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騎電動車帶著孩子,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綠燈的時候,一發車孩子不小心從後座掉了下來,但父親沒有察覺,徑直騎過了大轉的十字路口。
孩子馬上爬起來,去追父親的車。幸運的是,一輛私家車一直跟在孩子後面,按喇叭護送著他。在過了十字路口之後,父親終於察覺到了異常,停車看到了追上來的孩子。
然而這位父親並沒有安撫孩子,而是一腳踢了上去,把孩子踢倒在地。
我想那個父親當時的心情應該很複雜,對孩子一個人跑過十字路口心有餘悸,埋怨孩子沒有抓緊自己,責怪自己沒有及時發現……
這些激烈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急需要一個出口,在那一刻,他選擇了用傷害孩子的方式宣洩內心複雜的情緒。
而那個時候的孩子呢?他會把錯誤無限的放大,認為都是自己不乖、不聽話,沒有緊緊抓住父親的衣角。
讓我們設想,在更多的生活場景中,如果這位父親還是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這個孩子長大以後,遇到任何事情,首先會去想的都是這是不是自己的錯,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讓孩子擁有一個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以後不會陷入懷疑、自責的漩渦中無法脫身,他會主動調節自己,去愛別人、去分享、去給予,也會有自信去追求探索自己熱愛的一切。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
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文後簡寫為《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作者運用很多家庭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育兒心得,為我們介紹了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法寶。
作者心心媽育有兩個女兒,作為全職媽媽參與了培養孩子的全過程。在空隙時間,她系統學習了家庭教育的理論知識,參加各種論壇和講座,把理論落地於實踐,成為一名優秀的家庭教育師。
這本書對6歲以下的父母很有借鑑意義,我今天將介紹其中的三點,如果能把這三點運用到育兒生活中,你一定會感受到孩子的改變。
看見孩子,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步,其中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了解每個時間段的孩子,有什麼樣的年齡特點、內在需求。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這個小孩太能折騰了」,「這個小孩太淘氣了」,「這個小孩沒有一分鐘是閒著的」。
我的孩子現在正處在叛逆期的高發階段,但我每次跟別人提起的時候,首先會說的都是他很乖。
他並不是一個安靜的小孩,給他讀繪本的時候他會抱著玩具,或者吃著手指,動來動去,對我說的很多話都反著來做,除睡覺的時間外也會一直跑來跑去,爬上爬下,翻箱子,開抽屜,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
但我依然會說他很乖,因為我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應該是這樣的狀態,無論是生理上的身體發育,還是心理上的對一切都充滿好奇,這是他在長大的過程中正常的成長階段。
如果我不去接受,而是每次都追著他向他吼做得不對,那整個家一天都會是雞飛狗跳的狀態。
了解了孩子的發展特點,你會理解他所有的行為,進而給予允許和包容。
第二層含義是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不要為了虛幻的完美去抹煞真實的個性。
有一個紀錄片叫《零零後》,拍攝了16個孩子十年的成長光陰,其中有兩個性格相似的孩子——辰辰和一一。
她們都性格內向,在幼兒園裡喜歡獨處,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
十年後,兩個小女孩的狀態差別很大。一一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喜悅,也善於從獨處中獲得滋養和力量;而辰辰卻鬱鬱寡歡,對周圍充滿戒備,也不願回憶童年。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一一的媽媽看見了她偏安靜的性格,並且很好地接納了她;而辰辰的媽媽則一直想按著腦海中的理想型來改造她,她想把辰辰裝進模型中,卻讓辰辰成為了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接納的人。
父母總是有太多的焦慮和擔心,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害怕他會自閉,如果孩子太活潑,擔心他以後沒有獨處的能力,如果孩子不愛說話,覺得他以後社交能力太差……
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不同性格都有優劣勢。
我們應該更多地看到一個孩子性格優勢的部分,幫助他發揮長處,對缺點則多一點耐心。
不要做盲目的比較,不要用心裡那個虛幻的完美孩子的影像,去抹煞一個真實孩子的個性。
看見孩子,理解孩子,這樣你才不會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才會帶著包容和愛去引導孩子。
允許和包容並不是一味地順著孩子,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當他的想法和行為出現偏差的時候,及時地糾正,並且建立規則。
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父母們經常遇到的情況,要麼孩子不聽,依舊我行我素,要麼孩子大哭大鬧,不斷地挑戰你的底線。
在來來回回的較量和拉扯中,氣氛逐漸變得緊張,最後只能以你的大聲呵斥和孩子感受到畏懼收尾。
難道每立一個規矩,都要這樣費盡心力,讓孩子感受到害怕嗎?在《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一種有效,而且柔和的立規矩的方法——ACT設限法。
ACT中的A(Acknowledge)代表「確認感受」;C(Communicate)代表「溝通限制」;T(Target)代表「提供替代方案」。
那如何運用呢,我們結合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場景來具象一下。
商場裡,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吵著鬧著要買,父母最常的反應是什麼呢?一般有三種:
1、教訓法:「家裡已經有很多了,不買,你再不起來我就揍你了!」
2、漠視法:在一旁玩手機,等著孩子自己不哭。
3、順從法:無奈之下買了玩具,帶孩子出了玩具店,然後跟孩子說「已經給你買了,今天不能再要了啊!」
這三種解決方案,通過教訓、漠視、順從的方式,父母或者孩子有一方都會心有不甘,那如果我們套用ACT設限法,來看如何解決呢?
首先,確認感受,也就是接納孩子的願望和情緒。
用溫和的肢體接觸或者深呼吸,讓孩子能夠聽得進去你說的話,和孩子說「這輛車你真的很想要是不是?如果媽媽不給你買,你會很難過是不是?」
用這樣的話,把孩子心裡所想表達出來,他會從哭鬧中把注意力集中於你說的話,進入下一步有效的溝通。
其次,溝通限制,也就是和孩子確認規則。
比如「我們今天出門的時候,你是不是和媽媽約好了,逛商場不買玩具?」,如果沒有提前設定規則,可以說「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的車了,剛前兩天買過一輛,你再買一輛回去,別的車會很傷心的哦!」
最後,提供替代方案,也就是用別的事情代替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比如「等下個月,你如果還想要,媽媽陪你一起來買」,或者「媽媽現在帶你去吃冰激凌」。
三個步驟,缺一不可,如果這樣一輪下來,孩子還不能恢復平靜,那父母就多一點耐心,平復一下自己的心情,按照這個步驟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再來一輪溝通吧!
ACT設限法包含了理解孩子、強調規則、解決方案,可以運用到很多場合。
比如孩子沉迷於電視,違背了只看十分鐘的約定,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在吃冰激凌,自己也吵著要吃,但他感冒還沒完全好,都可以用這樣的步驟和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
建立規則是建立孩子長期安全感的護城河,父母只需要以更柔和的套路去引導孩子,加一點愛與理解的語言,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
看見孩子的需求,給予理解和包容;必要的時候,用柔和的方法給孩子立規矩。這兩點其實歸根結底,最底層的基礎都是父母首先需要做一個情緒平和的人。
很多父母都會說,我也不想跟孩子發火,剛開始也好好跟他溝通的,但是他一直在挑戰我的底線,磨得時間長了,一股氣升上來,真的由不得自己,但是發火過後,又常常陷入深深地自責。
這樣的情況在育兒的過程中會一再地出現,因為一個孩子能讓你炸的點實在是太多了!那父母要如何修煉平和的情緒呢?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情緒的爆發是本能,情緒的隱忍是需要學習的管理技能,我們要先建立修煉的意識。
成年人就是要和自己的本能作鬥爭,不斷磨鍊自己逆人性的技能。比如堅持健身,和自己的惰性做抗爭,健康飲食,和強大的食慾作鬥爭,投資懂得見好就收,和自己的貪婪做鬥爭。
其次,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確定自己的情緒是穩定的。
如果剛剛經歷了煩心的事情,那一定要先調整情緒恢復平靜,不要讓其它事情帶來的壞情緒,殃及到孩子。
最後,在想發火的時候,忍住自己的第一反應。這個時候,保持沉默,要比說出傷人的話好。
你可以先放下和孩子的溝通,獨處一下,通過數數,或者聽一段舒緩的音樂,讓自己的情緒排解掉,切忌不要用情緒去管理孩子。
按照這樣的過程,不斷的通過實踐去磨鍊。
一定會有很多次的反覆,會走回自己發火、吼叫、摔東西、甚至暴力解決問題的老路子,但學習任何事情都會有反覆,在一次次的實踐和反思中,我們正在一步步成為情緒更平和、更會表達愛與更好的父母。
孩子對父母總是無條件地接受和包容,我們陪著他們成長,他們同樣在給我們機會變好。
時代發展的車輪已經走了很遠,我們的孩子面臨的社會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學校教會孩子學習技能和課程。
而如何成為一個積極向上、值得信賴、人格獨立的人,則是父母需要教會孩子的,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建立。
做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看見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行為,用科學的方法去糾正和引導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規則與邊界,讓他在有所敬畏與限制中,放心大膽地探索這個世界。
歡迎關注,四點伴讀創始人,全職媽媽,今年讀書80本+,讀書輸出10萬+,閱讀推廣人,百萬粉絲平臺講書人。關注我,帶你一起高效讀書,一周輕鬆讀完一本書,學以致用,簡單輸出讀書卡片,撰寫講書稿,一邊讀書一邊給孩子賺奶粉錢。
私信「思維導圖」,獲取8本書的思維導圖,幫助你快速了解經典好書的精華內容;
私信「讀書卡片」,獲取18張關於個人成長類圖書的知識卡片,拿來即用;
私信「講書稿」,獲取百萬粉絲講書平臺講書樣稿以及講書稿寫作精華與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