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璽:孔子與陽虎

2021-02-23 樂知書屋

在《論語》陽貨篇中,曾記載陽貨亦名陽虎,想見孔子,孔子不見。陽虎便派人給孔子送了一個小烤豬,按照當時的禮節,大夫有賜於士,士不得受於其家,必須往拜致謝,陽虎當時為魯國季氏家臣,是謂大夫。孔子當時屬於士,所以受到陽虎的饋贈,就必須親至其家拜謝,孔子因不願見陽虎,所以便趁陽虎不在家的時候前去拜謝,結果不巧,孔子在回家的路上碰見了陽虎,陽虎便藉機勸孔子出來做官說:「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你身懷才能聽任國家昏迷,這叫做仁嗎?「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希望出來當官做事卻屢屢錯過機會,難道這叫做智嗎?時間一去不復返,你不要再耽誤了。孔子勉強回答說:「諾,吾將仕矣。」好吧,我打算做官了。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四人幫」抓住這一段話,大肆歪曲誣衊,說孔子本來想做官,卻假裝清高,等等。具體歷史事實究竟如何?陽虎何許人也,和孔子是什麼關係,何以有此交往?

陽虎是魯國季氏的家臣,當時魯國政權掌握在季孫、孟孫、叔孫三家手中,三家以季孫權力最大,季孫為司徒,孟孫為司馬。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個小地方陬邑的大夫,孔子三歲時喪父,十七歲喪母,哥哥孟皮是個跋子,家境比較艱苦,一次季氏設宴招待士人,孔子認為自己的父親是陬邑大夫,也屬於士,便前去參加,結果被季氏的家臣陽虎拒之門外,大概從這個時候起,孔子對陽虎就沒有什麼好印象。

陽虎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的亂臣賊子。陽虎很受季孫的寵信。魯定公五年(前505)季平子死,其子季桓子繼立,陽虎想乘機篡奪季氏的權利,便囚禁了季桓子及其親近,強迫季桓子與己盟誓,陽虎便專了季氏的家政。次年六月,他又脅迫魯定公侵略鄭國,奪取了匡城(原為衛地,為鄭國所奪),對匡城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災難。大約在這個時候,陽虎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想拉攏孔子出來做官,為自己服務,所以孔子拒絕了。司馬遷對此評論說:「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史記·孔子世家》)

當時魯國的政局是季氏專了魯國的國政,陽虎又專了季氏的家政,魯定公八年(前502)陽虎又串通季孫、孟孫、叔孫三家的庶孽(非正統繼承人的庶子),企圖利用祭祀的機會殺掉季桓子,中間事情敗露,陽虎便逃歸自己的領地陽關(今山東寧陽縣)發動叛亂。次年(前501)魯國討伐陽虎,陽虎便逃往齊國,勸齊國攻打魯國,齊國沒有聽從,他又逃至宋國,又由宋國逃至晉國,投奔晉國的趙簡子。由於陽虎的花言巧語,趙簡子便任陽虎為室相,亦即家臣。陽虎曾說:「主賢明,則悉心以事之,不肖,則飾奸而試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意思是主人賢明,要仔細伺候,主人若不賢明,就把自己的政治野心藏起來,以待時機。陽虎逃往晉國時,孔子曾說:「趙氏其世有亂乎。」(《左傳·定公九年》)趙國恐怕又要遭受陽虎的禍亂了。陽虎叛亂之後,魯定公九年(前501)孔子任魯中都宰(今山東汶上縣),相當於一縣之長,治理一年,卓有成效,四方則之。次年由中都宰升任小司空,主管土木工程,隨之又升任大司寇,掌管魯國的司法工作,並攝行相事,代理丞相事務。魯定公十年(前500)夏,參加了魯定公和齊景公的夾谷(今山東萊蕪縣境)之會,夾谷之會孔子表現了他一個政治家的才能,齊國本來想藉機以兵挾持魯定公,強迫魯國訂立屈辱性的盟約。孔子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便攜帶左右司馬,以備不測。兩君相會時,齊國令東萊夷人持矛戈劍戟鼓譟而至,孔子登階而進,嚴厲斥退,並以禮駁斥了齊國的無禮行為,齊君認錯。事後並歸還了曾侵佔魯國的鄆地、歡地、龜陰。齊國怕魯國重用孔子後會稱霸,對齊國不利,於是便進獻歌女八十人,文馬一百二十匹,魯君與季桓子微服而觀,三日不聽政,郊祭時不按禮制將祭肉送給孔子,孔子看到自己被齊君離間了,便辭去大司寇之職,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行。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到衛國,隨後到陳國路過匡地,弟子顏剋駕車,因為顏剋曾與陽虎一起到過匡地,孔子的相貌又長得很像陽虎,所以匡人便以為陽虎又來了,便發兵圍孔子五天,隨行弟子都非常恐懼,孔子則泰然處之。子路準備奮戟戰鬥,孔子制止說:"夫詩書之不習,禮樂之不修,是丘之過也。若似陽虎,則非丘之罪也,命也夫。"(《說苑·雜言第十八》)若不學習詩書,不進修禮樂,是我孔丘的過錯,若因為我像陽虎,這就是不是我的過錯了,是命運啊。命子路唱歌,孔子和之,唱了三遍,匡人知非陽虎,解圍而去。魯哀公二年(前493)衛靈公死,衛靈公因寵信南子,引起太子蒯瞶的極端不滿, 蒯瞶欲殺南子未成,逃往晉國。衛靈公死後南子便立蒯瞶之子輒即位,是為衛出公。趙簡子聞訊後,想送蒯瞶回衛國奪位,陽虎又為趙簡子出謀劃策,讓蒯瞶脫去帽子,八個人穿著喪服,詐稱是從衛國來迎接太子回國即位,衛國發兵抗拒, 蒯瞶不得入,只得仍住晉國(《左傳·哀公二年》)。孔子周遊列國,希望說服列國諸侯,實行仁政,也希望他能被重用,有一番作為,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他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思想主張不同,不能共同謀事,他從不會為了謀得一官半職,而放棄自己的主張。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孔子曾到齊國,齊景公想以廩丘地方作為給孔子的俸祿,孔子辭而不受。他對弟子們說,君子當以功受祿,今天我說齊君,齊君還沒採納我的主張,就賜我廩丘,我怎麼能接受呢。「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辭而行。」(《呂氏春秋·高義》、《說苑·立節第五》)趙簡子是晉國六卿中,勢力最大的大夫,也企圖篡奪晉國的政權,到處網羅人才,他曾說,晉國有澤鳴、犢犨(《史記·孔子世家》謂為鳴犢赫舜華)、魯國有孔丘,我只要能殺掉這三個人,天下可圖。於是他召澤鳴、犢犨,委以政事,然後殺之,並派人聘請孔子。魯哀公二年,孔子在衛國不受重用,便西行欲見趙簡子,行到黃河邊,聽到澤鳴、犢犨之死,他面對河水嘆息說:「美哉水,丘之不濟此,命也夫!」(《說苑·權謀》)多美的水啊,川流不息,我不能去渡過,這是命運啊。子路問這是為什麼,孔子說, 澤鳴、犢犨是晉國的賢大夫,趙簡子未得志的時候,與他們共事,得志以後又把他們殺了,君子看到自己的同類受到傷害,自然便不去了。於是又回到家鄉,後去衛國,仍然從事他的授徒教學工作。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和陽虎完全是兩類不同的人物,孔子一生雖然東奔西走,棲棲惶惶,其志不得伸,但卻展現了一個思想家的理想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形象,和陽虎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相關焦點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慨時間的背後,是與陽虎的數年糾葛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當然是孔子的名言,說的是孔子帶著弟子們看到山下奔流的泗水,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形容時間像流水飛逝一般,一去不復返。類似的話,還有一個人說過,那就是與孔子糾葛三十年的陽虎。
  • 賴輝東《論語史鑑》:孔子背黑鍋始末!
    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因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為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茲:形聲字。據《說文》:茲,草木多益也。從艸,滋省聲。本義:草木茂盛,如《素問·五藏生成論》: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
  • 古人的智慧,孔子故事之匡人解甲
    孔子家語《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講了一個故事:孔子前往宋國,到了匡地時,由於孔子與陽虎長得很相似,而陽虎又是當地惡霸簡子聽後,馬上率領士兵,披上鎧甲,驅馬前往,將孔子一行人團團包圍。子路生性勇猛,性情暴躁,一見匡人圍攻,不知何故,非常惱怒,拿起兵器就要與他們幹架。孔子見了,立即制止了子路並說道:「哪有修行仁義之人,改變不了世俗的兇暴呢?不講授詩書,不學習禮樂,那是我的過錯啊。如果以闡述先王之道,喜歡古代典章制度作為過失,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是命運安排了。
  • 為什麼如孔子這般明智的人也有幾次差點上了賊船?
    這樣,毫無權勢背景的陽虎不但成為了魯國最大的家族季孫氏的暫時當家人,同時也成為了魯國炙手可熱的第一權臣。陽虎認為自己底子不夠厚實,於是就考慮要倚借自己所掌控的權柄,提拔一些不得志的名流賢士和身份卑微的寒門子弟來輔佐自己,以便擴張自己政治地盤和影響力,因此他也希望孔子出來做官。
  • 「陝西陽虎教育」被曝無證辦學
    對此,「陽虎教育」負責人王陽虎回應稱,個別家長不履行合同,因學費問題對學校及他個人進行中傷。他表示,已經聘請律師,準備起訴「鬧事」的家長。  是否虐待孩子,雙方各執一詞。不過,據華商網核實,陽虎教育沒有辦學資質卻是不爭事實。10月27日,眉縣縣政府已組織召開多部門協調會,統一部署安排,準備對「陽虎教育」依法予以取締。
  • 王齊洲:孔子辦學的時間地點(關於孔子辦學的幾個基本問題之一)
    《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史記·孔子世家》等所記孔子生年不同,現今學界多認可《史記·孔子世家》所記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本文即以此作為敘述的基點。明王延喆刊本《史記》《史記·孔子世家》云:「桓子嬖臣曰仲梁懷,與陽虎有隙。陽虎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桓子怒。陽虎因囚桓子,與盟而醳之。陽虎由此益輕季氏。
  • 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還對飲食特別有講究
    吃貨這詞,本是現代人用來調侃愛吃食物人,要是在古代挑個有特點的吃貨,非孔子不可了,他對飲食的熱愛程度你我都不及,某些行為更令人咂舌。孔子作為教育家,有自己的飲食觀。孔子對待飲食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解釋起來就是糧食越精緻越好,牛、羊、魚等腥味越細越好。另外,孔子還提出「食經」,著名的「八不食」,具體為「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小傳
    陽虎,即《論語》中的陽貨,是季氏之下的實力家臣,心懷叛意久矣。因為和季桓子的寵臣仲梁懷有矛盾,於是囚禁了仲梁懷,進而囚禁了季桓子。季桓子與之盟誓才得以脫身。 二是公山不狃叛亂。公山不狃叛亂後,聯合陽虎再次囚禁季桓子。季桓子用詐方得以逃脫,並組織力量打敗陽虎,令陽虎逃往國外。但是公山不狃卻自此長期佔據原本屬於季氏的費城,據此為叛,季氏也無可奈何。
  • 孔子為人師表,門下弟子三千,為何卻被人稱為喪家之犬
    孔子先祖是商朝國君商湯,周武王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哥哥微子啟,在商丘建立了宋國。微子啟死後,由孔子15世祖微仲即位。後來宋國發生戰亂,孔子父親叔梁紇逃亡到魯國,於66歲高齡和小妾顏徵在生下孔子。據說孔子頭頂上有一處凹陷,所以起名為孔丘。叔梁紇晚年得子,對孔子愛如珍寶。
  • 重溫孔子10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可以說,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公平。 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聽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孔子回答:「聽到了就該去做。」 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 寧陽人顏回:孔子的「首席」大弟子
    魯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505年至前501年),季氏家臣陽虎專政,並把持了魯國國政。陽虎之亂是魯國家臣叛亂中持續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次叛亂。陽虎的權勢凌駕於「三桓」之上長達三、四年。陽虎原本為孟孫氏庶支,後為季孫氏家臣,季平子時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孫斯(桓子)立,陽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處理季平子葬禮上,陽虎與季孫氏另一家臣仲梁懷發生爭執。
  • 教師節:重溫孔子10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 他不僅培養了大批人才,而且還創立了非常完備的教育思想體系,其中許多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學習吸收。 今天是教師節,讓我們重溫孔子10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 教師節:重溫孔子10句話,尊師道,敬師德,念師恩
    可以說,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公平。子路問孔子:「聽到了就該去做嗎?」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孔子回答:「聽到了就該去做。」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 孔子聖跡圖:36張「連環畫」講述孔子一生大事(組圖)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聖跡圖》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連環圖畫,也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最早一部連環畫。《孔子聖跡圖》的問世,經歷了一個漸次完整又日趨成熟的過程。1、尼山致禱: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氏在尼丘山上祈禱後,第二年(前551年)生下孔子。
  • 孔子曾經為自己佔卜一卦,他的弟子不信,結果還真的非常靈驗
    賁卦在《周易》中為吉祥之卦,可是孔子看到賁卦以後卻心中不悅,而且臉上顯出憂傷之神色。孔子的學生子張感到非常奇怪,就問孔子:「賁卦是吉利之兆,老師為何不開心呢?」《易經》有:「白賁,無咎」,就是「以自為飾而無憂患」的意思,孔子認為這個卦象不好,就是看起來熱鬧、華麗,實際上充滿了各種危機,因此孔子說:「賁卦對我來說不是好的卦象。」子張聽了孔子的話後,有些半信半疑。
  • 來講講「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上)
    孔子稱之為家臣掌政,不願意在魯國做官,退隱而專心研究整理《詩》、《書》、《禮》、《樂》這些典籍,同時學生們越來越多,有的甚至來自遠方,無不虛心向孔子求教。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 孔子教育思想體系的八大精髓
    孔子一生,「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這些弟子或再傳弟子,繼承孔子的志業,宣傳孔子的思想,遂使孔子學說隆顯,被後世「儒家者流」所尊,以為宗師。
  • 夾谷之會,孔子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卻不知早年間,人家也是「闊」過的……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原為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貴族,商湯後裔(所謂孔子是韓國人的說法,也是據此而來,韓國人以東夷正宗自居)。周初三監之亂後,封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孔子是微子啟弟弟微子仲十四世孫。
  • 孔子寧做不仁不智之人,也不輔佐陽貨,但兩人結局卻一樣
    魯國有一個叫陽貨的人長得跟孔子非常像,以致於孔子周遊列國時,被別人誤以為是陽貨,被當地人圍住不讓他們離開。為什麼有「聖人之相」的陽貨,卻像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呢?陽貨,也有說叫陽虎。陽貨掌權後,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他就想請孔子出來做官。因為陽貨欺下犯上,是一件很失禮的事,所以孔子不願意輔佐陽貨。陽貨與孔子鬥智陽貨能做到這個位置,當然不是什麼蠢貨,所以他就趁孔子不在家的時候,給他送去了一頭烤豬。孔子回家知道此事後,就知道被陽貨算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