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很多人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詞。
每個人在成長、生活中都有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很多成年人缺失的安全感往往來源於孩童時代的陰影,可能父母某些不經意的小事會在孩子的內心深度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所需要父母給予的安全感也是不一樣的,那麼父母到底該如何給予孩子安全感呢?
儘可能地給予陪伴
當孩子處於嬰兒時期的時候是非常脆弱的,但此時他們所需要的安全感也是最簡單直接的——收到回應。
試想一下,小baby餓了,就會哭,這時母親只要做到餵奶即可滿足他。
在他接收到來自母親的積極回應之後,便會有安全的感覺。
反之,沒有被這樣好好對待的孩子,長大了,在潛意識中,會缺乏安全感。
那麼父母如何快速、準確地給予孩子回應?
答案是陪伴,經驗是從長時間的陪伴中積累的。
在父母的陪伴中長大的孩子,溫暖、大方。
在先前一檔真人秀《女兒們的男朋友》中,姜麗文就是在父親秦沛充滿愛的陪伴下長大的,她陽光、樂觀、有活力、朝氣蓬勃,像一株向日葵。
就連坐在觀察室的王子文都說:
「最羨慕的不是姜麗文有一個超甜蜜的男友,而是擁有一個超愛她的老爸。」
秦沛經歷過兩次婚姻,作為單親爸爸的他並沒有因為婚姻失敗而忽略對子女的愛,反而將愛加倍地傾注在子女身上。
早年間秦沛和女兒一起參加綜藝《我不是大明星》時,姜麗文就透露爸爸非常「黏」人。
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吃飯,一起聊天,總是找機會和孩子們見面,希望一家人整整齊齊。
兒女年幼時曾隨母親在加拿大生活,在香港工作的秦沛只要一有時間就飛過去與孩子團聚。
秦沛與一雙子女的感情非常好,每年的生日,大小節日都要一起慶祝。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姜麗文獨立、自信。
33歲的她也不懼歲月,更笑稱年齡是優勢,說自己是「漂亮勇敢能幹的女人」。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成年後腦海中仍保留兒時父母吵架的場景,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小不懂事記不住,但其實兒時的記憶會陪伴孩子終生。
現今社會,絕大部分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歸究於童年的遭遇,尤其是父母當年在他們面前吵架。
據調查顯示,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32%,而離婚家庭為30%。
也就是說,在孩子面前吵架比離婚帶給孩子的傷害還要大。
這裡講一部美國電影《怦然心動》,故事圍繞男女主角青春期的純愛與成長展開,每每評選最適合父母與孩子一起看的電影,一定有這部《怦然心動》。
片中有一個「吵架」的場景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影片的女主角,小女孩朱麗一家雖家境清貧,但感情和睦。
隔壁剛搬來的男主布萊斯一家對朱麗家的清貧持有偏見並嘲笑了她家的院子。
晚飯時朱麗將此事告知了父母,卻引來了父母的爭吵。
因為朱麗的父親將家中的大部分錢都用來資助自己的智障弟弟,使一家人的生活變得拮据。
母親對此事隱忍已久,朱麗告知的事情成為了此次爭吵的導火索。
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朱麗看著爭吵的父母,心中十分難過。
但晚些時候,大家都冷靜了下來,父母分別來到朱麗的房間。
父親向她講述了親情對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妻子和朱麗的愛與感謝。
母親也告訴朱麗,自己對丈夫的欣賞,正是源於丈夫是一個對家人負責任、有擔當的男人。
在了解了背後故事的朱麗,很快便理解了父母,並不再因他們的吵架而痛苦。
這裡要說的是,吵架並不可怕。
但在吵架之後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間的愛意與欣賞,感受到父母間的相互理解,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愛,才可消除吵架在孩子心裡留下的陰影。
但多數父母在吵架後反而各自向孩子訴苦,孩子無法感受到父母和家庭的愛與溫暖,這才是對孩子最深的影響。
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人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要清楚一點,那就是孩子終將要獨自面對社會,父母不能護他一輩子。
那麼儘早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才是給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一點。
這裡要明確一點的是,雖然孩子是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不是誰的附屬品。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出「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這種話。
這對孩子是極其不尊重的行為,對於孩子健全的獨立人格培養起著致命的反作用。
試想一下,當孩子步入社會,發現面前需要自己去解決的問題以前經常是父母代勞,需要自己做的判斷以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決定,似乎一切自己都無法控制,這樣的孩子哪裡還有安全感可言。
「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你好?」
看看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父母應該都說過這句話,他們用這樣的方法在愛自己的孩子,只管自己認為正確,不管孩子喜不喜歡。
在學業上、在工作上,甚至在情感問題上,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意願,使孩子感受不到自我和尊重。
這些看起來是愛,本質上,卻是以愛的名義在控制孩子。
我的一個男性朋友,北京本地人,國企工作,名下有房有車,三十多歲了卻還沒有女朋友。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有女孩子能夠接受一個三十多歲了買衣服還要父母帶著買的男人。
是的,我這個朋友從小被父母照顧得面面俱到。
人生關頭的大事也聽從父母安排,進入父母認為好的學校就讀,畢業後被父母安排進國企工作。
這樣的人生看似一帆風順,可孩子卻活得像個傀儡,失去了自我,當有一天無法再依靠父母的時候,他又該何去何從。
無法獨立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而且會被同行人,甩得越來越遠。
結 語
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他的個性、行為起著決定性且長久的作用,甚至會深入骨髓,影響他一生的幸福。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幸福。
做好以上這三件事,給孩子一個安穩,平和的生活。
擁有滿滿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肆意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