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鞭辟入裡的本質 圖片|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孫子兵法》有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以禮樂教化,以德行感化,扭轉危局,真是善之善者也。

《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講了一個故事:孔子前往宋國,到了匡地時,由於孔子與陽虎長得很相似,而陽虎又是當地惡霸,於是匡地的人便以為陽虎又來了,趕快報告給匡地的首領簡子。簡子聽後,馬上率領士兵,披上鎧甲,驅馬前往,將孔子一行人團團包圍。
子路生性勇猛,性情暴躁,一見匡人圍攻,不知何故,非常惱怒,拿起兵器就要與他們幹架。孔子見了,立即制止了子路並說道:「哪有修行仁義之人,改變不了世俗的兇暴呢?不講授詩書,不學習禮樂,那是我的過錯啊。如果以闡述先王之道,喜歡古代典章制度作為過失,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是命運安排了。來,你來唱,我來和。」
子路聽了老夫子的話,便放下兵器,拿出琴開始彈唱,孔子於是和著音樂唱起來,樂曲很悲哀,唱了三遍之後,匡人知道這是聖人,並非陽虎,於是脫去戰甲,離開了。

匡人圍住孔子,因誤解孔子是陽虎,然而,孔子不知緣由,子路也不知。突遇士兵來勢洶洶,大有一決死戰之意,不免令人緊張起來。於是,「子路怒,奮戟將與戰」,想要一決高下。然而,夫子此時,竟能平心靜氣,先檢點自己有無過失。如無,繼續以禮樂教化世人。這一舉動,與陽虎完全不同,令發怒的匡人頓時冷靜下來,仔細一思索,此人雖貌似陽虎,卻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原來,他是魯國的大聖人孔子啊!由此,匡人大為慚愧,自動脫去了盔甲,以示不會侵犯,靜靜地離去了。
想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人無故地無禮辱罵,難免會不高興,跟著變了臉色。若是故意挑釁,甚至要危及性命,不是擔憂驚嚇,怕也要憤慨不平,甚而被激怒,與之廝打起來,難得能平心靜氣,更別談能馬上反躬自省,以智慧化解衝突,以德行感化對方了。
夫子處事不驚,穩如泰山,還能時時保持內省,堅持以禮教人,以德化人,其深厚的智慧德行與那寬闊仁厚的胸懷,深值得我們用心學習。

另外,此則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一點,當有人來找麻煩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誤會,就像匡人並非有意加害孔子,而是將孔子誤以為是傷害過他們的陽虎。如此,能夠化解誤會,自然衝突也隨之化解。
正如夫子並不動武,與子路相和而歌,使得匡人認清了孔子的身份,自然地化去了禍患。倘若任由子路與之大戰,寡不敵眾,屆時死傷一片,到頭來卻發現只是一個誤會,豈不是冤枉?
如此,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順或是突變,也當冷靜思考,不要亂了方寸。因為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小誤會,若意氣用事,反可能加深誤會,使問題更加嚴重。能夠提起理智,以一顆仁愛之心,體察他人,客觀面對,則將更有助於誤會的消除,從而化解衝突,使彼此更為和睦,也讓生活更為安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