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缺愛》|如何才能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來讀讀這本書吧

2020-11-02 夕嶼讀書

一位父親騎電動車帶著孩子,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綠燈的時候,一發車孩子不小心從後座掉了下來,但父親沒有察覺,徑直騎過了大轉的十字路口。

孩子馬上爬起來,去追父親的車。幸運的是,一輛私家車一直跟在孩子後面,按喇叭護送著他。在過了十字路口之後,父親終於察覺到了異常,停車看到了追上來的孩子。

然而這位父親並沒有安撫孩子,而是一腳踢了上去,把孩子踢倒在地。

我想那個父親當時的心情應該很複雜,對孩子一個人跑過十字路口心有餘悸,埋怨孩子沒有抓緊自己,責怪自己沒有及時發現……

這些激烈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急需要一個出口,在那一刻,他選擇了用傷害孩子的方式宣洩內心複雜的情緒。

而那個時候的孩子呢?他會把錯誤無限的放大,認為都是自己不乖、不聽話,沒有緊緊抓住父親的衣角。

讓我們設想,在更多的生活場景中,如果這位父親還是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這個孩子長大以後,遇到任何事情,首先會去想的都是這是不是自己的錯,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讓孩子擁有一個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以後不會陷入懷疑、自責的漩渦中無法脫身,他會主動調節自己,去愛別人、去分享、去給予,也會有自信去追求探索自己熱愛的一切。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

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文後簡寫為《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作者運用很多家庭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育兒心得,為我們介紹了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法寶。

作者心心媽育有兩個女兒,作為全職媽媽參與了培養孩子的全過程。在空隙時間,她系統學習了家庭教育的理論知識,參加各種論壇和講座,把理論落地於實踐,成為一名優秀的家庭教育師。

這本書對6歲以下的父母很有借鑑意義,我今天將介紹其中的三點,如果能把這三點運用到育兒生活中,你一定會感受到孩子的改變。

建立安全感的第一步——看見孩子

看見孩子,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第一步,其中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了解每個時間段的孩子,有什麼樣的年齡特點、內在需求。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這個小孩太能折騰了」,「這個小孩太淘氣了」,「這個小孩沒有一分鐘是閒著的」。

我的孩子現在正處在叛逆期的高發階段,但我每次跟別人提起的時候,首先會說的都是他很乖。

他並不是一個安靜的小孩,給他讀繪本的時候他會抱著玩具,或者吃著手指,動來動去,對我說的很多話都反著來做,除睡覺的時間外也會一直跑來跑去,爬上爬下,翻箱子,開抽屜,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

但我依然會說他很乖,因為我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應該是這樣的狀態,無論是生理上的身體發育,還是心理上的對一切都充滿好奇,這是他在長大的過程中正常的成長階段。

如果我不去接受,而是每次都追著他向他吼做得不對,那整個家一天都會是雞飛狗跳的狀態。

了解了孩子的發展特點,你會理解他所有的行為,進而給予允許和包容。

第二層含義是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不要為了虛幻的完美去抹煞真實的個性。

有一個紀錄片叫《零零後》,拍攝了16個孩子十年的成長光陰,其中有兩個性格相似的孩子——辰辰和一一。

她們都性格內向,在幼兒園裡喜歡獨處,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

十年後,兩個小女孩的狀態差別很大。一一享受和朋友在一起的喜悅,也善於從獨處中獲得滋養和力量;而辰辰卻鬱鬱寡歡,對周圍充滿戒備,也不願回憶童年。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一一的媽媽看見了她偏安靜的性格,並且很好地接納了她;而辰辰的媽媽則一直想按著腦海中的理想型來改造她,她想把辰辰裝進模型中,卻讓辰辰成為了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接納的人。

父母總是有太多的焦慮和擔心,如果孩子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害怕他會自閉,如果孩子太活潑,擔心他以後沒有獨處的能力,如果孩子不愛說話,覺得他以後社交能力太差……

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而不同性格都有優劣勢。

我們應該更多地看到一個孩子性格優勢的部分,幫助他發揮長處,對缺點則多一點耐心。

不要做盲目的比較,不要用心裡那個虛幻的完美孩子的影像,去抹煞一個真實孩子的個性。

看見孩子,理解孩子,這樣你才不會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才會帶著包容和愛去引導孩子。

建立安全感不是無限度的包容——用愛建立規則

允許和包容並不是一味地順著孩子,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當他的想法和行為出現偏差的時候,及時地糾正,並且建立規則。

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父母們經常遇到的情況,要麼孩子不聽,依舊我行我素,要麼孩子大哭大鬧,不斷地挑戰你的底線。

在來來回回的較量和拉扯中,氣氛逐漸變得緊張,最後只能以你的大聲呵斥和孩子感受到畏懼收尾。

難道每立一個規矩,都要這樣費盡心力,讓孩子感受到害怕嗎?在《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一種有效,而且柔和的立規矩的方法——ACT設限法。

ACT中的A(Acknowledge)代表「確認感受」;C(Communicate)代表「溝通限制」;T(Target)代表「提供替代方案」。

那如何運用呢,我們結合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場景來具象一下。

商場裡,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吵著鬧著要買,父母最常的反應是什麼呢?一般有三種:

1、教訓法:「家裡已經有很多了,不買,你再不起來我就揍你了!」

2、漠視法:在一旁玩手機,等著孩子自己不哭。

3、順從法:無奈之下買了玩具,帶孩子出了玩具店,然後跟孩子說「已經給你買了,今天不能再要了啊!」

這三種解決方案,通過教訓、漠視、順從的方式,父母或者孩子有一方都會心有不甘,那如果我們套用ACT設限法,來看如何解決呢?

首先,確認感受,也就是接納孩子的願望和情緒。

用溫和的肢體接觸或者深呼吸,讓孩子能夠聽得進去你說的話,和孩子說「這輛車你真的很想要是不是?如果媽媽不給你買,你會很難過是不是?」

用這樣的話,把孩子心裡所想表達出來,他會從哭鬧中把注意力集中於你說的話,進入下一步有效的溝通。

其次,溝通限制,也就是和孩子確認規則。

比如「我們今天出門的時候,你是不是和媽媽約好了,逛商場不買玩具?」,如果沒有提前設定規則,可以說「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的車了,剛前兩天買過一輛,你再買一輛回去,別的車會很傷心的哦!」

最後,提供替代方案,也就是用別的事情代替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比如「等下個月,你如果還想要,媽媽陪你一起來買」,或者「媽媽現在帶你去吃冰激凌」。

三個步驟,缺一不可,如果這樣一輪下來,孩子還不能恢復平靜,那父母就多一點耐心,平復一下自己的心情,按照這個步驟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再來一輪溝通吧!

ACT設限法包含了理解孩子、強調規則、解決方案,可以運用到很多場合。

比如孩子沉迷於電視,違背了只看十分鐘的約定,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在吃冰激凌,自己也吵著要吃,但他感冒還沒完全好,都可以用這樣的步驟和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

建立規則是建立孩子長期安全感的護城河,父母只需要以更柔和的套路去引導孩子,加一點愛與理解的語言,孩子的接受度會更高。

建立安全感的最根本——做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

看見孩子的需求,給予理解和包容;必要的時候,用柔和的方法給孩子立規矩。這兩點其實歸根結底,最底層的基礎都是父母首先需要做一個情緒平和的人。

很多父母都會說,我也不想跟孩子發火,剛開始也好好跟他溝通的,但是他一直在挑戰我的底線,磨得時間長了,一股氣升上來,真的由不得自己,但是發火過後,又常常陷入深深地自責。

這樣的情況在育兒的過程中會一再地出現,因為一個孩子能讓你炸的點實在是太多了!那父母要如何修煉平和的情緒呢?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情緒的爆發是本能,情緒的隱忍是需要學習的管理技能,我們要先建立修煉的意識。

成年人就是要和自己的本能作鬥爭,不斷磨鍊自己逆人性的技能。比如堅持健身,和自己的惰性做抗爭,健康飲食,和強大的食慾作鬥爭,投資懂得見好就收,和自己的貪婪做鬥爭。

其次,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確定自己的情緒是穩定的。

如果剛剛經歷了煩心的事情,那一定要先調整情緒恢復平靜,不要讓其它事情帶來的壞情緒,殃及到孩子。

最後,在想發火的時候,忍住自己的第一反應。這個時候,保持沉默,要比說出傷人的話好。

你可以先放下和孩子的溝通,獨處一下,通過數數,或者聽一段舒緩的音樂,讓自己的情緒排解掉,切忌不要用情緒去管理孩子。

按照這樣的過程,不斷的通過實踐去磨鍊。

一定會有很多次的反覆,會走回自己發火、吼叫、摔東西、甚至暴力解決問題的老路子,但學習任何事情都會有反覆,在一次次的實踐和反思中,我們正在一步步成為情緒更平和、更會表達愛與更好的父母。

孩子對父母總是無條件地接受和包容,我們陪著他們成長,他們同樣在給我們機會變好。

寫在最後

時代發展的車輪已經走了很遠,我們的孩子面臨的社會環境越來越複雜多變,學校教會孩子學習技能和課程。

而如何成為一個積極向上、值得信賴、人格獨立的人,則是父母需要教會孩子的,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建立。

做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看見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行為,用科學的方法去糾正和引導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規則與邊界,讓他在有所敬畏與限制中,放心大膽地探索這個世界。

歡迎關注,四點伴讀創始人,全職媽媽,今年讀書80本+,讀書輸出10萬+,閱讀推廣人,百萬粉絲平臺講書人。關注我,帶你一起高效讀書,一周輕鬆讀完一本書,學以致用,簡單輸出讀書卡片,撰寫講書稿,一邊讀書一邊給孩子賺奶粉錢。

私信「思維導圖」,獲取8本書的思維導圖,幫助你快速了解經典好書的精華內容;

私信「讀書卡片」,獲取18張關於個人成長類圖書的知識卡片,拿來即用;

私信「講書稿」,獲取百萬粉絲講書平臺講書樣稿以及講書稿寫作精華與要點。

相關焦點

  • 《童年不缺愛》:從小缺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很難「富」起來
    所以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很幸運能在此時讀到《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我的寶寶3個月,每天醒來,那小眼神尋到我,會咧開還沒長牙的小嘴衝我笑。而我,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接下來,就該關注他的精神層面了。
  • 《童年不缺愛》:這三個字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魯迅先生說: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童年的經歷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有句話說:幸福童年療愈一生。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我們已經看過聽過太多令人傷心落淚的事件:前不久,一名初中生,因為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從教學樓縱身跳下,14的生命戛然而止。
  • 《童年不缺愛》:我們內心的安定是孩子安全感的「源頭」
    這我想起一個名叫項目的作者,她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中指出: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內心安定的信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情緒失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們對孩子大吼大叫,有時是藉機洩憤,有時是源於童年創傷,有時是觀念錯誤…但只有我們不斷練習反思,才能察覺情緒失控的真實原因,及時修正,避免下次再犯。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反思,可以借鑑《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詳細介紹的「薩提亞冰山日記」和「情緒觸發點察覺表格」幫助自己反思。
  • 孩子沒有安全感?懂愛的父母做好這三點,讓孩子的童年不缺愛
    但是具體到具體的養育過程當中應該怎麼做,很多父母其實很茫然:孩子的哪些行為證明她有安全感?哪些行為證明她沒有安全感?我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愛才能夠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在撫育過程中我應該怎麼回應孩子,才會讓她建立起安全感?這本書就可以解決父母們的疑惑,學到在日常養育過程中的具體方法——《童年不缺愛: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 《童年不缺愛》:孩子的安全感原來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安定
    這我想起一個名叫項目的作者,她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中指出: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內心安定的信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情緒失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們對孩子大吼大叫,有時是藉機洩憤,有時是源於童年創傷,有時是觀念錯誤…但只有我們不斷練習反思,才能察覺情緒失控的真實原因,及時修正,避免下次再犯。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反思,可以借鑑《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詳細介紹的「薩提亞冰山日記」和「情緒觸發點察覺表格」幫助自己反思。
  • 《童年不缺愛》:從小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很難「富」起來
    所以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很幸運能在此時讀到《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我的寶寶3個月,每天醒來,那小眼神尋到我,會咧開還沒長牙的小嘴衝我笑。而我,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接下來,就該關注他的精神層面了。
  • 父母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別讓他缺愛用一生治癒童年
    心心媽是兩個女孩的媽媽,她覺得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很重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其實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沒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尋找「家」,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將治癒自己的童年。父母的愛與付出,是孩子童年的養分。那些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調。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客體,如果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持續而穩定、前後一致的愛,孩子就能體驗到安全感。
  • 為什麼說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愛與安全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是說明童年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但在童年裡,什麼是最重要呢?加拿大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克裡斯多福·孟在他寫的《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孩童的兩大需求是歸屬感、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兩個需求以另一種形式來看,其實是愛與安全感。
  • 童年不缺愛,才能讓孩子健康無壓力地成長|學習做父母,特別重要
    文|十裡荷塘秋水長最近看到兩起親生的父母傷害孩子的新聞,讓我看了義憤填膺,真的不能忍。孩子那麼弱,我們如果能成為父母,必須要是保護者的角色,而不能是這樣的非但不盡責保護,還要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吧。一個人只有童年不缺愛,大概率才能成長為一個溫暖健康幸福的人,否則會比較缺乏安全感。
  • 《童年不缺愛》:什麼對孩子最重要?除了愛,還有滿滿安全感
    其中,心心媽在她的新書《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給我提供了新的思路,讓我茅塞頓開。所以,給我們孩子滿滿的安全感,才能讓他今後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更好的面對社會的捶打,獲得更幸福的生活。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裡,詳細的告訴我們如何給孩子「注入」滿滿的安全感,如何發現隱藏在孩子「不聽話」外表下的小心思,如何擺脫「喪偶式」家庭教育等等。
  • 《童年不缺愛》:影響孩子一生的「根源」,其實都在於母親
    都說「幸運的人用童年去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則用一生來治癒童年」,由此可見童年的時光,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究竟有多麼的強大。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對於育兒知識,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了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幾年,對於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
  • 《童年不缺愛》:告訴你,怎樣才能真正地看見孩子
    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怎樣才能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呢?有的家長在孩子成年以後,卻在抱怨,家裡從來不缺他吃穿,都是給他最好的,為什麼性格還如此偏激。那是因為,父母沒有「看見」孩子。這時,你也會覺得奇怪,既然孩子得到的都是最好的,為什麼還要說父母沒有「看見」孩子呢?心心媽著的《童年不缺愛》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地「看見」孩子。
  • 《童年不缺愛》孩子問題行為不斷,父母如何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心心媽所著的《童年不缺愛》一書中, 慧慧發覺孩子的反常任性,或許是因為自己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沒有了安全感,自然就想通過一些不同的行為,來提醒父母自己的存在。 心心媽在本書中,讓我們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的背後,多數原因是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缺失。還詳細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剖析了孩子不懂事,任性等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方法,從親子溝通,情緒調整,家庭關係等幾個方面,給了父母非常中肯且實用的建議。
  • 沒有安全感?會教育的父母做好這三點,孩子童年不缺愛
    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情感發展不穩定,年齡小,易衝動。當難過鬱悶時,他們不知道用什麼方式發洩和表達,情緒就容易失控。《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介紹了3種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獨立,妥善地處理好情緒問題。《童年不缺愛》的作者是心心媽,她是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正面管教講師,還是兩個女孩的媽媽,這本書是她多年育兒的經驗和思考。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身殘志堅的孩子多,但無條件愛孩子、包容孩子的父母少。說起愛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應該聽過阿德勒的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幸運的人,童年得到了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因為童年滿溢的愛,所以成年後依然可以用童年滿溢的愛來治癒自己失意的心。而那些童年沒有得到足夠愛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愛來彌補遺憾的童年。但說起愛孩子,孩子與父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
  •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找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孩子小時候跟自己不親近;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孩子等,都讓人感受到媽媽的安全性不足,導致她的行為也傳達給了孩子,孩子行為的背後,比如攻擊性很強、愛打人、外表看似霸道的娃,內心卻很脆弱,這何嘗不是孩子內心安全感不足的體現。
  • 為什麼3-6歲孩子愛發脾氣?《童年不缺愛》告訴你,孩子的心裡話
    是因為這孩子混世魔王轉世,天生脾氣壞嗎?一次偶然,我看到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作者心心媽,原名叫項目,是一位育兒師。大女兒心心6歲,小女兒媛媛2歲,她的筆名便由此而來。她將自己的專業育兒知識,結合實際育兒經驗,寫成了這本書。給了我不少啟發,通過她的育兒辦法,我完美解決了孩子的起床問題。
  • 孩子沒有安全感?這位媽媽花式向孩子表達愛的方法值得借鑑
    「我愛你」這句話很多人說不出口。即使說了也是極其彆扭和害羞。電視劇《吾兒可教》中關欣聽見「我愛你」時的動作和神情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她雙手捂住耳朵,聳肩膀,再配上一句「噫~」那動作神情太傳神了。關欣從小生活在喪偶式育兒的家庭,後來爸爸媽媽還離婚了。她沒有安全感,也不太懂得表達愛。最近看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深受啟發。
  • 缺愛的家庭造就怎樣的孩子?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說話唯唯諾諾,從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請求,因為害怕別人不高興。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篇文章,我想這就是對於缺愛孩子最好的回答,想被關注卻害怕被說矯情,想被認同卻又害怕失落,想被愛卻在心裡告訴自己我好像不配。作者說直到前幾年,坐公交司機到站沒停都不敢喊一聲「師傅,停一下」,一直以為是自己嫌麻煩。後來才明白,我是怕麻煩別人。
  • 童年不缺愛,成年更幸福!一個溫柔智慧的媽媽是家庭最大的財富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時期的安全感建立等等是我常年來掛在嘴邊的話。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後稱《童年不缺愛》)和我的教育理念很契合。——這就是為什麼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