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一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著名作家麥家認為,人生必須配備的幾副眼鏡:一是望遠鏡,看遠;二是顯微鏡,看細;三是放大鏡,看透;四是太陽鏡,看淡;五是哈哈鏡,笑看人生。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襲。
借我一副放大鏡,讓我看透世間紛擾事
作家麥家說:「人生必須配備的幾副眼鏡,一是望遠鏡,看遠;二是顯微鏡,看細;三是放大鏡,看透:四是太陽鏡,看淡;五是哈哈鏡,笑看人生。」這麼多副眼鏡人不可能同時戴上,但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景中,我們需要及時更換,及時戴上該佩戴的眼鏡,不然,有可能你隔壁的老王站在你的面前,你卻認為他是你的三大爺。當你拿著這副放大鏡,我久久凝視,說:「借給我吧,讓我戴上它,待我看透這世間的紛擾事。」
看透,才能讓你更加明白自己在幹什麼。讀《史記》裡的《項羽本紀》,很為範增感慨。他當年跟隨項梁,後來辛辛苦苦輔佐項羽精心維護西楚政權。他看透了劉邦的狼子野心,知道劉邦的「封府庫,籍吏民,不近女色」等等都是假象,是劉三兒做樣子給項羽看的,所以他極力建議設鴻門宴幹掉劉邦。可惜,愛聽好話,愛面子,愛虛如雲煙的尊嚴的項羽被劉邦、張良、樊噲幾人的三言兩語就擊潰了。劉邦了解項羽,你愛面子,我就給足你面子,你愛聽好話,我就使勁兒給你戴高帽子,你喜歡高高在上,那我就裝孫子。劉邦看得透,所以他成功地完成了「密室逃脫」。範增看得透,可惜他不是一把手,手中沒權。唯獨項羽看不透,因為他看不透,所以他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知道自己是在放虎歸山,不知道自己是在養虎為患。看透事物的本質,才能讓自己明白行為的是與非,才能讓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至於南轅北轍,最終雪上加霜。
看透,才能讓自己在紛擾繁雜中看到希望,找到出路。讀《三國》,很是佩服諸葛孔明。東吳聚會舌戰群儒讓敵人變成朋友,充分了解曹軍並利用地理、天文氣象知識提出火攻的作戰方案,而且還草船借箭,諸葛亮一步一步地實施著他的合縱聯盟計劃。在赤壁之戰接近尾聲時,他卻派了關羽鎮守華容道。明知曹操會從華容道逃跑,明知重情義的關羽會還曹操的人情而放走他,諸葛亮卻堅決地派關羽去把守。其實,他看得很透,他預先看出了曹操的逃跑路線,他預先看出了關羽後來的抉擇,他更看出了:如果讓張飛等人把守,曹操必死無疑。但群龍無首的魏國將從此一蹶不振,甚至分崩離析,鼎的三足被砍掉一足,那麼實力雄厚的東吳將會把進攻的矛頭直指還在蹣跚學步的蜀國政權,蜀國危也,劉皇叔危也!放手,也是一種美,一種讓自己看到希望,找到出路的美!諸葛亮與關羽的放手,讓實力薄弱的蜀國找到了在夾縫中求生的一線生機。
看透,並付諸實踐,才能讓自己走得更穩健,更長久。小小孩童就會稱象的曹衝一直就是曹操的掌上明珠,因為他聰明,因為他懂事。所以曹操重金聘請知名的特級教師司馬懿輔導他,培養他,因為曹操看得透:曹丕謀略不行,曹植文章寫得好,但意氣用事,皆不得擔當大任。只有曹衝能成大事。可惜司馬懿這個野心家要麼百般推辭要麼藉故推諉,曹操看出來他的野心,但忙於軍務,無暇顧及。因此,他沒付諸具體行動:要麼殺掉司馬懿,要麼強行把他軟禁在身邊培養曹衝。最後,讓這個野心家一步一個腳印地改造曹氏集團,最後成為了司馬氏集團。司馬懿看得透,同時也在付諸實踐。他借病隱居,他選擇了一個中等才能的曹丕暗中輔佐,最後施計借曹丕之手害死曹衝。他知道,曹操的最佳接班人一旦離開後,以後的江山就屬世子子桓了。而作為鞍前馬後、恩師情重的自己將在未來的皇帝——曹丕心中是何等的地位!到那時,面對一個中等才能的曹丕,一步一步吃掉並非難事。曹操看透了,可沒有付諸實踐,所以他辛苦打下的江山最終被葬送;司馬懿看透了,並積極行動,穩步前行,所以他成功了,所以有了後來的晉朝。
白紙的背面可能是汙跡,金玉的裡面可能是敗絮,黑暗一片的地球的背面可能是陽光燦爛。借我一副放大鏡吧,讓我戴上它,,去梳理這面前的一團亂麻,去看清、去看透這世間的紛紛擾擾。希望在前,出路在前,我清楚地明白自己在穿什麼鞋,在走什麼路,即使一路塵土飛揚,即使一路風景無數,我也會戴著這副放大鏡並擦亮眼睛,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上篇文章:街拍:夏日街頭,芸芸眾生,各自演繹著各自的憂傷與快樂
相關推送:別太放肆!沒什麼用
一小杯咖啡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