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枕上作文章,通過枕上的文字,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留下的墨寶,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些中國詩詞的美,來看看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的瓷枕。
白地黑花題《中呂宮·點絳唇》詞八角形枕,枕呈八角枕,長26.9釐米,寬20.8釐米,高10釐米。白釉黑繪,枕頂面隨形開光,枕四周繪卷草紋,枕面開光內楷書《點絳唇》詞:「鶯踏花翻,亂紅鋪地無人掃,杜鵑來了,葉底青梅小。倦撥琵琶,總是相思調憑誰悲,暗傷懷抱,門掩青春老。」枕為金·十二至十三世紀,河南鶴壁窯燒造,楊永德伉儷捐贈。
《全宋詞》將這首詞收於無名氏目下,《全宋詞》中的《點絳唇》錄文為,「鶯踏花翻,亂紅堆徑無人掃。杜鵑來了。梅子枝頭校撥盡琵琶,總是相思調。知音少。暗傷懷抱。門掩青春老。」這首詞上下闋共9句,而瓷枕錄文與《全宋詞》錄文中竟有幾處不同。
寫有中國文字最多的瓷枕是這件《枕賦》瓷枕,是北宋晚期河北磁州窯燒造。枕面是長方形,中心開光內書寫一篇《枕賦》文章,左右兩側裝飾有荷花紋和菊花紋,前面畫有折枝牡丹紋。
枕賦釋文 : 「有枕於斯,制大庭之形,含太古之素,產相州之地,中陶人之度,分元之全名,混濁之故。潤瓊瑤之光渾(輝),屏刺秀(繡)之文具,泥其均而土其質,方其樣而枵(空了心的大樹,引「空虛」)其腹。出虞舜河濱之窯,絕不苦窳(粗劣,《韓非子·難一》:「陶器不窳」)。減伯益文武之火,候以遲速。既入詩家之手,忻(欣)置讀書之屋,鄙珊瑚(富)貴之器,陋琥珀華靡之屬。遠觀者疑(凝)神,狎玩者奪目,來尺壁(璧)而不易,賈萬金而不粥(鬻)。囊以蜀川之錦,櫝以豫章之木,藏之若授圭,出之如執玉。是時也,火熾九天,時惟三伏,開北軒下陳蕃之塌,臥南薰蕈春之竹,睡快詩人,涼透仙骨。遊黑甜之鄉而神清,夢黃糧(粱)之境而興足,恍惚廣寒之宮,依稀冰雪之窟。凜然皂發之爽,倏然炎蒸之蕭。思圓木警學之勤,樂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負大庭太故之物,又豈持(特)不困於煩暑之酷而已也。漳濱逸人制。」
《枕賦》描繪了瓷枕的來歷,質地,款式,產地以及當時人們對瓷枕的熱愛。開篇寫了瓷枕的來歷和產地:「有枕於斯,制大庭之形,含太古之素,產相州之地」,接下來寫了瓷枕的質地和款式:「泥其均而土其質,方其樣而枵其腹。」意思是說瓷枕以泥土燒制而成,外形方正枕內中空。「既入詩家之手,忻(欣)置讀書之屋,鄙珊瑚(富)貴之器,陋琥珀華靡之屬。」意思是說美麗的瓷枕一旦到了詩人的手中,就會像珍寶一樣被放進書屋。即使像珊瑚,琥珀這樣的富貴之器也不如它耀眼奪目,接著寫道「來尺壁(璧)而不易,賈萬金而不粥(鬻)」就是說你拿一尺的玉璧來換,主人也不會換的。你拿萬金來買,主人也不賣給你。可見古人對瓷枕的視若珍寶。「睡快詩人,涼透仙骨。遊黑甜之鄉而神清,夢黃糧(粱)之境而興足,恍惚廣寒之宮,依稀冰雪之窟。」描述的是炎炎夏季三伏天枕著這樣的瓷枕,能讓人倍感舒適暢快,枕頭散發的清涼之氣徹底地滲透到骨髓當中,「遊黑甜之鄉而神清,夢黃糧(粱)之境而興足,恍惚廣寒之宮,依稀冰雪之窟。」講的是進入深度睡眠之後的夢境,能清涼解暑,安神助眠,講述瓷枕的萬般妙處。「思圓木警學之勤,樂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負大庭太故之物,又豈持(特)不困於煩暑之酷而已也。」是說瓷枕不噹噹使人快意涼爽,解去酷暑燥熱,還有警示追思之意。「思圓木警學之勤,樂仲尼曲肱之趣」中「圓木警枕、曲肱之樂」是關於司馬光、孔子的兩個歷史典故。「圓木警枕」講的是北宋文學家司馬光刻苦讀書常睡警枕,截一段圓木,兩頭墜上小鈴,睡覺時小心翼翼,保持半睡半醒的轉態,意在小憩,避免沉睡。稍微一動,人由此驚醒,以抓緊時間勤奮讀書。以此可見古人珍惜光陰的良苦用心。「曲肱而枕」指的是教育家孔子安於貧困,不願過不仁不義的富貴生活。即使每天吃粗糧,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不改其志。孔子「曲肱而枕」的樂趣,告訴我們做人要安於清貧,淡泊名利。
賞古人詩詞之美,驚嘆古人的智慧和人工巧匠製作出這麼精美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