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類動物大觀(上)

2021-02-15 百科知識

點擊關注「有料有趣又專業」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識》

 

提到有袋類動物,人們首先會想到袋鼠和考拉。事實上,有袋類是屬於哺乳綱、有袋下綱(後獸下綱)的一個動物類群。基於擁有育兒袋這個共同的特徵,從前在分類學上把它們都歸入一個目,即有袋目;現在的主流分類系統則把它們劃分為負鼠目、鼩負鼠目、智魯負鼠目、袋鼬目、袋鼴目、袋狸目、袋鼠目7個目。

 

在現生的大約322種有袋類動物中,雖然也有以負鼠類為主的很多種類產於南、北美洲,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種類都產於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島嶼,成為這一地區的主宰。由於與我們熟知的有胎盤下綱(真獸下綱)動物長期隔離,有袋類動物形成了許多與有胎盤類動物對等的生態類群:有草食的、肉食的、雜食的,有跳躍的、奔跑的、滑翔的,有地棲的、樹棲的、掘洞的、水棲的、巖棲的……這個現象使有袋類動物與其他大陸的有胎盤類動物並行發展,並出現了許多趨同進化的典型範例。

 

有趣的是,有袋類動物的中文名稱也大多取自與其相似的有胎盤類動物,其中有的十分恰當,有的卻差強人意。那麼,二者之間到底有哪些相似之處,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形態、生態、行為等方面的對比,來了解這些奇妙的有袋類動物吧。


 

這些體型小到中等的夜行性、雜食性動物,可以對應有胎盤類的鼠類(嚙齒類),兩者在體型大小和吻部相對較長等一些外形特徵以及食性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負鼠類是一個大家族,共有大約87種,種類繁多,生態類型多樣,是有袋類動物中最原始的種類,也是種數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類群。其分布幾乎遍及南美洲各地以及北美大部分地區,其中北美負鼠見於加拿大南部,是現存分布最北的有袋類動物。

它們與鼠類的不同點也有很多,最大的一點就是它們大多數為樹棲,拇指上沒有爪,可以和其他指呈對握狀,還具纏繞性的尾巴,常營巢於樹洞中或佔據鳥巢。不過,它們之中也有與鼠類相似的地棲和掘洞的種類。最奇特的是,還有一種適應半水棲生活的蹼足負鼠,也叫水負鼠,其後肢具蹼,與鼠類中的河狸、麝鼠、海狸鼠等類似,但不吃植物,主要以螃蟹、魚、蛙等為食。

 

另外,生活在南美洲的還有隸屬於鼩負鼠目和智魯負鼠目的兩個類群。前者共有6種,體形似鼩鼱,尾巴沒有纏繞性;後者體型微小,似鼠,僅1種。

  

 

 

袋狼對應的有胎盤類是狼。袋狼只有1種,隸屬於袋鼬目、袋狼科,僅產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它的外形很像狼,嘴尖,兩眼炯炯有神,聳立的耳朵上尖下闊,加上強而有力的頜骨,看上去與狼一樣兇狠。它的身體稍小,相當於小型的狼,身體和四肢比較細瘦,趾行式,立姿和跑姿也與狼相似。它是地棲動物,佔據著與狼相似的生態位,夜間單獨或成對活動,獵捕各種小型哺乳動物、中型袋鼠及鳥類等。它們在捕獵時也像狼一樣,行動詭秘,善於採取長距離窮追不捨的方法。它們奔跑速度不快,但富有耐力,能堅持追逐直至獵物體力不支,才迅猛出擊。

 

袋狼與狼的區別也有很多。袋狼的嘴巴能張得很大,可以達到150°~180°;袋狼的尾巴上寬下細,根部很粗,基部寬而且厚,向下逐漸尖削,尾毛很少,因而更像袋鼠的尾巴,也不會用尾巴表達自己的情感;袋狼的身上有黑褐色的橫斑,由此又獲得了「塔斯馬尼亞虎」的稱謂。它也不像狼那樣集群獵捕,總是單獨或成對出獵。另外,袋狼能像袋鼠一樣用兩條後腿跳躍,一躍可達兩三米。

 

與其他大陸有獅、虎、豹、熊等更加兇猛的大型捕食動物不同,體長最多只有130釐米的袋狼已經是現代有袋類中最大的食肉動物了。遺憾的是,由於人類的獵殺,袋狼已於20世紀上半葉滅絕,所以新的分類系統一般不把袋狼列入了。 

 

 

 

袋獾是隸屬於袋鼬目袋鼬科的一個特殊成員,也僅產於塔斯馬尼亞島上。它的體長一般為47~83釐米,是現存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與有胎盤類的獾類相似,袋獾頭部又闊又大,血盆大口裡長有42枚牙齒,大耳朵、小眼睛,下頜上長著一小撮粗糙的鬍鬚。它們身體粗壯,四條腿很短,尾巴粗長,跑起路來搖搖晃晃,顯得強壯而兇悍。

 

袋獾也佔據著與獾相似的生態位,常在茂密的叢林中單獨活動,晝伏夜出,性情十分兇猛和殘忍,當有小型哺乳動物、地棲鳥類、蜥蜴,甚至袋熊等送上門來時,統統會成為其腹中之物。它還能以閃電式突襲,幹掉一隻體重比自己重5倍的袋鼠,「塔斯馬尼亞惡魔」名不虛傳。

 

 

 

袋鼩類隸屬於袋鼬目袋鼬科,種數佔大約69種袋鼬科動物的一半左右。與袋鼬、袋獾等其他袋鼬科動物不同,袋鼩類大多是小型的食蟲類群。以其中比較典型的寬足袋鼩類為例,它們的體長一般為10~14釐米,尾長12~16釐米,比有胎盤類中一般的鼩鼱體長要大一倍,尾巴長4倍。不過,它們的長相的確很像鼩鼱——眼圓,耳寬而短,吻尖,嘴側生有短的白色鬍鬚。它們棲息於海拔28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地帶,夜行性,挖洞為巢,裡面鋪墊一些幹樹葉,善於爬樹,大多以蛾類、甲蟲等昆蟲為食。

 

在這個類群中,還有兩個更奇特的成員,稱為袋跳鼠。它們尾長耳大,後腿極長,行動時如踩高蹺,頗似有胎盤類的跳鼠。

  

袋鼬類物種形態更加多樣,包括袋鼬、蓬尾袋鼬、西澳袋鼬、林袋鼬、紋袋鼬、長爪袋鼬、裡氏袋鼬、斑袋鼬、革囊袋鼬、侏袋鼬等。它們是澳大利亞有袋類中最原始,也是現存有袋類中肉食性最強的一個類群。單就名字來看,它們對應有胎盤類的鼬科動物,而且也的確在身體大小、外形、習性和食性等方面與鼬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袋鼬類大多頭部短粗,軀幹呈長圓形,四肢較短。它們是夜行性動物,有時也在白天活動,性情較為兇猛。它們的門齒小,犬齒發達且具鋒利的切緣,臼齒上具三個銳尖,表明它們是適應以鼠類、昆蟲等為食的肉食性動物。

 

袋鼬類的體型相差很大,其中,斑袋鼬的個頭僅次於袋獾,體長40~75釐米,比鼬科常見的黃鼬(黃鼠狼)差不多大一倍,是澳大利亞本土現存最大的食肉有袋類。而體型最小的英氏侏袋鼬,體長僅4.5釐米,為鼬科中體型最小的伶鼬的1/3。

 

 

 

袋食蟻獸隸屬於袋鼬目、袋食蟻獸科,只有1種。它在形態和習性方面與食蟻獸十分相似。它的體長17~27釐米,尾長13~17釐米,只比有胎盤類中最小的食蟻獸大一點點。它的吻尖而長,牙齒多而細,排成長列,長達10釐米、圓筒形、可靈活伸縮的舌能伸出很遠去舔食白蟻。它們常在白天單獨活動,具地棲性,四肢和爪極為有力,可築巢於樹洞中,有時也利用兔子洞或自己掘洞。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有袋類動物可不止袋鼠,一起來看看這個特殊的大家族吧。
    有袋類動物,是一類特殊的哺乳動物,它們僅生存於澳洲,其特徵是有著獨特的育兒袋,這在全世界動物當中是絕無僅有的。有袋類動物非常奇怪,它們沒有發育完全的胎盤,所有的寶寶都是早產出生,自它們從母體中分娩出後,就直接待在育兒袋中發育成長。
  • 雖然是有袋類動物,但它實在太奇特了,排出的糞便竟是立方體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達爾文在研究進化論的過程中發現,澳大利亞這塊大陸上存在著許多其他大陸所沒有的動物,這說明了這塊大陸在很早之前就與其他大陸分開,上面的生物與其他大陸的動物在基因上幾乎沒有交流
  • 同樣是有袋類動物,為什麼袋鼠的口袋開口朝前,袋熊卻朝後呢
    導語:同樣是有袋類動物,為什麼袋鼠的口袋開口朝前,袋熊卻朝後呢?緊跟大腳丫,世界在腳下,歡迎點閱本期內容。要說澳大利亞有什麼動物,相信很多人脫口就是袋鼠、考拉、長頸鹿,其中,袋鼠的育兒袋向來為人們所驚奇,很多人至今都不肯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生物會在身上自然長出一個口袋嗎?不要懷疑,袋鼠真的有袋,而且世界上有袋類的動物並不只有袋鼠這一種,澳大利亞的袋熊,同樣身上有個口袋。袋熊是一種體形粗壯得像熊一樣,臉卻像老鼠的哺乳動物。
  • 非常像狼也能像袋鼠一樣跳躍的滅絕的有袋類「四不像」動物
    澳洲奇獸 袋狼也叫斑馬狼、袋虎、塔斯馬尼亞虎,是澳洲有袋類動物中的「四不象」,它的體形和頭部都很像狼,成年的袋狼身體有1.5至1.8米長,肩高60釐米,耳朵比狼、狗稍低稍短,圓而直立。毛黃棕色,其中肩部至臀部和大腿附近毛最長。在背部有16~18條暗調的條紋,像老虎身上的斑紋。
  • 為什麼澳洲會出現像袋鼠這樣的有袋動物?
    據研究發現,澳洲的有袋類生物超過250多種,這些有袋類生物在澳洲佔據著主要生態位,然而在其他地方很難見到有袋類生物,這是為什麼呢?澳大利亞的環境和其他大陸有什麼不同嗎?想要了解這個秘密,我們需要從生物演化路線找出答案。
  • 最後揭曉澳大利亞可怕的有袋動物的獅子
    但與美洲虎或其非洲獅同名不同,Thylacoleo是一種袋狀有袋動物,與袋鼠,考拉和已滅絕的甲狀腺等其他反對象有關。Thylacoleo的肌肉頜 - 據估計是任何哺乳動物中最強大的 - 都有鑿狀的前牙和融合的頰齒,讓人想起一對園藝剪枝,其中任何其他哺乳動物都看不到。它的肌肉前臂頂著可怕的鉤狀第一爪。這些是可伸縮的 - 另一個獨特的特徵,在任何其他有袋動物中都看不到。
  • 紅袋鼠|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
    一隻正在秀肌肉的紅袋鼠一般認為,袋鼠最早是由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發現的。那一年,佩爾薩特的輪船在澳大利亞海岸附近擱了淺,看見了袋鼠以及懸吊在它腹部育兒袋裡的乳頭上的幼仔。但是,這位細心的船長竟錯誤地推測,幼仔是直接從乳頭上長出來的。不過,他的報導並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很快就被人們完全遺忘了。而庫克船長第一次看見袋鼠的時間是1770年7月22日,那一天他派幾名船員上岸去給病員打鴿子,改善生活。
  • 【活動招募】靈鹿悠遠,袋獸橫行!地球記憶工作室「走進偶蹄與有袋動物的世界!」親子活動火熱招募!
    而此次的類群,我們將著眼於偶蹄動物與有袋動物。可以說,如果想要了解植食性動物,亦或是說想要了解我們人類所屬的哺乳動物,這兩個類群便「不可不詳察」。先來說說有袋動物,這類來自澳洲的神秘生靈,是我們哺乳動物中僅比單孔目動物(即鴨嘴獸和針鼴)高等一些的原始哺乳動物。它們最大的特徵便是有一個「育兒袋」。那麼,這個小袋子究竟在其幼體成長的過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 有袋類除了袋鼠和考拉等著名的明星物種,還有這些相貌怪異的成員
    現存的哺乳綱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原獸亞綱和獸亞綱,其中獸亞綱又分為後獸下綱和真獸下綱。原獸亞綱是哺乳動物中最原始的,以鴨嘴獸和針鼴為代表;真獸下綱是數量最多的,貓狗牛羊和人類都是真獸下綱的成員;而後獸下綱則是比真獸下綱古老、比原獸亞綱更「先進」的一類,代表動物就是各種有袋類。
  • 科學家意外發現澳大利亞有袋動物可在黑暗中發光
    ▼ 被海洋包圍的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物種資源最奇特的地方之一。本文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有袋動物可在黑暗中發光這件事。十月份的時候,一支美國科學家團隊在《哺乳動物》(Mammalia)期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指出了鴨嘴獸(Ornithorhynchus anatinus)的生物螢光特性。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大觀公園金殿19日起開放門票半價 翠湖禁跳廣場舞禁餵野生動物
    除3月21日當天送出1000張免費門票外,3月21日至3月31日期間,景區一票通成人票、優待票執行半價政策,遊客在線上購票平臺、景區現場售票窗口均能購買到半價票。此外,3月17日,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已有序恢復對外開放,首日接待遊客700人次。
  • 大觀造句和解釋_大觀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大觀(dà guān)。 [郭沫若《今天的創作道路》:「飛機凌空,在不甚高的地方對於下界倒還可以作一個爽豁心目的大觀。」] 盛大壯觀的景象。也形容事物的美好繁多;或規模宏大,內容齊備。 [秦牧《巨茄》:「北京夏季的蔬菜市場,鵝黃、墨綠、朱紅、藍紫,色彩繽紛,盡態極妍,真是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 澳大利亞化石遺址:近2500萬年裡有袋動物的進化史
    位於澳大利亞裡弗斯利的和納拉庫特的化石遺址向人們揭示了古澳大利亞的氣侯與環境,揭示了澳大利亞近2500萬年裡有袋動物的進化史,從而受到世界的矚目,並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納拉庫特山洞洪積世的化石於1859年被一個叫泰內森的人首次披露,他相信在澳大利亞找到了聖經裡「大洪水」的證據。
  • 除了袋鼠,這五種動物還有口袋,除了蜂蜜袋,你知道哪一個?
    在我們的生活中,世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小編也喜歡這些有趣的動物,每天都會和大家分享。作為有袋動物的一種(袋鼠和袋鼠等溫血動物的有袋動物),蜂蜜袋起源於紐幾內亞和南澳大利亞,大部分時間都在樹上度過。蜜袋在身體兩側都有滑動膜,從手關節一直延伸到腳踝,這有助於他們在樹上滑動。蜜包飛鼠穿著毛絨絨的外套,他的耳朵又細又尖,眼睛又大又圓,身體又輕又嬌小,很容易被馴服和親近人,把他養大的球員都喜歡他。用四趾大後腳跳躍,像兔子一樣落地。耳朵大,眼睛黑眼圈,身體小。尾巴很長,末端有一簇黑色的絨毛。有袋動物。
  • 美媒:有袋哺乳動物非澳大利亞土著
    參考消息網3月5日報導美媒稱,澳大利亞是有袋哺乳動物的國度,這裡有袋鼠、考拉和袋熊等等。但是有袋哺乳動物並非澳大利亞土著。美國趣味科學網站3月3日發表文章稱,英國索爾福德大學生物學講師羅賓·貝克認為,這些動物在來到澳大利亞之前,它們已經存在至少7000萬年了。貝克說,已知最古老的有袋哺乳動物實際上來自北美,在至少1.25億年前從胎盤哺乳動物中分化出來後,有袋哺乳動物就在白堊紀時期的北美生息繁衍。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嶽冉冉)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並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
  • 山水畫的理論有正負作用,都認同繪畫審美上的「以大觀小」
    因為要不受空間在畫面上的局限,傳統山水畫常把近景當作中、遠景來對待,對近處建築物的透視關係,一般避而不畫,原來成角透視變化較大的樓閣,盡一切努力使之減弱到變化最小的程度。這從顧愷之畫雲臺山以來,經歷代山水畫家努力,至北宋便近於完善。除了捲軸山水畫之外,中國圖案製作史也可證明:「以大觀小」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手藝工人世代相傳的寫景方法。
  • 澳大利亞的動物都有什麼地方特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特狀況?
    袋鼠和考拉都是有袋類動物,這一點想必大家都知道,也不是什麼秘密。有袋類動物是澳洲的特產,在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獸亞綱、後獸下綱。後獸下綱的雌性動物擁有育兒袋,可以統稱為有袋類動物。現生的有袋類動物中絕大部分都是澳洲的特產,只有極少數分布在美洲地區。除了後獸下綱的有袋類動物之外,澳洲還分布著最古老的一類哺乳動物——原獸亞綱。
  • 澳大利亞再現瀕危動物東部袋鼬 已消失半個多世紀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戰濤】據瑞士資訊3月15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近日發現了20隻珍稀動物東部袋鼬,這種當地特有的的瀕危物種在消失了半個世紀後重現天日。這20隻東部袋鼬已被被安置到位於雪梨南部的波特裡國家公園(Booderee National Park)。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澳洲分會的生態系統負責人達倫•葛羅佛(Darren Grover)15日表示,「這是澳大利亞首次將在大陸絕種的肉食動物引入野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