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天在家陪孩子,得空想起跟閨蜜視頻,沒聊幾句,就因為她被自家孩子纏著陪玩不讓分心,給打斷了。之後她跟我訴苦,說她家4歲的孩子太缺乏安全感了——不只是在家黏人,在遊樂場不敢主動去玩,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需要媽媽陪著;在陌生環境,不敢表現自己,總躲在媽媽身後;一點批評都會讓他情緒激動,哭鬧不休;睡覺的時候一定要趴在媽媽肚子上摸著媽媽的衣服才能入睡,晚上入睡後也睡不安穩,總要爬起幾次重新趴回媽媽身上……
她都要焦慮死了,總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最後孩子比她情緒還激動,她又不得不花更多時間去平復孩子和自己的情緒。
有些媽媽(包括我)對照以上表現,會說我的孩子恐怕也是缺乏安全感。於是我們開始內疚自己不夠關心孩子,時刻關注孩子是否產生問題行為,懷疑孩子不完美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也變得患得患失。
這我想起一個名叫項目的作者,她在《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本書中指出:
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內心安定的信息,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有時不是因為陪伴不足或分離焦慮,而是我們的種種負面情緒波動,讓孩子感受不到安定。
孩子是否樂觀、自信,跟媽媽的情緒是有很大關係的。一個樂觀、平和、情緒穩定的媽媽,通常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自在、樂於去向外界探索。如果我們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慮、恐慌的情緒,孩子的安全感也很難建立。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孩子突然磕了碰了摔倒了,我們如果大驚失色、驚慌失措抱起安慰,有時還難免順帶一些指責(對孩子、對看護人),往往會讓孩子哭得更傷心。但有時冷靜觀察,甚至假裝視若無睹,他們反而會表現得若無其事,勇敢堅強。
我們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的對人對事的狀態,無形中都在為孩子做出示範,影響著他們對人對事的反應。有時候,孩子產生分離焦慮,不是因為他們害怕分離,事實反而是我們離不開孩子,把自己的焦慮恐慌傳遞給了孩子。
《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提到一種能被感知到的、親子間緊密的情感紐帶,叫做「聯結」。
如果我們在孩子突然變得黏人、大發脾氣、沒事也哭哭啼啼、總跟我們對著幹時,急於用指責、威脅、打罵等帶有負面情緒的懲罰方式對付他,會發現孩子的問題行為越來越不受控。
因為這些方式都會加劇「聯結斷裂」,讓原本可能只是渴望獲得關注的孩子感覺父母不理解他,懷疑媽媽不愛自己了,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感被破壞,還學會了用粗暴的方式發洩情緒。儘管我們自認為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少,但因為「聯結」不穩定,也就難以滿足孩子內心對於安全感的需求。
在書中,作者引導大家關注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學會關愛自己,擁有平和情緒,這樣才能讓孩子內心更安定。
我家孩子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沒少讓人操心。因為覺得孩子偏瘦弱,我和家人每天都會焦慮地關注他有沒有按時吃飯、到底吃了多少、吃的有沒有營養,結果是辛辛苦苦為孩子準備飯菜,卻怎麼哄勸孩子都不好好吃,我們經常會在他吃飯時控制不住發脾氣。
後來我試著反思自己情緒失控的原因,想起了我媽說她以前追著我餵飯有多辛苦,還要承受被人質疑我怎麼這麼瘦的委屈。我突然明白了,是一種信念——「孩子不夠好,是因為父母做的不夠好」在作祟。觸發我情緒的原因是「想當好媽媽而不能」的挫敗感。
情緒失控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們對孩子大吼大叫,有時是藉機洩憤,有時是源於童年創傷,有時是觀念錯誤…但只有我們不斷練習反思,才能察覺情緒失控的真實原因,及時修正,避免下次再犯。
如果實在不知道怎麼反思,可以借鑑《童年不缺愛》這本書中詳細介紹的「薩提亞冰山日記」和「情緒觸發點察覺表格」幫助自己反思。
認清了自己的情緒問題更多是來源於自己的挫敗感之後,我的心態反而平和了很多。畢竟改變自己要比改變他人容易得多。當媽的挫敗感並不能幫助我們做的更好,關鍵是接下來怎麼做。
我們要學會積極地自我調控、自我肯定、自我體諒 。只有我們自己感覺平靜又滿足,才會對養育孩子這件事有信心;和孩子在一起時,才能讓孩子也感覺到輕鬆、平和。更重要的是,當我們不再苛責自己,也就能更寬容地接納孩子。
就拿孩子不好好吃飯這件事來說,我重新找了一個信念支撐自己:「孩子胖瘦無所謂,只要他健康就是好。」我不再糾結他的吃飯問題,孩子不想吃的東西不強迫他吃,孩子說飽了就不再繼續「填鴨」。結果我發現,孩子餓了會主動找吃的,對蔬菜不那麼排斥了,自己吃飯的能力也逐漸有了。
當我們不再用外界的評判標準或者完美主義來要求自己、要求孩子,會讓自己的壓力得到釋放,輕鬆與孩子相處。當孩子接收到的「我不夠好」「是我不對」等負面信息減少了,因為緊張與懷疑所產生的負擔也就減輕了,更有利於他們健康成長。
當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時,其實是父母根本不知道怎麼愛他自己。
項目在《童年不缺愛》一書中寫道:
我們剝削自己的時間,總希望將它們多分一些給伴侶、給孩子;我們壓榨自己的精力,不管多累,都強迫自己精神飽滿地面對孩子;我們不理會自己的情緒,總是將它們丟在一邊漠不關心。
這無疑是當代很多年輕父母的現狀。我們似乎忘記了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安全。
首先,學會悅納自己。不管我是怎樣的,不管我外貌美醜,家庭如何,也無論我的事業是否成功,只是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我就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其次,適時滿足自己的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只有當人的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向高級需求發展。為了實現最高層次的自我,我們應該心安理得地滿足自己的基礎需求。
再者,跟隨自己的感覺。每個人愛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樣,不分優劣也無關對錯。當我們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那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隨自己的感覺,大大方方去做那些能讓你開心的事情。
寫到這,我就不由想起,每當我換上連衣裙,兒子看到都會盯著我誇讚「哇,媽媽你好漂亮啊」。那一刻,我倆都是開心無比的。愛自己不容易,但也沒有那麼難,我們應該多愛自己一點。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不缺愛的童年,孩子長大後更容易遠離負面情緒,更容易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熱愛和信任這個世界。而我們是這一切的源頭,讓孩子的生命流動成活水的關鍵來自我們。
當我們內心充斥著緊張、焦慮、無助、挫敗、煩躁、抓狂、痛苦、恐懼等負面情緒,通過行為表現傳遞給孩子的也將是負面的信息,它們會不斷截流孩子內心安全感的來源。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有這麼一段,鍾曉芹意外懷孕後問顧佳:「我要是把這個孩子生下來,能有多糟糕?」顧佳回答:
生孩子是件特別糟糕的事,你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什麼身材走樣、情緒變壞,這些都不是最糟糕的。你知道我出了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我經常看著許子言我就在想,他什麼時候能快點長大,能一個人睡覺,一個人吃飯,能管理好他自己的情緒,能把我還給我。可事實上是我離不開他。不過你會比任何時候都軟弱,因為你希望這個世界,能對你的孩子寬容一點,但是你也比任何時候都強硬,無論是委曲求全求全還是武力求和,你都不希望任何一點傷害,落在你孩子頭上。你還會雷打不動地堅持健身,因為你害怕病,更害怕死。然後就是努力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你得趕上娃碎鈔的速度。
養育孩子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把這件事當成一種義務,於是養育孩子容易讓我們倍感煩悶和壓抑,忽略了親子交往過程中的美好時刻,自然製造不出也享受不到其中的甜蜜。
在讀了《童年不缺愛》這本書後,希望你會和我一樣有所「覺悟」,從今天開始,多拿出一些精力關心自己,用平和的情緒來穩定孩子對愛和安全的感受,並且像本書序言中提到的那樣:
在辛苦奮鬥的當下,更多地享受養育孩子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