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缺愛》:孩子的安全感原來是來自我們內心的安定

2020-10-03 閒小包

颱風天在家陪孩子,得空想起跟閨蜜視頻,沒聊幾句,就因為她被自家孩子纏著陪玩不讓分心,給打斷了。之後她跟我訴苦,說她家4歲的孩子太缺乏安全感了——不只是在家黏人,在遊樂場不敢主動去玩,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需要媽媽陪著;在陌生環境,不敢表現自己,總躲在媽媽身後;一點批評都會讓他情緒激動,哭鬧不休;睡覺的時候一定要趴在媽媽肚子上摸著媽媽的衣服才能入睡,晚上入睡後也睡不安穩,總要爬起幾次重新趴回媽媽身上……

她都要焦慮死了,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最後孩子比她情緒還激動,她又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去平復孩子和自己的情緒。

有些媽媽(包括我)對照以上表現,會說我的孩子恐怕也是缺乏安全感。於是我們開始內疚自己不夠關心孩子,時刻關注孩子是否產生問題行為,懷疑孩子不完美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變得患得患失。

這我想起一個名叫項目的作者,她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中指出:

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內心安定的信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時不是因為陪伴不足或分離焦慮,而是我們的種種負面情緒波動,讓孩子感受不到安定。

我們的情緒為什麼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 1.孩子的自我平靜技能,最早都來自於父母的言傳身教

孩子是否樂觀、自信,跟媽媽的情緒是有很大關係的。一個樂觀、平和、情緒穩定的媽媽,通常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自在、樂於去向外界探索。如果我們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慮、恐慌的情緒,孩子的安全感也很難建立。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孩子突然磕了碰了摔倒了,我們如果大驚失色、驚慌失措抱起安慰,有時還難免順帶一些指責(對孩子、對看護人),往往會讓孩子哭得更傷心。但有時冷靜觀察,甚至假裝視若無睹,他們反而會表現得若無其事,勇敢堅強。

我們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對人對事的狀態,無形中都在為孩子做出示範,影響著他們對人對事的反應。有時候,孩子產生分離焦慮,不是因為他們害怕分離,事實反而是我們離不開孩子,把自己的焦慮恐慌傳遞給了孩子。

  • 2.每一次的情緒爆發都會加劇「聯結斷裂」

《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提到一種能被感知到的、親子間緊密的情感紐帶,叫做「聯結」。

如果我們在孩子突然變得黏人、大發脾氣、沒事也哭哭啼啼、總跟我們對著幹時,急於用指責、威脅、打罵等帶有負面情緒的懲罰方式對付他,會發現孩子的問題行為越來越不受控。

因為這些方式都會加劇「聯結斷裂」,讓原本可能只是渴望獲得關注的孩子感覺父母不理解他,懷疑媽媽不愛自己了,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感被破壞,還學會了用粗暴的方式發洩情緒。儘管我們自認為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少,但因為「聯結」不穩定,也就難以滿足孩子內心對於安全感的需求。

在書中,作者引導大家關注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學會關愛自己,擁有平和情緒,這樣才能讓孩子內心更安定。

用平和的情緒營造孩子內心的安定

  • 1.在情緒爆發後及時反思失控的原因

我家孩子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沒少讓人操心。因為覺得孩子偏瘦弱,我和家人每天都會焦慮地關注他有沒有按時吃飯、到底吃了多少、吃的有沒有營養,結果是辛辛苦苦為孩子準備飯菜,卻怎麼哄勸孩子都不好好吃,我們經常會在他吃飯時控制不住發脾氣。

後來我試著反思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想起了我媽說她以前追著我餵飯有多辛苦,還要承受被人質疑我怎麼這麼瘦的委屈。我突然明白了,是一種信念——「孩子不夠好,是因為父母做的不夠好」在作祟。觸發我情緒的原因是「想當好媽媽而不能」的挫敗感。

情緒失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們對孩子大吼大叫,有時是藉機洩憤,有時是源於童年創傷,有時是觀念錯誤…但只有我們不斷練習反思,才能察覺情緒失控的真實原因,及時修正,避免下次再犯。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反思,可以借鑑《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詳細介紹的「薩提亞冰山日記」和「情緒觸發點察覺表格」幫助自己反思。

  • 2.嘗試體諒自己,「放過孩子」也「放過自己」

認清了自己的情緒問題更多是來源於自己的挫敗感之後,我的心態反而平和了很多。畢竟改變自己要比改變他人容易得多。當媽的挫敗感並不能幫助我們做的更好,關鍵是接下來怎麼做。

我們要學會積極地自我調控、自我肯定、自我體諒 。只有我們自己感覺平靜又滿足,才會對養育孩子這件事有信心;和孩子在一起時,才能讓孩子也感覺到輕鬆、平和。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不再苛責自己,也就能更寬容地接納孩子。

就拿孩子不好好吃飯這件事來說,我重新找了一個信念支撐自己:「孩子胖瘦無所謂,只要他健康就是好。」我不再糾結他的吃飯問題,孩子不想吃的東西不強迫他吃,孩子說飽了就不再繼續「填鴨」。結果我發現,孩子餓了會主動找吃的,對蔬菜不那麼排斥了,自己吃飯的能力也逐漸有了。

當我們不再用外界的評判標準或者完美主義來要求自己、要求孩子,會讓自己的壓力得到釋放,輕鬆與孩子相處。當孩子接收到的「我不夠好」「是我不對」等負面信息減少了,因為緊張與懷疑所產生的負擔也就減輕了,更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

  • 3.學會愛自己,給孩子安心成長的「土壤」

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時,其實是父母根本不知道怎麼愛他自己。

項目在《童年不缺愛》一書中寫道:

我們剝削自己的時間,總希望將它們多分一些給伴侶、給孩子;我們壓榨自己的精力,不管多累,都強迫自己精神飽滿地面對孩子;我們不理會自己的情緒,總是將它們丟在一邊漠不關心。

這無疑是當代很多年輕父母的現狀。我們似乎忘記了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安全。

首先,學會悅納自己。不管我是怎樣的,不管我外貌美醜,家庭如何,也無論我的事業是否成功,只是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我就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其次,適時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只有當人的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向高級需求發展。為了實現最高層次的自我,我們應該心安理得地滿足自己的基礎需求。

再者,跟隨自己的感覺。每個人愛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樣,不分優劣也無關對錯。當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隨自己的感覺,大大方方去做那些能讓你開心的事情。

寫到這,我就不由想起,每當我換上連衣裙,兒子看到都會盯著我誇讚「哇,媽媽你好漂亮啊」。那一刻,我倆都是開心無比的。愛自己不容易,但也沒有那麼難,我們應該多愛自己一點。

總結: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不缺愛的童年,孩子長大後更容易遠離負面情緒,更容易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熱愛和信任這個世界。而我們是這一切的源頭,讓孩子的生命流動成活水的關鍵來自我們。

當我們內心充斥著緊張、焦慮、無助、挫敗、煩躁、抓狂、痛苦、恐懼等負面情緒,通過行為表現傳遞給孩子的也將是負面的信息,它們會不斷截流孩子內心安全感的來源。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有這麼一段,鍾曉芹意外懷孕後問顧佳:「我要是把這個孩子生下來,能有多糟糕?」顧佳回答:

生孩子是件特別糟糕的事,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你知道我出了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我經常看著許子言我就在想,他什麼時候能快點長大,能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吃飯,能管理好他自己的情緒,能把我還給我。可事實上是我離不開他。不過你會比任何時候都軟弱,因為你希望這個世界,能對你的孩子寬容一點,但是你也比任何時候都強硬,無論是委曲求全求全還是武力求和,你都不希望任何一點傷害,落在你孩子頭上。你還會雷打不動地堅持健身,因為你害怕病,更害怕死。然後就是努力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你得趕上娃碎鈔的速度。

養育孩子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把這件事當成一種義務,於是養育孩子容易讓我們倍感煩悶和壓抑,忽略了親子交往過程中的美好時刻,自然製造不出也享受不到其中的甜蜜。

在讀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後,希望你會和我一樣有所「覺悟」,從今天開始,多拿出一些精力關心自己,用平和的情緒來穩定孩子對愛和安全的感受,並且像本書序言中提到的那樣:

在辛苦奮鬥的當下,更多地享受養育孩子的甜蜜!

相關焦點

  • 《童年不缺愛》:我們內心的安定是孩子安全感的「源頭」
    這我想起一個名叫項目的作者,她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中指出: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內心安定的信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儘管我們自認為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少,但因為「聯結」不穩定,也就難以滿足孩子內心對於安全感的需求。
  • 《童年不缺愛》:從小缺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很難「富」起來
    所以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很幸運能在此時讀到《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我的寶寶3個月,每天醒來,那小眼神尋到我,會咧開還沒長牙的小嘴衝我笑。而我,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接下來,就該關注他的精神層面了。
  • 《童年不缺愛》:從小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很難「富」起來
    所以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很幸運能在此時讀到《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我的寶寶3個月,每天醒來,那小眼神尋到我,會咧開還沒長牙的小嘴衝我笑。而我,除了滿足寶寶的吃喝拉撒,接下來,就該關注他的精神層面了。
  • 《童年不缺愛》:什麼對孩子最重要?除了愛,還有滿滿安全感
    其中,心心媽在她的新書《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中給我提供了新的思路,讓我茅塞頓開。所以,給我們孩子滿滿的安全感,才能讓他今後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更好的面對社會的捶打,獲得更幸福的生活。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裡,詳細的告訴我們如何給孩子「注入」滿滿的安全感,如何發現隱藏在孩子「不聽話」外表下的小心思,如何擺脫「喪偶式」家庭教育等等。
  • 孩子沒有安全感?懂愛的父母做好這三點,讓孩子的童年不缺愛
    在撫育過程中我應該怎麼回應孩子,才會讓她建立起安全感?這本書就可以解決父母們的疑惑,學到在日常養育過程中的具體方法——《童年不缺愛: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那麼,如果孩子確實是在亂發脾氣怎麼辦?或者說孩子明明是做了錯事還要發脾氣呢?從《童年不缺愛》中,我們可以看到心心媽在如何合理給予孩子愛這方面做得特別用心,思考得也非常全面和深刻。1、向孩子溫和地傳遞我們的愛與理解。
  • 為什麼說讓孩子的童年充滿愛與安全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主要是教父母從看見孩子、懂得孩子、滋養關係、愛的溝通、情緒平和、家庭和諧這六個方面,去給予孩子愛與安全感。二、合理給愛,才不會養出嬌氣的孩子前面我們說到,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比如哭鬧的時候,要傾聽孩子,我們要正確地去回應他,在這過程中,項目在《童年不缺愛》裡提到的一些方法,是類似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用項目在書中用的詞來說,是共情。
  • 《童年不缺愛》:這三個字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魯迅先生說:童年的情形,便是將來的命運。童年的經歷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有句話說:幸福童年療愈一生。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我們已經看過聽過太多令人傷心落淚的事件:前不久,一名初中生,因為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從教學樓縱身跳下,14的生命戛然而止。
  • 《童年不缺愛》孩子問題行為不斷,父母如何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心心媽所著的《童年不缺愛》一書中, 慧慧發覺孩子的反常任性,或許是因為自己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沒有了安全感,自然就想通過一些不同的行為,來提醒父母自己的存在。 心心媽在本書中,讓我們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的背後,多數原因是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在缺失。還詳細分享了自己的育兒經驗,剖析了孩子不懂事,任性等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和解決方法,從親子溝通,情緒調整,家庭關係等幾個方面,給了父母非常中肯且實用的建議。
  • 父母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別讓他缺愛用一生治癒童年
    心心媽是兩個女孩的媽媽,她覺得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很重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其實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沒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尋找「家」,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將治癒自己的童年。父母的愛與付出,是孩子童年的養分。那些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調。個體的安全感是這樣產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客體,如果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持續而穩定、前後一致的愛,孩子就能體驗到安全感。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幸運的人,童年得到了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因為童年滿溢的愛,所以成年後依然可以用童年滿溢的愛來治癒自己失意的心。而那些童年沒有得到足夠愛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愛來彌補遺憾的童年。但說起愛孩子,孩子與父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
  • 《童年不缺愛》|如何才能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來讀讀這本書吧
    讓孩子擁有一個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我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文後簡寫為《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作者運用很多家庭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育兒心得,為我們介紹了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法寶。
  • 童年不缺愛,成年更幸福!一個溫柔智慧的媽媽是家庭最大的財富
    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後稱《童年不缺愛》)和我的教育理念很契合。,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中舉了很多她和孩子的互動遊戲,非常值得借鑑和學習。一個時常被打罵的孩子不可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優秀的父母應該從小有意識的構建孩子與自己之間的優質親子關係。
  • 沒有安全感?會教育的父母做好這三點,孩子童年不缺愛
    《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介紹了3種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獨立,妥善地處理好情緒問題。《童年不缺愛》的作者是心心媽,她是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正面管教講師,還是兩個女孩的媽媽,這本書是她多年育兒的經驗和思考。
  • 《童年不缺愛》:影響孩子一生的「根源」,其實都在於母親
    都說「幸運的人用童年去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則用一生來治癒童年」,由此可見童年的時光,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究竟有多麼的強大。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對於育兒知識,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了在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幾年,對於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
  • 為什麼3-6歲孩子愛發脾氣?《童年不缺愛》告訴你,孩子的心裡話
    是因為這孩子混世魔王轉世,天生脾氣壞嗎?一次偶然,我看到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作者心心媽,原名叫項目,是一位育兒師。大女兒心心6歲,小女兒媛媛2歲,她的筆名便由此而來。她將自己的專業育兒知識,結合實際育兒經驗,寫成了這本書。給了我不少啟發,通過她的育兒辦法,我完美解決了孩子的起床問題。
  • 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就能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可是他們卻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多少錢都買不來孩子的快樂,多少物質也遠不如父母的愛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隨著現代社會對育兒知識、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了在孩子生命最初幾年,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以下簡稱《童年不缺愛》)中,作者提煉了媽媽培養孩子安全感的六大關鍵。
  • 孩子沒有安全感?這位媽媽花式向孩子表達愛的方法值得借鑑
    「我愛你」這句話很多人說不出口。即使說了也是極其彆扭和害羞。電視劇《吾兒可教》中關欣聽見「我愛你」時的動作和神情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她雙手捂住耳朵,聳肩膀,再配上一句「噫~」那動作神情太傳神了。關欣從小生活在喪偶式育兒的家庭,後來爸爸媽媽還離婚了。她沒有安全感,也不太懂得表達愛。最近看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深受啟發。
  • 孩子在缺愛邊緣掙扎,你卻一無所知…
    一個人一旦缺愛,就會去尋求心理上的滿足,瘋狂愛人與被愛,他們會從內心深處不停地去索取愛,彌補自己的遺憾。但不管他們得到了多少愛,他們還是感覺不到安全感。因為就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自己,那誰還會真的愛自己呢?
  • 陳喬恩坦言40歲未婚的秘密:從小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
    從小到大,她過得獨立而堅強,但她的內心深處,卻一直期待有個可以讓她不堅強的人。01 缺愛的孩子,長大對愛情也缺乏安全感在人生選擇題的芳華階段,陳喬恩被問及:「如果你出生在重男輕女的樊勝美式家庭,能接受嗎?
  • 真正的愛孩子,是如他所願,而非如我們所願
    現如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令人心痛的新聞。比如今年6月初,常州上小學5年級的妙妙,作文課上被老師批評了幾句,課後就衝出教室,翻越欄杆,跳樓墜亡。有些孩子在外受了委屈,他們不向爸媽求助,卻做出了極端的選擇。這種行為模式都可以歸結為,孩子內心的愛與安全感不足。作為家長,到底應該如何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安全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