,結果是眾說紛紜。
  • 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由來 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 留下了哪些習俗 對於中國人來說,清明、端午、中秋、春節是最重要的四大傳統節日,它承載著人們對團圓的美好心願。 金桂飄香的月圓之夜,正是闔家團圓之時。
  • 中秋節是幾月幾日 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
  • 中國五千年的中秋節傳統習俗
    賞月是中秋節的一項重要習俗,也是我國最著名的節日之一。在這些賞月活動中,主要是宋代、明代宮廷和民間規模較大的詠月詩。又指八月十五看月,民間的中秋賞月活動大約開始於魏晉,盛於唐朝。月亮在中秋時最亮。舊曆秋天的七八、九三個月在八月份,八月十五的滿月被稱為「中秋月」,日本被稱為「十五夜」,中國被稱為「中秋節」。賞月是在舊曆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儀式,它根據月亮的滿月來設定日程表,這與現在的日程表有很大的不同,賞月的日子也因年而異。古代中國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也有「晚暮落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
  • 臺灣中秋節:吃烤肉
    見習記者  李寅峰            說起中秋節,在北京國際交流協會工作的臺灣人劉肇達最多的回憶,是臺灣的一些有別於大陸的中秋習俗。在臺灣,中秋節一天的假期中大家會做一些傳統的慶祝,比如敬神和祭祖,很多人家會擺放上神像和祖先的牌位,放些水果等供品祭拜。
  • 臺灣中秋節:「廣告戰」引發烤肉風潮
    臺灣民眾也說不太清楚,究竟從哪年開始,烤肉成為團圓之夜必備的「應景節目」,街邊騎樓、森林公園、郊外溪邊,都能見到人們架起爐子,點起炭火,動手烤肉的身影。  在臺灣,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重要傳統節日。賞圓月、食月餅、嘗柚子的習俗,自閩粵先民移民來臺傳承至今數百年,相較而言,「烤肉」無疑是晚近的新民俗。幾天前,還有臺灣友人討論起中秋烤肉的起源,結果是眾說紛紜。
  • 臺灣「中秋節」 體會「吃吃」的幸福
    中秋節為臺灣年中三大歲時節慶之一,這個節俗含有最濃厚的團圓意義,自古以來便深受人們的重視。中秋節的習俗可能起源於古人祭月的信仰,到了唐宋時,就已成為一年中的重要節日,也延伸出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月中玉兔等神話故事。
  • 中秋節手抄報:中秋節的傳統習俗系列(一)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 「中秋節專題」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 中秋節吃什麼
    又是一年中秋節,除了難得的放假以外,吃喝玩樂自然也少不了,與家人共度這歡樂的團聚時光。而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十五月圓夜在中華大地可是遍地開花,舉國同慶。而關於中秋的由來和各地的習俗,又有多少人了解呢?下面就跟隨MaiGoo編輯一起來了解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