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焦作馬村區武王街道(今待王鎮)辦事處東孔莊盛傳著孔子問禮的傳說和故事,筆者懷著對聖人孔子聖賢教育傳統思想影響和崇敬,為了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搶救和挖掘東孔莊文廟和孔子問禮的傳說和故事。為響應焦作市政府和馬村創建新型旅遊城市,開發美麗鄉村旅遊的大趨勢,為大焦作和家鄉做的微簿之心,筆者本人特精心策劃,走訪本村及周邊鄉村上年記老人,搜集查找相關資料,分期刊登出來,分享給大家,以饗讀者。
在相關《戰國策·秦冊》中有這樣的記載:「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三字經》說:「昔仲尼,師項橐。」孔子一生傳道授業解惑,被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然而,他也曾拜一名七歲小兒項橐為師,這是為什麼?
在敦煌考古發現的《孔子項橐相問》記載了孔子拜師項橐的故事。東周時期,即公元前501年以後,孔子先後分別做過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相禮(管外交、隨從)等職位。由於當時魯定公天天吃喝玩樂,貪圖享受,不理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丘。孔子感到很無奈,很失望。孔子的學生子路說:「 魯君不辦正事,咱們在這裡待著,也沒有啥意義,不如咱們趁此機會,到東周周天子腳下洛邑(今洛陽)尋師學禮吧!」此建議一出,大家紛紛響應,於是時齡56歲的孔子帶著一批學生開始周遊列國,希望找機會實行他們的政治主張和追尋文化夢想。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遊列國圖」標註的線路圖來看,孔子一行當時週遊的有衛、曹、宋、鄭、陳、蔡、楚諸國。孔子他們還計劃西去晉國,但由於時局動蕩不安,結果只是走到黃河邊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命也夫!」
而就在今天的焦作地區,這裡很大一部分當時屬衛國,也是孔子周遊列國時的重要區域之一。在焦作東部今天的武王街道(原待王鎮)東孔莊村。過去村子裡有規模很大的孔子問禮廟(文廟),還有很多關於項橐與孔子的傳說故事。
根據《子與項橐相問書》載:「昔者夫子(即孔子。下同)週遊,行到孔莊,路逢三個小兒,二小兒作戲,一小兒不作戲,夫子怪而問曰:『何不戲乎?』小兒答曰:『大戲相煞,小戲相傷,戲而無功,衣破裹空。相隨擲石,不如歸看。上至父母,下及兄弟,只欲不報,恐受無禮,善思此事,是以不戲,何謂怪乎?』 小兒擁土築城,在內而坐,夫子車至語曰:『何不避車?』小兒答曰:『昔聞聖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從昔至今,只聞車避城,豈聞城避車?』夫子當時無言充對,乃車避城,遣人往問:『此是誰家小兒?何姓何名?』小兒答曰:『姓項名橐。』 夫子曰:『你年雖小,知事甚大。』 小兒答曰:『吾聞魚生三日,遊於江海;兔生三日,盤地三畝;馬生三日,趁及其母;人生三月,知識父母;天生自然,何言大小。』 夫子問小兒曰:『你知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人無字?』 小兒答曰:『土山無石,井水無魚,……小兒無字。』夫子曰:『善哉,善哉!吾與汝共遊天下,可得已否?』小兒答曰:『吾不遊也!吾有嚴父,當須待之;吾有慈母,當須養之;吾有長兄,當須順之;吾有小弟,當須教之;所以不得隨君去也。』 ……夫子嘆曰:『善哉,善哉!方知後生實可畏也!』」項橐的天資聰穎、博學多才活靈活現於世人面前。
又《列子·湯問篇》記載有孔子見兩小兒辯鬥(日)。後世學者多認為這是項橐「為難」孔子 的另一版本。《淮南子·說林訓》記載:「呂望使老者奮;項託(橐)使嬰兒矜。」 隨著元初《三字經》誕生,明代廣為流傳,項橐一躍而成「大成至聖文宣王」之師!
根據《毛澤東選集》(第二卷1939年5月20日《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孔夫子的老師叫做項橐,這是有書為證的,昔仲尼,師項橐,在《三字經》裡記載著。」
據東孔莊村民間代代相傳,東孔莊乃項橐故裡。據相傳當年,村裡有一對正直、善良、勤勞的年輕夫婦,男耕女織,豐衣足食,唯一不盡人意的是兩口子多年沒孩子,妻子也很鬱悶,常在村子裡的送子奶奶廟裡燒香祈禱,祈盼早日得子。有一天,丈夫天沒亮就帶著漁具到附近王母泉村的玉泉河打魚去了,勤快的妻子早早做好午飯,等心愛的丈夫回來吃飯,可是一直等到日頭落山也不見人回來,妻子心裡焦急萬分,坐立不安,走到院子的柴門外面,坐在門口的石礅上,眼巴巴地望著東北丈夫回家的路,就這樣等呀、盼呀,月亮都升起老高了,依然沒有見個人影,最後連累帶餓昏昏沉沉在柴門邊的石礅上睡著了。 朦朦朧朧之中,忽見東邊天上飛來一隻非常漂亮的小鳥,到她眼前一下變化成一位漂亮的女仙女,微笑著對她施禮:「小仙名叫雲霄,今日與瓊霄、碧霄三姐妹同在王母泉玉泉河沐浴,突遭一場劫難,有幸得您家相公仗義相救。現特來向夫人您致謝救命之恩;二來在告知夫人莫焦急,您家相公一會即回;同時還有一事,我姐妹三人偶遊至此,得知夫人盼子心切而祈禱於天,今既咱們仙凡有緣,小仙無帶銀兩,特贈恩家一物,來年初夏夫人您功德圓滿一定喜得貴子。」說罷,從袖中取出一物送給夫人:「此物,下界凡夫俗子多用之盛糧,叫『橐橐『;而我們仙家用之儲寶盛智,名『寶橐』、『智橐』,現特送與恩家,他日可保孩嬰聰慧超凡。」話音一落,只見一道金光直入懷中。 妻子一下從夢中驚醒,果然見丈夫從東路上回來了,妻孑急忙起身迎上去,等她把夢裡的事講完,丈夫驚得大半天沒說出話。
原來今天在玉泉河下網捕魚,雖然起了個一大早,在河道邊換了好幾個地方,撒了半天網,可連個魚鱗也沒撈著,正要收網回家時,突然聽到天上傳來驚恐「救命」聲,小哥抬頭仰望,只見一兇惡的大鷹正追三隻小鳥,兩隻向東逃去,剩下一隻哀叫著向他飛來。見此,他抓起魚叉朝惡鷹的翅膀用力投去,突遭襲擊的惡鷹撲愣著受傷的翅膀逃走了。那隻小鳥得救後,圍著他的頭頂叫著飛來飛去,好一會才飛走了。
說來也巧,這家女主人不久真的有了身孕。到了來年四月初八,丈夫早起去田裡鋤地,妻子心裡異常不安,心神不定,她一向勤快慣了,見鄰居姑嫂也下地去了,她就挎起籃子隨後也去了田間,可剛到地裡就渾身酸軟、腹痛難忍。沒多一會,一個男孩降生了。令人奇怪的是,嬰兒的臍帶柔韌異常,地裡幹活的女人們用柴刀剁、鏟子砍,臍帶就是截不斷。大夥正在為難時,丈夫聞訊匆匆趕來,見妻子被茅草劃破的手指立馬有了主意,隨即採來茅草葉子,往臍帶上一拉,果然臍帶一割就斷。
幾天後,夫妻給孩子起名,想起夢中雲霄仙子贈橐之事,及孩子像橐一樣柔韌的臍帶,於是丈夫給愛子取名「橐」。因此家姓項,就叫項橐。卻說這項橐小孩出生後,百病不侵,體健身壯,聰明伶俐,剛學會說話就問東問西,常把大人問得張口結舌。無言對答。項橐兩歲這年春,項橐一次看見電閃雷鳴,就問父親:「父親大人,這天上怎麼回事?」父親告訴他:「孩子,這是玉皇大帝在替天行道,為人間除害,叫雷公爺爺、閃電娘娘劈了地上的妖怪和壞蛋。」項橐聽後反問:「妖怪和壞蛋只有夏天有嗎?要是冬天他們幹壞事怎麼辦!」……
到了六歲這年秋,項橐去走姥姥家走親戚,一天上午,大人都上地幹活了,僅剩項橐在家裡玩耍,玩得正憨,項橐忽然聽到頭頂一陣「撲啦撲啦」的旋風聲,接著院子裡的十幾隻雞就炸了群,有的逃到屋裡,有的鑽回雞窩,有的藏進草垛,原來一隻老鷹撲了下來,最可憐的是一隻老母雞,帶著剛出殼的小雞徒勞地東躲西藏、亂竄亂撞,猛地飛進項橐懷裡。可這個老鷹有恃無恐地伸出利爪,要把項橐懷裡老母雞抓走。
這時項橐急中生智,左手抱雞,右手用勁折彎身旁剛栽上不久的柳樹條,照著鷹頭猛一鬆手,那老鷹被柳樹梢抽得頭暈腦漲,落荒而逃。在河邊洗衣服的姥姥聽到雞群尖叫,急忙趕回家,問明項橐情況,高興地一把將項橐摟在懷裡,這時鄰居也紛紛趕來,一位近支舅母直誇項橐膽大心細,笑著逗他:「橐兒,你娘從哪兒弄來這麼聰明的孩子?」「從王母泉河裡撈的」,姥姥邊摸著項橐的頭邊說。「小孩子都是小蝌蚪變的,蝌蚪變小娃,小娃變小孩!」「姥姥你哄人,蝌蚪變青蛙,不變人!」眾人哈哈大笑,看著這百靈百精的小外孫,姥姥再也答不出來。這一傳十、十傳百,周圍村莊都知道孔莊出了個神童,項橐也成了當地的孩子頭。
這邊再說孔子講學,這年春的一個夜晚,孔子與門生在院中閒談,抬頭望空中一望,突然發現東方天空一巨星,輝光直射懷州地大地,孔子對弟子說:「天下有才子出現,你們看巨星之光直射懷州大地,地下有祥光接應,兩光相照,這裡肯定出現個非凡之輩。」眾門徒抬頭仰觀,果見一巨星之光輝,隨問孔子:「以此星光之定,久後如何?」孔子曰:「天下第一才子,國家之棟梁,文才定勝於我等。」稍停片刻又說:「教書之人以善為本,不免我等出行一趟,一來遊學,二來尋訪此人,如有幸可與之交文共勉,若才超於我等,也可求教。」眾弟子答:「師傅之言極是,您乃天下聖人,仍如此訪賢求教,況吾等之輩,安敢不勤奮乎?」 於是,這今天的東孔村南古官道就演繹出了「孔子車繞城」和「小兒辯日」等傳奇故事。
還有一個故事說:孔子為了挽回一局,拾個面子,又反問項橐:「你年紀不大,懂事不少,多次難住吾等,是何人所教,還是你獨出心裁?吾有一題,能答出來嗎?」項橐說:「儘管道來,不過有個條件,你若難住我,我甘敗下風,拜你為師。如若答出,並難住你等,不論年長年少,應拜我師。」孔子欣然同意,隨而問起項橐:「人生於世,託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穀,方養眾多生靈,且問小兒,天上日月星辰有多少?地上五穀雜糧知幾何?」項橐答:「天上星辰計數三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個,地上五穀乃黍、谷、稷、穇、稻無差無誤矣。」項橐隨即問孔子:「天高不能仗量,地廣不能尺度,日月星辰布滿天空,可謂大而方,寬而廣者,地生五穀,多而繁也。請問,聖人之身比地小,聖人之眉於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請問聖人,你二眉生毛有幾根?」孔子無言以對。閉口無言,項橐又曰:「有言在先,君子不應失信。」孔子毅然跪於地下:「師父在上,受弟子一拜。」孔子拜項橐為師,弟子們面顏掃地於心不甘,頗感窩氣,紛紛尋找機會重新比試。時值七月,天氣酣熱,孔子師徒來到村外河塘洗澡,巧遇項橐在此遊泳,孔子滿臉堆笑,拱口作揖口稱:「師傅在此遊泳?」項橐答:「正是,弟子何不同遊。」孔子說:「我不曾學遊,恐沉而不浮。」項橐開玩笑說:「無防,鴨不曾學遊,浮而不沉。」孔子曰:「人不同鴨,鴨有離水毛,故浮而不沉。」項橐回:「葫蘆無離水毛,何又浮而不沉?」孔子對:「葫蘆圓而空空,因得不沉。」項橐曰:「鍾圓且空,何沉而不浮?」孔子無答,口稱「師言極是。」 這就是「項橐三難仲尼」,也就是《三字經》所記「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典故的由來。
為紀念此事,東孔莊鄉民在孔莊村西建立了孔子問禮廟,又在孔莊村南的古官道路邊,當年孔子拜師問禮之處,樹立了一塊孔子易轍處石碑一通,此碑到宋金戰亂已毀。後又到了明朝萬曆甲午年間,東孔莊鄉民趙萬庫、趙萬庫父子籌資善款又重建了文廟。明朝末年在孔子問禮的官道邊,又重立了一通大明崇禎四年(1631年)仲冬重建石碑,此碑高1.6米,寬0.65米,上書「重建孔子問禮處」。可見,孔子在此問禮拜師歷史上早有定論。
作者 趙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