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缺愛》孩子問題行為不斷,父母如何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2020-08-28 宣儀

這次慧慧沒忍住,對孩子聲色俱厲的教育了幾句,孩子竟然對她大吼:媽媽你是個壞媽媽,我再也不喜歡你了,我最討厭你了.........

慧慧驚訝的同時,不禁自問:自己拼命賺錢工作,還不是為了孩子有個更好的物質生活?現在反而被孩子討厭了?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不懂事?


慧慧換工作後特別忙,但考慮孩子需要媽媽陪伴,所以只能把工作帶回家完成。但孩子卻變得非常任性,總是弄出各種聲音來幹擾自己工作,打斷慧慧的思路。原本半小時能完成,在家的時候,慧慧就得花近兩個小時完成 。


這次上面安排的任務非常緊急,慧慧讓孩子自己畫畫,好讓自己儘快完成工作,可孩子各種打擾讓慧慧忍不住爆發了情緒,事後慧慧各種後悔。


一、什麼導致了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慧慧遇到的這件事,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總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對身邊的家人大發脾氣。讓父母開始自我懷疑,自己的教育理念到底出了什麼偏差?

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心心媽所著的《童年不缺愛》一書中, 慧慧發覺孩子的反常任性,或許是因為自己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沒有了安全感,自然就想通過一些不同的行為,來提醒父母自己的存在。


心心媽在本書中,讓我們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的背後,多數原因是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缺失。還詳細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剖析了孩子不懂事,任性等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方法,從親子溝通,情緒調整,家庭關係等幾個方面,給了父母非常中肯且實用的建議。


真正理解孩子,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的童年更幸福。

1.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後,是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是單純善良的,遇到事情時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不一定能表達出真正的情緒。如果父母總是用成年人的想法,去揣測孩子的行為,很可能因此誤解孩子,甚至傷害到孩子。

多數父母眼裡有各種問題行為的孩子,很可能只是孩子希望父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存在,看到自己內心的情緒需求。

比如,有些孩子在不如意的時候,喜歡丟東西,甚至躺地上撒潑哭鬧。父母通常會認為是孩子無理取鬧,不懂事不聽話,但其實孩子內心是覺得委屈,很可能因為得不到自己要的,而認為父母不再愛他了。

再比如,有些小孩看到媽媽講電話時,就會去搶媽媽的電話,甚至不停的喊媽媽,直到媽媽的的通話被迫停止才消停。這個時候很可能因為,孩子覺得媽媽的愛被別人分走了,他很不安,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所以孩子會不停的搞破壞,來打斷媽媽講電話。


2.溝通時孩子總是被批判,無法從家人處獲得安全感,親子關係差

有些孩子在學校熱心又積極,但回家就把自己關房間裡,沒有必要不出來。這類孩子很可能在更小的時候,也曾嘗試和父母溝通,但父母極有可能不等孩子表達完就發表自己意見,還夾雜了很多批評貶低孩子的言語。

這種不良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孩子變得有事寧可放肚子裡,也不願意找父母傾訴,畢竟沒人會一直願意被批評貶低。而這種消極的家庭親子關係,一旦孩子遇到極端事件,想法就容易走極端。

比如之前那個高三男生在女廁所偷拍,被發現後回家跳樓自殺的事件。從孩子父親見到班主任後扇耳光索取巨額賠償等行為,可以看出這個家庭的親子關係很差。


孩子不敢跟父母說實話,而選擇了跳樓。極大可能,是不願面對父母的斥責,甚至是害怕受到家庭暴力,畢竟這位父親對陌生人都能動手。

3.父母的有色眼鏡貼標籤的舉動,讓孩子自我懷疑,更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童年時期,很容易被父母傳遞的信息影響,因為他們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孩子會覺得父母的話就是「權威」。一些「權威」們很喜歡說些貶低孩子的玩笑話。

  • 人家孩子那麼聰明考高分,你怎麼就這麼笨只能到前十?
  • 一天到晚除了闖禍,你還會做什麼?你就是天生的闖禍精
  • 你這麼好吃懶做,長大也只能去外頭討飯了

這些看似玩笑,卻異常傷人的話,不僅令孩子安全感缺失,還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心。許多問題少年的父母,最喜歡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時間久了,孩子在潛意識裡會努力的去捍衛父母給的標籤,甚至錯誤的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二、童年時期的安全感,對孩子真的那麼重要嗎?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終其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缺失。

1.安全感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基石。

當孩子有足夠牢固的基石的時候,他們才敢於安心的去探索世界,學習新的知識發展,自我展現,實現自我理想。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在孩子的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會影響到他的一生。因為他們會把父母的評價,認定為事實。

《心靈捕手》電影中,男主人曾經是個貧民區出來的校園清潔工,整天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偶然的機會下,被學校教授發現了他的數學天賦,為了幫助男主不再虛度生命,教授請了心理醫生和好友去幫助男主。


起初的心理醫生並不能幫到男主,但教授好友沒有戴有色眼鏡看待他,而是看到了他內心的自卑和自我懷疑,認可包容男主,讓男主真正打開了自己的心扉,不再自我懷疑,並因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2.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未來會有什麼影響?

在兒童時期,父母多留意孩子,會發現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身上,容易出現幾種特質。

青少年暴力

  • 一些孩子攻擊力很強,說不過別人時候,就會上去動手,看著很強勢,其實內心非常自卑。
  • 一些孩子會非常黏人,隨時隨地都要和父母在一起,否則就要哭鬧
  • 一些孩子非常獨立,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無論父母對自己態度好或壞,她都無所謂。
  • 一些孩子會表現的特別乖巧,非常擅長看父母的臉色,專挑父母喜歡的話說。

這幾種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長大後,生活總是處於焦慮,緊張和無助等消極狀態,很難信任別人,人際關係也相對較差。

《被嫌棄的松子》中的女主松子,從小被父母忽略導致內心缺乏安全感,長大後為填補童年缺失,不斷委屈自己迎合別人,可最終還是慘遭被拋棄的命運。



3.童年時的安全感如何產生?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個體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由父母(尤其是母親)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客體,如果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愛,孩子就能體驗到安全感。

現在有很多言論,倡導人如果做到足夠優秀,這樣就能獲得安全感。但實際上一個人內心本就沒有安全感,即使獲得再多外在價值,無法填滿安全感這個「黑洞」。


他們依然會有各種擔心:擔心下一秒會有壞事情發生,擔心別人對自己的愛是別有所圖的,擔心自己會被別人傷害等等,

三、身為父母如何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美國人際神經科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心智成長之謎》中說到:聯結是安全依戀的基礎。

孩子在童年時期,通過每次和父母的聯結,形成安全依戀的模式,不僅有益於未來她和朋友,伴侶之間的關係,還能讓孩子將來的生活變得更幸福。

1.允許孩子和自己的理想有差異

(1)性格差異。決定孩子的優勢。

當一個孩子很喜歡安靜的獨處時,父母卻想要改變他,覺得成為一個外向積極的人才是對的。結果這個孩子慢慢變得越來越不開心,因為她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接納,她的安全感在缺失。

如果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的天然特質,幫助孩子揚長避短髮揮出優勢,父母也會變得更有耐心。可如果總把孩子的不足和其他孩子的優點比較,只會讓自己對孩子失望,甚至因此覺得孩子差勁。


(2)除了天生的性格問題,還要看到孩子的年齡。

有些父母總覺認為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比如人家孩子已經會英語兒歌了,自己孩子只會讀幾個字母。卻忘了自己孩子才兩歲,其他孩子可能已經四五歲了。

只有看到現實情況,父母才會發現不是孩子不想做某件事,也可能是孩子現在做不到。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值合理的放在孩子身上,才不會變得特別焦慮。


(3)允許孩子做個不同於世俗眼光的小孩

當孩子想法和其他孩子不同時,先嘗試去接受。不是所有女孩都必須喜歡粉紅色,她也可以是喜歡打球的運動好手。

如果父母按照世俗眼光,限定孩子的成長,對孩子不同的需求不願深入思考,很可能把孩子的安全感扼殺掉。

2 看見孩子的真正需求

薩蒂亞個人內在冰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我們的行為只是表象,猶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真正決定這些外在表現的,是深藏於海面之下更加龐大的內在系統。這個內在系統也包括我們的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及自我等。

有些孩子如果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寧可哭的聲嘶力竭也不肯離開。通常父母會直接批評孩子,不允許她任性,甚至直接拖著孩子出去,這樣只會讓孩子的安全感更加缺乏。

其實書中提到的這2種方法,都可以很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1).詢問+傾聽

在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下意識先批評孩子不懂事。

詢問孩子有負面情緒的原因,先聽孩子講明事件原委,再給予適當回應。這樣孩子負面行為也會減少,甚至消失不見。


(2).使用「反映性回應」

在兒童遊戲治療中,有一個方法叫做「反映性回應」,是指父母像鏡子一樣照出孩子的行為,且不加以自己的主觀意識。

比如父母可以描述細節:那個東西一定是你很喜歡的,被爺爺拒絕了,你感到很難過很委屈對嗎?

不用自己說錯,如果言語中我們說錯了,孩子也會主動來糾正你。

這個表達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媽家人正在試圖理解自己,家人很在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減少孩子的負面行為和牴觸情緒。

3真實且主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有更多安全感。

(1).在孩子面前,真實主動的表達感受

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勉強自己對孩子強顏歡笑,你以為是對孩子好,卻往往讓孩子不懂你的狀況。試著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反而可以教會孩子如何體諒他人。


如果實在害怕孩子受影響,你可以先試著冷靜下來,再用以下的「我句式」和孩子溝通。


用這種句式的真實的表達,不僅可以讓孩子懂得如何體諒他人,還能適當的做出他人需要的回應。


(2).抓住和孩子聯結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安全感

孩子必須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才可以安心的向前發展 。——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

針對性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少,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找到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是陪伴關注還是需要被傾聽 ,這樣你才知道怎麼做。

可能孩子喜歡看繪本,那就陪孩子一起讀繪本;可能孩子喜歡通過遊戲聯結,那就陪孩子一起玩各種遊戲,在遊戲裡一起大笑,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給予回應,都是聯結孩子很好的方式,可以達到情感上的聯結。

你還可以經常給孩子寫充滿愛的信件,裡面列舉最近她讓你覺得特別感動,欣賞,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並當著她的面讀給她聽,這會讓孩子充分感到父母對她的關注。

以上都可以給孩子送去滿滿的安全感,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小細節:

  • 陪伴時一定要專注,不要抱著手機陪孩子,這樣的陪伴沒有意義。
  • 1對1的專心陪伴是最理想的。
  • 用固定的時間陪伴孩子,這樣孩子可以有預期。
  • 陪伴時不用主動提議做什麼,讓孩子決定,父母跟隨即可。

願每個孩子都能帶著滿滿的安全感長大。

孩子童年不長,卻是影響未來人生的關鍵時期,安全感是孩子給予別人同樣美好體驗的基礎,而父母是這種能量的最初源頭。


孩子內心確定父母的愛,對父母充滿信任,那麼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即便遇到了自己難以解決的困擾,也願意向父母訴說,會主動尋求父母的幫助。

不是孩子天生就壞,父母得學習認可孩子的需求,包容和看見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幸福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孩子沒有安全感?懂愛的父母做好這三點,讓孩子的童年不缺愛
    但是具體到具體的養育過程當中應該怎麼做,很多父母其實很茫然:孩子的哪些行為證明她有安全感?哪些行為證明她沒有安全感?我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愛才能夠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在撫育過程中我應該怎麼回應孩子,才會讓她建立起安全感?這本書就可以解決父母們的疑惑,學到在日常養育過程中的具體方法——《童年不缺愛: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 《童年不缺愛》:我們內心的安定是孩子安全感的「源頭」
    於是我們開始內疚自己不夠關心孩子,時刻關注孩子是否產生問題行為,懷疑孩子不完美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變得患得患失。這我想起一個名叫項目的作者,她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中指出: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內心安定的信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 《童年不缺愛》:孩子的安全感原來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安定
    於是我們開始內疚自己不夠關心孩子,時刻關注孩子是否產生問題行為,懷疑孩子不完美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變得患得患失。這我想起一個名叫項目的作者,她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中指出: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內心安定的信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 父母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別讓他缺愛用一生治癒童年
    心心媽是兩個女孩的媽媽,她覺得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很重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其實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沒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尋找「家」,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將治癒自己的童年。父母的愛與付出,是孩子童年的養分。那些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調。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客體,如果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持續而穩定、前後一致的愛,孩子就能體驗到安全感。
  • 《童年不缺愛》|如何才能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來讀讀這本書吧
    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以後不會陷入懷疑、自責的漩渦中無法脫身,他會主動調節自己,去愛別人、去分享、去給予,也會有自信去追求探索自己熱愛的一切。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文後簡寫為《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作者運用很多家庭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育兒心得,為我們介紹了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法寶。
  • 《童年不缺愛》:從小缺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很難「富」起來
    所以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很幸運能在此時讀到《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我的寶寶3個月,每天醒來,那小眼神尋到我,會咧開還沒長牙的小嘴衝我笑。而我,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接下來,就該關注他的精神層面了。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裡用自身的真實經歷,從「看見」孩子、懂得孩子、建立聯結、有效溝通、情緒平和、家庭和諧等6方面,向父母展示了如何更好愛孩子,才能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作者心心媽,原名項目,家有兩個女兒。她是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多個平臺閱讀量10萬+文章作者。
  • 為什麼說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愛與安全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所以說,在童年時期,能否擁有愛與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了奠定了人生的底色是幸還是不幸。而對於這兩個需求,更多的是需要父母去滿足,怎樣才能給到孩子愛與安全感,這是所有父母都要要去思考的問題,而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推薦有需要的父母去看《童年不缺愛》這本書。
  • 《童年不缺愛》:從小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很難「富」起來
    所以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很幸運能在此時讀到《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我的寶寶3個月,每天醒來,那小眼神尋到我,會咧開還沒長牙的小嘴衝我笑。而我,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接下來,就該關注他的精神層面了。
  • 《童年不缺愛》:什麼對孩子最重要?除了愛,還有滿滿安全感
    其中,心心媽在她的新書《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給我提供了新的思路,讓我茅塞頓開。所以,給我們孩子滿滿的安全感,才能讓他今後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更好的面對社會的捶打,獲得更幸福的生活。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裡,詳細的告訴我們如何給孩子「注入」滿滿的安全感,如何發現隱藏在孩子「不聽話」外表下的小心思,如何擺脫「喪偶式」家庭教育等等。
  • 童年不缺愛,才能讓孩子健康無壓力地成長|學習做父母,特別重要
    文|十裡荷塘秋水長最近看到兩起親生的父母傷害孩子的新聞,讓我看了義憤填膺,真的不能忍。孩子那麼弱,我們如果能成為父母,必須要是保護者的角色,而不能是這樣的非但不盡責保護,還要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吧。一個人只有童年不缺愛,大概率才能成長為一個溫暖健康幸福的人,否則會比較缺乏安全感。
  • 沒有安全感?會教育的父母做好這三點,孩子童年不缺愛
    對於那些偶爾情緒失控一次的孩子,父母會細聲細語的安慰。而那些一天能失控幾次的孩子, 家長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早已失去耐心,要麼是大吼孩子不準哭,讓孩子憋回去,要麼是長篇大論說道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介紹了3種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獨立,妥善地處理好情緒問題。《童年不缺愛》的作者是心心媽,她是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正面管教講師,還是兩個女孩的媽媽,這本書是她多年育兒的經驗和思考。
  • 童年不缺愛,成年更幸福!一個溫柔智慧的媽媽是家庭最大的財富
    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後稱《童年不缺愛》)和我的教育理念很契合。,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中舉了很多她和孩子的互動遊戲,非常值得借鑑和學習。一個時常被打罵的孩子不可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優秀的父母應該從小有意識的構建孩子與自己之間的優質親子關係。
  • 童年的安全感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出生後,世界對他們來說既是嶄新的也是陌生的,這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是無力的。孩子的安全感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如果在幼年時期缺失安全感,就會產生心理上的障礙,進而會阻撓孩子和外界環境的互動,等孩子成年後就會出現上述很多令人頭痛的問題,那麼父母該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
  • 《童年不缺愛》:這三個字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魯迅先生說: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童年的經歷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有句話說:幸福童年療愈一生。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我們已經看過聽過太多令人傷心落淚的事件:前不久,一名初中生,因為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從教學樓縱身跳下,14的生命戛然而止。
  • 《童年不缺愛》:影響孩子一生的「根源」,其實都在於母親
    都說「幸運的人用童年去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則用一生來治癒童年」,由此可見童年的時光,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究竟有多麼的強大。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對於育兒知識,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了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幾年,對於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
  •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找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孩子等,都讓人感受到媽媽的安全性不足,導致她的行為也傳達給了孩子,孩子行為的背後,比如攻擊性很強、愛打人、外表看似霸道的娃,內心卻很脆弱,這何嘗不是孩子內心安全感不足的體現。,來看看如何從日常生活真實的養育互動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 為什麼3-6歲孩子愛發脾氣?《童年不缺愛》告訴你,孩子的心裡話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難題——如何叫孩子起床,讓美好的一天從笑聲中開始?我4歲的兒子,每天早上叫不醒,醒了還要拉著媽媽再躺一會兒。窗簾必須合上,不能透進一絲光線。經常還得「被迫」講上一個又一個的起床故事。如果不照辦會怎樣?先是孩子蒙上被子發脾氣,再跟著是媽媽嚴厲的批評,與爸爸的武力威脅。最後得到的,一定又是一個雞飛狗跳的早晨。
  • 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就能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可是他們卻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多少錢都買不來孩子的快樂,多少物質也遠不如父母的愛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隨著現代社會對育兒知識、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了在孩子生命最初幾年,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以下簡稱《童年不缺愛》)中,作者提煉了媽媽培養孩子安全感的六大關鍵。
  • 《童年不缺愛》:告訴你,怎樣才能真正地看見孩子
    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怎樣才能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呢?有的家長在孩子成年以後,卻在抱怨,家裡從來不缺他吃穿,都是給他最好的,為什麼性格還如此偏激。那是因為,父母沒有「看見」孩子。這時,你也會覺得奇怪,既然孩子得到的都是最好的,為什麼還要說父母沒有「看見」孩子呢?心心媽著的《童年不缺愛》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地「看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