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的鄙視鏈,精英的「特權」

2020-09-05 國際教育一姐

這兩天,一條「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搞得家長們議論紛紛:

▲來源公眾號「有意思報告」


然而,在看到美國頂尖私立高中的2個傳說之後,我發現這種臆想中的「鄙視鏈」,好像只是過家家。

傳說一:「申請大學的時候,我們校長會發給畢業班學生三張紙,一張紙上寫著『哈佛』,另一張寫著『耶魯』,第三張寫著『普林斯頓』。每個學生在其中一張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就被相應的學校錄取了……」

傳說二:「哈佛會專門到我們學校來面試學生,我們就把哈佛招生辦的人弄到一幢樓裡,在那裡大擺酒宴。他們決定要不要錄取某個學生的時候,我們學校的老師就在旁邊坐著……」

上面這幾個「傳說」,詮釋的一個事實是:美國精英教育的塔尖,不是哈佛耶魯,而是頂級私立高中。

而能上這種高中的學生也大部分非富即貴,遠到洛克菲勒和範德比爾特這樣歷史課本裡的大富豪家族,近到小布希、扎克伯格……無數名人都是從這類學校出來的。

今天的頂級私立高中當然已經大為兩樣。學生們上哈佛耶魯不再像「傳說」中那樣容易(但藤校的錄取比例仍然為其他學校望塵莫及),學校也發出大量獎學金,向中產階級甚至優秀貧困子弟打開大門。

然而一本教育界盡人皆知的書,寫著名精英高中聖保羅中學的《特權》,卻道出了真相:「改變越多,不變越多」,上頂級私立高中的,仍然是同一批精英家族子女,而他們雖然已經不再是躺在前人財富上睡大覺的「富N代」,然而通過把繼承所得的資質(entitlement)轉換成需要發展和培養的「特權」(privilege)——一種能給他們帶來優勢的自我認知和交往模式,他們把不平等一代代複製了下來。

△截圖自豆瓣

《特權》曾獲美國社會學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賴特·米爾斯獎「2011年度圖書」,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西莫斯·可汗,他本身就是聖保羅畢業生,為了研究而重回母校做了一年老師,老師和學生的雙重身份,讓這本嚴肅的社會學著作中充滿了活潑生動的一手經歷。

△《特權》作者西莫斯·可汗

西莫斯出身於中產家庭,父親還是印度移民,這又給了他一個平易近人的「視角」。他告訴我們,馬術高爾夫都是次要的,真正的精英教育教的就是這三件事:

一、在越來越民主的現代社會裡,要做有資格獲得特權的「新精英」而不是看重血統的「舊精英」。

二、階層是梯子,你要學會利用它們。

三、面對一切,都要表現出「淡定」。

下面,我們就一起翻開這本書,來一窺美國精英塔尖的少年們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成立於1856年的聖保羅中學,是美國最有名的私立寄宿制中學之一, 2019年美國最佳寄宿私立高中排名第4,校友之中包含三位總統候選人。


01 。

舊精英關心「你是誰」,而新精英關心「你做過什麼」

作者小時候在聖保羅就讀時,學校的少數族裔學生是單獨住在一棟宿舍裡的,和其他近20棟宿舍裡的白人學生分隔開,這倒不是處於種族歧視,而是非白人學生自己抱怨和白人學生習慣不同,要求有單獨的宿舍。

15年後作者重返聖保羅時,按膚色劃分宿舍當然早已成為歷史,但作者驚訝地發現,學校仍然有一棟被「隔離」的宿舍,裡面像當年的有色人種學生一樣游離於主流之外的,是那些看重家族地位和血統的「舊精英」們。


沒錯,聖保羅的「富N代」們已經分裂成了「舊精英」和「新精英」,而且勢力對比鮮明,前者幾乎已經要被時代拋棄了。

兩者的區別是什麼呢?舊精英關心「你是誰」,而新精英關心「你做過什麼」。

換言之,前者相信家族血脈本身是最重要的,生在富豪家族就該上聖保羅,而後者則認為,你被聖保羅錄取靠的應該是自己的本事,你需要在學校親身經歷過一切後,才能成為精英。

△圖片來自聖保羅中學官網

有個名叫切斯的學生,祖輩好幾代都在聖保羅讀過書,說起學校過去的校長跟熟人似的。

當他得知作者以前也上過聖保羅的時候,表現得十分驚訝——一個來自移民中產家庭的印度混血居然能跟他家的人上同一所學校?這個孩子外表自信滿滿,仿佛學校就是為他而開的,然而事實上,他在學校裡的第一年過得相當糟,學術不出色,跟同學老師相處得也不好。

第二年,他搬進了那棟「舊精英」學生扎堆的宿舍樓,這才感覺好了一點。

看重出身的「舊精英」竟然被「隔離」在自己的小圈子裡,游離於學校主流群體,這確實挺令人驚訝的。另外一個同樣出身精英家庭的學生彼得甚至特地跑來跟作者說,「用不著搭理切斯」。

「我真搞不懂學校現在為什麼還收這樣的人,他對學校根本沒什麼用。」這代表了學校大部分師生的主流觀點。

聖保羅的學生們時時刻刻都做出一副「很忙」的樣子,來證明自己的努力奮鬥。比如學生們從來不在公共場合看影視劇,因為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沒有在學習的樣子,教師和學生們會約束彼此,更多地利用自己的真實經歷,而不是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

作者甚至發現:「我在學校裡經歷的每一場談話,最後總會提到還有多少工作要做。」

△圖片來自聖保羅中學官網

學校一周兩次,還會舉辦特別「痛苦」的正式晚宴,作者認為,這恰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新精英是如何用不可替代的具體經歷來打造的。

這些晚宴是在聖保羅的「哈利·波特屋」裡進行的(這個房間極為富麗堂皇,和哈利波特裡的用餐大廳十分相似,以至於所有有小孩的老師來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帶孩子來參觀它),學生們要穿正裝,和不熟悉的老師及其他同學坐在一起,使用刀叉吃牛排和一道又一道的配菜。

△聖保羅的「哈利·波特屋」

這些飯菜要做600人份,因此都是一些「硬得像冰球一樣的牛排、熟過頭的蔬菜」,可以想像,極其難吃。

新生第一次參加這種正餐時,幾乎都感到很痛苦,許多人什麼都吃不下——因為食物太難吃了,也因為氣氛太尷尬了

雖然許多學生以前都跟家長在餐館和聚會上吃過正餐,大部分人也完全懂得餐桌禮儀,知道該用哪一把叉子吃沙拉,但是他們的經驗在這「第一頓飯、第一堂課」上好像失靈了。

通過這種方式,聖保羅在向學生傳遞一個信息:你雖然是含著銀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但事實上你連「吃一頓飯」都不會,需要在學校裡慢慢學習。

△在聖保羅中學,正式晚宴和正常用餐風格看起來相差很大

聖保羅的學生們在這些晚宴上學習的是什麼呢?並不是餐桌禮儀——在今天,怎麼用刀叉、怎麼切牛排這樣的信息隨便上網就能查到,早已不是區分精英與普通人的標準。

但是習慣穿著正裝和從來沒講過話的老師同學聊天,一邊還要面對難吃的食物這樣的「具體經歷」可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

一年年過去,高年級的學生們在「哈利波特屋」的豪華吊燈下表現得越來越自如,西裝和連衣裙在他們身上就像T恤一樣舒適,而他們也會準備好一些談資來和同一桌上的老師同學分享,不再為餐桌上尷尬的氣氛所影響。

而這些,正是讓他們將來在精英社會中獲得成功的「微妙細節」。可以想像,普通人將來就算跟精英高中出來的學生同樣考上了哈佛耶魯、尋找同樣的高薪工作,但在面對工作的networking場合時肯定會非常痛苦,而「新精英」們則早已習慣了這一切。

△聖保羅中學的相關數據,截圖自學校官網

02 。

又要假裝階層不存在,又要時刻注意它的存在

如何讓階層助自己一臂之力,而不是成為障礙?答案是「又要假裝階層不存在,又要時時刻刻都注意它的存在。」一邊和不同階層的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一邊又要「見好就收」,不能表現出大家真的是平等的。

作者發現,出身精英階層的學生仿佛天生就懂得和上、下層相處的技巧,而非精英出身的學生則總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式。

在聖保羅,那些家境一般的學生,會比較少和學校裡負責掃地、食堂的校工交流,相反,來自精英家族的學生卻可以很自然地和這些校工聊天,也更重視和他們的關係,就好像他們在有意地培養自己在和較低階層相處的能力。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對於家境一般的孩子,來到聖保羅是極其難得的經歷,肯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多上幾門課、多參加點高大上的課外活動才行,幹嘛要和校工聊天呢?

然而,想成為精英、未來的領導者,就有義務去了解那些和他不一樣的社會階層。

畢竟,在美國,精英在自己的整條職業道路上都需要與非精英層打交道,而且會有人監督他們如何處理和非精英的關係。

△圖片來自聖保羅中學官網

面對底層時如此,面對階層比他們高的人時,聖保羅的精英學生們也一樣淡定以對,他們對待老師的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美式寄宿學校的師生關係通常非常緊密,比如,學生們會到作者住的地方做客,並跟他開玩笑說房間寒酸得不像有人住的地方,作者則會拿學生的臭鞋子反唇相譏,就好像朋友一樣。

但學生們時刻記得他們並不真的是朋友——他們對老師開的玩笑從來不會太過分,回到教室後,師生間又會回到比較正式莊重的交流模式。

△圖片來自聖保羅中學官網

通過和老師交往,精英學生們學會了和地位在他們之上的人「套近乎」,既尊重上級的權威,又能和上級進行朋友般的對話,表現得好像權威不存在一樣。

與之相反的是,家境一般的孩子因為珍視自己在聖保羅學習的機會,面對老師時,通常會表現得過於恭敬和小心翼翼,也就沒辦法學習如何讓「階層」隱身並為己所用了。

聖保羅甚至製造了一座模擬的「階層之梯」,讓學生們來感受階層是可以流動的。學校裡有一座很重要的禮拜堂,學生們幾乎每天早上都要來這裡上早課,他們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但會逐年「升級」——低年級時坐在最低的一排,到了高年級,就會坐到最高的一排,俯視下面的新生。

學生們對這種「升級」看得很重,有個學生斯坦就跟作者說:「從坐在第一排的那個小屁孩到現在,我走了一段很長很難的路,但我靠自己做到了,我每天早上來到禮拜堂看到自己的成就時,感覺棒極了。」

由此,學生們覺得自己在「向上爬」,而且靠的完全是自己的能力。

當然,這座「階層之梯」其實是很虛偽的,因為學校裡的「升級」和現實世界的階層上升可不是一回事——在學校,幾乎所有人都能順利地從高一升到高四(作者在聖保羅的1年內,500名學生中只有2名離開學校),但在現實世界,階層上升可是要求你傾盡所有,也未必有結果呢。

△圖片來自聖保羅中學官網

03 。

不學具體知識,而是學思維方式

聖保羅號稱學術全美首屈一指,而它課程體系的核心,則是一門交叉學科「大人文」。

這門課整合了傳統的英語、歷史、社會學等科目,而課程的內容可能中國家長看了要目瞪口呆:上完四年「大人文」,你可能根本不知道法國大革命是哪年發生的、美國內戰時發生了什麼,但你要讀無數本經典著作,從《荷馬史詩》到《古蘭經》,而每一堂課,都是圍繞著一系列大到可怕的問題展開的:什麼是愛?什麼是美德?什麼是歷史?宗教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一句話:聖保羅不教知識點,而是教思維方式。通過討論大問題,學生們學會了把自己和世界、他人聯繫起來,也學會了用淡定的心態面對知識:沒有不可能的事,廣袤無限的世界對他們來說是可知的。

但這種課程設置也有另一面:精英學校裡似乎缺乏「深度學習」,學會了把萬事都和自己聯繫起來以後,學生們變得非常會誇誇其談,把自己不懂的事說得好像很懂一樣。他們也不會認真讀課上要求的書,都是從網上找書評和概要來矇混過關。

△圖片來自聖保羅中學官網

甚至有學生對作者坦然承認:「看維基百科我就能寫出得高分的《貝奧武夫》論文,如果我認真花幾小時讀這本書,得到的分數可能還不怎麼樣呢。」(註:《貝奧武夫》是8世紀英國古代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英雄敘事長詩,該詩是現存古英語文學中最古老的作品。)

作者一開始被這種現象氣壞了,不過他後來也承認,他自己當年在聖保羅讀書時,也是在最後24小時裡趕完一學期的作業的,自己也沒有讀完所有該讀的經典著作。

換一種思路:對於現代的高中生而言,真的有必要花費大量時間讀經典著作嗎?畢竟,現在所有的「具體知識」都已經能在網上找到了,搜索一下,你就能找到《貝奧武夫》的全文,但你和《貝奧武夫》之間的關係——是覺得它太過高深不敢讀,是讀過就忘,還是淡定地利用《貝奧武夫》去和其他知識之間創造聯繫,可能才是非精英教育與精英教育之間的差別。

△《貝奧武夫》書籍封面

精英學校也未必真的沒有深度學習。「爸爸真棒」認識一位真實的「聖保羅人」,就是申上了普林斯頓、但是畢業後回老家寧波當老師,甚至還去過新東方學烹飪的Allen。

他說,《特權》裡的描寫「基本上是事實」,他自己在學人文課的時候,也經常用上網找書評、看概要這樣的方法來應付作業,不過,他也有認真閱讀的時候。

「高中最後一年的人文選修課上,我選了一門有關「大屠殺」(genocide)的課,根據課程要求,看了陸川的《南京!南京!》和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暫且不談我對這兩部作品的感想,我在它們身上花的時間,是遠遠多於我在一般作業上花的時間的,最後的分析文章也是認真寫出來的,因為我真的有話可說,通過這節選修課,我真的『和知識產生了聯繫』。之所以這一次會產生聯繫,也許跟我的國籍、家庭背景、經歷等有關,但正是聖保羅的課程和開放的評價方式,才給了我『和知識產生聯繫』的機會。」

這可能才是聖保羅的課程真正的優勢所在——不教知識,而是給你與知識接觸的機會,教你利用知識的思維方式。大家都知道那句名言「教育就是把學校學到的一切知識都忘掉後還留下的東西」,這麼看來,也許聖保羅的教育走在了一條正確的路上。


本期福利: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查看原文,在留言區留下您對本期文章的看法,我們將會從留言中隨機挑選5本《特權》贈送。

相關焦點

  • 別掉進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的坑兒
    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有排名就可能有頂級流量。不知道哪個營銷大師炮製了一個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這個排名厲害之處在於,同時抓住了孩子、財富兩個敏感點,戳中了中產在孩子教育上輸不起的痛點。一不留神,就掉進興趣班鄙視鏈的坑兒。在啟動一個項目前,家長最好撇開別人的評價,先問問自己,自己願不願意一起學。
  • 精英的特權
    按照我們這個社會的普遍認知和道德上的公序良俗,一個人付出的多,就應該得到更多的回報;一個人在某些方面更優秀,理應得到多於其他普通人的回饋。對於「精英」來說,能在某些領域成為翹楚,或有超世之才,或有堅韌不拔之志,那麼所謂的「特權」一說,是不是應該改成精英們應得的權利呢?然
  • 鋼琴落入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末端?別讓世俗比較丟了學琴初心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的文章引發了熱議。文章列舉了各類課外興趣班中存在的鄙視鏈,其中樂器類為「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鋼琴處於鄙視鏈的末端。
  • 鋼琴落入中產孩子樂器興趣班鄙視鏈末端?別讓世俗比較丟了學琴初心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的文章引發了熱議。文章列舉了各類課外興趣班中存在的鄙視鏈,其中樂器類為「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鋼琴處於鄙視鏈的末端。
  • 鋼琴落入中產孩子樂器興趣班鄙視鏈末端?別讓世俗比較丟了學琴初心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的文章引發了熱議。文章列舉了各類課外興趣班中存在的鄙視鏈,其中樂器類為「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鋼琴處於鄙視鏈的末端。在這屆中產家庭父母的小時候,學鋼琴還很奢侈,而如今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已比比皆是,甚至有家長調侃「孩子班上40人,學鋼琴的佔一半,登臺表演要搖號」。
  •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鋼琴卻排在最後,背後問題引人深思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中產父母的思想不僅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還不能輸,什麼樣的家庭屬於中產呢?據相關數據顯示,一般年收入在50萬上下,有車有房,還能經常旅遊, 當然城市不同,有的會少一些,有的多一些。這些中產家庭的孩子,幾乎都就讀好一些的公立學校,或者國際學校,上小學就已經去過很多地方,舞蹈、畫畫、聲樂等等,都是標配,也不能滿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因為他們的思想就是不能讓孩子輸。
  • 中產家庭怎麼教育出精英孩子?
    從這件事你就可以看出中產教育的困境,中產家庭拼盡全力,大搞軍備競賽,無非是要走出一條孩子的精英之路,然而這種培養,有用嗎?恕我直言,一點用也沒有,這只不過是中產階級慣常的焦慮後遺症,結果無非也是被收一輪智商稅罷了。這種教育,是對上流社會的模仿,而這種模仿,最終只能是邯鄲學步。
  •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可憐天下父母心
    前陣子爆火的《三十而已》中,顧佳不惜賣掉各種奢侈品給孩子報馬術班引發討論。然而,顧佳式焦慮只是中國三千萬中產家庭的冰山一角。  然而,在一線城市,中產的門檻更高。家庭年收入50萬以上,父母是高知、企業管理層或體制內人群,家庭年消費30萬以上,才能稱得上中產。
  • 中產雞娃「潛規則」:學遊泳、鋼琴會被鄙視?
    >羽毛球桌球>遊泳>跑步樂器類鄙視鏈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智力類鄙視鏈圍棋>西洋棋>中國象棋>軍棋>五子棋>跳棋有人說,中產興趣班鄙視鏈的背後
  • 中產娃興趣班3類鄙視鏈,鋼琴墊底,網友:「王詩齡們」才上得起
    人們慢慢有錢了,於是多了一個詞"中產",中產們有了孩子——所以焦慮。"不能輸在起跑線",是所有中產家庭的心結,無一例外。無論它是不是毒雞湯,但先幹為敬,有個萬一,孩子落後了,誰擔得起?01 中產孩子報興趣班,鋼琴是墊底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中產家庭。之後,這些家庭選擇的興趣班,才值得拿出來討論,代表了一種現象。
  • 中產娃興趣班3類鄙視鏈,鋼琴墊底,網友:「王詩齡們」才上得起
    人們慢慢有錢了,於是多了一個詞&34;,中產們有了孩子——所以焦慮。&34;,是所有中產家庭的心結,無一例外。無論它是不是毒雞湯,但先幹為敬,有個萬一,孩子落後了,誰擔得起?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補習班都過時了,興趣班才是孩子們要努力的方向。
  •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鋼琴墊底!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嗎?
    每一個腦中存在著這句話的父母,就像打了雞血一般,每天鼓足勁給孩子安排,臉上永遠寫著:不能輸!哪怕孩子已經邊學邊抹淚,也得狠下心來!瞧瞧,沙溢的兒子安吉也「難逃此劫」!在給孩子報興趣班這件事上,中產家庭的父母究竟有多拼
  • 和平精英:故意為之還是無心之失?遊戲中特斯拉皮膚特權一覽
    文/和平遊戲人和平精英遊戲中大受歡迎的特斯拉皮膚上線已經有一段時間,經過幾天的體驗相信有條件的玩家已經成功兌換,不打算兌換的也在遊戲對局中成功偷開過特斯拉載具。在體驗過最新最浪的特斯拉載具皮膚後,大家是否都和筆者一樣,發現和平精英的特斯拉豈止是一款皮膚。毫不誇張地說,圍繞特斯拉皮膚的話題從皮膚公布至今就沒停止過。儘管輿論如此激烈,但真正讓特斯拉載具皮膚和其他載具甚至是瑪莎載具皮膚拉開差距的,還要數特斯拉皮膚那幾項破壞遊戲平衡,又能衍生出新戰術的特權。
  • 中產養娃的鄙視鏈:比星巴克溢價還高,這個攀比的時代怎麼辦?
    鄙視鏈滿天飛如今,中產養娃的標配就是課外班和穿名牌。中產養娃的賽道,從幼兒園就已鋪就,鄙視鏈跟「國際」直接掛鈎。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是知名的國際幼兒園,每年學費20萬左右。其次,是歐美外教常駐的幼兒園,學費一個月1萬元。之後是擁有非歐美籍外教的幼兒園,每月學費8000元以內。
  • 關於中產家庭孩子的興趣鄙視鏈,這個觀點值得推薦
    最近在網上炒的很火的一個話題就是國內中產給孩子報興趣班的鄙視鏈,具體來說就是運動類: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美式橄欖球>花滑>網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桌球>遊泳>跑步;樂器類: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
  • 中產家庭報興趣班也有鄙視鏈?鋼琴已「落伍」,冷門特長才高端
    01中產家庭報名興趣班也有鄙視鏈?原以為彈鋼琴、學芭蕾已經很不容易了,在學習過程中花費的金錢也不少,但是可能就是太普遍了,以至於現在有部分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學一些冷門的技能,以便於能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還有父母對于越貴的、開銷越大的興趣班有種盲目的追求,覺得會比較高級。
  • 圍觀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馬術第一鋼琴墊底,網友:人間不值得
    如今,中產階層家庭在孩子的培養上真是「壓力山大」,畢竟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考級的科目種類也越來越多,各類考到滿級的孩子,年齡也越來越小。在圍觀了一些中產家庭給孩子報的興趣班時,居然發現興趣班也存在著「金字塔」,而之前還大熱的鋼琴,現在已經成為中產家庭孩子興趣班的墊底項目。
  • 在中產家長的教育鄙視鏈中,每個人都是輸家
    在中產階級們激烈的「教育軍備競賽」中,仿佛孩子的興趣班越冷門,越昂貴,就越顯示得家長有財力,有品位。而興趣班越大眾,越接近普通人生活的,越代表著家長的庸俗。甚至,除了興趣班外,還有著「動畫片鄙視鏈」、「旅遊地鄙視鏈」、「幼兒園鄙視鏈」等。
  • 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出爐
    前陣子爆火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不惜賣掉各種奢侈品給孩子報馬術班引發討論。然而,顧佳式焦慮只是中國三千萬中產家庭的冰山一角。中產爸媽搖搖頭:學得太基礎了,不行不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中產的地方就有鄙視鏈。在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中,越冷門越砸錢越高貴。
  • 從《三十而已》的上海頂級富婆圈,看澳洲鄙視鏈!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福布斯排行榜上那些巨頭的名字,畢竟看得多了腦海中的固有印象就是,只有像馬雲、李嘉誠那種身家幾千億級別的人,才算是真有錢。這樣的家庭,身家至少幾千萬級的,但在上海也僅僅是中產而已。為了兒子上就近的貴族幼兒園和幫助丈夫的公司,顧佳希望通過融入頂層富太太圈,達到自己的目的。頂層不愧是頂層,顧佳的限量款香奶奶包包在一群富太太間根本就拿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