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孔子故事之匡人解甲

2020-12-17 鞭辟入裡的本質

原創|鞭辟入裡的本質 圖片|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孫子兵法》有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以禮樂教化,以德行感化,扭轉危局,真是善之善者也。

孔子家語

《孔子家語困誓第二十二》講了一個故事:孔子前往宋國,到了匡地時,由於孔子與陽虎長得很相似,而陽虎又是當地惡霸,於是匡地的人便以為陽虎又來了,趕快報告給匡地的首領簡子。簡子聽後,馬上率領士兵,披上鎧甲,驅馬前往,將孔子一行人團團包圍。

子路生性勇猛,性情暴躁,一見匡人圍攻,不知何故,非常惱怒,拿起兵器就要與他們幹架。孔子見了,立即制止了子路並說道:「哪有修行仁義之人,改變不了世俗的兇暴呢?不講授詩書,不學習禮樂,那是我的過錯啊。如果以闡述先王之道,喜歡古代典章制度作為過失,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是命運安排了。來,你來唱,我來和。」

子路聽了老夫子的話,便放下兵器,拿出琴開始彈唱,孔子於是和著音樂唱起來,樂曲很悲哀,唱了三遍之後,匡人知道這是聖人,並非陽虎,於是脫去戰甲,離開了。

子路

匡人圍住孔子,因誤解孔子是陽虎,然而,孔子不知緣由,子路也不知。突遇士兵來勢洶洶,大有一決死戰之意,不免令人緊張起來。於是,「子路怒,奮戟將與戰」,想要一決高下。然而,夫子此時,竟能平心靜氣,先檢點自己有無過失。如無,繼續以禮樂教化世人。這一舉動,與陽虎完全不同,令發怒的匡人頓時冷靜下來,仔細一思索,此人雖貌似陽虎,卻是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原來,他是魯國的大聖人孔子啊!由此,匡人大為慚愧,自動脫去了盔甲,以示不會侵犯,靜靜地離去了。

想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人無故地無禮辱罵,難免會不高興,跟著變了臉色。若是故意挑釁,甚至要危及性命,不是擔憂驚嚇,怕也要憤慨不平,甚而被激怒,與之廝打起來,難得能平心靜氣,更別談能馬上反躬自省,以智慧化解衝突,以德行感化對方了。

夫子處事不驚,穩如泰山,還能時時保持內省,堅持以禮教人,以德化人,其深厚的智慧德行與那寬闊仁厚的胸懷,深值得我們用心學習。

孔子

另外,此則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一點,當有人來找麻煩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誤會,就像匡人並非有意加害孔子,而是將孔子誤以為是傷害過他們的陽虎。如此,能夠化解誤會,自然衝突也隨之化解。

正如夫子並不動武,與子路相和而歌,使得匡人認清了孔子的身份,自然地化去了禍患。倘若任由子路與之大戰,寡不敵眾,屆時死傷一片,到頭來卻發現只是一個誤會,豈不是冤枉?

如此,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順或是突變,也當冷靜思考,不要亂了方寸。因為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小誤會,若意氣用事,反可能加深誤會,使問題更加嚴重。能夠提起理智,以一顆仁愛之心,體察他人,客觀面對,則將更有助於誤會的消除,從而化解衝突,使彼此更為和睦,也讓生活更為安寧美好。

相關焦點

  • 孔子治國之道:半部論語治天下,三句格言定春秋,古人智慧不簡單
    蓮花象徵般若智慧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一個人對待工作和事業,要保持一種誠懇的態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千萬別不懂裝懂。最害怕的,是上級不懂裝懂,外行指導內行;或者下級不懂裝懂,沒有明白領導意圖,卻裝著什麼都會,結果與上級要求南轅北轍。
  • 讀故事,品《論語》,學學孔子的交友智慧
    我們不妨讀讀《論語》,學學其中的交友智慧。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親近不如自己的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就要勇於改正。」顯然,孔子就是要把忠信當做選擇朋友的主要標準,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從而遠離缺乏仁德的人。如果發現朋友交錯了,就要勇於改正,避免影響自己的德行或者遭受其他的損失。《世說新語.德行十一》記載了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寧的神色後又扔了它。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1、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  「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
  • 孔子的名言,孟子的名言,墨子的名言,古人智慧,值得謹記!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孔子、孟子、墨子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孔子,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2、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4、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古人智慧:「欲速則不達」,下半句更經典,道盡現實和人性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子路》,是孔子對子夏說的一句話,從那以後就一直流傳了下來。當時子夏是某地的一位地方官員,有一段時間他對於自己的工作以及未來十分迷茫,於是他就前去拜訪德高望重的孔子,希望孔子能指點一二,幫助自己走出迷區。
  • 古人云「有錢能使鬼推磨」,後半句更耐人尋味,佩服古人處世智慧
    顏回是孔子的最愛的弟子。孔子語重心長的對弟子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一語中的,點破我們生活中很多人奔波他鄉,累死累活的無非是為了扛起家庭的責任,或許是錢財,或許是名聲,諸如此類。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的大智慧,為什麼會被誤讀?
    孔子除了了解過去世的禮儀制度外,對其他學問知之甚少。「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新知識新技能天然屏蔽,更談不上有什麼哲學思考,是科技進步和思想解放的絆腳石。孔子思想上是守舊的,觀念上是輕民的,知識上是局限的。和當時老子的思維深度比較,他最多只能算是一個不接地氣的二流學者。
  • 開啟「時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師的禮儀和故事
    開啟「時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師的禮儀和故事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時間:2020-09-14 13:53:2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讓我們開啟「時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人尊師的禮儀和故事。「舉手提問」「教師節」古時已有拜師,是古代新生入學禮的必要環節。據《禮記》記載,新生進入學堂,首先要雙膝跪地叩先師孔子的神位,然後向老師叩拜,並贈送帶有寓意的芹菜、桂圓等束脩六禮。到了唐代,拜師禮被歸入國家官方禮儀典制。
  • 孔子與顏回之好學
    孔子一生好學,乃至於他的弟子都知道要了解孔子的生命,必須從「學」這個字開始,所以《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個字就是「學」。孔子自己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來就這麼有學問的,「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是從古人那裡學到的。孔子又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我的志向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還做不到這一點。其實孔子是不是沒做到呢?
  • 這些滋養了古人的成語智慧,也定能啟迪你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中國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登堂入室:竟是學習的智慧!孔子的弟子仲由擅長彈瑟。
  • 做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從孔子的「有教無類」到平安的智慧村教
    大意是凡以「禮」表向學之心的學生,孔子都會收為門徒、來者不拒,體現了不分貴賤、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除了擴大教育範圍,孔子在遊學中,還特別注重師生平等交流,形成精思善疑、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從具體情景出發,孔子對學生「聽其言而觀其行」,激勵學生答疑問難、碰撞思想火花,探索創新學問。如果說「有教無類」反映了公平教育的問題,那麼「因材施教」則是希望讓學生們在教育過程中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
  • 古人枕上詩詞,驚嘆古人的詩詞之美
    古人在枕上作文章,通過枕上的文字,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留下的墨寶,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些中國詩詞的美,來看看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的瓷枕。白地黑花題《中呂宮·點絳唇》詞八角形枕,枕呈八角枕,長26.9釐米,寬20.8釐米,高10釐米。
  • 「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來《贛圖大講堂》講述「孔子的智慧」
    大江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12月20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做客《贛圖大講堂》,以「孔子的智慧」為題,圍繞孔子和《論語》論述什麼是智慧,並引申著名的智仁之辨、智義之辨、智直之辨,對如何獲得智慧進行解析,用故事展現孔子的智慧
  • 常讀《易經》不僅可窺探古人智慧,還有這4點好處!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毛主席:「不讀《易》,不足以解天地!」榮格:「《易經》是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愛因斯坦:「《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孔子認為學習《易經》至少有4個好處:第一,「與天地合其德」。天之德,自強不息;地之德,厚德載物;第二,「與日月合其明」。
  • 「文以載道」古人「尊師重道」的故事
    「文以載道」古人「尊師重道」的故事 2018-09-10 09: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處世哲理】古人的智慧總結:為人處事的「六戒」「八慎」
    【處世哲理】古人的智慧總結:為人處事的「六戒」「八慎」    六戒、八慎體現古人為人處事的智慧,六戒出自曾國藩,而八慎是儒家文化的總結,這2個古訓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像六戒中有戒獨利,八慎中有慎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 孔子不只讀書好,射箭狩獵駕車樣樣精通,古人的健身花樣也不少
    導引圖魯迅在他的《故事新編》中,有一篇寫的是關於老子的《出關》。在文中,老子到了函谷關,要爬城牆而出,牆不高,但是他得站在牛背上才能完成,像這種爬牆的問題不會出現孔子身上。據史料記載,孔子身長九尺有六,按今天的標準換算,就是身高1.9米。《淮南子》裡有記載孔子力氣大,跑得快,甚至可以追上兔子。這說明孔子不僅身高,而且身體素質也奇好。孔子的力氣大有先天遺傳的因素,據說他的叔叔梁紇就力大無比,一人能託起一扇城門,被稱為舉重之祖。
  • 【孔子箴言故事】仁者愛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孔子家語·三恕》中記孔子向不同的弟子提出這一問題,讓他們分別回答後孔子行進行評論。 有一天,子路來到孔子面前,孔子問他:「智者是什麼樣的人?仁者是什麼樣的人?」子路問答:「智者善於使人知道自己,仁者善於使別人愛自己。」孔子說:「這種回答是士的表現。」
  • 焦作孔莊孔子問禮系列之 孔子拜師於項橐的故事
    在今天的焦作馬村區武王街道(今待王鎮)辦事處東孔莊盛傳著孔子問禮的傳說和故事,筆者懷著對聖人孔子聖賢教育傳統思想影響和崇敬,為了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搶救和挖掘東孔莊文廟和孔子問禮的傳說和故事。在敦煌考古發現的《孔子項橐相問》記載了孔子拜師項橐的故事。東周時期,即公元前501年以後,孔子先後分別做過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相禮(管外交、隨從)等職位。由於當時魯定公天天吃喝玩樂,貪圖享受,不理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丘。孔子感到很無奈,很失望。
  •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彭富春《論孔子》: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時代的智慧箴言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2016年05月06日15:52 人民網武漢5月6日電 「當代思想的任務之一,就是讓活著的孔子說出我們時代的智慧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