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遇困先求助老師 逾6成鄉村教師呼籲心理「網課」

2020-09-09 北青社區新聞

遭遇困難時,留守在鄉村的兒童會先求助誰?9月9日教師節前夕,一項由阿里健康公布的調研報告給出了結論——求助老師。「留守兒童大多由老人撫養,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鼓勵,很多孩子眼睛裡缺乏光芒,會比較自卑。」陝西省城固縣的鄉村教師張蘭表示。

這項由馬雲鄉村教育學苑百餘名鄉村教師參與的調研顯示,在鄉村多數班級留守兒童佔比在30%-50%左右,有的班級甚至高達80%以上。調研中,6成以上鄉村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普遍現象」,已經成為困擾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應該儘早對這些孩子開展心理「網課」輔導,幫助他們健康長大。

就在調研公布前一天,作為本次「95公益周」的一項議程,阿里健康聯合安肯心理等專業機構,就鄉村教師關心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在線進行直播,使得老師們可以更好幫助留守兒童的成長。

根據調研結果,在遭遇困難時,留守兒童最先求助是「老師」,其次是「自己解決」,第三是「同學」,最後才是「家中老人或親戚」。在困擾留守兒童的眾多心理問題中,「不誠實」、「性格內向、不善交流」和「做事不積極」位列前三。

在直播中,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教學部副主任、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常委禹華良給出對應的建議,「對於留守兒童來說,老師要引導孩子真實描述自己的感受,同時要注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並予以真誠的鼓勵。對於孩子,也要做到充分尊重和認真傾聽。」

阿里健康資深副總裁馬立表示,鄉村教師是與留守兒童日常接觸最多的群體,也最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後續,阿里健康將定期組織心理學專家,免費為馬雲鄉村教育計劃獲獎的鄉村教師和留守兒童提供在線心理諮詢支持。

此外,本次「95公益周」期間,阿里健康還組織了近千名醫生,對馬雲鄉村教育學苑數千名鄉村教師展開在線義診,作為對即將到來的教師節的獻禮。

相關焦點

  • 超6成鄉村教師呼籲心理「網課」近3成留守兒童傾向求助老師
    北京商報訊(記者 趙述評)近日,阿里健康公布啦一組留守兒童遇的調研報告。調研顯示,在鄉村多數班級留守兒童佔比在30%-50%左右,有的班級甚至高達80%以上。調研中,6成以上鄉村教師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普遍現象」,已經成為困擾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應該儘早對這些孩子開展心理「網課」輔導,幫助他們健康長大。根據調研結果,在遭遇困難時,留守兒童最先求助是「老師」,其次是「自己解決」,第三是「同學」,最後才是「家中老人或親戚」。
  • 隆德縣留守兒童有了「鄉村媽媽」
    每天下午一放學,王昊就拉著妹妹前往社區黨群活動中心,那裡有位年輕的「鄉村媽媽」在等他們。  出校門走兩三分鐘,不用過馬路就到了「鄉村媽媽」所在的竹林社區「愛心驛站」,兄妹倆按照桌上貼的姓名卡找到座位,坐下就開始寫作業。這裡的40多個孩子和他們兄妹倆一樣都在上小學。
  •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留守兒童」屬於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明顯的比其他同齡兒童差,學習方面顯得困難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學校、老師的注意,加之「留守兒童」性格孤僻自閉,沉默寡言,人際關係十分敏感,極易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作為老師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給予及時的引導,使其心理問題更為嚴重。
  • 【鹽城城事】留守兒童「上網課」成難題,鹽城退休教師張俊宏主動上門輔導
    「張老師,『告之』和『告知』這裡用哪個合適呢?」「這道數學題算來算去怎麼會有兩個答案?」「10題改病句做好了,其中有一題沒把握!」
  • 一名鄉村教師的初心與恆心
    迎難而上,創新改革「我」當先2016年,年僅23歲的何杰懷著對大山的無限憧憬與嚮往,隻身從竹溪城關老家來到山高路遠的柳林鄉,通過公開招考成為一名鄉村教師,開啟了自己的鄉村教育追夢之旅。因為自然環境惡劣,柳林鄉所轄學校每年暑期都有10多名教師離開大山。
  • 湖南衡陽:鄉村學校少年宮 留守兒童的「幸福樂園」
    音樂、舞蹈、獨唱、剪紙、鼓號演奏……在2019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期間,湖南省衡陽縣渣江鎮中心小學、祁東縣六小等多個區縣鄉村學校少年宮舉行的「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讓眾多的留守兒童快樂無比。圖片來源:衡陽文明網  衡陽縣渣江鎮中心小學校長劉春暉介紹,學校現有1200多名學生,其中留守兒童佔60%多。鄉村學校少年宮沒建之前,學校即使想開展一些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卻受限於場地和天氣等因素,無法正常開展。所以,學生的課外活動較為單一,久了學生也覺乏味。個別學生甚至翻牆出去上網、玩遊戲,讓老師和家長頭疼不已。
  • 鄉村教師開網課,一個人幹活兒,十多人「監工」
    我只是在普通鄉村一角,全國各地都在經歷這樣的網課。可以說,疫情給鄉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帶來一場考驗,每位鄉村教師都上了考場。小諾是個留守兒童,她打電話過來,「老師,我不會填」。我就一步一步教她。有時候遇到手機是不同型號的,我就得先自己琢磨,然後再教。這些看著容易,實際上是很大的工作量。疫情期間,我兒子也上網課。人家班主任只是在家長群裡通知了一下,下載軟體、掃碼進入班級。沒有一個家長問技術問題,不一會兒全入群了。
  • 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實施方案
    留守兒童普遍感到親情失落和孤獨,非常想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關愛;6、安全失保。由於缺少親人的照料,留守兒童在生活中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問題(如生活安全問題、煤氣、火、開水、電)和人身安全問題(上、下學)。
  • 關愛留守兒童 惠迪吉:為社會打造「愛的共振腔」
    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理事兼主任丁海松說道。 關愛留守兒童入手,建構「愛生愛、美生美」的教育環境 「愛的共振腔」這一提法,最初出現在惠迪吉關愛留守兒童項目中。2014年7月,惠迪吉成為團中央「繽紛夏日·快樂童年」關愛留守兒童行動的首批公益機構,志願者來到貴州湄潭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建設項目啟動。
  • 馬雲鄉村教師|英語老師心理辦公室 每年解開上百留守娃心結
    重慶市彭水縣保家中學校,距離縣城30公裡,在這所有著2659名學生、60%以上為留守兒童的學校,有一間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心理辦公室」,每年,不少孩子哭著走進這間辦公室。而很少有人知道,「心理諮詢室」唯一的一名心理疏導員,是一名英語老師,49歲的代其榮,曾三次放棄進城執教的機會。教英語的代其榮  成為心理諮詢室裡唯一的老師和所有的鄉村中學一樣,代其榮所在的保家鎮中學,也面臨著留守兒童所存在的各種問題。
  • 輔導留守兒童 「掛職書記」朱建群的「6點課堂」
    「這是我們掛職的第一書記朱建群辦的『6點課堂』,免費為本村留守兒童進行學習指導。」村黨支部書記孫永向筆者揭開了「謎團」,「這裡的孩子多是留守兒童,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出去掙大錢是件好事情,但是不能耽誤孩子的學習。」今年1月初,在東海縣農委工作的朱建群被組織安排至新沭村任第一書記,進行掛職鍛鍊。為儘快掌握村情、民情,朱建群便深入村組,進行走訪。
  • 俞敏洪帶領新東方500老師一對一幫扶鄉村兒童
    中國日報10月17日電(記者 鄒碩)10月16日,「我的大朋友——新東方鄉村兒童一對一助學計劃」正式啟動。500名新東方教師志願者將在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帶領下,與我國教育欠發達地區的500名中小學生一一結對、開展長期幫扶。
  •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狀生存狀態調查: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3.教師的情感支持不明顯       有47.8%的四年級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時主要求助於老師,顯著高於第二位的同學朋友(36.6%)。在青少年時期,父母與教師是兒童的兩個「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學中低年級的留守兒童,當父母遠離時,教師就成了情感依戀對象。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
  • 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留守兒童的老師 他從不給孩子的作業打叉
    2015年,陳偉放棄了城裡的教師工作,回到了兒時的母校教英語,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些山裡娃的命運。5年間,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為孩子們做好英語啟蒙教育,引領他們飛向更高的天空。近日,他被評為2020年重慶市「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
  • 90後鄉村女教師 為留守兒童撐起「籃球夢」
    今年26歲的女教師毛雅琳在大學畢業後,跟隨校園球隊的創立者張瓊瓊老師,一路帶領球隊參加國家、省、市級比賽,讓孩子們通過籃球改變人生軌跡。2017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毛雅琳通過教師招聘來到涼亭坳小學任教。當時,涼亭坳小學的女子籃球隊已經小有名氣,在全國、省、市級比賽中斬獲各類大獎,籃球已成為涼亭坳小學一張最閃亮的名片。
  • 襄陽市穀城縣石花鎮新店中心小學教師鄒芳:為留守孩子點亮希望之燈
    紮根鄉村從教22年來,鄒芳勤奮努力,敬業愛崗,牽頭創建了學校留守兒童愛心服務站,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豔陽天。  傾心教書育人  鄒芳1998年踏入了鄉村學校的大門,成了一名鄉村教師。她懷著對教育的滿腔熱情,傳授知識,教書育人。  鄒芳說,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小宏經常逃學,不好好學習……鄒芳沒有放棄。
  • 關愛留守兒童|鄉村學生努力默寫單詞只為老師獎勵一個包子
    關愛留守兒童|鄉村學生努力默寫單詞只為老師獎勵一個包子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大家感到有可能不可思議。這是真的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我們班一共有七位同學,因為是鄉村學校,鄉村的學生大部分都進城讀書了,或者隨父母去父母打工所在地讀書了,能留在鄉村讀書的大都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家,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我們班的英語老師因為有病請假了,我就暫時代我們班的英語課,其實鄉村學生雖然不多,但是老師並不是很輕鬆,比如我,本來兩個班的數學,後來又接兩個班的英語,最後只能分出去一班數學。
  • 留守兒童的逆襲:從「頂多讀個技校」到考上北大清華|電訊特稿
    關於留守兒童群體的積極變化,在專家學者的「大數據研究」中也得到印證。近年,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林丹華,帶領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組,對安徽、河南、貴州、江西、湖南等地的留守兒童進行了深入調研。去年,來自長沙一所知名小學的劉老師和同事到貧困縣支教,對於農村的教育狀況「感到震驚」。這位老師說,她所教的班級有70%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在學業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一是家庭作業完成情況差,尤其是到了周末,哪怕老師布置的作業再少、再簡單,也總會有人完不成;二是幾乎沒有課外閱讀,家裡有課外書籍少之又少,很多學生回家後痴迷手機遊戲。
  • 上海公益機構關注貴州留守兒童,將真實事件改編成心理劇上演
    上海公益機構關注貴州留守兒童,將真實事件改編成心理劇上演 澎湃新聞記者 姜麗鈞 2016-01-21 20:49 來源:澎湃新聞
  • 挑戰與機遇:解決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新思路和新對策
    調研組成員於成告訴記者,之前,調研團隊在某所學校施測時,短短的10分鐘課間休息時間,他們就發現了兩起同伴侵害事件。讓他們感到難過的是,兩次被侵害的學生是同一個男孩,而在受到同伴欺凌後,他沒有反抗,沒有告訴老師,而是選擇了忍氣吞聲。 調研組在問卷測查巡視過程中發現,除了自傷、欺凌行為外,吸菸行為在留守兒童群體中也較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