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孔莊孔子問禮系列之 孔子拜師於項橐的故事

2020-12-16 騰訊網

在今天的焦作馬村區武王街道(今待王鎮)辦事處東孔莊盛傳著孔子問禮的傳說和故事,筆者懷著對聖人孔子聖賢教育傳統思想影響和崇敬,為了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搶救和挖掘東孔莊文廟和孔子問禮的傳說和故事。為響應焦作市政府和馬村創建新型旅遊城市,開發美麗鄉村旅遊的大趨勢,為大焦作和家鄉做的微簿之心,筆者本人特精心策劃,走訪本村及周邊鄉村上年記老人,搜集查找相關資料,分期刊登出來,分享給大家,以饗讀者。

在相關《戰國策·秦冊》中有這樣的記載:「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三字經》說:「昔仲尼,師項橐。」孔子一生傳道授業解惑,被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然而,他也曾拜一名七歲小兒項橐為師,這是為什麼?

在敦煌考古發現的《孔子項橐相問》記載了孔子拜師項橐的故事。東周時期,即公元前501年以後,孔子先後分別做過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相禮(管外交、隨從)等職位。由於當時魯定公天天吃喝玩樂,貪圖享受,不理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丘。孔子感到很無奈,很失望。孔子的學生子路說:「 魯君不辦正事,咱們在這裡待著,也沒有啥意義,不如咱們趁此機會,到東周周天子腳下洛邑(今洛陽)尋師學禮吧!」此建議一出,大家紛紛響應,於是時齡56歲的孔子帶著一批學生開始周遊列國,希望找機會實行他們的政治主張和追尋文化夢想。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遊列國圖」標註的線路圖來看,孔子一行當時週遊的有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孔子他們還計劃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動蕩不安,結果只是走到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

而就在今天的焦作地區,這裡很大一部分當時屬衛國,也是孔子周遊列國時的重要區域之一。在焦作東部今天的武王街道(原待王鎮)東孔莊村。過去村子裡有規模很大的孔子問禮廟(文廟),還有很多關於項橐與孔子的傳說故事。

根據《子與項橐相問書》載:「昔者夫子(即孔子。下同)週遊,行到孔莊,路逢三個小兒,二小兒作戲,一小兒不作戲,夫子怪而問曰:『何不戲乎?』小兒答曰:『大戲相煞,小戲相傷,戲而無功,衣破裹空。相隨擲石,不如歸看。上至父母,下及兄弟,只欲不報,恐受無禮,善思此事,是以不戲,何謂怪乎?』 小兒擁土築城,在內而坐,夫子車至語曰:『何不避車?』小兒答曰:『昔聞聖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從昔至今,只聞車避城,豈聞城避車?』夫子當時無言充對,乃車避城,遣人往問:『此是誰家小兒?何姓何名?』小兒答曰:『姓項名橐。』 夫子曰:『你年雖小,知事甚大。』 小兒答曰:『吾聞魚生三日,遊於江海;兔生三日,盤地三畝;馬生三日,趁及其母;人生三月,知識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 夫子問小兒曰:『你知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人無字?』 小兒答曰:『土山無石,井水無魚,……小兒無字。』夫子曰:『善哉,善哉!吾與汝共遊天下,可得已否?』小兒答曰:『吾不遊也!吾有嚴父,當須待之;吾有慈母,當須養之;吾有長兄,當須順之;吾有小弟,當須教之;所以不得隨君去也。』 ……夫子嘆曰:『善哉,善哉!方知後生實可畏也!』」項橐的天資聰穎、博學多才活靈活現於世人面前。

又《列子·湯問篇》記載有孔子見兩小兒辯鬥(日)。後世學者多認為這是項橐「為難」孔子 的另一版本。《淮南子·說林訓》記載:「呂望使老者奮;項託(橐)使嬰兒矜。」 隨著元初《三字經》誕生,明代廣為流傳,項橐一躍而成「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師!

根據《毛澤東選集》(第二卷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孔夫子的老師叫做項橐,這是有書為證的,昔仲尼,師項橐,在《三字經》裡記載著。」

據東孔莊村民間代代相傳,東孔莊乃項橐故裡。據相傳當年,村裡有一對正直、善良、勤勞的年輕夫婦,男耕女織,豐衣足食,唯一不盡人意的是兩口子多年沒孩子,妻子也很鬱悶,常在村子裡的送子奶奶廟裡燒香祈禱,祈盼早日得子。有一天,丈夫天沒亮就帶著漁具到附近王母泉村的玉泉河打魚去了,勤快的妻子早早做好午飯,等心愛的丈夫回來吃飯,可是一直等到日頭落山也不見人回來,妻子心裡焦急萬分,坐立不安,走到院子的柴門外面,坐在門口的石礅上,眼巴巴地望著東北丈夫回家的路,就這樣等呀、盼呀,月亮都升起老高了,依然沒有見個人影,最後連累帶餓昏昏沉沉在柴門邊的石礅上睡著了。 朦朦朧朧之中,忽見東邊天上飛來一隻非常漂亮的小鳥,到她眼前一下變化成一位漂亮的女仙女,微笑著對她施禮:「小仙名叫雲霄,今日與瓊霄、碧霄三姐妹同在王母泉玉泉河沐浴,突遭一場劫難,有幸得您家相公仗義相救。現特來向夫人您致謝救命之恩;二來在告知夫人莫焦急,您家相公一會即回;同時還有一事,我姐妹三人偶遊至此,得知夫人盼子心切而祈禱於天,今既咱們仙凡有緣,小仙無帶銀兩,特贈恩家一物,來年初夏夫人您功德圓滿一定喜得貴子。」說罷,從袖中取出一物送給夫人:「此物,下界凡夫俗子多用之盛糧,叫『橐橐『;而我們仙家用之儲寶盛智,名『寶橐』、『智橐』,現特送與恩家,他日可保孩嬰聰慧超凡。」話音一落,只見一道金光直入懷中。 妻子一下從夢中驚醒,果然見丈夫從東路上回來了,妻孑急忙起身迎上去,等她把夢裡的事講完,丈夫驚得大半天沒說出話。

原來今天在玉泉河下網捕魚,雖然起了個一大早,在河道邊換了好幾個地方,撒了半天網,可連個魚鱗也沒撈著,正要收網回家時,突然聽到天上傳來驚恐「救命」聲,小哥抬頭仰望,只見一兇惡的大鷹正追三隻小鳥,兩隻向東逃去,剩下一隻哀叫著向他飛來。見此,他抓起魚叉朝惡鷹的翅膀用力投去,突遭襲擊的惡鷹撲愣著受傷的翅膀逃走了。那隻小鳥得救後,圍著他的頭頂叫著飛來飛去,好一會才飛走了。

說來也巧,這家女主人不久真的有了身孕。到了來年四月初八,丈夫早起去田裡鋤地,妻子心裡異常不安,心神不定,她一向勤快慣了,見鄰居姑嫂也下地去了,她就挎起籃子隨後也去了田間,可剛到地裡就渾身酸軟、腹痛難忍。沒多一會,一個男孩降生了。令人奇怪的是,嬰兒的臍帶柔韌異常,地裡幹活的女人們用柴刀剁、鏟子砍,臍帶就是截不斷。大夥正在為難時,丈夫聞訊匆匆趕來,見妻子被茅草劃破的手指立馬有了主意,隨即採來茅草葉子,往臍帶上一拉,果然臍帶一割就斷。

幾天後,夫妻給孩子起名,想起夢中雲霄仙子贈橐之事,及孩子像橐一樣柔韌的臍帶,於是丈夫給愛子取名「橐」。因此家姓項,就叫項橐。卻說這項橐小孩出生後,百病不侵,體健身壯,聰明伶俐,剛學會說話就問東問西,常把大人問得張口結舌。無言對答。項橐兩歲這年春,項橐一次看見電閃雷鳴,就問父親:「父親大人,這天上怎麼回事?」父親告訴他:「孩子,這是玉皇大帝在替天行道,為人間除害,叫雷公爺爺、閃電娘娘劈了地上的妖怪和壞蛋。」項橐聽後反問:「妖怪和壞蛋只有夏天有嗎?要是冬天他們幹壞事怎麼辦!」……

到了六歲這年秋,項橐去走姥姥家走親戚,一天上午,大人都上地幹活了,僅剩項橐在家裡玩耍,玩得正憨,項橐忽然聽到頭頂一陣「撲啦撲啦」的旋風聲,接著院子裡的十幾隻雞就炸了群,有的逃到屋裡,有的鑽回雞窩,有的藏進草垛,原來一隻老鷹撲了下來,最可憐的是一隻老母雞,帶著剛出殼的小雞徒勞地東躲西藏、亂竄亂撞,猛地飛進項橐懷裡。可這個老鷹有恃無恐地伸出利爪,要把項橐懷裡老母雞抓走。

這時項橐急中生智,左手抱雞,右手用勁折彎身旁剛栽上不久的柳樹條,照著鷹頭猛一鬆手,那老鷹被柳樹梢抽得頭暈腦漲,落荒而逃。在河邊洗衣服的姥姥聽到雞群尖叫,急忙趕回家,問明項橐情況,高興地一把將項橐摟在懷裡,這時鄰居也紛紛趕來,一位近支舅母直誇項橐膽大心細,笑著逗他:「橐兒,你娘從哪兒弄來這麼聰明的孩子?」「從王母泉河裡撈的」,姥姥邊摸著項橐的頭邊說。「小孩子都是小蝌蚪變的,蝌蚪變小娃,小娃變小孩!」「姥姥你哄人,蝌蚪變青蛙,不變人!」眾人哈哈大笑,看著這百靈百精的小外孫,姥姥再也答不出來。這一傳十、十傳百,周圍村莊都知道孔莊出了個神童,項橐也成了當地的孩子頭。

這邊再說孔子講學,這年春的一個夜晚,孔子與門生在院中閒談,抬頭望空中一望,突然發現東方天空一巨星,輝光直射懷州地大地,孔子對弟子說:「天下有才子出現,你們看巨星之光直射懷州大地,地下有祥光接應,兩光相照,這裡肯定出現個非凡之輩。」眾門徒抬頭仰觀,果見一巨星之光輝,隨問孔子:「以此星光之定,久後如何?」孔子曰:「天下第一才子,國家之棟梁,文才定勝於我等。」稍停片刻又說:「教書之人以善為本,不免我等出行一趟,一來遊學,二來尋訪此人,如有幸可與之交文共勉,若才超於我等,也可求教。」眾弟子答:「師傅之言極是,您乃天下聖人,仍如此訪賢求教,況吾等之輩,安敢不勤奮乎?」 於是,這今天的東孔村南古官道就演繹出了「孔子車繞城」和「小兒辯日」等傳奇故事。

還有一個故事說:孔子為了挽回一局,拾個面子,又反問項橐:「你年紀不大,懂事不少,多次難住吾等,是何人所教,還是你獨出心裁?吾有一題,能答出來嗎?」項橐說:「儘管道來,不過有個條件,你若難住我,我甘敗下風,拜你為師。如若答出,並難住你等,不論年長年少,應拜我師。」孔子欣然同意,隨而問起項橐:「人生於世,託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穀,方養眾多生靈,且問小兒,天上日月星辰有多少?地上五穀雜糧知幾何?」項橐答:「天上星辰計數三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個,地上五穀乃黍、谷、稷、穇、稻無差無誤矣。」項橐隨即問孔子:「天高不能仗量,地廣不能尺度,日月星辰布滿天空,可謂大而方,寬而廣者,地生五穀,多而繁也。請問,聖人之身比地小,聖人之眉於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請問聖人,你二眉生毛有幾根?」孔子無言以對。閉口無言,項橐又曰:「有言在先,君子不應失信。」孔子毅然跪於地下:「師父在上,受弟子一拜。」孔子拜項橐為師,弟子們面顏掃地於心不甘,頗感窩氣,紛紛尋找機會重新比試。時值七月,天氣酣熱,孔子師徒來到村外河塘洗澡,巧遇項橐在此遊泳,孔子滿臉堆笑,拱口作揖口稱:「師傅在此遊泳?」項橐答:「正是,弟子何不同遊。」孔子說:「我不曾學遊,恐沉而不浮。」項橐開玩笑說:「無防,鴨不曾學遊,浮而不沉。」孔子曰:「人不同鴨,鴨有離水毛,故浮而不沉。」項橐回:「葫蘆無離水毛,何又浮而不沉?」孔子對:「葫蘆圓而空空,因得不沉。」項橐曰:「鍾圓且空,何沉而不浮?」孔子無答,口稱「師言極是。」 這就是「項橐三難仲尼」,也就是《三字經》所記「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典故的由來。

為紀念此事,東孔莊鄉民在孔莊村西建立了孔子問禮廟,又在孔莊村南的古官道路邊,當年孔子拜師問禮之處,樹立了一塊孔子易轍處石碑一通,此碑到宋金戰亂已毀。後又到了明朝萬曆甲午年間,東孔莊鄉民趙萬庫、趙萬庫父子籌資善款又重建了文廟。明朝末年在孔子問禮的官道邊,又重立了一通大明崇禎四年(1631年)仲冬重建石碑,此碑高1.6米,寬0.65米,上書「重建孔子問禮處」。可見,孔子在此問禮拜師歷史上早有定論。

作者 趙完全

相關焦點

  • 【文史】項橐(tuo)激辯孔夫子,孔子拜七歲頑童項橐為師的典故
    師生家長免費投稿郵箱:838670087@qq.com【文史】葉縣大智慧:項橐激辯孔夫子        導讀:2500年前,孔子周遊列國,途經鄧李鄉鑾場李村,路遇項橐(tu,二人展開了兩天的大辯論、大較量,最終孔子自嘆弗如,拜7歲的項橐為師,《三字經》中「昔仲尼,師項橐」便源於此。
  • 肥東縣撮鎮中學:尊師重教 祭拜孔子
    為了傳承華夏文明、普及儒家文化,增強全體師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全體同學尊師奉賢、明禮自強,刻苦學習,為新學期創設一個良好的開端,9月10日,在第36個師節來臨之際,在撮鎮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撮城社區社居委的協助下,撮鎮中學舉辦「尊師重教,祭拜孔子」活動。
  • 合肥「洋學生」拜孔子倡尊師重道 驗傳統而莊重行拜師禮
    合肥「洋學生」拜孔子倡尊師重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今收外籍學生十餘名,特請孔夫子佑之。」9月8日中午,安徽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數十名不同膚色、不同發色卻身著漢式服裝的洋學生,畢恭畢敬地向孔子先賢像行揖禮,親身體驗傳統而莊重的行拜師禮。 「我們的學生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安徽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的王靜老師告訴記者,此次參加「拜師禮」的學生多來自烏克蘭、亞塞拜然、俄羅斯、西班牙等不同國家的孔子學院。
  • 湖南大學生教師節著漢服 向孔子像行拜師禮
    湖南大學生教師節著漢服 向孔子像行拜師禮>5) "← →"翻頁 9月10日,正值教師節,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學生身著傳統漢服在校內的孔子銅像前行拜師禮
  •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那是什麼原因促成孔子成為天下師表的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一生好學,不是在學習就是去往學習的路上。史書記載,孔子曾問道老子,對於自己曾經的遭遇,以及自己的所作所為,包括現在對未來充滿困惑的內心,老子問孔子,我聽說你是北方的閒人,那你有沒有感悟這人生的道理呢?
  • 著古代學士服感悟儒家文化 老總向孔子行拜師禮
    復旦人文智慧課堂30位學員最近集體赴孔子的故鄉曲阜遊學,他們身穿中國古代學士服,頭戴學士帽,向孔子行拜師禮,一邊遊學一邊增加國學的積累。  在國學文化地邊遊邊學是復旦人文智慧課堂的課程之一,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鄭召利教授看來,專注於傳播人文精神和國學智慧是復旦開設人文智慧課堂的宗旨之一,學員不僅在課堂裡學習,還實地考察,多角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 兩岸師生中秋共祭孔子 再現傳統拜師禮
    原標題:兩岸師生中秋共祭孔子 再現傳統拜師禮  中新社晉江9月8日電 (黃如萍 孫虹)正值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來自海峽兩岸的師生代表9月8日共聚福建晉江,舉行甲午年晉臺共祭孔子大典暨「中秋情·兩岸緣」文化活動。   「臺灣有80%的人祖籍在福建,兩地稱得上是地同脈、人同祖、民同俗、語同言、書同文。」
  • 漳平市象湖中學組織學生在孔子像前行拜師禮
    昨日,開學第一天,漳平市象湖中學組織學生在孔子像前行拜師禮
  • 《拯救天才》裡的趣知識(一):蛤蟆鼓兒、孔子和扁鵲(太有趣了,孩子一定喜歡!)
    其中之一是傳統相聲《蛤蟆鼓兒》,另一個是《孔子拜師》的故事。蛤蟆鼓兒甲:您這說相聲的什麼事全都知道,對嗎?乙:唉,一般的事我們倒是全都有個研究。甲:那我問問你,蛤蟆你看見過吧?乙:誰沒見過蛤蟆呀。甲:你說為什麼它那麼小的動物,叫喚出來的聲音會那麼大呢?
  • 閔子騫傳之杏壇拜師——五裡三賢系列故事(二十三)
    魯昭公二十年臘月十八日,孔子學府舉行拜師開學典禮,掀開了中國教育史上新的一頁。這天上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斜照積雪,給人以純淨之感。新築起的大四方土臺子坐北朝南,上面鋪上了新葦席,臺子後邊的絹幕上掛有閔損寫的紅絹橫幅——孔子學府拜師典。禮土臺子的東西兩側,各栽一棵杏樹,杏樹上還包著防凍的東西。
  • 泉塘第二小學:新生向孔子行拜師禮
    隨著禮樂響起,泉塘第二小學師生行拜師禮,認「至聖先師」孔子為師。 校長黃浩為14名學生代表點上硃砂,硃砂象徵著啟智通靈,代表著成人、成才的殷切期望。
  • 孔子如何成為「至聖先師」?
    種種不利條件沒有阻止孔子的向學之心。孔子晚年回憶:自己十五歲就立志向學,堅持十五年,到三十歲小有成就,在遠近有了點名氣,一些人開始上門求教。可孔子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教育學生永遠不感到疲倦。他曾向遠在周朝國都的大學問家老子請教禮。
  • 泉塘第二小學:新生向孔子行拜師禮
    隨著禮樂響起,泉塘第二小學師生行拜師禮,認「至聖先師」孔子為師。 校長黃浩為14名學生代表點上硃砂,硃砂象徵著啟智通靈,代表著成人、成才的殷切期望。 [責編:袁圓][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 桃「禮」九月 武漢恆大科技旅遊城孔子拜師會禮頌師恩
    武漢恆大科技旅遊城於本周末舉辦「桃『禮』九月,感念師恩」活動,以傳統文化為紐帶,感念師恩。 桃「禮」九月,共謝師恩只有親身體會,才能感同身受,在活動現場我們特地為小業主們舉辦了孔子拜師會,在參加傳統拜師會的同時還能體驗老師的辛苦與不易。
  • 北京文史館重演傳統拜師禮 拜師傅先拜孔子(圖)
    2005年9月24日上午,北京文史研究館「再現」了一次傳統的拜師儀式。收徒人系北京民俗協會副秘書長、書畫文史作家崔普權先生,拜師的是32歲的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林鵬。  拜師需明確「從心所願」  拜師會場布置得古香古色,正中懸掛著孔子的畫像,兩側是清末著名書法家吳大微的篆書對聯「閒居足以養志,至樂莫如讀書」。  拜師儀式開始,首先要請八位德高望重的證人上座。身著傳統服裝的崔普權和他的夫人坐在案桌的兩側,徒弟林鵬由引師馮建華、保師包世軒、代師秦公卓用如意帶進拜師現場。
  • 孔子的兩個弟子:最不像孔子學生的子路與最像孔子學生的顏回
    孔子為萬世師表,座下七十二賢中,子路是年紀最大的,而且在這些弟子中最像孔子的是顏回,而最不像孔子的就是子路。子路在論語中也是出現次數最多,經常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所以這師徒之間也最有故事。子路這個人在沒成為孔子之前,按現在的話說有點像是混混加二次元人類,你看司馬遷怎麼寫他的:子路這個人性子很是粗曠,直率,好行俠仗義,頭帶雄雞冠一樣的帽子,佩帶著豬皮著公豬裝飾的寶劍,見到孔子時很是無禮,於是孔子就稍弱以禮樂套路他,沒想到子路後面就穿著儒服來拜師了。
  • 關於神童項橐的一些歷史記載
    文信侯因請張唐相燕,欲與燕攻其趙,以廣河間之地。張唐辭曰:'燕者必徑於趙,趙人得唐者,受百裡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羅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質矣。今吾自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
  • 孔子虛心求教不恥下問,拜七歲小孩為師,看儒家大師的風範
    下面就由小編來講一個故事吧。………孔子一口氣就問了這個小孩40多個問題,但是面對這樣子的情況,這位小孩子也沒有去感覺到很慌,很是平靜,鎮若的去回答了孔子的問題,冬天,土山,空門,砍刀,井水………看到這樣子的回答說出來後孔子又感覺到了一次的驚訝。
  • 有人懟孔子無知,看孔子是如何懟回去的
    什麼時候要幹什麼都仔仔細細的問清楚。這時候,有人就嘲笑孔子了,說:誰說鄹那個小地方出來的人懂得禮數了?進入太廟後,什麼都問,什麼都不知道。鄹,就是鄒,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經是鄒這個地方的大夫,孔子生於此。這個人這麼說,一來嘲笑孔子的出身——小地方來的人,不是什麼名門貴族。二來嘲笑孔子沒見過世面——進入太廟祭祀的什麼事情都不懂。第三恐怕真的是嘲笑孔子不懂得禮數。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一   他們,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孔子是兩千五百年來儒家的始祖,老子是兩千五百年來道學的濫觴。司馬遷對兩人有過明確考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史記·孔子世家》),「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