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慧慧沒忍住,對孩子聲色俱厲的教育了幾句,孩子竟然對她大吼:媽媽你是個壞媽媽,我再也不喜歡你了,我最討厭你了.........
慧慧驚訝的同時,不禁自問:自己拼命賺錢工作,還不是為了孩子有個更好的物質生活?現在反而被孩子討厭了?孩子怎麼會變得這麼不懂事?
慧慧換工作後特別忙,但考慮孩子需要媽媽陪伴,所以只能把工作帶回家完成。但孩子卻變得非常任性,總是弄出各種聲音來幹擾自己工作,打斷慧慧的思路。原本半小時能完成,在家的時候,慧慧就得花近兩個小時完成 。
這次上面安排的任務非常緊急,慧慧讓孩子自己畫畫,好讓自己儘快完成工作,可孩子各種打擾讓慧慧忍不住爆發了情緒,事後慧慧各種後悔。
慧慧遇到的這件事,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總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對身邊的家人大發脾氣。讓父母開始自我懷疑,自己的教育理念到底出了什麼偏差?
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心心媽所著的《童年不缺愛》一書中, 慧慧發覺孩子的反常任性,或許是因為自己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沒有了安全感,自然就想通過一些不同的行為,來提醒父母自己的存在。
心心媽在本書中,讓我們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的背後,多數原因是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缺失。還詳細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剖析了孩子不懂事,任性等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方法,從親子溝通,情緒調整,家庭關係等幾個方面,給了父母非常中肯且實用的建議。
真正理解孩子,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的童年更幸福。
孩子是單純善良的,遇到事情時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不一定能表達出真正的情緒。如果父母總是用成年人的想法,去揣測孩子的行為,很可能因此誤解孩子,甚至傷害到孩子。
多數父母眼裡有各種問題行為的孩子,很可能只是孩子希望父母能真正看到自己的存在,看到自己內心的情緒需求。
比如,有些孩子在不如意的時候,喜歡丟東西,甚至躺地上撒潑哭鬧。父母通常會認為是孩子無理取鬧,不懂事不聽話,但其實孩子內心是覺得委屈,很可能因為得不到自己要的,而認為父母不再愛他了。
再比如,有些小孩看到媽媽講電話時,就會去搶媽媽的電話,甚至不停的喊媽媽,直到媽媽的的通話被迫停止才消停。這個時候很可能因為,孩子覺得媽媽的愛被別人分走了,他很不安,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所以孩子會不停的搞破壞,來打斷媽媽講電話。
有些孩子在學校熱心又積極,但回家就把自己關房間裡,沒有必要不出來。這類孩子很可能在更小的時候,也曾嘗試和父母溝通,但父母極有可能不等孩子表達完就發表自己意見,還夾雜了很多批評貶低孩子的言語。
這種不良的溝通方式,久而久之孩子變得有事寧可放肚子裡,也不願意找父母傾訴,畢竟沒人會一直願意被批評貶低。而這種消極的家庭親子關係,一旦孩子遇到極端事件,想法就容易走極端。
比如之前那個高三男生在女廁所偷拍,被發現後回家跳樓自殺的事件。從孩子父親見到班主任後扇耳光索取巨額賠償等行為,可以看出這個家庭的親子關係很差。
孩子不敢跟父母說實話,而選擇了跳樓。極大可能,是不願面對父母的斥責,甚至是害怕受到家庭暴力,畢竟這位父親對陌生人都能動手。
孩子在童年時期,很容易被父母傳遞的信息影響,因為他們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孩子會覺得父母的話就是「權威」。一些「權威」們很喜歡說些貶低孩子的玩笑話。
這些看似玩笑,卻異常傷人的話,不僅令孩子安全感缺失,還會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心。許多問題少年的父母,最喜歡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時間久了,孩子在潛意識裡會努力的去捍衛父母給的標籤,甚至錯誤的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終其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缺失。
當孩子有足夠牢固的基石的時候,他們才敢於安心的去探索世界,學習新的知識發展,自我展現,實現自我理想。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在孩子的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會影響到他的一生。因為他們會把父母的評價,認定為事實。
《心靈捕手》電影中,男主人曾經是個貧民區出來的校園清潔工,整天遊手好閒不學無術。偶然的機會下,被學校教授發現了他的數學天賦,為了幫助男主不再虛度生命,教授請了心理醫生和好友去幫助男主。
起初的心理醫生並不能幫到男主,但教授好友沒有戴有色眼鏡看待他,而是看到了他內心的自卑和自我懷疑,認可包容男主,讓男主真正打開了自己的心扉,不再自我懷疑,並因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在兒童時期,父母多留意孩子,會發現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身上,容易出現幾種特質。
青少年暴力
這幾種安全感不足的孩子長大後,生活總是處於焦慮,緊張和無助等消極狀態,很難信任別人,人際關係也相對較差。
《被嫌棄的松子》中的女主松子,從小被父母忽略導致內心缺乏安全感,長大後為填補童年缺失,不斷委屈自己迎合別人,可最終還是慘遭被拋棄的命運。
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個體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由父母(尤其是母親)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客體,如果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持續的、穩定的、持之以恆、前後一致的愛,孩子就能體驗到安全感。
現在有很多言論,倡導人如果做到足夠優秀,這樣就能獲得安全感。但實際上一個人內心本就沒有安全感,即使獲得再多外在價值,無法填滿安全感這個「黑洞」。
他們依然會有各種擔心:擔心下一秒會有壞事情發生,擔心別人對自己的愛是別有所圖的,擔心自己會被別人傷害等等,
美國人際神經科科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心智成長之謎》中說到:聯結是安全依戀的基礎。
孩子在童年時期,通過每次和父母的聯結,形成安全依戀的模式,不僅有益於未來她和朋友,伴侶之間的關係,還能讓孩子將來的生活變得更幸福。
(1)性格差異。決定孩子的優勢。
當一個孩子很喜歡安靜的獨處時,父母卻想要改變他,覺得成為一個外向積極的人才是對的。結果這個孩子慢慢變得越來越不開心,因為她感受不到父母對她的接納,她的安全感在缺失。
如果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的天然特質,幫助孩子揚長避短髮揮出優勢,父母也會變得更有耐心。可如果總把孩子的不足和其他孩子的優點比較,只會讓自己對孩子失望,甚至因此覺得孩子差勁。
(2)除了天生的性格問題,還要看到孩子的年齡。
有些父母總覺認為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比如人家孩子已經會英語兒歌了,自己孩子只會讀幾個字母。卻忘了自己孩子才兩歲,其他孩子可能已經四五歲了。
只有看到現實情況,父母才會發現不是孩子不想做某件事,也可能是孩子現在做不到。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值合理的放在孩子身上,才不會變得特別焦慮。
(3)允許孩子做個不同於世俗眼光的小孩
當孩子想法和其他孩子不同時,先嘗試去接受。不是所有女孩都必須喜歡粉紅色,她也可以是喜歡打球的運動好手。
如果父母按照世俗眼光,限定孩子的成長,對孩子不同的需求不願深入思考,很可能把孩子的安全感扼殺掉。
薩蒂亞個人內在冰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我們的行為只是表象,猶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真正決定這些外在表現的,是深藏於海面之下更加龐大的內在系統。這個內在系統也包括我們的應對感受,觀點期待,渴望,以及自我等。
有些孩子如果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寧可哭的聲嘶力竭也不肯離開。通常父母會直接批評孩子,不允許她任性,甚至直接拖著孩子出去,這樣只會讓孩子的安全感更加缺乏。
其實書中提到的這2種方法,都可以很好的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1).詢問+傾聽
在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下意識先批評孩子不懂事。
詢問孩子有負面情緒的原因,先聽孩子講明事件原委,再給予適當回應。這樣孩子負面行為也會減少,甚至消失不見。
(2).使用「反映性回應」
在兒童遊戲治療中,有一個方法叫做「反映性回應」,是指父母像鏡子一樣照出孩子的行為,且不加以自己的主觀意識。
比如父母可以描述細節:那個東西一定是你很喜歡的,被爺爺拒絕了,你感到很難過很委屈對嗎?
不用自己說錯,如果言語中我們說錯了,孩子也會主動來糾正你。
這個表達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媽家人正在試圖理解自己,家人很在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減少孩子的負面行為和牴觸情緒。
(1).在孩子面前,真實主動的表達感受
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勉強自己對孩子強顏歡笑,你以為是對孩子好,卻往往讓孩子不懂你的狀況。試著真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反而可以教會孩子如何體諒他人。
如果實在害怕孩子受影響,你可以先試著冷靜下來,再用以下的「我句式」和孩子溝通。
用這種句式的真實的表達,不僅可以讓孩子懂得如何體諒他人,還能適當的做出他人需要的回應。
(2).抓住和孩子聯結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安全感
孩子必須確認自己可以隨時回家,才可以安心的向前發展 。——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
針對性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的問題行為越來越少,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找到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是陪伴關注還是需要被傾聽 ,這樣你才知道怎麼做。
可能孩子喜歡看繪本,那就陪孩子一起讀繪本;可能孩子喜歡通過遊戲聯結,那就陪孩子一起玩各種遊戲,在遊戲裡一起大笑,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時候給予回應,都是聯結孩子很好的方式,可以達到情感上的聯結。
你還可以經常給孩子寫充滿愛的信件,裡面列舉最近她讓你覺得特別感動,欣賞,甚至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並當著她的面讀給她聽,這會讓孩子充分感到父母對她的關注。
以上都可以給孩子送去滿滿的安全感,但一定要注意以下小細節:
孩子童年不長,卻是影響未來人生的關鍵時期,安全感是孩子給予別人同樣美好體驗的基礎,而父母是這種能量的最初源頭。
孩子內心確定父母的愛,對父母充滿信任,那麼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即便遇到了自己難以解決的困擾,也願意向父母訴說,會主動尋求父母的幫助。
不是孩子天生就壞,父母得學習認可孩子的需求,包容和看見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樣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