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怎樣才能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呢?
有的家長在孩子成年以後,卻在抱怨,家裡從來不缺他吃穿,都是給他最好的,為什麼性格還如此偏激。
那是因為,父母沒有「看見」孩子。這時,你也會覺得奇怪,既然孩子得到的都是最好的,為什麼還要說父母沒有「看見」孩子呢?
心心媽著的《童年不缺愛》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地「看見」孩子。
「看見」孩子就是看到孩子的性格特點,年齡階段,深藏於行為之下的真實需求。
比如一個孩子,活潑愛動。嘴巴經常一刻不停地說話,嘰嘰嚓嚓的。孩子的爸爸媽媽煩的時候,會衝著孩子大聲地喊:「不說話,沒人把你當啞巴!」這時候,孩子往往會蒙圈,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會吼他。次數多了,這種活潑好動的性格就會被壓抑。這就是沒有真正「看見」孩子性格的原因。
而且,不同的年齡階段,孩子的性格也不同。如果不顧孩子的年齡階段,一味地高標準要求孩子,那麼有可能是拔苗助長,適得其反。
真正地「看見」孩子,就是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看見深藏於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猶如,一個嬰兒哭個不停的時候,你會去探究這個嬰兒會不會是餓了。同樣孩子反常行為的背後肯定有自己真實的需求。當你能看到孩子真實的需求後,你才能正確地疏導孩子。
你有沒有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這輩子是沒有大出息了,也實現不了自己的夢想,就指望我的閨女(兒子)替我去實現了!」
這是典型的替代思想,你自己沒有實現的事情,為什麼要讓孩子去彌補呢?你看見的是什麼?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人生缺憾。這樣以來,孩子不是順其自然地去成長,而是要背負著你的理想去成長。
「你應該早點整理好書包,你應該把老師的作業記清楚……」,如此多的不應該,因為你的眼裡只有孩子沒有做完的事情和嚴苛的時間表。在這種應該思維下,你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長階段。
心心媽說,「別讓兩個人的溝通只剩下一個人的聲音」。
很多情景下,都是爸爸媽媽在大聲地斥責孩子,這時候如果孩子大聲地辯駁,爸爸媽媽反而會認為孩子是在狡辯,是在頂嘴,不服管教。
這時候,你忘了,溝通至少是兩個人在交流。如果只有一個人在說,那不叫溝通,充其量是自言自語。你聽不到孩子的訴求。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用心「看見」就是最好的鼓勵。當你看到孩子的成長階段、性格特徵以及真實需求以後,孩子的心會和你走得很近,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才會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看得見孩子,理解孩子,有時候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那就是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的父母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經常說,我的孩子,數學不行,偏科。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被貼上偏科的標籤,自己也會認為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
負面標籤貼多了,孩子就不會再努力;中性標籤貼多了,孩子就會放棄進一步的發展,那是不是要多貼正面標籤呢?也不行,因為老是被貼正面標籤,孩子就會被正面標籤綁架,反而無法表達真實的自己。孩子的成長,沒有標籤可貼,沒有標籤,孩子才會有真實的自己。
只有看見了孩子,你才能給他合理的愛,如果看不到孩子的真正需求,你給的愛往往會適得其反。看得見孩子了,你就會找到自己與孩子的溝通點在哪裡。找到了溝通點,親子關係自然和諧融洽。在包含愛的溝通中,孩子自然會找到安全感。
工作一天,你回到家,身心往往會很疲憊。這時的你本想安靜一些。可是一進門,孩子往往會撲到懷裡,歡呼跳躍,小嘴叭叭不停地向你分享今天他的經歷。你往往容易情緒失控,「上一邊待著去」。孩子還小,還無法理解你為什麼會發火。這時的孩子往往會害怕,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心情平和,家庭和諧,孩子才會安心。
心心媽,原名項目。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凱叔講故事、成長樹等平臺閱讀量10萬+文章作者。心心媽育有兩個女兒。《童年不缺愛》就是她將所學與育兒經驗與大家分享的寶典。
其實,這本書不僅給育有兒女的爸爸媽媽深刻的啟迪,就是對於我們成人之間怎樣實現有效溝通、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也很有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