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都是米胖子的高光時刻。
這家源自法國,有百年歷史的美食榜單,會在這段時間密集發布,但最近兩年,這場美食盛宴越來越像是吐槽大會了。
此前北京的米其林一星餐廳厲家菜,就因為一頓3000元的套餐,惹毛了一票微博大V,被懟上熱搜,演變成公開的口誅筆伐。
因為米其林不是諾貝爾,每個吃貨都有發言權。
反米其林的中堅力量,還是那些對家鄉懷有樸素情感的菜系粉。
最先被米其林逼瘋的是廣州人。
2018年米其林初到廣州時,發了張看起來很有誠意的榜單,上面有8家一星、20家必比登和35家餐盤餐廳,還有兩家特別獎,但凡事都怕對比。
同年米其林在臺北評出了20家星級、36家必比登和67家餐盤餐廳,而且3星和2星餐廳都有,更別說廣州人口1500多萬,臺北只有780多萬了。
香港的米其林餐廳更是多到嚇人,共有227家餐廳入榜,其中6家三星,11家二星,46家一星,73家必比登,要知道全球米其林三星餐廳也只有100多家。
這且罷了,中國大陸唯一的三星粵菜餐廳居然還不在廣州、深圳,而是上海的唐閣,光是最好的粵菜在上海這種事,就足以氣死廣州人了。
9月22日最新發布的最新廣州米其林榜單還是沒有三星,星級餐廳僅12家,8月發布的臺北米其林榜單,星級餐廳多達30家,去年底香港榜單星級餐廳高達70家。
把「食在廣州」當名片的這座城市,在米其林眼裡,差不多就是美食荒漠了。
上海人:本幫菜招你惹你了?
中國第一大城市,此前的米其林上榜餐廳全是粵菜和西餐,本幫菜和江浙菜不配擁有姓名?
與唐閣並列三星的是一家義大利餐,只有10張桌子,人均5000元不說,還必須與同桌的陌生人交朋友,怎麼看都像是大型炫富現場,妥妥的又一個壽司之神。
北京人:我們不是只有滷煮、豆汁和爆肚。
帝都吃貨的心酸,上海和廣州人民理解不了,唯一的三星餐廳是江浙菜的新榮記,兩家二星分別是素菜和江浙菜,對於好吃不入流的老北京小吃,米其林倒是很給面子,把北新橋滷煮、尹三豆汁和金生隆爆肚都弄進了必比登榜單。
然而評論區全盤翻車,甚至有人調侃,「米其林是不是特恨北京?」北京人自己也掛味了,講排場的話,我們有宮廷菜、官府菜和私房菜,上到滿漢全席,下到炸醬麵,怎麼也輪不到豆汁、滷煮登堂入室吧。
開了地圖炮的吃貨,誰惹的起。
畢竟這世界上,真能做到眾生平等的,也只有美食了。
英國人寫過一本《中產階級辭典》,分析了中產生活的439個標籤,發現超過200個與美食相關,越有錢,越是捨得在口腹大欲上花錢。
所謂頂級餐廳吃食材,中級餐廳吃服務,普通餐廳吃口味,街頭排檔吃氣氛,絕對是大實話,給餐廳分級的米其林,順便給吃貨的錢包也劃了圈層。
這事在流量下沉時代,費力不討好。
現在的公眾情緒,被中產,被小資,被高大上的品牌,路人緣都不太好,不管星巴克還是茅臺,也不管全聚德還是狗不理,享受溢價的代價就是製造了更多的黑粉。
米其林的麻煩在於,雖然掏空了中產的錢包,卻得不到普通吃貨的認同,比如有人提醒,餓肚子的時候千萬別去米其林,因為吃完一頓,歸來還是空腹。
真正響應節糧食約號召的,居然是米其林,意不意外,驚不驚喜?
每年一度的米其林美食指南,評論區都是不忍直視,著名的米其林四大梗,一是貴,二是裝,三是難吃,四是名不符實。
簡單來說,就是只為眼睛服務,不對味蕾負責,民間吐槽,最為致命,讓米其林尷尬的是,很多說法既不能承認,又很難反駁。
比如,外國人有什麼資格評價中餐?
聽起來相當理直氣壯,其實邏輯不太成立,中西餐確實源於兩種不同的文化,但評論一下還要資格,有點不講理,難道只有廣東人才能評論粵菜,湖南人才能給湘菜打分,北京人才能討論全聚德,美國人才能批評星巴克,真這麼玩就沒意思了。
米其林的價值就在於安利了你並不熟悉的美食,舉個例子,一個廣州老饕不需要米其林告訴他,哪裡有最好的燒鵝,但到了巴黎、倫敦、紐約,還是需要米其林推薦純正的法餐、炸魚薯條和BBQ吧。
當然非要往深了說,如果反米其林,反的是外國人壟斷美食話語權,爭的是東方美食鼻祖的應有地位,這事倒真是需要資格了。
至少中國人現階段「吃」的還不夠多。
去年我們的餐飲市場總規模是5.5萬億元,與美國相當,但年人均餐飲消費3286元,遠低於美國的16667元,餐飲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中國是11%,美國有13%。
尤其是美國48%的消費是由快餐貢獻,中國只有22%,偏愛正餐的中國人還吃不過只知道快餐的山姆大叔,這事有點說不過去。
總之,吃貨還需努力。
一直以來,米其林的評判標準都對外公開,不外乎食材、烹飪、創新、性價比和一致性等五個方面,不透明的是實操權重,「一致性」這點對中餐尤為不利,但非要把米其林說成野雞榜單,或是利益操作,也不符合實際。
米其林被嫌棄,一半是誤解,一半是罪有應得。
說米其林又貴又裝,實在有點冤枉,因為米其林一直是兩套體系打天下。
一般人理解的米其林就是星級,其實另外還有比必登、餐盤等榜單,都是專注口味的,不乏物美價廉的選擇,新加坡的米其林一星「大華豬肉粿條面」就是20元的街頭美食,魔都也有一家號稱地球上最便宜的米其林二星餐廳,套餐起步價只要48元。
1926年誕生的星級,從一星到三星,雖說是星級越高、價格越貴,但本質上還是拼口味的,光有裝X環境、精緻擺盤和跪舔服務,上不了榜單。
1955年的必比登,可以理解為性價比,紐約必比登都是人均40刀以下的餐館,中國大概200元的水平,北京的金生隆爆肚、北新橋滷煮、尹三豆汁就是入選了這個榜單,算是米其林對平民美食的認可,真不是拉仇恨的。
2017年米其林又出了個餐盤榜單,獎勵食材新鮮、烹飪用心的商家,算是輕奢推薦,上榜餐廳都有摘星的實力,更接地氣的還有piecettes,標誌是兩個硬幣,國內少見,在歐洲全是人均16歐以下的簡餐,約等於我們的蒼蠅小館。
真正給米其林招黑的是叉匙系列榜單。
這個榜單有5個細分級別,專注環境和服務,吃本身退化到了次要位置,食客非富即貴,不但外賣小哥謝絕入內,就是吃貨穿著隨意,人家也是不歡迎的,說白了,只為面子服務,不對肚子負責,優點是出片率高,更是明星大佬的偶遇聖地。
米其林被黑出翔,這個榜單居功至偉。
但我們換個角度,吃這件事對於高淨值人群來說,早就不是填飽肚子,而是有儀式感的社交活動,高逼格餐廳只是滿足了這種需求而已。
米其林不過提供了一套篩選標準。
你要擺譜炫富,找五把叉準沒錯;追求口腹大欲,按星級踩點絕對靠譜;只想吃飽吃好,必比登最合適;撿漏特色美食,就是餐盤了。
但有一點就比較奇怪了,讓吃貨憤怒的米其林,居然與餐廳也不是盟友。
米其林的口味和審美都比較保守,尤其是還講究傳承,所以對網紅餐廳的親和力不高,更傾向於給歲月而不是流量背書。
對於那些高知名度的堂食餐廳,米其林確實導流了價格不敏感的優質客群,但榜單每年更新,並不是什麼丹書鐵券,上海唐閣就從2018年的三星退到了去年的二星,所謂「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米其林光環是有風險的。
大牌餐廳尤其反感這種不確定性。
去年首版北京米其林發布,有兩家店摘星的大董就拒絕領獎,還髮長文痛批米其林不接地氣,文中有兩個觀點相當值得玩味。
第一,把米其林稱為「異邦想像」。
這個措詞太狠了,直接將米其林審美與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國》掛鈎,言外之意,米其林特別關注東方美食的「陰暗面」。
第二,以「嗜臭「為傳統,缺乏進化眼光。
米其林給了爆肚、滷煮和豆汁名份,卻讓大董們覺得自己被無視了。
把動物內臟當食材,本身就有爭議,究竟是物質匱乏時代的產物,還是特有的美食傳承,中國人自己都吵不清楚,就別讓米其林背鍋了。
餐廳敢於叫板米其林,主要還是後者的帶貨能力出了問題。
有媒體採訪過廣州「堅記「和上海」茂隆「這兩家平民米其林,得到的反饋出奇相似,上榜前後客流量和營業額都沒有明顯變化。
光從大眾點評上看,米其林的種草水平仍然可觀,何以沒有反映到營收上,多半是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討厭自上而下的優越感了,米其林越是被高大上,越是慘遭嫌棄。
至於專業性,在美食這事上沒多大實質意義。
米其林評審都是大牛,每年行程3萬英裡,完成600次探訪,住160晚酒店,用餐300次,寫1000份報告,又如何?還不如網紅在店裡擺個POSE有用。
關於美食,歷來有兩種觀點。
最高級的吃貨,吃的是禮儀,吃的是環境,吃的是氛圍,吃的是學問。
但很多人也相信奉周星馳的說法。
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人生之味,一碗好吃的叉燒飯足矣。
米其林的正襟危坐,與大排檔的輕鬆隨意,都是煙火氣,喜歡就好,非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萬隻腳,真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