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的理論有正負作用,都認同繪畫審美上的「以大觀小」

2020-12-15 龍龍講故事聽

人們從繪畫技法、審美觀以及與西方繪畫的比較肯定了「以大觀小」說的作用。在山水畫法中,它被認為是一種「推遠看」。至少解決兩個創作實際問題,既可以解決透視出現的矛盾,又幫助置陣布勢。因為要不受空間在畫面上的局限,傳統山水畫常把近景當作中、遠景來對待,對近處建築物的透視關係,一般避而不畫,原來成角透視變化較大的樓閣,盡一切努力使之減弱到變化最小的程度。

這從顧愷之畫雲臺山以來,經歷代山水畫家努力,至北宋便近於完善。除了捲軸山水畫之外,中國圖案製作史也可證明:「以大觀小」法是我國勞動人民,手藝工人世代相傳的寫景方法。利用九宮格水平垂直線和四十五度斜線,把底盤上的橫、斜、直幾個方向確定,然後將景物、人物、什物按需要的位置畫上,省略光影,將所有事物看作「沙盤小盆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百裡之景盡收眼底,千山萬水溶於尺幅之中。

還有,在西方出現完備、系統和科學的透視學之前,五世紀時中國畫家便潛心研究起自然界的透視現象,並在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符合於空間整一律的形體透視和空氣透視的理論。但它並未納入西方透視學裡光學和數學原則的軌道,沒向焦點透視發展。西方人將自然科學成果用於繪畫引起了革命。自達文西以降,西方畫家都照科學的透視法則,繪出傑作。但時代在發展,主宰了西方畫壇幾百年的金科玉律,被自己的叛逆者打碎。

與西方透視理論具有同樣起點(近大遠小)的中國傳統透視理論,卻在一個焦點上與西方分道揚鑲成就了中華民族獨具面貌的繪畫和風格。人們從初唐敦煌壁畫的所有建築物上看到「仰畫飛簷」。證明這種畫法不是始於李成。它雖與近代透視學不盡相合,但對表現高聳之感卻極為充分。它的出現是因為唐宋的山水畫尚未脫離寫實時代,非注意立足點不可。如果按李成的陳述研究下去,有可能發明透視學。可惜沈括卻妄說畫山水以大觀小。

這是極不合理的,它置透視學於不顧,致使在畫學上千餘年前的發明,泯滅無聞。有人指出,李成「掀屋角」是寫實的表現。「以大觀小」理論並不能完全說明中國畫的基本透視法則。固然有許多畫是以俯視法來畫景的,但也難以「以大觀小」的焦點透視來說明一切。沈括此事只能說是短見了。還有人以達·文西「繪畫的確是一門科學」的主張來衡量沈括的理論。

認為達·文西的現實主義藝術成就奠基於自然科學的研究,但沈括卻不是,他未能突破寧要原始綜合不要分析科學的藩籬,使他在方法論上透露出來的一些近代科學的曙光,消失在他所追求的「妙理」之中。西方學者對沈括也缺乏勇氣去接受科學知識感到遺憾,因為他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中國最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之一。從以上正負作用的分析看出,理論的價值隨著參照對象的轉換而變化,但是產生該理論的原來的參照卻未被提及。

這樣,古老的理論就成了新的常識的對應物。三十年代後期,人們接受了西方經典透視學,痛感傳統繪畫不科學,就抱怨沈括反對「仰畫飛簷」,認為不是這樣的話,則中國的透視學「不讓西畫獨步。」希望從西畫的反作用力來假定傳統理論的可能性。到四十年代末,吸收藝術意志說的學者,又從「以大觀小」說推斷出用固定角度按透視法構成的畫,在沈括看來不是畫,因此想在中國與歐洲繪畫之間找出「誰是誰非」來。

同時顯示傳統理論的優越性。參照對象雖不一樣,可證明的方法卻沒有二致。似乎都存一種優勝心理,總想在中畫西畫之間排出座次來,比個高下。這種心理到五、六十年代西方古典派理論被奉為圭泉後,在八十年代還在制約著理論的發展。象談中西繪畫特點差異,拿沈括與達·文西並提,就很難令人信服。因為這種隨意抓來的例證,無疑是勾銷了十一到十四世紀西方藝術史上非經典的透視方法。

用某時某地人們習以為常的知識來和理論作比較,無意中就使理論類同於常識,失去了它應有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同樣道理,用西方人科學的概念來認識沈括,也存在很大的誤差。因為沈括所代表的是非系統化的、沒有數學基礎的科學。通常只能算作準科學。他不承認接近近代科學認為正確的觀察經驗,就由於有這種準科學在作梗。

他沒往光學、球面三角學(對此他有相當的知識)去考慮,而偏偏朝著實用的、經驗的、直觀隨意的方向發展,在準科學和藝術之間,體會並表述了獨到的視覺感受。這種理論發生的動因,因為研究者不同參照對象的幹擾,被擱置一邊,未得到理睬。所以得失之爭,儘管各家說法的差異很大,卻總停留在同一個層次上,很難推動理論本身的進一步發展。

相關焦點

  • 名家講座| 「以大觀小」,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
    近日,「上美講堂」秋冬學術月邀請上海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知名畫家蕭海春帶來主題為《從"以大觀小"來看山水之法的繪畫空間》的學術講座,在蕭海春看來,"以大觀小"的山水之法是尊重"丈山尺樹、寸馬分人"的視覺物象之原和"三遠"法的綜合運用中體驗山水畫之深度空間。
  • 山水畫分支的背景與理論意義
    「海景山水畫」與「海洋畫」相近但範疇大小不一樣。中國畫家將山水畫技法用於表現海景,傳統山水畫的精氣神與技法都能用上,而又能生發新的語言技巧。它的描繪範圍擴展到海岸相關景物,使海洋與海岸融為一體,更加壯觀和豐富。現當代關山月、孔仲起、宋明遠、徐志文等畫家都擅海景山水畫作品。2006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畫研究院」,舉行研討會,有理論文章發表。
  • 關於山水畫教學的思考:不僅是「技」,更該廓清文化身份
    中國傳統山水畫採用「遊觀」的觀察方法,也就是說畫家並不限於一時一地的「目之所見」,而是通過整合視覺意象,把神遊而後的頓悟想像為鳥瞰式的關照,從而進行創造性想像的過程。其在畫中的具體表現則是結合了由郭熙及其後人不斷闡釋的「三遠法」,通過「以大觀小」之法將近大遠小的自然空間關係轉換為山水畫圖式中自下而上的空間層次關係。
  • 石濤山水畫有高雅氣息,可以模仿他繪畫形式,模仿不了內涵和氣韻
    在清代畫壇之中,石濤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當時三十歲的他已經名滿天下,後人學習他的繪畫和藝術理論,影響深遠。石濤的畫作之所以受到後人的重視,其主要原因就是高雅大氣,高雅也成為後人的審美標準之一。如果一幅畫中沒有高雅之氣,就算不上一幅好畫。
  • 陳明哲丨論程邃焦墨山水畫的美學特徵
    程邃把元人擅長的渴筆山水畫法推向極致,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焦墨山水畫,開創了中國繪畫史上焦墨山水一門,同時也拓寬了中國繪畫的審美領域。焦墨畫法,古已有之,但形成單獨畫種並確立自己的獨立的審美特徵,則始於程邃對焦墨山水畫的創造。
  • 兩宋山水畫技法方面最重要貢獻——筆墨的高度成熟!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解決中唐、五代以來藩鎮跋扈的局面,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觀上也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細品名畫》系列叢書,以「筆墨」為核心、以精微視覺展現作者廣大藝術內涵的出版表現手法,逐步呈獻歷代大家們的繪畫世界。
  • 藝融南北 雄秀兼得——著名畫家方本幼山水畫文本探析
    長期以來,他學涉古今名家傳世範作,精通中國繪畫美學理論,廣收博取,在體式上盡心於融會貫通,一方面在墨彩運用和畫種嫁接上取得顯著成績,以水墨為主,發揮水暈墨彰的自然屬性,又通過借鑑水彩的透明疊加和水色交融效果以及油畫的色彩層次、冷暖對比和變化,別開其重彩山水畫新境。
  • 水墨畫:寫意山水畫中雲和水的繪畫技法
    雲繞山腰水流chang昨天,筆者與水墨愛好者聊書畫時,有一位墨友說:「研習寫意山水畫的朋友如果有了紮實的素描基礎和紮實的寫生功底,加上有毛筆書法和水墨畫的基礎,再加以正確掌握以下兩種繪畫技法,並認真努力研習和吸取古今中外名家的繪畫精華和繪畫理論,您將成為、甚致超越北宋畫家郭熙大師的水平」。
  • 郭熙說:畫山水,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
    吳甲豐為了理解阿恩海姆的理論,專門研究過格式塔心理學。今天,我們討論中西繪畫空間觀念比較問題,中國學者與西方學者的觀點都值得我們重視。吳甲豐說:「筆者是個東方人,從東方眺望西方,或許反而看得比較清楚。」中國美學家宗白華、臺灣學者徐復觀比吳甲豐更早涉獵中西繪畫空間觀念比較研究領域,他們主要從美學、哲學角度切入問題。
  • 尋源南北宗 藝術名家縱論山水畫
    在翁山詩書畫院創辦十周年之際,「南北宗一——中國當代山水畫名家邀請展」的舉辦和「南北宗與中國當代山水畫」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為粵北地區人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對當地藝術、文化的發展,想必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 雲田畫論:淺析中國山水畫中「樹」的寄情寓意
    其箇中原因,一方面,由於繪畫自身發展規律的制約,與人們的審美趣味有關;而更重要的一面是由於山水畫中,其樹木寄情寓意的特殊功用,使之與個人的志向喜好相結合,從形成有別其他畫家的獨特筆墨語言,並不斷得到強化和完善。本文就山水畫的樹木寓意性作一粗淺的探索,以求教於行家。關鍵詞:山水畫;寄情寓意;蒼松;枯木寒林;一、中國山水畫的發源。
  • 從六朝到明清,中國園林是如何疊山理水、融入山水畫之意的
    山水園林與山水畫的共同文化基礎,形式審美的統一文首便講過,園林山水是與山水詩文、山水畫相互借鑑和影響的,最終融匯。從形式上來說,山水畫與園林山水非常一致,都是一種形式審美。園林可以照著山水畫架構,山水畫也可以照著園林描摹。
  • 一杯濃酒敬郫都丨邱笑秋的山水畫:精益求精 更上層樓
    中國山水畫很講究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神韻」,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由此,神韻美是一種高級的審美享受,也是中國畫追求的目標。邱笑秋的山水畫,看上去很貼近生活,他畫的山水畫總好像在哪裡見過一樣,就是我們熟悉的四季風景,然而他在選擇繪畫內容方面,往往意境獨到,並不要非常複雜的筆法,皴法去刻意表現山石,而是用筆酣暢淋漓,隨心所欲,這也正是畫家幾十年的功力修養所致。
  • 展訊陳學良新加坡山水畫作品展
    在中國第三屆書畫藝術市場年度排行榜中國最具有影響力和升值潛質的百位國畫家中被評為最有升值潛質十大國畫家之一。他的山水畫創作沒有走玩弄市場、急功近利的「捷徑」,他憑著堅實的寫實能力,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畫畫。他筆下的遼東山水畫,氣勢恢宏、喧嘯鼓蕩、峰嵐突兀,風捲雲舒,較好地提現出東北地區沉雄博大和四季分明的特色。
  • 美術研究|從寫生中體味山水畫「線」的筆墨語言創新!
    「線」造型是中國畫形式語言的靈魂,山水畫中線的表現是主觀視覺對客觀事物的抽象,因此,作品中的線可以理解為是畫家個人審美意識與感情色彩的主觀隨意性的抒發和表現。此時,山水畫中的線不單單是傳統的造型手段和藝術表現語言,「線」已具有了傳情達意、張揚藝術個性、凸顯藝術風格的作用。山水畫在融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線的藝術展現不斷衍生出各種豐富的筆法、皴法與墨法。
  • 中國山水畫論對園林假山設計的影響分析
    中國山水畫論對園林假山設計的影響分析中國傳統園林假山的產生和發展,始終與中國傳統文化溶為一體,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哲學思想、藝術思想等多方面的影響,而從魏晉時期至明清,中國繪畫藝術對假山藝術的影響尤其明顯。山水畫論對於自然山水形象的表達,形成了豐富完善的理論與見解。
  • 觀物取象——淺談山水畫創作的形神關係
    圖丨方金爐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繪畫理論,這與謝赫「六法」中「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的法則存在共通之處。這就要求畫家在山水畫創作中應當以自然為依據。山水畫中的「傳神」與「寫意」,需要先講究形似,但又不能僅僅滿足於形似,在寫形的基礎上把握住客觀物象的本質規律與內在精神,才能達到「神似」的藝術高度。在創作過程中,畫家的筆墨技法和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境界決定著是否能將所立之象、所凝之形的風採神韻準確的表現出來。以方金爐的山水畫為例,在創作理念上,他以表現客觀的自然之美與主體的內心情感之美為目的。
  • 陶瓷青花藝術中的山水畫
    就目前的陶瓷藝術創作而言,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涵來看,都是國畫風格在陶瓷材質上的表現,也就是說以不同的材質來表現國畫的技法及神韻,換而言之就是陶瓷國畫藝術。尤其是陶瓷山水畫的創作,國畫表現技術手法可以說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青花山水畫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藝術哲理和美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山水畫的藝術成就。
  • 繪畫的審美價值:從一元到多元
    而「說明性內容」則是指繪畫所描繪的場景、動作、繪畫的隱喻或意義等。貝爾將形式主義的觀點推向極致,他認為繪畫的獨特之處不在於內容,而在於形式。當形式「有意味」的時候,會讓欣賞者體驗到一種不同於日常生活情感的審美情感,正是這種審美情感使繪畫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因此,儘管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形式屬性,但繪畫的審美價值在於它獨有的線條、色彩、平面等屬性以及由此而來的獨特審美情感。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從而實現了由古典青綠山水向現代青綠山水的成功轉型,賦予青綠山水更為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審美風貌。滿維起山水畫滿家山水的意味,有一種元氣淋漓之象,其造勢更有一種人格化的自然美,而其本色則源於自然生態之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