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萬航渡路的盧女士這幾天遇到一個小麻煩,即將上初三的女兒換了個班主任,執意要來家訪,但盧女士謝絕了幾次,老師仍堅持要來,說這是學校規定的。盧女士的苦衷是最近家裡婆媳關係特別緊張,生怕家訪的老師看見後留下不好的印象。
暑假臨近尾聲,近日也是開學前家訪的高峰。類似這種老師家訪遭拒的情況並不少見。到底誰是誰非呢?
(一)拒絕家訪多有隱情
羅陽中學九年級班主任虞瑋說,自己帶過的每一屆學生中,都會有幾個家庭是拒絕家訪的,這樣的情況在其他班級裡也同樣存在。家長之所以「害怕」老師上門,主要原因大致有三個。一是覺得住宅不體面,家裡或窩居或凌亂,怕人看到寒酸相。二是家庭成員結構複雜,有些同學是生活在單親或重組家庭裡,這在學生登記表上一點看不出,而且還特別怕老師上門發現。三是有個別比較呆板或固執的家長,對老師或有成見或不信任,不太願與老師交流。虞瑋說,作為教師必須尊重他們的意見。
據了解,大多數中小學都對班主任家訪做出了量的要求,一般是要求對起始年級和新接的班級必須做到百分之百學生家訪,每學期家訪的學生原則上要達到10%。在學校教育理念中,家訪一直被看作是實地了解學生成長環境、增進與家長深入溝通的重要途徑。至於學生家庭的諸如經濟現狀、家庭成員的特殊結構等問題,的確算是家長和學生的隱私,但要不要對班主任也秘而不宣,也是存在一定爭議的。拒絕家訪的家長是不想讓老師看到各自的家庭隱情,甚至不想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孩子有點「特殊」,就怕老師過於另眼相待而給予特殊「照顧」,從而讓孩子在班級裡顯得另類。但也有的老師認為,是不會隨意將學生的家庭隱私洩露給其他人的,這也是起碼的師德要求,但自己在了解了實情後,更便於教育的針對性,也能更有效地做好相應的關心和照顧工作。
(二)創新方式注重實效
虞瑋說,她在家訪前都會徵求家長的意見,有些家長會很委婉地說:「老師,我們家住得遠,你那麼辛苦的,還是我來學校吧。」對於這樣的家長也不能太強求一定要家訪。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有微信等多媒體手段,而且人們越來越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不太希望陌生人走進自己的居住環境,所以,傳統意義上的家訪完全可以被另一些創新方式所替代。
「家訪可能也是我們國家教育的特色之一,在國外很少有家訪一說,都是學校約請家長來校面談。」上海七寶德懷特高級中學校長王芳說,如今在國內的一些國際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基本上已經採用國外慣用的約談家長的方式進行家校溝通。「在德懷特高中,除了一學期一次的家長會,學校還會每學期至少約請家長到校做一次個別的訪談,時間一般在50分鐘左右,參加的可以是父親或母親,也可以是父母雙方,學生也被要求暫時停課一同參加,學校則會派出包括班主任、課程部老師、升學部老師在內的『全套陣容』。面談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聽取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二是向家長報告學生的學習情況、成長情況,以及未來的升學指導。這樣一種家校溝通,比班主任單槍匹馬地去學生家裡走一趟更有效果。」她說。
轉播到騰訊微博
升學、留學、育兒、職場……更多教育資訊>>>大申教育
2017上海小學初中報名入學問答 附流程圖
預測:2017上海教育八大變化 高考錄取將有新規
「非滬籍」高考的八條出路
九類非滬籍學生可參加2017年上海高考
2017上海中考報名 8類非滬籍生可在滬中考